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2020-12-03 詩詞軒

來源:拾點歷史

春秋戰國曆時500餘年,其間戰爭此起彼伏,風雲人物層出不窮,局勢跌宕變幻。戰場上的兵戎相見,軍營中的運籌帷幄,外交場合的謀略交鋒,給我們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歷史典故。1

烽火戲諸侯

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諸侯求教的鬧劇。結果,少數民族犬戎進攻西周,再起烽火時,諸侯無人來援,幽王被殺,西周結束。從此周天子的權威一落千丈,出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群雄並起,諸侯紛爭的局面。2

尊王攘夷

齊桓公在成就霸業時,曾得到管仲輔佐。此人在齊桓公繼位前曾侍從齊桓公的政敵,為與齊桓公爭奪王位,曾射過齊桓公一箭。但齊桓公上臺後,看重管仲的才於,不計這一箭之仇,而是拜其為相,實施改革,終於國富兵強。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3

問鼎中原

據說楚莊王在推行霸業的過程,曾率軍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揚威,並遣使問九鼎的大小輕重。鼎象徵王權,莊王問鼎,表明奪權之心。4

退避三舍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裡)。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5

一鳴驚人

相傳楚莊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莊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莊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6

老馬識途

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嚮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7

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8

紙上談兵

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9

三令五申

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10

圍魏救趙

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11

胡服騎射

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徵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12

竊符救趙

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13

朝秦暮楚

戰國時代秦楚相爭頻繁,各諸侯國視利害所重,時而助秦,時而事楚。因而形成了一個形容在列強爭奪勢力範圍的條件下,各集團和人們的態度動搖多變,反覆無常的成語。14

圖窮匕見

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前往秦國去刺殺秦王贏政,演出悲壯的一幕。荊軻告別太子丹時,高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到了秦國,荊軻以重金收買秦王寵臣,得見秦王。荊軻假稱要向秦王贏政獻上督亢地區的地圖,當贏政打開地圖時,荊軻抓起卷在地圖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驚,猛地掙脫。荊軻被秦的武士所殺。15

臥薪嘗膽

春秋末年,南方的吳、越也加入了爭霸戰爭,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越王勾踐受盡屈辱。勾踐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雪恥,請範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後來終於滅掉吳國。16

愛媵賤女

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昔日秦穆公嫁女兒懷贏給晉公子,準備了非常豐厚的嫁妝,光穿著有華麗衣裳的婄嫁女妾就有70人之多。新嫁到晉國時,晉國人看到陪嫁的女子都那麼漂亮,於是都想找個陪嫁的女妾搶回家去,卻認為秦國的國主還不如女妾漂亮,而輕賤秦國的國主。這則故事是韓非回答楚王所提出的問題時講的一則故事。所舉的「秦伯嫁女」一例與「買櫝還珠」一起說明一種辦事的道理,即切勿懷文忘用,甚至以文害用。後世常以此比喻辦事情捨本逐末,本末倒置。17

白虹貫日

出自《戰國策之魏策四》:聶政是戰國時韓國軹人,因為殺人避仇,逃到齊國,以屠宰為生。韓卿嚴遂與韓相韓傀有隙,想要報仇,聽說聶政俠義勇為,便送黃金百鎰做為聶政母親的壽禮,並說明欲請聶政刺殺仇人之意。聶政以母親尚在需要人奉養為由沒有答應。後來聶政的母親死後,聶政獨行仗劍刺殺韓傀,碰上了白虹貫日的現象,刺中了韓哀侯,他自己也自殺身死。白虹貫日是一種大氣光學現象,就是現在所說的日暈。古人迷信,常把此做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異兆,也附會為精誠上感天道。18

畢萬昌大

出自《左傳 閔公元年》:春秋時,晉獻公滅掉魏,把魏地賜給大臣畢萬。管佔卜的大夫卜偃說:「畢萬之後必大。萬,盈數也;魏,大名也(魏同巍,故云),現在把魏地賞給畢萬,是天意要啟發他的後代,使其昌大。」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19

抱冰握火

出自《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勾踐為了滅吳復國,常常以艱苦的生活條件來磨礪自己的意志。他寒冬抱冰,炎夏握火,臥薪嘗膽,夜以繼日,內修軍政,外結諸侯,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於轉弱為強,滅亡了吳國。後人以「抱冰握火」比喻刻苦自厲,也用指生活艱辛。20

常存抱柱信

出自《莊子 盜蹠》,屋生與自己心愛的女子相約於河橋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漲潮時都沒有來,而尾生則寧願抱梁柱而死都不願失約。尾生忠於愛情,信守約誓,但頭腦僵化,不知變故,故抱柱而死。後以此為堅守信約的典故,特別多用於男女間的愛情信誓方面。21

表裡山河

出自《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時,晉楚決戰之前,晉文公的謀臣,他也是晉文公的舅舅子犯勸文公參加決戰,他認為即使仗打敗了,憑太行山和黃河之險,也可固守無虞。後世常用「表裡山河」說明地理國防之固。而元張養浩在《潼關懷古》中: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者,意踟躕。中的「山河表裡」即用此事,一方面說明潼關形勢的險要;另一方面反襯詩人一路所見秦漢宮闕的破敗,百姓處於戰亂之際的無邊苦難。22

甘拜下風

出自《左傳 僖公十五年》。在秦晉韓原之戰中,晉軍大敗,晉惠公被秦兵所俘獲,晉大夫頭髮蓬亂下垂的拔帳隨行。秦穆公勸說道:「二三子何其擔憂也!寡人準備請晉君去我秦國,豈敢太過分呢(這是表面上安慰晉國大夫等人的話)?」晉大夫於是三拜稽首道:「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實際上晉大夫這番話,是與秦穆公約誓,希望他說了話要算數。「下風」的意思就是你的諾言不僅天地共鑑,我們在下這些做臣子的也都聽見了,希望你不要食言。「拜下風」原是謙恭卑怯的舉止,後逐漸又演化成「甘拜下風」的成語,用為甘居下列的自謙詞。23

背城借一

出自《左傳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晉、魯、衛三國的聯軍擊敗齊軍後,齊頃公派大臣賓媚人(即國佐,曾主持齊國之政)帶上賄賂去見晉軍主帥卻克,當晉方提出屈辱齊國的苛刻條件時,賓媚人本著維護齊國尊嚴,堅決地加以拒絕,並準備」背城借一「。魯、衛兩軍主將,都勸告卻克與齊停戰求和,晉終於放棄了繼續進攻的主張,籤訂了盟約,齊國得以轉危為安。後來以「背城借一」表示誓與敵人決一死戰。24

班荊道故

出自《左傳 襄公二十六年》:春秋時,楚國伍子胥的祖父伍舉與蔡水師子朝(文公之子,公子朝)的兒子公孫歸生是好朋友。伍舉娶與王子牟(即申公),王子牟因犯罪逃亡後,楚人皆言:「王子牟逃亡實為伍舉護送之。」於是伍舉也因受牽連而逃奔到鄭國,然後準備到晉國去。恰在這時,公孫歸生也將要去晉國,二人在鄭國郊國相遇。他們「班荊(扯草鋪地)相與食(坐在上面,一面吃東西),而言復故(一面攀談返回楚國的事情)。後以「班荊道故」指朋友在途中邂逅相逢共話舊情。25

萇弘化碧

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是春秋時周敬王的大臣劉文公所屬的大夫。劉氏與晉範氏世代通婚姻,萇弘曾幫助過範氏,晉卿趙鞅為此聲討他,晉君怪怨周敬王,周敬王便把萇弘殺死。萇弘死於蜀,蜀人感之,以櫃盛放其血,三年而化為碧玉,及精誠之至也。當然化碧之說為後人的演義。後來常以「萇弘化碧」來比喻忠貞之人含冤而死;或指為國獻身,忠烈精神長存。像明末著名將領袁崇煥就有死後,鮮血化碧一說。26

懸梁刺股

出自《戰國策 秦策一》。蘇秦遊說秦王,上書上次,秦王沒有採納他的主張,他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好。他傷感之餘,刻苦自勵,夜以繼日的努力攻讀。夜裡讀書至困欲睡時,就用錐子刺扎大腿,以便清醒起來,繼續學習。這種勤苦自強的精神,歷來被人稱頌,成為舊時勸學的典型事例。後世常以「刺股」用為勤苦讀書、奮發自強的典故。27

操刀傷錦

出自《左傳 襄公三十一年》。春秋時,鄭國大夫子皮想讓自己的一個小臣尹何,擔任私有領地的邑大夫的官職。因為鄭子產是他晚年舉薦而執政的,可能認為提拔尹何,子產不會反對。鄭子產主張「學而後入政」,這樣才不致把事情辦壞,才是用人穩妥的辦法。為了說明這個道理,子產以「未能操刀而使割「,」美錦不使人學制「作比,闡明不可本末倒置。以今天的眼光看,學而後作雖無可厚非,但幹中求學,幹也是學,也是不能偏的。後人「操刀」「傷錦」合二為一,用來比喻才薄力單,難以預勝任。28

楚幕有烏

出自《左傳 莊公二十八年》。楚伐鄭,鄭國得到其他諸侯國家的援救,迫使楚軍連夜撤退。楚軍為了防止鄭軍及諸侯國援軍的援救,軍隊於夜間悄悄撤走,卻留下了空空的營幕作為掩護。軍幕空虛,所以烏鴉才棲止在上面,鄭國人由此判斷出楚軍營內的虛實,才停止了向桐丘奔逃。後來用這個典故,常指敗退或軍事力量的空虛。29

丁公鑿井

出自《呂氏春秋 察傳》。春秋戰國時宋國一個姓丁的人因為家中無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覺得這樣一來,洗滌和取水就不需要專用一個人了,說是等於得到了一個人的幫助。有人聽到這話後就把它傳訛了,說丁家打井得到了一個人。後來就以此比喻以訛傳訛,或主觀主義憑空解釋,把事情搞得顛倒悖謬。30

大義滅親

出自《左傳 隱公四年》。春秋時,衛國石蠟之子石厚,與公子州籲共謀殺君篡位。石厚為了安定國內人心,去求計於自己的父親。石蠟因之而設計,借陳桓公的幫助,乘他們到陳國之機,逮捕了州籲和石厚。衛國派人到濮殺死了州籲,石蠟派家臣到陳殺死了石厚。《左傳》因此稱讚道:「君子曰:「石蠟,純臣也。惡州籲而厚與焉大義滅親其是之謂乎!」大義滅親」原指為君臣大義而滅父子私情,後用以泛指炎維護正義而不徇私情。31

東施效顰

出自《莊子 天運》。越國有一個絕色美女名叫西施。她長得非常漂亮,無論怎樣打扮,一舉一動都是美麗動人的。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來,疼得緊皺眉頭,便不知不覺地用手按著胸口處,咧著嘴似笑非笑的。東施看見西施皺著眉頭,覺得樣子十分好看。於是,就照樣模仿起來。村民們看到她一反常態的樣子,莫名其妙的多看了她兩眼,醜姑娘東施卻以為人家喜歡上她了,於是她更加緊皺眉頭咧開大嘴強笑,這一下,把別人都給嚇跑了。後以「東施效顰」來比喻「醜拙」盲目機械地效仿「美巧」,結果適得其反,鬧出笑柄。32

呆若木雞

出自《莊子 達生》。戰國時,鬥雞是貴族們尋歡作樂的一項活動,齊王便是當時的一位鬥雞迷。為了能在鬥雞場上取勝,齊王特地請專家紀渻子幫他訓雞。齊王求勝心切,派人反覆催促,紀渻子對來人說:「請你告訴齊王,我花工夫把雞訓好了。」待到鬥雞時,對手的雞又叫又跳,而紀渻子訓好的雞卻像只木雞,別的雞看到它那副呆樣竟然都被嚇跑了。因此,齊王用這隻雞和別人鬥,自然場場獲勝。莊子用這個故事,原義是指為了說明有些事情不必亶承天生自然之理,經過人為的訓練,也能積習成性,達到改造「物」的目的。但是傳到了後世,卻用「呆若木雞」來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愣的神態,則全用為貶義。33

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 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於難。」後來伯宗果然因為結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後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醜恨美,壞人恨好人。34

得魚忘筌

出自《莊子 外物》。莊子說:「筌所以能捕到魚,是因為得魚而忘筌。」後世用「得魚忘筌」比喻辦事情一旦達到了目的,便把賴以達到目的的手段忘掉或拋棄。35

斷織

出自漢韓嬰《韓詩外傳》。孟子被後世譽為「亞聖」,他之所以能夠取得這麼高的地位,與他幼年所受的教育有關。孟子年幼時,他的母親非常注重對他的教育。有一次,孟子由於貪玩而沒有上學,他母親知道後,非常生氣,當即拿起剪刀,割斷正在織布的織線。從此以後,孟子發奮苦讀,終於成為大學者。後來就用「斷織」為勉勵努力求學,不可中道荒廢的典故。此外人們也用斷織來表示賢婦勸學。36

高山流水

出自《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巍巍乎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流水。'」伯牙精通音律,琴藝高超,一天夜裡,伯牙乘船遊覽。彈起一首《高山流水》,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岸上子期叫絕不已,伯牙興奮極了,此後二人成為至交知己。37

高枕無憂

出自《戰國策·齊策》。馮諼曰:「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馮諼是投奔田文的一個門客,在沒有任何功勞的情況下,再三向田文提出豐厚的待遇,田文都滿足了他。他後來擔任了替田文向農民收租的任務,但是他卻將所有的契約,免去了農民的負擔,為田文在國民中贏得了好的名聲,而在田文受到齊王懷疑的時候,田文封地的民眾爭相迎接。而馮諼在這個時候說了這樣一句話:「狡兔有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請為君復鑿二窟。」他通過讓梁國重金聘用田文,從而使齊王害怕田文為梁國服務而使其國家強大,就命請田文為齊國相。於是田文在其後的十年間都在齊國為相。38

利令智昏

出自《史記 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遷在文末的評述中說:「鄙諺曰:『利令智昏。』長平一戰之前,秦攻打韓,韓國的一部分土地與韓國本土失去了聯繫,這一塊地就是上黨地區,韓國便把它割讓給秦國,以求苟且。但是上黨的軍民痛恨秦國,他們在馮亭的帶領下要求向趙投降。在趙國內部,關於是否接受馮亭的投降起了爭議,一部分人認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國的惱怒,到時候,秦必定大舉來攻打,這是趙國不願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趙勝為首的一部分人則主張,上黨地區是咽喉要地,且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趙國最終接受了上黨的投降,並由此引發了戰國史上有名的「長平之戰」。39

兵不厭詐

出自《韓非子 難一》:「臣聞之,繁禮君子,不厭忠信;戰陣之間,不厭詐偽。」春秋時期,齊國自齊桓公稱霸之後,因為後繼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個中華大地,一個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晉都是有力的爭奪者。這個時候,楚國與晉國的矛盾已經不可調和。楚欲稱霸必須向北進,而晉又如何肯向楚國低頭。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雖然不失為一個二等強國,但也絕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國的對手,宋向晉求救。這個時候,晉國出了個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爭奪中敗下了陣來,無奈之餘。晉國並未派出大軍與楚國正面交鋒,而是攻打了楚國的附庸國曹和衛。楚國於是派並前來與晉決戰,戰爭初期,楚佔據上風,晉卻使用靈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齊皆助晉國。此時,楚成王見局勢對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軍主將子玉一心與晉決戰,於是帶領部隊前來與晉軍交戰。晉文公重耳當初爭奪王位失利,被迫離開晉國落難他國的時候,一些小國卻並不禮遇他,而楚王卻給了盛情款待了他。楚王問重耳,如果他日你當上晉國國君,如何報答我?重耳恭敬的回答:如晉楚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這個成語出於此時),再與您交戰。晉國面隊來勢洶洶的楚軍,就主動的退後了三舍的距離,到達城濮。晉軍的主動後退起到了誘敵深入(這個詞的典故應該是出自於毛澤東,而不是戰國時期)的目的,也履行了當初重耳的諾言,可謂一石二鳥,得了便宜還賣了乖。最終,晉在城濮大勝了楚軍,戰爭的過程就不必講了,大家都清楚。楚國完敗,子玉繼承了楚軍主將在戰敗後自殺的傳統,但也不能用「慘」字來形容楚國,畢竟楚軍主力還在,並未太多的傷及筋骨。這一戰確立了晉的霸主地位,楚國也並未完全退出霸主的爭奪,但秦晉在此一段時間內成為爭霸的主角。兵不厭詐」近乎完美的表現在了整個大戰過程中,這也是晉國的優良傳統,也是「詐」的最完美最忠實的執行者,秦楚等國常常是其玩弄的對象,例如趙盾先迎秦軍,以立襄公弟,後反悔,不迎接不說,反而派並攻打護送的秦軍。晉之後,秦國人優良的學習傳統得到了發揮,也在「詐」字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和氏壁、騙楚王入秦扣押等等,可謂學有所成;而楚國在「詐」字上自然比不上前兩位了,吃虧當然也就是不計其數了。40

馬首是瞻

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春秋時期,晉國作為中原大國,處於天下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其他大國如要稱霸,必須要過晉國這一關,反之,如果晉國要確立其霸主地位,也必須擊敗其他的挑戰者。所以,秦、楚都與晉國發生過多次的大規模戰爭,總的來說,各有勝負,任何一方都沒有確立絕對的優勢。在周靈王十三年,公元前559年的時候,晉國率領著其魯、齊、宋、衛、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鄭等附庸國向秦國發動進攻,並且一路打到了鹹陽的附近。秦軍的頑強的拒絕求和,並在涇水上下毒,聯軍傷亡不少。聯軍統帥荀偃於是下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餘馬首是瞻!」意思就是說:「雞鳴套車,填塞水井,剷平土灶,看著我馬頭的方向前進」。但是聯軍並不是團結一氣,各國軍隊只是拼湊起來的,並不齊心。欒黶首先就違抗命令,帶領下軍回國了。荀偃沒有辦法,也就只好下令諸侯軍隊全部撤離了秦國。總的來說,荀偃大有破釜沉舟,團結一致,共同對秦軍發動致命一擊的決心,無奈,諸侯軍隊各懷鬼胎,哪能按照他的意思去辦,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了。

【來源網絡,如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很多人都不知道春秋戰國的一些常識,小編花了很久整理出來以供大家鑑賞齊國是周朝諸侯國之一,姜姓。田氏代齊後,史稱「田齊」,媯姓。是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之一。 春秋初期,齊與主要競爭對手魯國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公元前689年,齊襄公滅魯的與國紀,掃除東面障礙。公元前686年,公孫無知殺襄公自立,公子糾奔魯,公子小白奔莒。次年,無知被殺。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君臨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5.重生之春秋戰國 作者:巨人肩膀上的木木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湧現如老子、孔子、晏子、孫子等聖賢的時代,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但這個時代卻充滿不義,戰端不斷,短短數百年百餘諸侯國只餘數十。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金文書法
    春秋尤其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日趨簡短,刻鑿文字大多「委之於工匠之手」,且以刀代筆。我們還看到,晉國《欒書缶》、齊國《國差扜》,中山國《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壺》 ,都將文字堂而皇之地鑄刻在器物表面顯眼的位置上,器體表面沒有花紋裝飾。
  • 為何如今有人將春秋和戰國分開,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
    在經歷了春秋時期「土霸主」們的爭鬥,各自人才、軍事力量的儲備,已經在春秋時期經過幾輪淘汰之後留存下來的幾個國家開始了另一種想法:他們希望通過不斷的兼併、壯大,成為新一任頭一號老大。圖片:戰國時期的士大夫們劇照1、春秋時禮樂制度被動搖在春秋時期,各諸侯為了爭奪地盤時不時的就發動戰爭,當時也產生了一些齷齪的事情,導致禮樂制度被動搖,要知道,禮樂制度的崩塌不是一瞬間的,這種在道德上對人們產生束縛的思想規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在意識中慢慢瓦解的
  • 與蟬有關的典故,你知道幾個?
    與蟬有關的典故,你知道幾個?古人曾經說雞有五種德行,那就是文武勇仁信五種品德,晉朝的陸雲說蟬也有五種美好的品德,是文清廉儉信五種德性。古人通常通過用蟬來代表君子德行。不管它是飲風還是喝露,都很深受古人喜愛。蟬是什麼樣子呢?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墨家是怎樣的存在?為何沒有勝出?
    春秋戰國是個激烈碰撞的時代,戰場上金戈鐵馬,儘是刀光劍影;外交上鬥智鬥勇,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思想上,百家爭鳴,氣貫長虹……沒有哪個時代的競爭,能比春秋戰國更加激烈!思想上的碰撞,誕生了一批「巨子大師」,他們影響著一批人,影響著後世思想,之後的封建王朝歷史,幾乎所有的思想都是這時期已經形成的思想的延續。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這種每乘有三十人的編制應該是貫穿整個周朝的,意即春秋戰國時期的配置也基本遵循這個數據,齊桓公的八百乘戰車就相當於有兵力2.4萬。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式的戰爭,往往都是雙方約定好時間,然後各自排列成整齊的車陣。
  • 東周瑞獸玉佩——幾件館藏春秋、戰國虎形玉佩欣賞
    香港蘇富比2019年春拍東周黃玉瑞獸玉珮這件香港蘇富比2019年春拍東周黃玉瑞獸玉珮長22釐米,成交價26,575,000港元。一是館藏春秋虎形玉佩。虎形玉佩出現的年代很早,文化期就有大量的虎形玉佩出現。春秋時期圓雕虎形玉佩少見,但片雕虎形玉佩在歷代玉器中數量最多、最有代表性,它們造型各異、紋飾豐富,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並且許多都是考古發掘出土的。以下是幾件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玉琥,出土自光山黃君孟夫婦墓、河南淅川下寺楚墓。
  • 極為罕見的玉組佩—春秋戰國時期九聯璧
    全貌每個玉片上雕刻了大致相同的紋飾。中間刻畫了兩個小圓圈 ,代表眼睛 在小圓圈中間有兩個谷紋代表鼻子 。這種加工工藝在一些戰國時期的玉龍佩上比較常見,在放大鏡下觀察,紋飾比較毛糙,岐刀現象比較顯著。玉片邊緣出廓,在出廓的凹陷處有比較明顯的拉絲痕跡。而開片痕跡在反面非常典型,還殘留著斷痕。
  • 春秋戰國之衣冠楚楚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動遷洛邑,中國從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共立550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混亂的時期。期間諸侯崛起群雄爭霸,各方勢力在這場爭鬥中,實現了政權的再次分配,也進入了文化的深度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禮壞樂崩,百家爭鳴。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曾經用舟楫在晉國的災年向其輸送糧草賑災,這表明當時的黃河無論徑流量還是水面寬度都較今日為大,因此,即使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在彭衙之戰(陝西白水)、汪之戰(陝西澄城縣)中短暫佔領過秦國的城池,但是因為黃河天險相隔,也只能是擄掠一番了事。
  • 與寒冬有關的河洛典故,你知道幾個?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的典故,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些發生在河洛大地的精彩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的典故,被後人口口相傳,這些發生在河洛大地的精彩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  程門立雪、天下無雙、冬日可愛……這些與冬日有關的河洛典故,你知道幾個?
  • 雲陽驚現出自春秋戰國時期的三峽漁獵圖
    日前,有關文物專家已初步斷定,這幅巨型古壁畫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轉自搜狐  據了解,不久前在雲陽進行龍脊石刻保護施工的西安古建公司工人們到該縣新縣城對岸勘測,行至張飛廟新址下遊3公裡處亂石灘時,發現灘頭一堵巖壁上隱約有些排列規整的線條,與自然形成的巖紋截然不同——寸草不生的絕壁上,畫滿龍舟、兵器、房屋等圖形,面積達20平方米左右。
  • 聶國強:春秋戰國書法分期與特徵
    這段時期諸侯爭霸,歷史上稱之為春秋戰國。列國各自為政,文字形體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書法風格也各具特色,其中以齊系、燕系、晉系、楚系和秦系五大系最為典型。 齊系書法 齊國的主要疆域在山東,在書法上對魯、邾、倪等周邊小國都有影響。
  • 春秋時的一小國,被晉國消滅,誕生了多個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通常用來指東周前半期歷史階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這段歷史時期,史稱「春秋時期」。據說是由於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簡括起來就把這部編年史名為《春秋》。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邯鄲春秋】成語典故—三人成虎
    【邯鄲春秋】成語典故—三人成虎 2019-12-06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秦朝時才統一了文字,那麼春秋戰國人們是如何交流呢?帶翻譯嗎?
    大家都知道,是秦朝橫掃六合,最早統一了中國,那麼在統一之前,春秋時期有140多個諸侯國,以及戰國時期的七雄都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出門的時候需要準備好幾個翻譯嗎?春秋前期的文字在遠古時代,首先出現的是結繩記事法,就是在繩子上面打結,這結打著打著就發現,在好的腦袋也記不住這麼多的繩結啊。於是就有個叫「倉頡」的人開始創造出了甲骨文,也是中華最早的文字了。到了商朝時期是也是基本上沿用甲骨文的,直到西周有了些變化,從用於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演化到大篆。
  • 盎格魯-撒克遜人處世思想為什麼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麼相似?
    導讀:八百年楚國是我國歷史上南方的霸主,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具有重要影響。楚國的版圖、燦爛的文明、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都讓人難忘。而生活在歐洲大陸北部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來到英倫三島後,同樣經歷了自立自強的過程。
  • 「每日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戰國時期錢幣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