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由於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動遷洛邑,中國從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共立550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混亂的時期。期間諸侯崛起群雄爭霸,各方勢力在這場爭鬥中,實現了政權的再次分配,也進入了文化的深度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禮壞樂崩,百家爭鳴。當時至少形成了有八個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和巴蜀滇文化圈這些文化圈的形成,往往是分封帶來的周文化和圍繞在四周的蠻、夷、戎、狄的蠻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隨著藩鎮實力的加強,各個文化圈越來越顯示其獨特性。到了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中國的文化內涵其實已經大大的豐富,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將是一個世界性的文明。
隨著禮壞樂崩藩鎮割據,各地區的服飾又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後漢書·輿服志》記載;「降及戰國,奢僭益熾,削滅禮籍,蓋惡有害己之語。競修奇麗之服,飾以輿馬,文罽玉纓,象鑣金鞍,以相誇上。爭錐刀之利,殺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滅。」《晉書·輿服志》記載道:「一紫亂於齊飾,長纓混於鄒玩。孔子曰:君子其學也博,其服也鄉。服若乃豪傑不經,庶人幹典,彯鷸冠於鄭伯之門,躡珠履於春申之第。」有一首詩可以再現當時的服飾奇觀齊王好紫衣,國中無異色。晉公好惡衣,朝中盡襤褸。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可見在沒有統一的服飾制度下,各國的服飾盡隨相變,都無法無章了。因此這個時候的服飾特徵,很難一言以蔽之。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各國的服飾不僅在貴族中,沒有統一的規制,連平民百姓也各具其特點。比如河北平山縣中山國國王,陪葬墓當中的玉人身著格子裙,頭戴牛角式,在今天看來也是極具異國風情。而洛陽韓墓中的戰國青銅女孩,則梳著辮子穿著摺裙頗有現代風範,還有長裙善舞的韓國舞女、短衣革靴的胡人等等風格各異。

在這個時期中楚國的服飾頗有特點,楚國地處南方,一直以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而楚國人則自以為來自中原,是受商人的驅趕被迫南移,因此一心想回歸中原。在被迫冷落的情況下憤然崛起,戰國中晚期,成為了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楚文化也蓬勃發展。屈原與《楚辭》、莊子與《逍遙遊》,曾候乙編鐘都是那個時代的楚國人文薈萃,文化意識達到了巔峰。楚人遵奉尚赤,崇火拜日,喜巫敬鬼。在屈原的《楚辭》當中充滿了神奇、夢幻和光怪陸離的浪漫主義情懷,那些不食煙火的香草美人應該就是楚人心目當中的女神。事實上與中原各國相比,楚國人的服飾也更加追求華美和靈動。細腰嫋嫋、裙居搖搖。劍玉環佩、高冠博帶仿佛隨時可以飄然而去。
在目前出土的春秋戰國服飾中,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就是湖北省江陵縣的馬山一號楚墓。共出土了絲織品21件,其中有不少是國寶級的文物,也從此揭開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的衣著之謎。出土的21件絲織品當中,有七件把保存完好的賞析連署的袍服,全部為直裾,衣長從45.5釐米到200釐米不等。

通過對出土服飾的研究發現,這些袍都具有以下特點。首先,上下連屬,但是上下分裁,從採取結構看馬山楚墓出土的這七件袍服,以腰部為界,上下分裁後再縫合為一體。上衣下長是中國古人最早創製的服飾形制,至春秋戰國之交,開始出現上下連屬式樣的服裝,也就是後世將的深衣。深衣上下分裁的形制,有中古的文化逸韻,是對上衣下長形制的繼承。上衣下長都是由數量不等的,衣片拼合而成,這可能受到當時門府的限制。其次,衣身與袖寬相等。據測量出素紗棉袍外,馬山楚墓袍服的上衣長度,基本與袖身寬度相等。這與文獻當中記載,周代懸端的式樣是非常相符。《儀禮·喪服記》中記載:「衣二尺有二」春秋戰國時期上衣非常短,大衣和革帶一般束於腰腋間。清代的黃宗羲《深衣考》當中也稱為深衣的下長其長居身三分之二。
第三,交領、右衽、直裾。從衣襟開合方式看,馬山楚墓出土袍服均為右衽、直裾。在穿著時,左襟與右襟作「又」字形重合相,即左襟在上壓往右襟至右腋部,使左右衣領形成交叉狀。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馬山楚墓出土的袍服衣襟都為直裾。折與同期楚墓出土的木傭和繪畫作品當中普遍見到的,身穿曲裾袍的楚人有不同。它的原因至今尚未定論,而且比馬山楚墓時代稍晚,地理相近的也屬楚文化體系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當中,也出土了曲裾袍和直裾袍兩種式樣。


最後,楚衣的特點還有袖有寬有窄。從形狀上看,這些服裝的袖形均為筒袖。從袖口形狀看,可分為「敝口」和「收口」兩種。前者袖口與袖身同寬,後者袖口則明顯小於袖從袖根處開始向袖口收縮,第一種,從袖袂處開始向袖口呈弧線收縮;第二種,從袖根處開始向袖口收縮。這些袍服的袖口均為緣飾,且多為別的衣料,是古時人所稱的軀。袖身窄小的收口在後世被稱為褠衣,在《釋名·釋衣服》當中解釋道:「褠,禪衣之無胡者也,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除了袍服之外,馬山楚墓還出土了裙和褲,古代的裙其實就是下裳。《太平御覽》中記載道:「裙,下裳也。又曰:裙,裡衣也。古服裙不局外,皆有衣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