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之衣冠楚楚

2020-12-05 歷史有點料

周幽王由於寵幸褒姒,烽火戲諸侯,導致了西周的滅亡。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動遷洛邑,中國從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共立550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混亂的時期。期間諸侯崛起群雄爭霸,各方勢力在這場爭鬥中,實現了政權的再次分配,也進入了文化的深度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禮壞樂崩,百家爭鳴。當時至少形成了有八個文化圈即中原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齊魯文化圈、楚文化圈、吳越文化圈和巴蜀滇文化圈這些文化圈的形成,往往是分封帶來的周文化和圍繞在四周的蠻、夷、戎、狄的蠻族文化,相互融合而形成的,隨著藩鎮實力的加強,各個文化圈越來越顯示其獨特性。到了秦朝的車同軌、書同文,中國的文化內涵其實已經大大的豐富,在此基礎上誕生的將是一個世界性的文明。

隨著禮壞樂崩藩鎮割據,各地區的服飾又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後漢書·輿服志》記載;「降及戰國,奢僭益熾,削滅禮籍,蓋惡有害己之語。競修奇麗之服,飾以輿馬,文罽玉纓,象鑣金鞍,以相誇上。爭錐刀之利,殺人若刈草然,其宗祀亦旋夷滅。」《晉書·輿服志》記載道:「一紫亂於齊飾,長纓混於鄒玩。孔子曰:君子其學也博,其服也鄉。服若乃豪傑不經,庶人幹典,彯鷸冠於鄭伯之門,躡珠履於春申之第。」有一首詩可以再現當時的服飾奇觀齊王好紫衣,國中無異色。晉公好惡衣,朝中盡襤褸。吳王好劍客,百姓多創瘢。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可見在沒有統一的服飾制度下,各國的服飾盡隨相變,都無法無章了。因此這個時候的服飾特徵,很難一言以蔽之。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各國的服飾不僅在貴族中,沒有統一的規制,連平民百姓也各具其特點。比如河北平山縣中山國國王,陪葬墓當中的玉人身著格子裙,頭戴牛角式,在今天看來也是極具異國風情。而洛陽韓墓中的戰國青銅女孩,則梳著辮子穿著摺裙頗有現代風範,還有長裙善舞的韓國舞女、短衣革靴的胡人等等風格各異。

青銅女孩韓墓

在這個時期中楚國的服飾頗有特點,楚國地處南方,一直以來被中原人視為蠻夷。而楚國人則自以為來自中原,是受商人的驅趕被迫南移,因此一心想回歸中原。在被迫冷落的情況下憤然崛起,戰國中晚期,成為了南方最大的諸侯國,楚文化也蓬勃發展。屈原與《楚辭》、莊子與《逍遙遊》,曾候乙編鐘都是那個時代的楚國人文薈萃,文化意識達到了巔峰。楚人遵奉尚赤,崇火拜日,喜巫敬鬼。在屈原的《楚辭》當中充滿了神奇、夢幻和光怪陸離的浪漫主義情懷,那些不食煙火的香草美人應該就是楚人心目當中的女神。事實上與中原各國相比,楚國人的服飾也更加追求華美和靈動。細腰嫋嫋、裙居搖搖。劍玉環佩、高冠博帶仿佛隨時可以飄然而去。

在目前出土的春秋戰國服飾中,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就是湖北省江陵縣的馬山一號楚墓。共出土了絲織品21件,其中有不少是國寶級的文物,也從此揭開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人的衣著之謎。出土的21件絲織品當中,有七件把保存完好的賞析連署的袍服,全部為直裾,衣長從45.5釐米到200釐米不等。

馬山一號楚墓出土

通過對出土服飾的研究發現,這些袍都具有以下特點。首先,上下連屬,但是上下分裁,從採取結構看馬山楚墓出土的這七件袍服,以腰部為界,上下分裁後再縫合為一體。上衣下長是中國古人最早創製的服飾形制,至春秋戰國之交,開始出現上下連屬式樣的服裝,也就是後世將的深衣。深衣上下分裁的形制,有中古的文化逸韻,是對上衣下長形制的繼承。上衣下長都是由數量不等的,衣片拼合而成,這可能受到當時門府的限制。其次,衣身與袖寬相等。據測量出素紗棉袍外,馬山楚墓袍服的上衣長度,基本與袖身寬度相等。這與文獻當中記載,周代懸端的式樣是非常相符。《儀禮·喪服記》中記載:「衣二尺有二」春秋戰國時期上衣非常短,大衣和革帶一般束於腰腋間。清代的黃宗羲《深衣考》當中也稱為深衣的下長其長居身三分之二。

第三,交領、右衽、直裾。從衣襟開合方式看,馬山楚墓出土袍服均為右衽、直裾。在穿著時,左襟與右襟作「又」字形重合相,即左襟在上壓往右襟至右腋部,使左右衣領形成交叉狀。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馬山楚墓出土的袍服衣襟都為直裾。折與同期楚墓出土的木傭和繪畫作品當中普遍見到的,身穿曲裾袍的楚人有不同。它的原因至今尚未定論,而且比馬山楚墓時代稍晚,地理相近的也屬楚文化體系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當中,也出土了曲裾袍和直裾袍兩種式樣。

直裾深衣

曲裾深衣

最後,楚衣的特點還有袖有寬有窄。從形狀上看,這些服裝的袖形均為筒袖。從袖口形狀看,可分為「敝口」和「收口」兩種。前者袖口與袖身同寬,後者袖口則明顯小於袖從袖根處開始向袖口收縮,第一種,從袖袂處開始向袖口呈弧線收縮;第二種,從袖根處開始向袖口收縮。這些袍服的袖口均為緣飾,且多為別的衣料,是古時人所稱的軀。袖身窄小的收口在後世被稱為褠衣,在《釋名·釋衣服》當中解釋道:「褠,禪衣之無胡者也,言袖夾直形如溝也。」除了袍服之外,馬山楚墓還出土了裙和褲,古代的裙其實就是下裳。《太平御覽》中記載道:「裙,下裳也。又曰:裙,裡衣也。古服裙不局外,皆有衣籠之。」

相關焦點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君臨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5.重生之春秋戰國 作者:巨人肩膀上的木木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湧現如老子、孔子、晏子、孫子等聖賢的時代,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但這個時代卻充滿不義,戰端不斷,短短數百年百餘諸侯國只餘數十。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這種每乘有三十人的編制應該是貫穿整個周朝的,意即春秋戰國時期的配置也基本遵循這個數據,齊桓公的八百乘戰車就相當於有兵力2.4萬。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式的戰爭,往往都是雙方約定好時間,然後各自排列成整齊的車陣。
  • 聶國強:春秋戰國書法分期與特徵
    春秋早期的齊系書法,如《齊縈姬盤銘》,承接了西周晚期細勁空靈的金文風格。春秋晚期,如《洹子孟姜壺》,開始趨向潦草率真一路。到戰國早期書風開始轉變,如《陳純釜》《陳曼簠》,由過去的方正轉向修長,筆法上橫平豎直,並常有裝飾性的點綴出現。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金文書法
    春秋尤其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日趨簡短,刻鑿文字大多「委之於工匠之手」,且以刀代筆。我們還看到,晉國《欒書缶》、齊國《國差扜》,中山國《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壺》 ,都將文字堂而皇之地鑄刻在器物表面顯眼的位置上,器體表面沒有花紋裝飾。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齊宣王時燕國發生「子之之亂」。公元前314年,在孟軻勸說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五旬克之,一度佔領燕國。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戰國晚期,齊仍保持著強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旋皆放棄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於成皋。
  • 東周瑞獸玉佩——幾件館藏春秋、戰國虎形玉佩欣賞
    一是館藏春秋虎形玉佩。虎形玉佩出現的年代很早,文化期就有大量的虎形玉佩出現。春秋時期圓雕虎形玉佩少見,但片雕虎形玉佩在歷代玉器中數量最多、最有代表性,它們造型各異、紋飾豐富,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並且許多都是考古發掘出土的。以下是幾件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玉琥,出土自光山黃君孟夫婦墓、河南淅川下寺楚墓。
  • 狗肝、大龜……春秋戰國的權貴們愛吃哪些魔幻美食?
    文/王凱迪春秋戰國的亂世紛爭鑄就了中華文明的基本形態,也造就了華夏民族的基本性格。在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縱橫捭闔之間,我們往往只是看到了那些驚心動魄的歷史故事,而忽略了市井之中街巷酒肆的日常百態。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餐桌上,能夠看到哪些美食呢?
  • 春秋戰國:一個不安卻充滿活力的時代,「變」成為一種時代潮流
    春秋戰國時代的大變動,簡言之,是一場「禮」與「法」之爭。無論在政治、文化、經濟、軍事方面,皆與西周產生完全不同的型態。而時代變動之中,春秋與戰國之間也有著明顯的差異。 政治方面,春秋五霸雖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實則已在挑戰宗法禮治制度。尤其越到春秋後期,霸王權力幾要凌駕於周天子之上,唯名義上仍以天子為天下共主。
  • 為何如今有人將春秋和戰國分開,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
    所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就是脫離周王室統治,到建立新的封建王朝的過程,為何現如今會有人將春秋和戰國分開,認為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呢?春秋和戰國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圖片:周王室統治劇照一、爭什麼?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曾經用舟楫在晉國的災年向其輸送糧草賑災,這表明當時的黃河無論徑流量還是水面寬度都較今日為大,因此,即使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在彭衙之戰(陝西白水)、汪之戰(陝西澄城縣)中短暫佔領過秦國的城池,但是因為黃河天險相隔,也只能是擄掠一番了事。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8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畢萬的後代果然建立了戰國時的魏國。其實這些都是古人附會之說。後世就常以「畢萬昌大」的典故指人後輩發揚,繁盛昌大。
  • 春秋和戰國有什麼區別呢?同樣是東周的歷史為什麼要分成兩段?
    春秋五霸,戰國七雄,這是一段璀璨宛若星河的歷史。但是如果我們單純從春秋和戰國的史實來看,會覺得這是東周統治崩盤後,群雄並起的一個動蕩年代,兩者之間似乎並無本質的區別。但是,為什麼要把兩者分開,以「春秋」和「戰國」加以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墨家是怎樣的存在?為何沒有勝出?
    春秋戰國是個激烈碰撞的時代,戰場上金戈鐵馬,儘是刀光劍影;外交上鬥智鬥勇,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思想上,百家爭鳴,氣貫長虹……沒有哪個時代的競爭,能比春秋戰國更加激烈!思想上的碰撞,誕生了一批「巨子大師」,他們影響著一批人,影響著後世思想,之後的封建王朝歷史,幾乎所有的思想都是這時期已經形成的思想的延續。
  • 兩次被滅國兩次又復國,春秋戰國中的「豬堅強」,「感動」秦始皇
    早在我國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也有一個「豬堅強」。這個豬堅強是個小諸侯國,兩次被滅國,卻堅強的兩次又復國,到秦始皇一匡海內,「六王畢,四海一」之時,這個堅強的國還存在著。這個春秋戰國時期的「豬堅強」便是不起眼的衛國,衛國雖是小透明,其國祚卻長達900餘年,是周王朝存在時間最長的諸侯國。從西周到東周,從春秋到戰國,衛國一路看遍風景,見證了周王朝的興衰浮沉。
  • 春秋戰國時期的「士」階層來源於哪裡?又是怎樣影響社會變局的?
    春秋至戰國,社會激烈動蕩,作為貴族末流,士的身份也不是一層不變的,有的士往下流成為庶民,而庶民中優秀的分子通過學習文化知識,取得社會地位,又上升為士。在社會大變局中,士對社會影響是多方面的,在文化上,士承載道統,著書立說,是文化學術的主要傳承人,是學術繁榮的主要推動者,在社會實踐上,士是各諸侯國爭取的主要對象,深刻的影響了諸侯國的興衰成敗。
  • 春秋戰國,一人之力為國續命:巧用離間計,火牛定乾坤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期便是如此。前者因為周王室統治力的日漸削弱導致其分封的諸侯國群雄爭霸,相繼出現稱霸一時的春秋五霸;而後者則是因為各國之間相互徵戰不息,而又造就了戰國七雄。聯軍在濟水以西大破齊軍打的齊國幾乎沒有還手之力後便先後撤軍,然而以樂毅為首的燕軍並不打算輕易放過齊國,而是一鼓作氣攻佔齊國都城淄博後又相繼攻克齊國70多個城池,最後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座城池,而始作俑者齊湣王也因其好戰與傲慢落得兵敗被殺的下場。燕國軍隊在攻打莒受挫之後便掉頭去攻打即墨。燕軍圍攻即墨過程中殺死了齊守城大夫,在即墨城危在旦夕之際,城中守軍推舉田單來擔當他們的新長官。
  • 春秋戰國有種帶眼睛的琉璃珠,只要文物和它沾邊,為何會價值不菲
    其實在春秋戰國的時候,反而流行一種帶眼睛的琉璃珠,只要文物鑲嵌了它,立刻就會價值不菲。您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小編這就來為您揭秘:(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琉璃為何要鑲嵌眼睛?自古以來,人類都祈求健康、幸福。
  • 秦朝時才統一了文字,那麼春秋戰國人們是如何交流呢?帶翻譯嗎?
    大家都知道,是秦朝橫掃六合,最早統一了中國,那麼在統一之前,春秋時期有140多個諸侯國,以及戰國時期的七雄都沒有統一的語言文字,他們是如何交流的呢,出門的時候需要準備好幾個翻譯嗎?春秋前期的文字在遠古時代,首先出現的是結繩記事法,就是在繩子上面打結,這結打著打著就發現,在好的腦袋也記不住這麼多的繩結啊。於是就有個叫「倉頡」的人開始創造出了甲骨文,也是中華最早的文字了。到了商朝時期是也是基本上沿用甲骨文的,直到西周有了些變化,從用於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演化到大篆。
  • 中國古代史:春秋戰國兩大時代文字不斷演變,到秦始皇實現統一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給大家講講春秋戰國兩大時代的文字演變到統一。自春秋中後期開始,華夏世界的文字體系開始了多元化發展。當時的兩個基本事實,決定並推動了這樣的發展。春秋戰國之間,秦人作之,以教學童……秦人作字書,乃獨取其文字,用其體例,是《史籀篇》獨行於秦之一證。」這就是說,直到戰國末期,秦國的文字一直以西周的史籀文為基礎,至少沒有大的變化。另一方面,山東六國的文字呈現出色彩紛呈的形態,各自簡化流變不一,字形相差很大。在山東六國之中,又分為兩種情況:因同出晉國而被稱為「三晉」的魏趙韓三國,文字基本相同;燕、齊、楚三國,各自差異最大。
  • 極為罕見的玉組佩—春秋戰國時期九聯璧
    這種加工工藝在一些戰國時期的玉龍佩上比較常見,在放大鏡下觀察,紋飾比較毛糙,岐刀現象比較顯著。玉片邊緣出廓,在出廓的凹陷處有比較明顯的拉絲痕跡。而開片痕跡在反面非常典型,還殘留著斷痕。開窗看為青白玉玉質綜合料,工,型,紋,沁幾個方面,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玉組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