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格魯-撒克遜人處世思想為什麼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那麼相似?

2020-12-04 歷史縱橫帝

導讀:八百年楚國是我國歷史上南方的霸主,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曾經具有重要影響。楚國的版圖、燦爛的文明、篳路藍縷的艱難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誓言都讓人難忘。而生活在歐洲大陸北部的盎格魯薩克森人來到英倫三島後,同樣經歷了自立自強的過程。他們的後裔甚至成為縱橫四大洋的霸主、工業革命的先驅、三千多萬平方公裡的殖民帝國建立者。二者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都沒有聯繫,但是二者確實有幾個方面還是非常相似的。下面我們我們來闡述一下:

兩國的相同點如下:都是經過長途跋涉,在遠離祖地的異地建國並發展壯大;對於周邊強大的帝國文明而言,都曾經被斥之為蠻夷並被徵伐;但是都曾經經過自力更生建立起龐大的帝國:楚國除了南越外佔據了整個南方,而鼎盛時期的大英殖民帝國號稱日不落帝國。楚國留下了篳路藍縷的創業史以及「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悲壯,而盎格魯薩克森後裔孵化出了超級大國美國。

楚國先民和盎格魯薩克森後裔都因為各自的原因遠離故土,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土地生存繁衍

如果說到盎格魯薩克森人其實屬於日耳曼人的分支,也就是羅馬帝國眼中的蠻族。由於戰力強大,盎格魯人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曾作為僱傭兵走出家鄉徵戰不列顛。這是盎格魯人最早在不列顛留下足跡,到西羅馬帝國滅亡後日耳曼人各支紛紛在曾經西羅馬的版圖內建立自己的國家:在西班牙建立的西哥特王國、在義大利建立的倫巴德王國等等。而來自歐洲大陸西北部以及北歐的又一批盎格魯薩克森部落的人,從西歐跨越英吉利海峽來到不列顛。因為歐洲大陸各部族競爭也很激烈,而且英格蘭又有盎格魯僱傭兵先民這樣的親戚在;所以老鄉聚集地就想當然成為他們聚集地。

相傳楚國先民是火神祝融的後裔,祖地在河南新鄭。我們都知道黃河流域是開發最早的地區,所以相對富庶。到商朝時期,貴族為了獲得這塊富庶的土地就有意識驅趕楚國先民。在商朝的不斷驅使下,楚國先民被迫走走停停不斷南下。所以楚國先民遷徙是被迫的,這點和盎格魯薩克森主動尋找更適宜的繁衍之地不同。楚國先民直到湖北荊山才完成初步定居,但是也是謀生。要想翻身還是藉助了武王伐紂,通過加入討伐商朝軍隊才初步獲得地位。

二者都曾被強大文明排斥,但是都在新家穩定下來並且生存繁衍

楚國人參與討伐商朝的目的就是為了返回祖地,但是周朝建立後似乎忘記了這個小部落並沒有進行冊封。到了周成王時才冊封楚部落的酋長熊繹為子爵,作為最小的爵位封地只有五十裡。而且沒有把富庶的中原祖地封給他們,還是在當時處於蠻荒的南方冊封了五十裡。雖然楚作為諸侯雖然接受了中原的冊封,也獲得了封地和名正言順的擴張;但是對於中原王朝已經不再熱衷。與其年年進貢不如把精力都放在發展上,但是很快禍事來了。對於周王室來說進貢的諸侯太多他不一定記得,但是誰沒有進貢那就是大不敬。所以才有了周昭王親率領六軍對楚國進行徵伐,楚國自然不會束手就擒進行迎戰。結果居然是周昭王落水,周朝大敗。所以乾脆自稱蠻夷的楚國,就在南方的新家中 蓬勃發展起來。

對於移居英倫的盎格魯薩克森來說同樣面臨維京人的入侵,甚至出現過維京人佔據英格蘭幾十年才被趕走的事實。所以即便不在富庶的歐洲大陸,英格蘭也被擅長航海更野蠻的維京人覬覦。但是最後盎格魯薩克森人還是在英倫這個新家,順利的生息繁衍下來。

經過篳路藍縷的創業二者都走向強大,在史書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早期的楚國以五十裡子爵的封號,要想擴張必須進行殘酷的戰鬥。更何況楚國周邊本身就是蠻荒之地,充滿彪悍的土著人。要想贏得生存和發展楚國必須能打,否則根據叢林法則就被被滅族。此時的楚國已經摒棄了對中原的認同和幻想,從楚王熊通開始自稱蠻夷開始毫無理由的擴張。毫無理由就是在春秋時期不找什麼大義的藉口,只要對楚國有利就是動手的理由。所以楚國也是政變、弒君比較頻繁的國家,熊通就是通過政變上臺的。因為年邁的楚王熊通垂涎鄰國隨國的銅錄山(青銅礦),就以白髮高齡親徵隨國。這段非常有意思:隨國說我無罪;楚王熊通說我是蠻夷不用找藉口,因為當年周王徵伐我們也沒有藉口。

楚國先王都是彪悍尚武的,猶如湖北湖南人一樣性格火辣。這和戰國後期楚國的婉約、陰柔的楚風截然不同,也許這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吧。習慣彪悍擴張的楚國在獲取青銅資源以後,無論是裝備還是財富都大大增加。因此到楚懷王時期國力達到頂峰,不但佔據了整個南方;而且在東北國土已經推進到山東半島的齊國境內。楚國在滅越國後正式成為方圓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大國,從篳路藍縷的五十裡的子爵開始楚國付出了太多太多。

再看化名英格蘭的盎格魯薩克森後裔更是了得,通過大航海時代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贏得海上霸權。盎格魯薩克森的後裔開始隨著軍艦向全球殖民,由於率先進入工業革命強大的大英帝國曾經建立起遍布全球五大洲超過3000多萬平方公裡的殖民大帝國。時至今日盎格魯薩克森的後裔還根據血緣關係和利益,組建的利益共同體-五眼聯盟: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一家之言,歡迎評論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相關焦點

  • 春秋戰國時期書法:金文書法
    春秋尤其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銘文,日趨簡短,刻鑿文字大多「委之於工匠之手」,且以刀代筆。我們還看到,晉國《欒書缶》、齊國《國差扜》,中山國《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壺》 ,都將文字堂而皇之地鑄刻在器物表面顯眼的位置上,器體表面沒有花紋裝飾。
  • 春秋戰國時期70個國家簡介
    由於地處中原,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包圍, 所以完全沒有發展的空間,國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而且土地都位於山地,經濟很不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很低,韓國軍隊又特別懦弱,每戰必敗,使韓國成為第一個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於前230年滅亡。中國戰國時期七雄之一。姬姓。由魏文侯於前403年為周威烈王冊封為侯至前225年為秦國所滅,一共一百七十九年。
  • 春秋戰國時期的萬乘之國,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這種每乘有三十人的編制應該是貫穿整個周朝的,意即春秋戰國時期的配置也基本遵循這個數據,齊桓公的八百乘戰車就相當於有兵力2.4萬。當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還是比較有意思的,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貴族式的戰爭,往往都是雙方約定好時間,然後各自排列成整齊的車陣。
  • 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推薦
    今天主推歷史類春秋/戰國時期(不排名次,春秋/戰國時期的經典小說都太少了,可能是這段時期太特殊,太璀璨,史料太少,以至於沒有一定的筆力駕馭不了這個時期,所以春秋和戰國混在一起寫了)1.<引用自《君臨戰國》簡介> 推薦一看5.重生之春秋戰國 作者:巨人肩膀上的木木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湧現如老子、孔子、晏子、孫子等聖賢的時代,為百家爭鳴奠定了基礎。但這個時代卻充滿不義,戰端不斷,短短數百年百餘諸侯國只餘數十。
  • 春秋時期,為何別國國君都稱「公」,唯獨楚國國君稱「王」?
    楚國最初被周成王分封為「子爵」,是爵位中最低一級。但是後來經歷兩次稱王事件後,楚國國君便一直以「王」的稱號一直到戰國末期。首先楚國為什麼要稱「王」呢?尊卑與實力的問題。1、三子封王后又取消楚國被周成王封在南邊,替周王朝抵擋南蠻,撫化南蠻。楚人先祖由於帶來了中原的先進技術與發展水平,吸引很多蠻部歸附,楚國也壯大起來。
  •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墨家是怎樣的存在?為何沒有勝出?
    春秋戰國是個激烈碰撞的時代,戰場上金戈鐵馬,儘是刀光劍影;外交上鬥智鬥勇,一個人,就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命運;思想上,百家爭鳴,氣貫長虹……沒有哪個時代的競爭,能比春秋戰國更加激烈!思想上的碰撞,誕生了一批「巨子大師」,他們影響著一批人,影響著後世思想,之後的封建王朝歷史,幾乎所有的思想都是這時期已經形成的思想的延續。
  • 聶國強:春秋戰國書法分期與特徵
    這段時期諸侯爭霸,歷史上稱之為春秋戰國。列國各自為政,文字形體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書法風格也各具特色,其中以齊系、燕系、晉系、楚系和秦系五大系最為典型。 齊系書法 齊國的主要疆域在山東,在書法上對魯、邾、倪等周邊小國都有影響。
  • 春秋時期,齊國為什麼不滅「嘴邊」的魯國?
    現在的山東,我們也叫它「齊魯大地」,這都源於春秋時期的齊國和魯國。那麼,回到春秋時期,齊國疆域遼闊,魯國就在它的懷抱當中,為什麼幾百年的時間裡齊國遲遲不滅掉魯國?是因為滅不了還是不敢滅?還是什麼其他原因?
  • 春秋戰國時期的40個典故,你知道幾個?
    春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諸侯王不再聽命於周王,一些強大的諸侯趁機發動兼併戰爭,強迫其他各國承認其霸主地位。管仲輔佐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旗號,使齊國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 春秋時期,其他國家都稱「公」,例如齊桓公,唯獨楚國稱「王」?
    按照春秋時人的記述和本人是楚國公族的屈原說法,楚國先祖是黃帝之孫顓頊五世孫吳回(祝融氏)幼子季連,自季連開始姓羋氏,羋氏後裔鬻熊曾在商末做過羈押在商的周文王老師,因此周滅商後論功行賞,將遠在南方的鬻熊曾孫熊繹封為子爵之國。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早在秦穆公時期,秦國就曾經用舟楫在晉國的災年向其輸送糧草賑災,這表明當時的黃河無論徑流量還是水面寬度都較今日為大,因此,即使春秋時期晉國曾經在彭衙之戰(陝西白水)、汪之戰(陝西澄城縣)中短暫佔領過秦國的城池,但是因為黃河天險相隔,也只能是擄掠一番了事。
  • 春秋戰國之衣冠楚楚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動遷洛邑,中國從此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到公元前221年秦並六國共立550餘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混亂的時期。期間諸侯崛起群雄爭霸,各方勢力在這場爭鬥中,實現了政權的再次分配,也進入了文化的深度融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可以用八個字來形容禮壞樂崩,百家爭鳴。
  • 為何如今有人將春秋和戰國分開,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
    所以,整個春秋戰國時期其實就是脫離周王室統治,到建立新的封建王朝的過程,為何現如今會有人將春秋和戰國分開,認為是兩個不同時期的歷史背景呢?春秋和戰國它們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別呢?圖片:周王室統治劇照一、爭什麼?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
  • 封建社會——戰國、秦、漢時期的山東
    |引言田氏代齊西周至春秋時的齊國,因為國君姓姜,史稱姜齊:戰國時期田氏奪取君位,史稱田齊。在諸侯勢力日漸削弱的情況下,齊國新興勢力的代表田氏趁機籠絡人心,發展勢力。齊國孟嘗君任相後,發動強大攻勢,先是聯合韓、魏,大敗楚國,繼而率聯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求和;後又率聯軍大敗燕國。齊國勢力一時大增。為表示至尊地位,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為帝,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不久,齊又滅掉宋國,兼併了楚國部分國土。齊作為東方霸主達到鼎盛時期。
  • 「每日文物鑑賞」中國古錢「五十名珍」之戰國時期錢幣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公元前221年,秦國滅齊國,統一六國,標誌著戰國時代的結束。
  • 東周瑞獸玉佩——幾件館藏春秋、戰國虎形玉佩欣賞
    一是館藏春秋虎形玉佩。虎形玉佩出現的年代很早,文化期就有大量的虎形玉佩出現。春秋時期圓雕虎形玉佩少見,但片雕虎形玉佩在歷代玉器中數量最多、最有代表性,它們造型各異、紋飾豐富,各大博物館都有收藏,並且許多都是考古發掘出土的。以下是幾件河南博物院收藏的春秋玉琥,出土自光山黃君孟夫婦墓、河南淅川下寺楚墓。
  • 春秋戰國七大猛將,田單第六,李牧第二,第一爭議至今無人敢撼動
    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們中華民族第一個大黃金時代,這個時代是人類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現了許多的思想流派,他們影響深遠;同時,在諸侯眾國的無數戰爭中,也湧現出許許多多的天才的軍事人物,成為後世所津津樂道的英雄,如下的十大名將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戰國時期,韓國為何能成為七雄之一,其優勢在哪裡?
    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之後的時期。經過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到了春秋末期,魏趙韓三家聯手消滅智氏,並在戰國初期瓜分了晉國,成為魏國、韓國、趙國這三個諸侯國。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山東省也稱齊魯大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代,山東有兩個著名的諸侯國:齊國和魯國。就實力而言,齊國強於魯國。春秋時,姜姓呂氏齊稱霸天下,齊桓公姜小白是春秋第一個公認的霸主。到了戰國,田氏齊國依然是戰國七雄之一。而魯國,無論是春秋還是戰國,都活在齊國的陰影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