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田氏代齊西周至春秋時的齊國,因為國君姓姜,史稱姜齊:戰國時期田氏奪取君位,史稱田齊。在諸侯勢力日漸削弱的情況下,齊國新興勢力的代表田氏趁機籠絡人心,發展勢力。齊景公時,田桓子對人民減輕剝削,放貸於民時用大鬥,收取時用小鬥,厚施薄斂,齊國人民「歸之如流」後來,田氏打敗了舊貴族國氏、高氏,控制了齊國的政治、軍事大權。公元前481年,田常殺齊簡公,掌握了齊國實權,史稱田氏代齊」。田氏代齊標誌著新興地主階級取得了政權,完成了奴隸向封建制的過渡,使齊國成為當時中國第一個封建諸侯大從此,齊國國威重振,以勃勃生機再次躋身於諸侯爭雄的政治舞臺。
|齊國雄霸東方
戰國時期,山東地區仍然存在著魯、莒、鄒等小國,但它們多是大國的附庸,無力參與大國爭雄。只有齊國,以其雄厚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參加了大國爭雄的角逐。
田齊的強盛是從鄒忌改革開始的。公元前357年,齊威王即位,政治家鄒忌即勸諫威王改革政局,力求君臣上下協調,政令適時。齊威王接受了鄒忌的勸諫,並拜他為相,實行了改革。
齊威王整頓國政的同時,還破格重用賢才。除重用鄒忌外,又任田忌為將軍,孫臏為軍師,出身卑賤的淳于(kan)為諸侯主客,並設稷下學宮延攬人才。通過這些措施,齊國「一鳴驚人」,國富民強,為兼併爭雄奠定了基礎。
當時齊國的主要對手是魏國。公元前353年,田忌、孫臏率齊軍擊魏救趙。孫臏運用攻其必救、以逸待勞的策略,在桂陵之戰中大敗魏軍。公元前342年,又在馬陵之戰中重創魏軍,俘獲魏國統帥。魏國失去強國地位,被迫與齊修好。公元前334年,魏率韓及其他小國國君到徐州向齊威王屈膝約和,互尊為王,史稱「徐州相王」,齊國成了最強盛的國家。
齊的強盛,加劇了與另一強國秦的矛盾。齊國孟嘗君任相後,發動強大攻勢,先是聯合韓、魏,大敗楚國,繼而率聯軍攻入函谷關,迫使秦求和;後又率聯軍大敗燕國。齊國勢力一時大增。為表示至尊地位,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為帝,齊王為東帝,秦王為西帝。不久,齊又滅掉宋國,兼併了楚國部分國土。齊作為東方霸主達到鼎盛時期。
齊滅宋後,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對。秦乘機聯合燕、楚、韓等國。以燕將樂為統帥,出伐齊。連下70餘城,齊地僅餘即墨兩城。後來,齊將單使用反間計,使樂毅遭到疑忌,然後使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恢復了失地。但齊國卻元氣大傷。從此一不振,齊秦對時局面結束。公元前221年,齊被秦滅。
|發達的社會經濟
戰國時期,齊國的農業手工業及商業有了很大發展,山東的經濟出現一派繁榮景象。
齊國進行了大規的水利興修和開荒造田。為防止黃河泛濫,齊國沿河修築長堤,還開鑿了連接水、濟水的運河,溝通了濟、汝、淮、泗之間的水道。齊國成了「膏腴千裡」、「粟如丘山」的富庶之地。
在興修水利的同時,各地還進行了墾荒。當時,山東的土地基本上已全部得到開發。農業生產技術也有了明顯進步,有了分辨土壤的知識。農作物的管理加強,農產量較以往大大提高。
戰國時,齊國的手工業發達。尤其是冶鐵業和絲織業,分工很細,技藝高超。絲織品遠銷各國,號稱「冠帶衣履天下」。輕薄柔軟的齊紈、魯縞成為我國古代精細絲織品的代稱。
齊國的商業也十分繁榮,通行的刀形幣流通量很大,繁華的工商業城市星羅棋布。其中都城臨淄最為繁盛,成為戰國時各國都城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戰國策》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而富,志高而揚。」形象地描述了臨溜的繁華景象。從考古發現來看,齊故
城周長42華裡,面積約60平方華裡,有城門13座,已探出10條寬的交通幹道和設計科學的排水道。
除臨淄外,齊國的陶①號稱「天下之中」,是中原地區商業和交通的中心。薛是齊相孟嘗君的封邑,當時有6萬戶,也十分繁華。
戰國後期,為防禦強楚的威脅,齊國將春秋時的長城向兩端延伸、西起今長清黃河崖,東至今膠南海濱,蜿蜒達1000餘裡,曾譽為「長城防」。
|稷學宮與百家爭鳴
戰國時期,山東的思想文化領域學派紛呈,思想活躍,學術繁榮。齊文化在各諸侯國中獨樹一,燦爛奪目。國都臨淄是當時中國的文化中心,稷下學官成為百家爭鳴的發源地。
稷下學宮因建於臨的稷門而得名。它開創于田齊桓公時,至戰國末結束,前後達150餘年,它是齊國為四方雲集臨淄的專家、學者們傳道授業、著書論辯而設立的一個場所和機構。同時還是政府的智囊團和議政機構。
稷下學官的講學者被稱為稷下學士。齊國為延攬人才,不惜重,優禮士人。對稷下學士授以官職,給予尊崇的地位。還有的被委以重,圓便領兵。學士們雖位列卿士,但不處理政務,專門從事議論,研究,並來去自由。他們享受優的待遇,住「高門大廈」,出則乘車。學官成為戰國時首屈一指的文人薈萃之地,繁盛時達、數千人」,其規之大,人員之眾,陣容之溫,歷時之久,是歷史上罕見的。
稷下學各學派的學者才濟濟一堂,等學的重要代表藍軻、卿都在稷下學宮中講過學,並被要以任。下學派中還有道家的、宋(x1ng),陰陽五行家的,縱家的仲連、淳于,以及名家和黃老學派的代表。稷下學宮匯聚了天下之英才,他們在民主和的學術氣氛中宣傳各自的學說和主張,開展有益的論辯和爭論,研討學問,標新立異,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和兼容並包的學術空氣。《管子》、《子春》等作都出自於稷下學者之手。稷下學宮促進了戰國時期學術的交流和繁榮,為各學派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中華民族文化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孟子
孟子(約公元前372一公元前289年),名軻,鄒國人。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提出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仁政」等思想,在政治上具有進步意義。有一次,他對齊宣王說,臣下可以把不聽勸諫、一意孤行的君王趕下臺。宣王聽後勃然變色。孟子的直言無忌,不懼權勢,表現了他的可貴的民主思想。
但他主張恢復奴隸制的井田制,宣揚人生來就「性善」的思想,則反映了他的復古、心思想。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家學說,被封建統治者認為是孔子思想的繼承者,因此被封為「亞聖」孟子早年喪父,家境貧寒,靠母親紡紗織布維持生活。為了給年幼的孟子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他的母親三次搬家,從墓地、市場附近,搬到學校附近,史稱、孟母三遷」。
當孟子學習不求上進時,孟母又用刀砍斷織布上正在織的布,使孟子幡然悔悟,從此刻苦學習,終於成為一個偉大的思想家。後來,孟子也聚徒講學和周遊列國。他與學生先後到過宋、滕、魏等國,最後到齊國,成為稷下學士。他在齊國五六年,因齊王未採納他的政
見,晚年回到故鄉,從事教學和著述。他的言論被編入《孟子》一書。
|扁鵲
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學家。他醫道高明。擅治內、婦、五官、小兒諸科疾病,採用並完善了「望、聞、問、切」四診法,成為中醫至今仍遵循的傳統診斷法。他具有科學的辯證的醫學思想,其醫學著作《難經》中將六種病症列為不治之症,首要的一種就是「信巫不信醫」。他對中國醫學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史記》將他列為良醫之首,後世尊稱他為「醫祖」。
扁鵲是齊國盧人。由於刻苦求教,青年時就成為名醫。他周遊列國,到處行醫,不僅醫術高超,而且樂於幫助窮苦病人。他曾治好了5天不省人事的簡子;使假死(休克)的(g6)國太子、起死回生」並在幾十天前就預見到齊桓的病情發展和結果。位在醫學理論上也有精的見解。他強調對於疾病要以預防為主,形成了一套可貴的醫療思想。他還是脈學的倡導者。後來,扁鵲在秦國被妒他的醫官派人刺殺。但他熱心為人民治病的故事卻一直在流傳。至今山東各地尚存紀念扁鵲的廟、碑和遺蹟,濟南市的鵲山便是根據他的名字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