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亡之後,為何老秦人不復國?強秦大軍不再,秦人眼裡大漢即是秦

2021-01-09 WarOH協虎

文/商學野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句話寫在《三國演義》第一回的開頭,其實已經道盡了中國古代歷史的循環模式。

中國古代亂世很多,從春秋到清末,一亂一治世規律。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有春秋戰國的混戰局面,持續了幾百年。春秋戰國被稱為中華文明的萌芽階段,那個時代是諸侯爭霸的亂世,也是思想文化的繁榮盛世。最後西邊的強秦走出關中吞併六國,第一次將中國納入一個大一統的政權之下。

秦朝作為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其地位不言而喻,秦始皇更被稱為「千古一帝」,後世的朝代,或多或少都有秦朝的影子。但是「秦」又是中國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一統天下的時間只有十幾年,在始皇帝死了之後,秦朝馬上被農民起義和六國貴族推翻了。

秦朝如此短命,在古代一直認為是因為「殘暴不仁」以及「窮兵黷武」,畢竟秦始皇修陵墓和長城,就徵發了幾十萬勞動力。但是根據現代歷史學的研究,秦朝的短命其實不是因為這些書面上的原因,其根本是因為沒能拔起六國貴族的根基,導致六國貴族的反撲。

亡秦的主力就是楚國的貴族項羽,而秦亡了之後,項羽又開始分封諸王,六國幾乎全部復活,只是最後被劉邦消滅。

有人要問了,六國能在滅亡後復國,為什麼秦朝被滅了就不能復國呢?強悍的秦人和秦軍去哪了?

一、秦軍南北分進,給了六國機會

秦國的統治如此短暫,讓人實在想不通。首先,秦法是六國之中最高效、最成熟的,能讓地處邊陲的秦國富國強兵,國內吏治清明,法律令行禁止;其次,秦軍在戰國天下無敵,強如趙國和楚國都被滅國,這麼厲害的軍隊又怎麼能坐視秦國滅國呢?

有人說,秦軍曾在巨鹿被項羽擊敗,但那很大一部分是章邯改編的「驪山徒」,不是正牌的秦軍。其實秦國的滅亡,和秦軍最後的去向有很大關係。

秦始皇一統天下之後,他認為天下已定,多次東巡六國的領土,山東諸國已經一統,但是南方的很多地方還不在秦國的管轄中。秦始皇決定開疆拓土,在公元前219年,他集結幾乎半個天下的兵力,南下徵服百越之地。根據記載,當時秦軍一共50萬人,在當時算得上傾國而出。

秦滅百越之戰是秦朝打得最艱難的一戰,他的對手是長江中下遊的浙江、福建地區,以及當時從未有中原漢人居住的兩廣地區。秦軍三次南下,前後花了五年,還修建了水利工事,才拿下了南方的土地。

《淮南子》記載:(秦軍)三年不解甲馳弩,使監祿無以轉餉;又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以與越人戰。

秦人花了5年,讓50萬大軍徵伐南方,第一次將領土延伸到南方閩越。這支軍隊最後在南方駐紮了下來,和當地人雜居,是最早留居嶺南的漢人。在秦國滅亡時,南方的秦軍遠在嶺南,將領們捨不得用命換來的土地,完全無意北上。像趙佗這樣的將軍甚至自立為王,沒心思去「赴國難」。

當時秦國還有一支軍隊在北方,當時被蒙恬率領抵禦匈奴。始皇帝死後蒙恬被賜死,這支秦軍被分成兩部分,一部分駐守長城抵禦匈奴,還有一部分讓王離率領南下勤王,結果被不世出的軍事天才項羽打敗。之後,秦國就只剩下章邯和他的「驪山徒」了。這些犯人戰鬥力尚可,打農民義軍沒問題,但是依然敗於項羽,秦人之後再無兵可用,又怎麼復國。

二、凋零的秦國貴族

秦人難以復國還有個原因,那就是秦國的貴族人才凋零,沒有人出來舉起大旗領導秦人。

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舉國實行的都是"軍功爵"制度,在秦國只認軍功,傳統貴族的地位被大大削弱,除了秦王室之外,其他貴族的世襲權力和地位都蕩然無存。

此外,秦二世胡亥在繼位之後,居然對自己的兄弟姐妹提起屠刀,秦始皇長子扶蘇就是被他賜死的。在大哥死了之後,他還將自己的兄弟姐妹十幾人全部處死。秦始皇帝的後代到胡亥這裡成了獨苗,以至於後來繼位的「秦王子嬰」,連他真實身份是誰都有爭議,有人說他是扶蘇兒子,又有人說他是秦始皇弟弟。

子嬰投降劉邦之後得到了善待,但是項羽殺入關中後殺死子嬰,秦國王室從此就再無人物了。

秦王室如此凋零,甚至比被自己滅亡的六國還慘。在春秋戰國那個貴族為核心的時代,沒有貴族在前面舉旗,任何起義都「名不正言不順」,缺乏對百姓的號召力。就算是項羽這種貴族,在起義後也是奉楚懷王的孫子為尊,而秦人失去了主心骨,要在這個亂世翻盤就很困難了。

三、漢就是秦

最後,秦人雖然沒有復國,但是也不代表他們退出了歷史舞臺。秦國有能力一統天下,勤勞勇敢的秦人居功至偉。在楚漢爭霸的亂世,他們也找到了自己新的代言人,那就是劉邦和他的大漢。

劉邦和項羽在秦末的爭霸非常有戲劇性,兵強馬壯的項羽最後卻輸給了他的手下敗將劉邦。這位出身低微的亭長能得到天下,不僅僅因為他善於用人,有「漢初三傑」輔佐,還因為他身後站著千千萬萬的秦人。

公元前207年,劉邦率先進入了關中,鹹陽陷落,秦朝滅亡。劉邦在關中之後撫軍安民,和百姓「約法三章」,贏得了關中秦人的好感。而在這之後,項羽殺入關中,因為他對秦人懷著滅國之恨,所以他殺死秦王子嬰,燒鹹陽宮室和阿旁宮,挖秦始皇陵,讓秦人非常憤怒。

但是秦人忌憚項羽大軍的實力,敢怒不敢言。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項羽遂西,屠燒鹹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秦人仇恨項羽,這正好給了劉邦崛起的機會。在項羽滅秦之後,他分封天下,自己做了西楚霸王,劉邦被封為漢中王。漢中地區就在關中的邊上,劉邦在這個時期韜光養晦壯大實力,他的軍隊大量都是北邊關中的秦人。

後來,漢軍在韓信的帶領下一個個滅掉項羽的封國,最後在垓下之圍全殲楚軍,一統天下。劉邦此時不像項羽一樣,只想著「衣錦還鄉」,他定都關中的長安,再次將天下的中心放在這裡,秦人從此以後就踏踏實實跟著漢朝幹。

從秦始皇死去到劉邦一統天下,兩邊打了足足三年,六國的貴族在這場戰爭中第二次遭到殺戮,所以劉邦的江山要比秦二世的穩定不少。秦人在楚漢爭霸中已經成為「漢」政權的一部分,在這以後,秦人漸漸變成漢人,又何談復國呢?

參考資料:1、《論漢朝文化對秦朝文化的繼承、革新與提升》,黃棟法2、《"秦人三喜"與劉邦的成功之道》,黃凡

相關焦點

  • 成語裡的秦人故事——「溫潤如玉」驍勇秦師竟是謙謙君子?
    陝西寶雞是秦文化的發祥地,秦人祖先牧馬於這裡的汧渭一帶,秦德公遷都雍城,即今天的鳳翔,秦國以雍為都城近300年,留下諸多秦國的遺址、傳說故事等。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與秦文化有關的那些成語以及成語裡意味深長的故事。現代人看了各種和秦有關的電影、電視劇之後,有個基本印象,秦人驍勇。黑臉黑馬黑盔甲,不動如山,侵掠如火。
  • 秦人能收復宗周地區,為何周人卻不能
    宗周地區,也即關中地區,此地被山帶河、四塞為固,易守而難攻。當時關中平原的土壤又較為肥沃、農業相當發達,而被稱為「金城千裡,天府之國(最早形容關中平原)」,後來的秦國就是因之而並有天下。但為何當宗周地區遭到犬戎人的侵奪,弱小的秦人能從犬戎人手中奪回宗周地區。實力佔優並擁有政治資源優勢的周人卻不能收復失地,被迫遷都於洛邑?
  • 李學勤:揭開秦人源於東方之謎
    在先秦史學界,一直有「秦出東夷」和「秦為西戎」兩種學術觀點。比如,歷史上,司馬遷的《史記·秦本紀》就認為,秦人出自西方。而現代歷史學家和國學大師錢穆、傅斯年等人的研究,則主張「秦之先世本在東方」。不過,「秦為西戎」那可一直是主流意見。    那麼,秦人到底源於何方?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5期 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可能就在這些細節裡
    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邀請該博物院三位研究員作為主講嘉賓,結合這裡的出土文物圖片展和銅車馬等文物實物,為網友們講解了秦人髮型服飾、兵器軍械、戰車乘車的特點。203.6萬人次觀看了這場直播。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也許就在這些細節裡。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5期: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可能就在這些...
    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也許就在這些細節裡。203.6萬人次觀看了這場直播。這也體現了秦兵馬俑是手工製作、完全寫實的。」  「我們可以看到照片上有的兵俑頭髮上有紅色的髮帶,衣服的邊緣也有紅色的裝飾。這尊兵俑頭上除了紅色髮帶之外,還有一個發卡,領子右側殘留有淡淡的藍色。這些顏色都是用自然界的礦物質原料製成的,色彩豔麗,搭配協調,反映了秦人的審美情趣。
  • 陝西文物探探探第25期|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可能就在這些細節裡
    近日,「陝西文物探探探」來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邀請該博物院三位研究員作為主講嘉賓,結合這裡的出土文物圖片展和銅車馬等文物實物,為網友們講解了秦人髮型服飾、兵器軍械、戰車乘車的特點。203.6萬人次觀看了這場直播。秦人為何能一統天下?秘密也許就在這些細節裡。
  • 秦人的價值觀念,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會有什麼表現?
    嚴酷的生存條件和不斷的戰爭,使秦人需要的是對自我以外的實際世界的探求和對自身物質需要的索取。所以,人們關心的是生產作戰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利、害,而不注意仁義之興廢,禮樂之盛衰以及道德之完善。重功利、輕倫理的價值觀念1.在《日書》中的反映在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發現的《日書》和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中出土的《日書》中都有深刻的反映。
  • 秦國累世經營,3年即為楚所滅,秦地的百二雄關為何沒發揮作用?
    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從殷商時期開始就已經是鎮守西陲的得力幹將。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犬戎與申侯伐周,殺死周幽王,此時秦襄公帶兵救周,作戰時英勇賣力,遂有功。而且襄公以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平王封為諸侯,賜岐以西之地,並與襄公誓約:犬戎無道,屢侵岐、豐之地,秦若能攻逐犬戎,即有其地。這就是歷史上的「襄公立國」。
  • 秦墓出土半鼎骨頭湯 經鑑定是燉的狗骨頭
    2010年底,考古部門在戰國秦墓中出土了半鼎骨頭湯,距今有2400多年,這在考古界尚屬首次!去年熱播的電視劇《大秦帝國》中,不時有老秦人喜歡喝羊肉湯的鏡頭;通過這一考古發現我們不難想像:老秦人不僅愛喝羊肉湯,也愛喝狗肉湯!發現骨頭湯保存2400年2010年11月25日,省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在鹹陽機場二期考古工地上清理一座戰國秦墓時,在一個古墓中竟然發現了保存了2400多年的骨頭湯。
  • 秦始皇為所有兵馬俑都配了兵器,如今為何沒了?專家:被他搶走了
    1974年,因西安農民打井的神奇操作,深埋於歷史深處的秦始皇陵在消失了兩千多年之後重見天日,而在這期間它從未被發現過,且古文典籍上也沒有相關記載。這說明,兵馬俑的盜掘極有可能發生在 陵墓修建完成後不久 。 那麼,有沒有可能是妄想一夜暴富的秦朝盜墓賊所為?
  • 秦滅六國,為什麼從韓國開始到齊國而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在這之後經過十年的徵戰,秦始皇滅了六國統一了中國,而秦滅六國順序用如今網絡上的話來說就是「喊趙薇去演戲」(韓趙魏楚燕齊)。 在《大秦賦》之中,演繹了秦國君臣為了滅六國一直爭論不休,攻趙還是攻韓彼此都不讓步,而最後的決定是從三晉之中最強的韓國先開始,之後才是趙國緊接著就是楚、燕、齊,那麼秦滅六國背後有什麼順序呢?
  • 秦國對山東士子的吸引力在哪,為何這些人明知是火坑還會往裡跳?
    春秋時期,秦國出了一個秦穆公,也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國力強大之後本欲東出問鼎中原,但是被晉國牢牢的掐住了喉嚨,經過秦晉的崤之戰,秦軍大敗,自此龜縮在崤山以西不再東出爭霸。秦穆公也不愧為一代明君,他看到了東出無望,就掉頭向西吞併西部狄戎,一下吞掉了西部二十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秦國的疆土也一下擴大了千餘裡,這也是保證秦國能躋身戰國七雄之列的原因。
  • 從兩則秦文化動物紋瓦當圖案,來解讀秦瓦當文化
    但有以下兩點矛盾之處:一是畫面形象與秦文化傳統瓦當「虎」、「豹」相差巨大。在今發現的秦文化動物紋瓦當中,不乏虎豹圖案,該圖案盛行於春秋中期到戰國中期,如鳳翔鐵溝村採集虎紋瓦當、虎噬雁瓦當、鹹陽出土豹紋瓦當等,這些瓦當的當面圖案特點皆為側面形象的抽象表達——即以側面投影的角度進行二維化處理後展現動物的主要特點,沒有一例採用「俯視圖」來進行藝術表現。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戰國之後,秦人在積極變法的同時加快徵服腳步,先後將巴蜀、漢中乃至於楚國的江漢平原收入囊中,並且消滅了在秦國背後作妖的義渠人,逐漸掌握了數倍於戰國諸雄的領土與人口,從而有著足夠的軍事經濟實力與東方六國抗衡,不懼六國合縱徵伐秦國。
  • 漢朝三傑,為何蕭何排名第1,韓信第21,張良卻屈居第62?
    秦滅六國那是秋風掃落葉,虎視何雄哉,但誰也沒想到,僅僅十三年後,秦國就突然亡了,亡的比六國還快,還突然,給人的印象更是模糊。人們現在的印象大多是關於楚漢爭霸的,也就是秦速亡之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這裡面發生了許多有趣的人和事。亂世出英雄,秦漢之際,英雄輩出,楚漢相爭,精彩紛呈留給了我們許多耳熟能詳和熱議的故事和人物,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漢初三傑。
  • 呂后長期與審食其關係曖昧,貴為大漢皇帝的劉邦為何不聞不問?
    審食其是劉邦在沛縣的同鄉,從劉邦還在當亭長的時候,就跟著劉邦一起混江湖,之後又跟劉邦一起起事反秦。劉邦帶領一幫兄弟離開沛縣時,將自己的妻兒老小通通將給哥哥劉仲和審食其照顧。從此,審食其以劉家僕人的身份,長達六年的時間與呂雉一起,承擔照顧劉邦的父親呂太老以及呂雉的一雙兒女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