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個「百二秦關終屬楚」說的是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以劉邦、項羽等為主要領導的楚軍攻破秦國的歷史事件。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用「百二秦關」來代替秦國呢?這得從秦國立國以及它所在地理位置的特點上開始說起。
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從殷商時期開始就已經是鎮守西陲的得力幹將。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犬戎與申侯伐周,殺死周幽王,此時秦襄公帶兵救周,作戰時英勇賣力,遂有功。而且襄公以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平王封為諸侯,賜岐以西之地,並與襄公誓約:犬戎無道,屢侵岐、豐之地,秦若能攻逐犬戎,即有其地。這就是歷史上的「襄公立國」。
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向西發展,任用由余為謀士,逐漸滅掉西戎十二個國家,闢地近千裡,稱霸西戎。至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富兵強。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又伐取巴蜀、義渠之地,此時,秦國擁有了函谷關以西的大部分地區。西邊徵服之後,憑藉著崤函之固的秦國當然就想著東向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了。
雖然,蘇秦的合縱之策,讓秦軍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而六國,有寧越、蘇秦等以制謀,用吳起、孫臏等以將兵,合百萬之師以擊秦。而秦國開關延敵,六國之師徘徊而不敢進,可見六國聯軍對退入函谷關之秦軍亦無能為也。所謂「百二秦關」,即六國百萬聯軍,秦國只用百分之二,即兩萬人就可控住易守難攻之函谷關,以御百萬之師於關外。所以,就用「百二秦關」作為函谷關以西之秦國領地的別稱。
然而,秦末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既無良好的軍事素養,又無銳利的作戰武器,僅以氓隸之人、遷徙之徒,秦軍沒能擋住起義軍西向,函關也沒能保住秦國江山。可見,若要守住國土、江山穩固,不在地形之險要,如函關;也不在防禦工事之堅固,如長城。而在於以德政、仁政施行王道,從而順民意、得民心、練兵馬,以富國強兵,這才是真正的進可攻、退可守的「險關」。總而言之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或批評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