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累世經營,3年即為楚所滅,秦地的百二雄關為何沒發揮作用?

2021-01-14 馬少伯9

楹聯有言曰: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這個「百二秦關終屬楚」說的是在秦末農民大起義中,以劉邦、項羽等為主要領導的楚軍攻破秦國的歷史事件。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會用「百二秦關」來代替秦國呢?這得從秦國立國以及它所在地理位置的特點上開始說起。

秦人先祖嬴姓部族從殷商時期開始就已經是鎮守西陲的得力幹將。到了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犬戎與申侯伐周,殺死周幽王,此時秦襄公帶兵救周,作戰時英勇賣力,遂有功。而且襄公以兵護送周平王東遷,被平王封為諸侯,賜岐以西之地,並與襄公誓約:犬戎無道,屢侵岐、豐之地,秦若能攻逐犬戎,即有其地。這就是歷史上的「襄公立國」。

到了秦穆公時期,秦國向西發展,任用由余為謀士,逐漸滅掉西戎十二個國家,闢地近千裡,稱霸西戎。至秦孝公,實行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富兵強。到了秦惠文王時期,又伐取巴蜀、義渠之地,此時,秦國擁有了函谷關以西的大部分地區。西邊徵服之後,憑藉著崤函之固的秦國當然就想著東向滅掉六國,統一天下了。

雖然,蘇秦的合縱之策,讓秦軍十五年不敢東出函谷。而六國,有寧越、蘇秦等以制謀,用吳起、孫臏等以將兵,合百萬之師以擊秦。而秦國開關延敵,六國之師徘徊而不敢進,可見六國聯軍對退入函谷關之秦軍亦無能為也。所謂「百二秦關」,即六國百萬聯軍,秦國只用百分之二,即兩萬人就可控住易守難攻之函谷關,以御百萬之師於關外。所以,就用「百二秦關」作為函谷關以西之秦國領地的別稱。

然而,秦末農民大起義,起義軍既無良好的軍事素養,又無銳利的作戰武器,僅以氓隸之人、遷徙之徒,秦軍沒能擋住起義軍西向,函關也沒能保住秦國江山。可見,若要守住國土、江山穩固,不在地形之險要,如函關;也不在防禦工事之堅固,如長城。而在於以德政、仁政施行王道,從而順民意、得民心、練兵馬,以富國強兵,這才是真正的進可攻、退可守的「險關」。總而言之一句話:得民心者得天下。

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交流到這裡,以上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朋友在評論區留言,或批評指正,或大家一起交流探討,感謝閱讀。

我是馬少伯,關注我,討論更多歷史問題。

相關焦點

  • 秦為何先滅韓趙魏,後滅楚燕齊?原來秦滅六國的順序藏著小秘密
    戰國時期,秦經過變法以後,國家迅速變得強大起來。到了秦王嬴政統治期間,秦國終於在公元前230年「解鎖」了掃滅六國的模式。公元前221年,秦滅掉了東方的齊國,最終統一了天下。而嬴政也成為了主宰天下的始皇帝。秦滅六國足足花了10年的時間,而且秦國掃滅六國的順序也十分耐人尋味。
  • 秦滅六國順序,遠不止位置遠近這麼簡單,而且最先攻打的並非韓國
    「韓、趙、魏、楚、燕、齊」這六個字為戰國時期,秦滅六國的順序。其中第一個被滅的是韓國,這就導致不少人認為,秦第一個攻打的對象是他。 其實不然,雖說韓國第一個被滅,其實趙國才是秦第一個攻打的國家。
  • 秦滅六國後,六國君主都是什麼下場?還有哪些國家得以倖存
    鑑於在國家滅亡時的表現不同,秦始皇對這幾位亡國之君的處理方式也有所不同,大體上有遷徙流放、直接誅殺、待如上賓等幾種。下面按秦滅六國的大體順序來說說這些亡國之君在秦國的不同境遇。韓國是第一個被秦國滅亡的國家。公元前230年,秦國派內史騰率軍攻陷韓國都城新鄭,俘虜韓王安,以韓地建置潁川郡,韓國滅亡。
  • 秦滅六國為啥是這個順序?
    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韓、趙、魏、楚、燕、齊,但實際上由於各國不同的特點,滅亡過程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單純,比如趙國被滅後由於地理位置靠北而出現了代國,楚國因為地盤太大而很難一次性吞併等等。或許秦國之所以選擇這樣一個出兵順序,多數是「走一步算一步「,除了最後滅齊以外,其他都沒有規劃順序可言。
  • 秦滅六國,為什麼從韓國開始到齊國而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嬴政派出內史騰進攻韓國,彼時的韓國地盤只剩下其都城新鄭周邊一小塊地方,根本不是秦國的對手,沒過幾個月,韓國滅亡,至此秦始皇嬴政開啟了滅國大戰。
  • 韓國滅鄭、趙國滅中山沒人管,齊國滅宋卻幾乎滅國,為何?
    進入戰國,各個國家互相徵伐,徵伐到一定階段就導致滅國。其中典型的有韓國滅鄭之戰,趙國滅中山之戰,齊國滅宋之戰。三次滅國之戰,韓滅鄭,使韓國實力進一步增強。趙滅中山,使趙國霸業乃成,震懾諸侯。但是齊國滅宋之後卻招來幾乎滅國之災。為何呢?因為利益!這時亙古不變的道理!
  • 長平之戰後秦國為何不滅趙國?不是秦國不想,而是秦國做不到
    這場戰爭耗時三年,湧現出一大批名將,慘烈程度也是駭人聽聞,千百年來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的戰役。這場戰役的結果是秦國獲得了最後,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加速了秦國統一天下的步伐。但是儘管秦國在長平之戰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是趙國還是存活了許久才被秦國滅了。
  • 《大秦賦》中秦國國君都是嬴姓趙氏?事實遠比想像的複雜!
    一、秦趙源流史秦、趙同為嬴姓,乃同為伯益贏姓之後。伯益裔孫蜚廉生惡來、季勝,惡來為秦之祖,季勝為趙之祖,故秦、趙同祖,都成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秦、趙歷代君主都因善於馴馬、御馬而著名於世。戰國的戰爭頻仍而劇烈持久,騎兵發揮了戰術上的優勢作用。
  • 山東六國都有過輝煌時期,為何均未能統一天下,而只有秦國做到了
    3、楚國:吳起變法不徹底,國君去世變法失敗。吳起離開魏國投奔楚國後,先被楚悼王任命為宛城太守,一年後升任令尹,開始受命主持變法。吳起通過「明法審令」、廢除世卿世祿制、整頓吏治、改革軍事等措施,使得楚國迅速強盛了起來,此後楚國「「南平百越,北並陳、蔡、郤三晉,西伐秦」,一躍成為南方第一強國。
  • 秦國滅六國的順序,韓趙魏楚燕齊,諧音「喊趙薇去演戲」
    1.整體來看,秦國滅國的順序沒有大的差別,只不過在滅國的標準上有所區分從秦國滅國的具體進程上可以看出,秦派內史騰攻韓,俘虜韓王安(公元前230年),建立為潁川郡;秦大破趙軍(公元前228年),俘虜趙王遷;秦攻下燕都薊(公元前226年);秦將王賁圍攻魏都大梁,魏王假降(公元前225年);秦將王翦、蒙武大破楚軍(公元前224年);秦軍攻入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公元前223年
  • 《大秦賦》羋啟之謎:當上了秦國丞相,為何又變成楚國國君?
    於是,《史記索隱》給大家一個解釋說:「昌平君,楚之公子,(秦始皇)立以為(秦)相。」需要說明的是,《史記索隱》是唐朝的作品,按照它的說法,昌平君羋啟乃楚國公子,嫪毐之亂後,羋啟被晉升為秦相邦。注意,《史記》中,沒有寫羋啟的真實身份,而《史記索隱》中說他是楚國公子。
  • 為何「亡秦必楚」會應驗?看看嬴政滅六國的順序,你就能明白了
    看看嬴政滅六國的順序,你就能明白了  「春秋」一詞,各取一部分,組成「秦」字,而秦國果然一統天下。  如果說這是某種天意,那麼「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似乎是種天意。  你看,陳勝,是不是楚國人雖有待考證,但他確實是在楚地大澤鄉起義,並建立了「張楚政權」,「張」意為擴張。
  • 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是怎樣的?哪國最難打?哪國又最難滅?
    3、滅魏。 4、滅楚。 5、滅燕。 6、滅齊。 前221年,六國全部被滅。
  • 從「商鞅變法」到一統天下,細說秦國六代國君的奮鬥歷程
    直到秦孝公晚年,魏國由於在前342年的「馬陵之戰」中慘敗,緊接著又被齊、秦、趙三國夾擊,接連遭遇戰敗,連年徵戰之下,魏國這才徹底失去了霸主地位。即便如此,秦國奪取戰略要地河西之地,已經是秦孝公去世之後,秦惠文王在位期間的事情了。秦惠文王嬴駟:五國合縱迫使秦國放棄東出,戰略重心轉向南北秦孝公去世之後,其子嬴駟即位,雖然族滅了商鞅,卻將其變法成果保留了下來。
  • 《大秦賦》秦國第一個滅韓,韓亡4年後,秦始皇為何要韓王洩憤?
    韓國,作為「戰國七雄」中第一個被滅國的諸侯,其末代國君韓王安堪稱亡國垂淚。韓王安苟延殘喘9年,心情3起3落,投降秦朝4年後,嬴政為何要殺韓王安洩憤呢?這件事要從頭說起。一,曇花一現的強盛公元前453年,晉國發生晉陽之戰,趙襄子、魏獻子、韓康子三位大夫暗殺晉國智伯,瓜分晉國土地,成立趙、魏、韓三國,史稱「三家分晉」。
  • 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順序有什麼講究?
    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派將軍內史騰率軍攻打韓國,從而正式拉開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的大幕。經過近十年徵戰,秦國先後攻滅了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齊國,成功統一天下。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為什麼是從韓國起,到齊國終,這個滅國順序到底有什麼講究呢?
  • 秦國是怎麼統一六國?這六國君是怎樣的下場呢?歷史誤會秦始皇了
    嬴政消滅六國的順序,分別是韓、趙、魏、楚、燕和齊。一、公元前230年滅韓國公元前230年,秦國率先向六國中最弱小的韓國發難,韓國抵擋不住秦國的進攻,最終韓國最後一位國王韓王安選擇投降,韓國滅亡。韓王安被俘虜後,剛開始秦國並沒有殺死他,而是將他軟禁在了陳縣。
  • 春秋戰國時期,東方六國為何始終無法入關滅秦?
    令人驚奇的是,無論春秋爭霸,還是戰國爭雄,秦國都牢固地屹立在西北之地,頂住了來自東方一波又一波的滅國級軍事入侵,並最終積蓄力量完成了對東方的反噬。那麼,秦國究竟依靠了何種力量呢?01 山河之固毫無疑問,秦國所處的關中平原自古山川形勝,東據崤函之固,有一夫當關、萬夫當關之險,當東方六國的軍隊從洛陽一帶沿黃河南岸抵達關下之時,秦軍便可以據險而守,與東方各國的遠徵軍展開攻防拉鋸戰。東方各國軍隊頓于堅城之下,士氣自然難以維繫,一待秦軍開關掩殺,勝敗已然明了。除了陸上的崤山與函谷關之險外,秦國同樣依靠黃河作為天然的國防屏障。
  • 何晉:秦國為何被同時代人普遍稱作「虎狼」
    《戰國策》所載策士之辭,在述及秦國時,常常稱秦為「虎狼之國」或「虎狼之秦」,如《楚策一》載蘇秦說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讎也,橫人皆欲割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謂養仇而奉讎者也。夫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顧其禍。」
  • 魯國為楚國所滅,為何不是近在咫尺的強大齊國?
    春秋時,齊、魯約以齊長城為界,戰國時期,魯國地盤只剩下曲阜、費等為數不多的城邑。即使如此,田齊始終沒有滅魯的打算。戰國七雄並立,在中原地區,齊、魏爭霸是主題。田齊的重心,都放在逐鹿中原上。消滅魯國,且不說承擔多少輿論壓力,在戰略上對田齊也沒多少好處。何況,田齊的疆域對魯國已呈三面包圍之勢,魯國西面的滕、薛等地盡為齊有,魯國只有東南角與強勢北上的楚國接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