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不能復興漢室,只因東漢百年亂政,劉氏皇族氣數已盡?

2021-01-10 網易

  漢朝皇權的根本,是劉氏皇帝通過中樞官僚,統治以自耕農為主的千萬小民,居中原以制天下。

  到了東漢後期,天下局勢有三個新的因素:

  1、豪強轉型的世家大族實力膨脹,地方豪強的實力也在膨脹。這兩者從中央到地方,都對漢王朝的秩序,尤其是皇權的穩定,造成了挑戰。

  2、邊疆胡族入塞,連綿百年不絕的漢羌戰爭,將關中地區打殘。以南匈奴為代表的胡族上層,逐步漢化和文明化,對漢人統治秩序提出挑戰。

  3、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

  巴蜀地區在西漢發展起來,到西漢末年實現有力割據。劉秀統一戰爭,對公孫述最為苦戰。江南地區在東漢繼續發展,到東漢末荊州和揚州江南地區,經濟不斷發展,有了地方割據可能。

  之前中原政權只需平定江北的淮泗地區,就可以席捲南方,而到東漢末年,長江以南的發展,依靠長江險阻,已經有建立割據政權的可能了。此後的孫策孫權兄弟就是例證。

  另一方面, 從漢章帝早逝、幼主即位開始,東漢王朝就造成了一個整整百年時間,沒有成年君主即位的惡性循環:皇帝即位早、生孩子晚、駕崩的也早、新皇帝即位的更早.....

  

  成百上千的後宮佳麗,過早的宮廷生活,是破壞皇帝身體健康的重要因素。這同樣也是世家大族出身的後宮嬪妃所形成的宮廷力量,直接或者間接造成的惡果。

  東漢王朝每次選擇皇后,要麼是光武帝劉秀的妻族陰氏、郭氏,要麼是光武帝的姻族,或開國元勳的後裔,如樊氏、鄧氏、馬氏、宋氏、梁氏、竇氏這些家族。

  這些皇后們地位尊崇,背後都有強大家族勢力支持,沒有生子時,亦可抱養她人之子作為養子,而絕不如西漢王朝那樣,會單單因為無子而被廢後。

  和熹皇后:鄧綏

  

  這些元勳世家出身的貴族女子,自幼便為選入宮廷而培育,具備豐富的政治素養和宮廷鬥爭手段, 因此,東漢宮廷鬥爭相當慘烈,而且幼帝輩出,造成了皇權極為虛弱的惡果。

  皇權從來先有硬實力才有軟實力。皇帝真大權旁落了,野心家自然找得到藉口,畢竟,劉氏並非華夏第一帝,天命並非劉氏專有。至於是不是得了「天命」,自然任由野心家編。

  華夏之天下,自古非一家一姓之天下,當劉氏自失天命,外姓野心家自然要取而代之。畢竟劉氏自己也是造反上臺的。難道要批判劉邦造秦始皇的反麼?

  劉邦起兵:

  

  實際上,漢光武帝劉秀取天下,並不是順風順水,當時【一姓不得再受命】的說法,同樣有很大影響。更始帝劉玄政權的敗亡,更加劇了這說法的可信性。少數信仰「劉氏天命」的,根本無法說服有實力的亂臣賊子,例如隗囂。

  漢光武帝:劉秀

  

  劉秀憑卓越的軍事才能,削平一批豪強,馬上得天下後,重新建立一個穩定統一的王朝。 東漢的局面能撐近200年, 是因為當時皇權還算穩固,世家大族還不夠強大。而如果東漢世家大族的實力,有之後的曹魏西晉時期那麼強,估計兩三代人, 皇權就要直接崩潰了。

  此前,天下人對漢室俯首稱臣,不是因為他們盲目信仰劉氏皇族的血統,而是因為漢室皇權強大。而隨著世家大族和豪強的崛起,強大的皇權恰恰不存在了。穩定和團結需要強大的皇權,而東漢皇權百年積弱之後,後繼的華夏王朝,就很長時期不可能再有強大穩固的皇權。

  除非劉氏皇族能代代有明主,或者每次大權旁落,都能有劉秀這樣的超世人傑來力挽狂瀾,不然每次大權旁落,都是權力再洗牌、引發內戰的時刻。

  當劉氏皇帝自失天命,劉備這個遠支宗室又能力不足(根基太弱,軍事能力不行),不能奪回天命,對曹操曹丕父子佔據中原九州後,行篡漢之舉,自然無可奈何, 只能在邊域的益州一州稱帝。

  劉備就算能打贏曹操,也不可能重新建立超過100年的穩定dig。 因為就算劉備贏了,又有後主劉禪這個在位時間數十年的繼承人,也一樣會面對幾十年後大權旁落的窘迫。

  

  後主劉禪是諸葛亮都讚譽聰明的人,從他對諸葛亮的謹慎,諸葛亮死後從容奪回大權自攝國政的明智,並非泛泛之輩,然而還不是出現了諸葛亮的攝政?問題是,歷代皇帝有幾個人能和劉備比推心置腹?有幾個人能和後主比善處權臣?

  

  所以,就算劉備有劉邦、劉秀級別的的軍事能力,打贏了漢末爭霸戰,消滅了曹操孫權們,再次中興大漢王朝,以當時的皇權衰弱,最多兩代人,20-30年,劉氏皇族就會重新大權旁落,被篡奪甚至爆發內戰。

  天命無常奉,擁漢派拿「非劉不帝」忽悠來嚇唬人,這能嚇唬得了誰?除非用一次次血淋淋的事實證明,敢滅劉氏國祚,必有超世人傑出來中興,不但中興,而且還要對亂臣賊子趕盡殺絕,如劉秀對王莽,不然嚇不住的。

  劉氏皇族能指望每一次大權旁落時,都能出來劉秀這樣的超世之傑來拯救嗎?而且就算劉氏天子能長存,被架空是在所難免,無非是新的王朝頭上多了一個劉氏傀儡。除非劉氏真的代代有超世之傑,一代代的都能牢牢把握局面,否則,帝國終究要崩潰的。

  此外,入塞的五胡部族,可不會信什麼「劉氏天命」那一套,當南北分立政權之後,就算南朝的漢人王朝搞了劉氏幕府,北朝也能出來一個新劉氏繼續逆天嗎?還是匈奴人屠各氏的冒牌劉氏,劉淵、劉曜之流也計算在內?

  一次沒擋住,「劉氏皇族天命金身」就被破了。以魏晉南北朝這種混亂局面,任何一個皇族想要鞏固皇權,穩穩噹噹地建立維持幾百年的大一統王朝,根本是不可能實現的任務……

  兩漢王朝那種長期穩定的大一統帝國,在魏晉南北朝這400年,已經無法維持了,這種情況下,指望劉備如劉秀一般力挽狂瀾,讓劉氏皇族被神格化,甚至「萬世一系」,其實毫無意義。

  這是因為,如果大漢皇帝每代都是漢武帝(劉徹)或者漢宣帝(劉詢)級別的明君,大漢王朝自然可以長治久安。

  漢武帝:劉徹

  

  漢宣帝:劉洵

  

  但是反過來說,如果魏國皇帝每代都至少是魏明帝(曹睿)級別的明君,晉朝皇帝每代都至少是晉文帝(司馬昭)、晉明帝(司馬紹)級別的明君,一樣能穩定政局。問題是,這本來就是不可能。

  事實上,東漢末年後,無論誰組建新皇權,都會面對幾十年後,不出兩三代人就大權旁落的窘迫。而幾百年後的全新帝國,隋唐帝國的建立,就在於本文篇首的三個問題,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決。

  而這,並非是劉備、曹操、諸葛亮,或者漢末三國時期的任何一個英雄豪傑能夠完成的:

  一代人只能做一代人的事。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曹操被稱漢賊卻終生未稱帝,劉備忠於漢室,為何在漢獻帝死前稱帝?
    漢室不可復興,其實已成事實 漢桓帝 中平元年(184),冀州刺史王芬、沛國周旌、謀士許攸等連結豪傑謀劃廢除漢靈帝,改立合肥侯為帝;初平二年(191),關東軍盟主袁紹及冀州刺史韓馥等計劃拋棄獻帝,另立幽州牧劉虞為皇帝的等事件,足以說明東漢王朝「皇帝」已成為,各個諸侯以個人意願任意擺布的傀儡,且諸侯心目中東漢王朝只是為個人利益利用的工具而已。
  • 東漢滅亡,分為三國,當真是因為桓靈二帝荒淫無道?
    推其治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東漢滅亡,天下大亂,魏蜀吳三國興起,難道真的只是因為漢桓帝、漢靈帝昏庸無能、荒淫無道,以及那些十常侍專權亂政所致嗎?至少《三國演義》的第一段就是這個意思了。不可否認,漢桓帝有五千多個老婆,漢靈帝甚至發明的宮裝版開襠褲,兩個是夠荒淫無恥的。十常侍也確實掌握了東漢帝國的部分大權,貪汙受賄、賣官鬻爵也是有明確記載的。
  • 如果曹操沒有得到挾天子,劉備得到了,劉備有可能實現漢室再興?
    如果曹操沒有得到「挾天子」的機會,而被劉備得到了,那麼劉備有可能實現漢室再興嗎?筆者可以武斷地告訴題主:就算劉備有了「挾天子」的機會,劉備也不可能實現漢室再興!為什麼這樣說呢?下面列舉三個理由。一,漢獻帝是個燙手山芋,不是誰都敢拿到手上的。
  • 劉備為何不能取天下?此人一語將他說透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劉備,世之梟雄」,三國時許多有名的謀士都這樣評價他,就連曹操也曾青梅煮酒,與其縱論天下英雄,說:「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可劉備有心取天下恢復漢室,與群雄逐鹿中原,為何最終卻偏安一隅,只能據守蜀中?此人很早就給出了答案,一句話就將他總結了,其實諸葛亮也明白。 裴潛字文行,河東聞喜人。
  • 中國也有百年戰爭,東漢為什麼跟這個鄰居打了上百年
    引言說起漢朝的宿敵,大家一般都會認為是匈奴,的確,在西漢時期,無論是前期的匈奴屢屢入寇,還是中期衛青、霍去病的大舉反擊,亦或是後期昭君出塞維護漢匈百年和平,匈奴可以說是西漢外交行動的頭號對象,不過這種情況到了東漢時期有了很大改變,東漢前期南北匈奴分裂,南匈奴內附,北匈奴在漢軍的打擊下已經無法對漢王朝形成實質威脅,漢朝的主要對手就由匈奴變成了西羌,漢羌之爭持續了上百年
  • 東漢末年領軍能力排行,劉備、孫權、諸葛亮落榜,第一實至名歸
    184年,由於東漢腐朽的制度,張角、張梁兄弟率先叛亂,史稱黃巾起義,從這一年起,東漢為期36年的混亂開始。俗話說得好,亂世出英雄,東漢末年的亂世,造就數之不盡的英雄,家喻戶曉的就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周瑜、孫權等等。
  • 張讓在死前的預言「臣等殄滅,天下亂矣」,闡明了東漢滅亡的原因
    東漢末年的時候,漢室已經衰落到了一定地步,因此一些梟雄豪強開始渾水摸魚,一場精彩絕倫的亂世開啟了。三國時期普遍被認為是從黃巾軍之亂時開啟,而黃軍之亂的起因則和漢室的衰敗有著密切的聯繫。而關於這成亂世的開起,其實早就有人放出了預言,他就是宦官張讓。
  • 福建劉氏遷臺錄
    劉氏郡望很多,而彭城劉氏聲勢最大。彭城郡西漢設置,此支劉氏為漢高祖劉邦之後代,出自皇族,人口繁,支脈多,中山靖王劉勝,蜀漢先主劉備,均此支裔孫。劉氏入閩始祖有劉韶和劉翱、劉翔兄弟等人。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云:「綜據劉氏諸譜所載:劉氏之先,自五胡亂華後,蜀漢先主劉備次子劉永之裔,始遷江南,至唐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黃巢亂起,翰林學士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翔(一作祥),避居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號為東派」。劉翔父劉賄,兄弟三人,劉翱、劉翔、劉豳。劉翱和劉豳開基福建建甌,同為劉氏入閩始祖,亦為客家劉氏福建始祖。
  • 建安二年,兩個熊孩子在亂軍中逃跑,分別成為吳魏兩國的帝王
    按照歷史規律,在曹魏,東吳,蜀漢之間的紛爭與爭奪之中,天下最終將歸於統一,在孫權,曹操,劉備中將會誕生出一統天下的唯一一位。出乎意料的是,這些時代的梟雄卻在偉業還未建成之時就紛紛死去了,漢室的復興成為了泡沫,最後爭得天下之人,竟是曹魏的輔臣——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沒有異於常人的謀略,更沒有上述梟雄的勇猛,更有趣的事,司馬懿,人送外號——扮豬吃老虎。
  • 曹操盜墓籌軍餉被罵慘,皇叔劉備又是怎麼做的?手段還不如曹操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各路諸侯紛紛起兵自立,逐漸形成了地方軍閥割據的局面。行兵打仗離不開糧草和軍餉,曹操為此成立了摸金校尉去盜墓,他的這一做法也遭到了後世的指責和批判。
  • 南潯古鎮,劉氏家廟,一段妙計退欽差的傳說
    清光緒年間,南潯的劉錦藻,建造了一座祠堂,起名為「劉氏家廟」,大門朝南開,是劉氏家族祭祀祖先之地。傳說剛建成,就被當時的湖州知府惦記上了,變著法子來敲竹槓。你不是首富麼?那你得為當地的民生建設出點銀錢,還美其名曰「借」。
  • 劉備手下亂抓人,睿智的簡雍急中生智,靠一個段子讓劉備放人
    劉皇叔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仁德載世、寬厚待人、同時又是個武力和謀略雙發展的超級君主,但是有一個人,可以說是從頭到尾一直跟隨著劉備,幫了劉備很多忙,劉備也十分信任他,並且他們倆的關係就如同漢初的盧綰和劉邦一樣親密,他就是劉備的髮小及外交官:簡雍!
  • 前趙VS後趙,從夥伴到死敵,匈奴劉氏與羯族石氏的相愛相殺
    匈奴、羯族,原本同氣連枝的小夥伴西晉建立後,由於歷史及現實的原因,當時的北方存在著大量的內遷少數民族,時間久的已經待了上百年,可以追溯到東漢光武帝時期。不過在傳統「華尊夷卑」觀念的影響下,歷代中原統治者一貫沿用「用人所長」的方針,要麼讓他們當打手衝鋒陷陣,要麼充當幹粗活累活的苦力,而且大多地方官員經常採用橫徵暴斂的高壓政策,導致當時的min族關係並不和諧。
  • 劉備為何給兒子取名為「禪」,西蜀滅亡後劉禪子孫境遇如何?
    而劉備,也因疏忽大意,在同年討伐東吳的戰場上,被吳將陸遜在夷陵之戰中打敗,最後倉皇逃至白帝。一年後(章武二年,公元223年),劉備病逝白帝,臨終前託孤於諸葛亮。 而根據當時的歷史情境,劉備希望兒子「出家」的可能性不大,再者,劉備當初投靠劉表時,過繼一子並取名為劉封,如此一來,其二子名字相連,即位雙音節詞——「封禪」。
  • 三國: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劉關張桃園三結義
    說到三國最開始的時候,就要說東漢末年的時候。那東漢又是怎麼自取滅亡的呢?其實東漢滅亡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外戚和宦官們交替掌權。外戚和宦官的鬥爭由此而來。為什麼說,外戚和宦官發生矛盾。主要是東漢時期外戚專政的朝風嚴重。外戚就是皇帝親人的朋友。這時由於外戚專政的腐敗引起了朝廷上宦官和皇帝的不滿。當東漢的皇帝長大後,就要面對親政問題。這時外戚專政怎麼辦?
  • 五胡亂華,有人說怪劉秀,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你怎麼看?
    把五胡亂華的鍋扔給劉秀。這個扯得有點遠了哈。且不說五胡亂華是差不多兩百年以後的事了,這個大鍋應該算到司馬家頭上吧,與劉秀何幹?不帶這樣博眼球的吧?有的人心理陰暗,總想把黑的說成白的,把白的說成黑的,從而突出自己獨特。歷史上只有一個開國皇帝不但沒殺過開國功臣,而且個個人盡所能,重用到老,這就是劉秀!
  •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
    劉備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是如何分析天下之勢的?在荊州,劉備先駐新野(今屬河南),後屯樊城(湖北襄樊北)住就是八年.劉表對劉備十分優待,可也戒心重重.劉備勢單力薄,寄人籬下,不敢輕舉妄動。圖片來源於網絡年僅二十七歲的諸葛亮侃侃而談:自董卓之亂以來,雄傑並起,聲勢頗大者甚眾.曹操名微眾寡,能夠由弱變強,力克袁紹,並非依賴天時,主要是靠人謀.現在曹操擁眾百萬,又挾天子以令諸侯,將軍和曹操雖然勢不兩立,目前實在難以和他較量
  • 劉備臨終前對諸葛亮:「劉禪不聽話,便取而代之」,是什麼意思?
    對於這句話,我認為是劉備在試探諸葛亮,劉備知道諸葛亮的才能,也知道自己的兒子劉禪有幾斤幾兩,因此便說出了這句話,很可能諸葛亮的回答如若有一絲的不堅決便會被殺死,劉禪的才能如若有諸葛亮的一半,讓劉備早死十年他也安心,可惜他沒有,這是第一種可能,第二種就是劉備真的心存漢室,根本沒有一點私心,如若能夠讓漢室重整雄風,劉備寧願將大位交給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