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0 1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幾十年了,一直在和荔枝打交道。這一輩子,都在不停地探究先進實用的荔枝栽培技術,滿足農民和市場的需求。」現年50歲的屏邊縣農業農村和科學技術局經作站站長楊國安談起荔枝,總有說不完的話題。
楊國安在生產一線開展技術培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1999年,楊國安踏上屏邊的土地,從那時起,荔枝便成了他生活的主題。21年來,楊國安帶領一群技術人員在荔枝育種技術創新、新品種培養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解決了「妃子笑」荔枝技術難題,培育出柳葉「妃子笑」荔枝品種,研發出立體樹冠修剪法及雙刃螺旋式環剝控梢促花等獨特的核心技術,發明了荔枝嫁接技術徹底解決了中國荔枝界嫁接難問題……楊國安堅持產學研相結合,用荔枝助推大產業,助力農民增產增收,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服務鄉村振興做出了卓越貢獻。楊國安也因此被評為紅河州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
屏邊荔枝(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屏邊素有種植本地荔枝的傳統,但因味酸質差難也形成商品。屏邊縣委、縣政府為此於20世紀90年代初引種了「妃子笑」荔枝1000餘畝。但該品種一直只開花不結果。部分農戶和種植企業看到收穫無望,開始砍樹改種香蕉等其他經濟作物。
在關乎屏邊荔枝命運決策之時,楊國安放棄了內地相對良好的工作環境,被縣政府作為特殊人才引進,主攻荔枝研究和產業化工作。楊國安將「妃子笑」荔枝花而不實作為攻關重點,通過兩年的刻苦攻關,終於使「妃子笑」荔枝掛果且產量逐年上升。
荔枝豐收
花而不實的技術問題終於得以解決,群眾紛紛向他學習並推廣種植,讓10年生果樹的畝產從幾千克提高到了800千克,且品質極佳,農民真正得到了實惠。
開展荔枝種植技術培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荔枝增產了,農民增收了,楊國安一直在思考如何持續提高荔枝產量,讓貧困群眾通過種植荔枝有穩定、長久的收入。
品種是基礎,技術是保障。為提高荔枝產量,楊國安篩選出優良砧木單株,攻克了荔枝修剪、樹冠培養、環剝控梢、促花等技術難題,培育出柳葉「妃子笑」荔枝品種。今年5月,他還發明了兩種荔枝嫁接技術,徹底解決了我國荔枝界嫁接難的問題,應用該技術可以在任何時候嫁接,且嫁接成活率在99%以上。同時,楊國安編寫了《屏邊荔枝標準化生產技術規程》,將自己所有研究成果毫無保留地寫進了《規程》,為屏邊荔枝產業化發展鋪平了道路。
屏邊荔枝種植基地
從農戶自種自食到發展荔枝特色產業,屏邊縣委、縣政府把帶領農民脫貧致富的路子瞄準在荔枝上,將荔枝產業作為「十百千」工程「三大產業」之一大力推廣種植。
做大做強產業、延伸產業鏈條,人才是關鍵。「妃子笑」荔枝管理技術複雜煩瑣,農戶不易掌握。楊國安堅持在生產一線開展技術培訓,手把手教種植戶荔枝嫁接、修剪、環剝、建園等技術。據不完全統計,多年來,僅楊國安一人就對10000餘人次進行技術培訓和指導。
楊國安在生產一線開展技術培訓(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我們不僅要讓農民種得上、管得好、產得出,還要讓農民賣得掉、賣得好。」在屏邊荔枝產業初成規模之後,楊國安堅持「請進來,走出去」的銷售理念,當地荔枝種植業逐漸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示範園+農戶」的管理模式。以卡口、黃果地荔枝基地等為依託,不斷加強技術研究,為農戶和企業提供栽培管理、保鮮、包裝、運輸等技術服務,形成示範帶動效應。
截至2017年,已帶動玉屏等5個鄉鎮5000餘農戶種植荔枝5萬餘畝,現有掛果面積4500餘畝,年產值2800萬元,多數掛果的種植戶僅此一項一年有二三十萬元收入。小小的荔枝,儼然已經成為幫助農民脫貧致富的紅火產業。
荔枝豐收
在楊國安及眾人的努力下,屏邊荔枝取得了一張張亮眼「成績單」——2008年,卡口「妃子笑」荔枝基地及產品獲得國家綠色食品認證,成為國家農業部第一批授予的「全國熱作標準化生產示範園」。屏邊荔枝更是先後獲得了「綠色食品認證」、中國地理標誌、「人字橋」全省知名商標等稱號。
記者:段雲娟
圖片來源於本報資料庫
責編:張哲心
聲明: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紅河日報(hhrb_hh)!
爆料、廣告熱線:0873—3055081 13808772119
原標題:《奧荔荔荔荔給!這位「最美科技工作者」和荔枝打交道幾十年》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