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馬甲,名字來源於其外表特徵,銀褐色的身體以及鰭邊,均布滿了珍珠狀的斑點,格顯得外雍容華貴。原產於亞洲馬來半島,是一種十分具有觀賞價值的魚。珍珠馬甲是最常見,也是最容易繁殖的熱帶魚品種之一。珍珠馬甲繁殖對水質幾乎無要求,無需做水,中小型繁殖缸,裸缸,水溫27度,無需加氧和過濾,繁殖條件不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下它們的相關知識吧。
繁殖前的準備工作:親魚的選擇。珍珠馬甲魚一般經過10個月的生長,體長達6釐米以上時達到性成熟年齡。可選擇胸部變紅,腹鰭變長,而且體態健壯、體色鮮豔的雄魚作為親魚。在繁殖期間,雄魚育非常顯著的第二特徵,它的個體比雌魚大,而雌魚心須挑選腹部明顯膨大的個體。另外,最好選擇體長7~8釐米的2齡魚,其繁殖成功率最高,而體長超過10釐米的個體已過了青春期,繁殖成功率反而降低。
繁殖前,先把雌雄魚分開飼養半個月以上,用紅蟲等活但飼養。雌雄鑑別:珍珠馬甲魚的雌雄一般在飼養5個月後才容易區別。珍珠馬甲魚雌雄鑑別較容易,雄魚背鰭、腹鰭長而飄逸,腹鰭闊大,鰭邊未端較尖雌魚的背鰭、腹鰭相對較短,鰭邊末端鈍圓,腹泓較膨脹。繁殖期間,雄魚的下顎至魚腹部均呈現出豔麗的橘黃色或大紅的「婚姻色」,美麗眩目;而雌魚則不同,身體色彩淺淡,不及雄魚美豔可愛。當雌魚腹部鼓脹時,即到了成熟期。
雌雄比例:將經過仔細挑選的親魚按雌雄1:1的比例投入繁殖水族稻後,經過一段時間,即開始產卵繁殖。繁殖水族箱:緊殖水族箱要大,規格可為50釐米×40釐米×30釐米到80釐米×50釐米×40釐米,水溫度控制在27~29℃,pH值為6.8~7.2,水硬度為6°-10°的水質條件下進行繁殖。珍珠馬甲魚和鬥魚、藍星魚一樣,吐泡築巢進行繁殖,因此繁殖水族箱裡要在水面放置一些懸浮性的水草或水草葉片,使雄魚能在其間築一個相當大的泡沫巢。
由於放置的水草須經嚴格消毒,且有時因缺少光照而腐爛,可採用直徑5釐米左右的泡沫塊代替水草,也能取得良好效果。緊殖水族箱內水的高度應是箱高度的一半,不必提供任何增氧、過濾的設備,因該魚獨特的生理特性,在水溶氧較低的情況下可直接呼吸來自水面的空氣,使用增氧、過濾設備反而使它們構築的巢不夠堅固。
交配與產仔:泡床巢一般需2-5小時才能築好,然後,雄魚就開始弓活誘躲在一角的雌魚,並開始攻擊追逐雌魚。此時的泉魚,尤其是雄魚的體色變得很快,經常在數秒時間內變成橘黃色或大紅色,雌魚體色也比平時鮮豔一些。倘若受到人入為的驚動,又會馬上恢復到平時的色調。雄魚此時還會全身痙,以各種舞姿向籃魚求愛,雌魚首先逃避,繼而被引誘並驅趕進入泡沫巢底部,共同執行繁殖工作。
產卵結束後,應將雌魚撈出分箱另養,以免它遊近泡沫巢時被雄魚追逐膠傷,並應投餵優質恆料仔細照顧,使它及時恢復體質,雄魚則留下守護魚卵直到購化,並負擔起看管仔魚的責任。珍珠馬甲魚為多產魚類,產卵數量較多,雌魚每次可產卵500-1000粒多者可達2000粒。卵小而圓,直徑0.5毫米,白色透明。產卵間隔時間約為10天。
剛孵化紅蟲的仔魚遊動器官尚未完全發育,無自由遊動的能力只能附在泡沫巢內依靠體內帶油球的卵黃囊維持營養,依舊需要雄魚在一邊護照顧。剛平遊的珍珠魚仔魚十分細小和嬌嫩,體長不足4毫米仔魚的個體較其他熱帶魚小,往往在卵黃囊消失,開始從外界攝取食物時,因缺之視型恆料而成活率很低。
仔魚的口徑很小,不能用豐年蟲無節幼體作為開口恆料,所以需要適時供應一些更小的輪蟲、草履蟲等組成的適口性強的恆料,以提高仔魚的成活率。體長1.5釐米以上的幼魚,可投餵經30目網布過篩的小紅蟲,隨著個體的長大,投餵的紅蟲無須過篩;也可以投餵動物蛋白質在35%以上的人工配合餌料。珍珠馬甲魚不像藍曼龍那樣愛吃,生長也較慢。仔魚因其鰓發育不全,或因培育水體中魚體密度高,易發生缺氧死亡,此時應微微充氣。
在卵黃囊消失後,仔魚開始在水面下遊動的1周內,一般不加水、不換水,1周後加少量水。隨著仔魚的成長,飼養要特別小心。應保證水溫不低於27℃並維持水溫穩定;如投餵魚蟲等活餌未經消毒,且投餵過量時,水質容易混油變懷,易使體長1.5~2.5釐米的幼魚患腸炎水族箱內水量不宜太深,以免使仔魚遭受過大壓力。珍珠馬甲魚在良好的水箱環境中的壽命可達到五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