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馬甲魚的學名為珍珠毛足鱸,又叫馬山克魚、馬三甲魚、彩石線魚等。屬鱸形目,攀鱸亞曰,攀鱸科,毛足鱸屬。來源於熱帶魚三大發源地之一的東南亞,以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和加裡曼丹島為最多。珍珠馬甲魚是一和常見的淡水熱帶觀賞魚。它全身銀色,體腹乃至各鰭邊都鑲嵌了珍珠狀的灰色圓斑,緩緩遊動時,全身閃爍著五光十色的珠光寶氣,顯得格外雍容華貴,柔和迷人,因而被贊為珍珠魚。它的色彩美,尤其是繁殖季節的雄魚,容易飼養,所以廣受水族愛好者的歡迎。
珍珠馬甲魚屬大型觀賞魚。全身為銀灰、紅的底色,上深下淺。胸前至吻端金黃色,具金屬光澤,至腹鰭橘紅色。背鰭小,而臀鰭異常發達,仿佛穿著拽地長裙。全身布滿銀色珠點,風度翩翩。加之兩條長長的觸鬚,特別讓人喜愛。珍珠馬甲魚體呈橢圓形,側扁,成魚體長10-15釐米水族箱養殖一般體長7~8釐米。頭大,微尖。口亞上位,眼大。背鰭高而短,胸鰭圓扇形。
從吻端下部及胸部一直到尾柄的基,沿著身體兩側的側線,各有一條由黑色圓斑組成的縱向條紋。珍珠馬甲魚腹鰭位,而且已經演化成為一對細長而柔軟的觸鬚,可向各個方向自由轉動,有觸筧功能,能探測周圍有無障礙物和辨別食物,平時隨著身體的遊動,時而在前方搖晃,時而轉至兩側擺動,或上或下,猶如盲者探路的手權,十分靈活敏銳;在不遊動時,觸鬚也會輕輕飄動,好像女孩在梳理自己長長的辮子異常美麗。
臀鰭長而寬,佔到體長的2/3,始於腹鰭後,越向後越寬,直至尾鰭處;尾鰭後緣稍稍內凹。因屬攀鱸亞目的魚類,具有鰓上器。珍珠馬甲魚可以利用褶直接在水面吞咽空氣,從空氣中吸收氧,在含氧量較少的水中可安然無恙能飼養在魚體密度較高的水族箱中。適溫範圍為20~30℃,最適水溫為24~27℃,存活的下限溫度為14℃。
對水質要求清澈透明,適宜pH值為6.5~7.0,硬度為3°~20°。所以在一些酸鹼度偏高的環境中不能正常生長,難以顯現出美麗的色彩。為雜食性但偏動物性。喜歡在水族箱上層覓食,不擇食,偏愛紅蟲、血蟲、線絲蟲、絲蚯蚓、蝦籽、蟹籽等富含高蛋白質的小型活恆,也能投餵人工配合餌料。
雌魚將卵產在雄魚吐泡築成的卵巢上,繁殖期的珍珠馬甲魚變得暴躁、好鬥,雄魚有攻擊雌魚的傾向。珍珠馬甲魚性情溫和,適合與其他品種的熱帶魚混養。喜歡棲息於不太流動或完全靜止的天然水域;珍珠馬甲魚的幼魚膽小,對環境變化極敏感,如遇燈光突然熄滅或開啟時,幼魚會因受驚而四處亂竄。
由於珍珠馬甲魚軀體較大,性膽怯,喜棲息在濃密的水草裡,所以,飼養水族箱要足夠大,最好選用80釐米以上的水族箱,而且最好種植一些水草,以供其藏匿、休息。如同時用美麗的石塊堆成假山則更好。水草和假山既可提供珍珠馬甲魚隱身場所,又起到「以景襯魚」的作用。另外配備加熱棒過濾器。
珍珠馬甲魚食性雜,不擇食,但喜食高蛋白餌料,活恆可投餵紅蟲、絲蚯蚓等,也可投餵人工配合恆料。水溫保持在20℃以上,最好保持在23~25℃。根據水質情況定期換水,一般3~5天換水1次,每次換掉14~13,投餵配合餌料後及時排汙,保持水質清澈。珍珠馬甲魚平時性情溫順和善,不像一般攀鱸科魚類爰爭鬥,適宜和小型熱帶魚混養,但其成魚不宜與體形纖小的諸如紅綠燈魚等脂鯉科魚類混養,它會追逐吞食這些小魚;更不能與性情兇猛的魚類混養,否則會因受驚嚇而導致體色黯淡無光,甚至不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