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米·阿扎姆
雖然沒有紅彤彤的帽子和白花花的鬍子,也沒有麋鹿和雪橇,但拉米·阿扎姆看起來還是像極了一個「聖誕老人」,在很多地方,他出現的時候總是背著一個巨大的墨綠色袋子,裡面塞滿了各種玩具。
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的5年來,他曾經28次從芬蘭前往敘利亞的阿勒頗,為那裡的孩子們送去了兩萬多個玩具。即使在最近,當戰火已經把阿勒頗轟得滿是廢墟,阿扎姆暫時已經無法進入市區,他仍然在周邊區域繼續派送玩具。
「孩子要做的就是玩耍,但是戰爭剝奪了他們的權利。整個世界都背叛了他們。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為他們保留一點童年。」接受媒體採訪時阿扎姆說。
沒有麋鹿和雪橇,「聖誕老人」的路途並不輕鬆,尤其當目的地是戰場的時候。兩年前,由於戰爭激化,敘利亞邊境被封鎖,阿扎姆不得不選擇非法越境。他穿越的卡斯楚路被稱為「死亡之路」,開車太過危險,只能選擇徒步。在這條大批難民出逃的路上,人們總能看到他扛著巨大的袋子,緩慢而堅定地朝相反的方向走去。
沿路的商店和旅館大多已經停止營業,兩旁只剩下低矮的灌木叢和灰黃的草地。「整個城市就像一座墓地。」阿扎姆把雙肩包背在胸前,雙手扶著肩頭巨大的禮物袋,頭頂不時傳來戰鬥機的轟鳴聲,爆炸有時就發生在身邊。13公裡的路程,他要走超過12個小時,經常弄得滿身泥水,甚至在一次襲擊中受傷,腦袋和手臂都纏上了繃帶。
在成為「聖誕老人」之前,40歲的阿扎姆是一名普通的水下建築公司員工,以及6個孩子的父親。他出生於阿勒頗,並在那裡度過了童年。在他的印象中,家鄉是個安靜而美麗的城市。然而5年前再一次回去的時候,看到這裡滿是廢墟,「家」就是一座座帳篷,他哭了。
對於那裡的孩子們來說,「童年」顯得陌生而遙遠。他們「沒法上學,沒法洗澡,沒法得到溫暖」,很多孩子已經失去了親人,只能在冬天穿著拖鞋,不斷躲避著爆炸和子彈。
「他們已經被整個世界遺忘了。」
這個阿勒頗人感到前所未有的責任和使命。起初,玩具並不在「聖誕老人」的禮物清單上。他原本只想帶著自己的5000美元,運送一些食物和藥品。他想,那應該是難民最需要的東西。但在第一次出發前,3歲的女兒硬要他帶上自己的玩具,「爸爸,你去看望那裡的孩子,可不能空著手哦。」然後噔噔噔跑回房間,拖出一個裝滿玩具的袋子。家裡其他的孩子也紛紛開始拿出自己多餘的玩具。最後,阿扎姆的行李中總共多出了25隻泰迪熊和36個芭比娃娃。
讓他沒想到的是,這些舊玩具要比任何東西,更能治癒孩子們的傷口。
食物和藥品並未讓孩子們有強烈的反應,但是當看到玩具時,他們突然睜大了眼睛,好奇地撫摸著袋子裡五顏六色的絨毛,小臉上露出了久違的興奮和笑容。不斷有孩子從四面八方湧過來,甚至一度引起混亂。
那一刻阿扎姆意識到,他們在乎的並不是食物和錢,而只是「一把滿滿的糖果和一個玩具」。那些東西就像是通往甜蜜夢境的入口,在夢中,世界是安全而無憂無慮的。
在那之後,他每一次前往敘利亞,都會背上一大袋玩具,從最初的60個變成了800個,從30公斤增加到80公斤。他創立了公益組織「芬蘭-敘利亞共同體」,開始在全芬蘭範圍內籌集玩具,一個10多平方米的房間已經被玩具堆滿。每次出發前,他都淹沒在跳跳虎、加菲貓和史努比中,把它們一個個放到麻袋大小的真空壓縮袋裡,總共裝了四五袋,再用墨綠色袋子套起來。因為怕壓壞芭比娃娃,他還把它們小心翼翼地單獨裝到自己的雙肩包裡。
跟聖誕老人一樣,唯一能寬慰阿扎姆的也只有孩子們的笑容。當孩子們簇擁在他身邊,爭相向他的袋子裡探著毛茸茸的小腦袋,那是他最享受的時刻。「誰要這個粉色的?給你!」
他讓笑容重新回到了6歲的米拉爾臉上。兩年前,她曾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親被折磨致死,母親被帶走,再也沒有回來。自那以後,米拉爾就很少說話,也很少笑了——除了看到「聖誕老人」和他的墨綠色袋子的時候。九月初,阿扎姆在第28次前往敘利亞之前,特別為米拉爾挑選了專屬玩具:一匹紫色的毛絨小馬。
阿扎姆自認為是個「固執」的人。冒著生命危險一次次返回遍地炮火的故鄉,除了給孩子們帶去玩具,他更希望自己能給他們脆弱的世界帶來安全感,讓他們感覺到的「不只是一個玩具,而是支持和陪伴」。
現在,阿扎姆已經通過他的公益組織資助了500名敘利亞孤兒,在不同地區的難民營建起了3所學校。他的下一個計劃是籌建第4所。今年8月,他通過網絡向社會公開發起籌款,在1個月內收到了7萬歐元的捐款,不到3個月,就已經達到了預設的8萬歐元目標,捐款的人們來自世界各地。在評論區,有人說他是「燈塔」,是「美麗的靈魂」。還有更多的人不停地問:「請問我要怎麼寄玩具給你?」
5年來,他為敘利亞的孩子們一點點勾勒出快樂的模樣,但炮火還是在不斷地將這一切轟炸得七零八碎。他的公益組織並沒有獲得任何官方資助,所有的支撐都來自零零散散的陌生人的善意。
最近,芬蘭一家媒體在對阿扎姆進行調查後指出,他並沒有將全部的善款都用到孩子們身上,並且偽造了自己曾經受傷的情況。
阿扎姆堅定地否認了絕大多數質疑,但他承認,自己「或許有一點誇大」了一次受傷經歷。「只是為了能夠讓這個地方得到多一點、再多一點關注。那裡的人們過著世界上最悲慘的生活,是最需要幫助的人」。
阿扎姆習慣以「兄弟姐妹」稱呼別人。當有人問起他是否會一直繼續前往敘利亞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是的兄弟,當然」。
「從2012年開始,我就決定要用自己的餘生來做這件事了。作為一名敘利亞人,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同胞們重新站起來。沒有人能阻止我。」在阿扎姆的想像中,當戰爭結束後,他會比現在更加忙碌。他要幫助故鄉的人們重建家園,為孩子們重新蓋起學校、醫院、體育場。
「我要為他們找回曾經失落的一切。」
(責編:史雅喬、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