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常金沙
近日,陝西榆林一位網友拍攝的一段視頻引發熱議,視頻內容為:榆林市榆林大道中段,一輛貼有「公務用車」標誌、車牌為陝K XF836的大眾小轎車正在行駛中,一隻寵物小狗頭部探出車窗外「兜風」。經榆林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初步調查,這輛小轎車為佳縣當地的公務用車。據知情人士透露,該車為佳縣信訪局公務用車。昨日下午,記者從佳縣紀委獲悉,目前佳縣紀委已就此展開調查。
我們只知道警察配警犬,還沒聽說政府其它部門配「工作犬」之類的事。如果這輛公車是佳縣信訪局的,難免讓人猜想:難道信訪局也配「信訪狗」了,不會吧?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公車亂象,是令群眾深惡痛絕的老問題,經過多輪「車改」,其管理和使用已經越來越規範。在細化的管理措施中,給公車貼標識,被普遍認同並借鑑。公車貼了標識,一目了然,確實方便群眾參與監督。再像以往那樣「順路」去旅遊景點、去高檔酒店、接送孩子上下學之類,幾乎不可能了。
但要看到的是,群眾監督貼了標識的公車,事實上也有其局限性。比如,公車上的人對公務心猿意馬,不管群眾那邊如何急得上火,其也只顧在車上聊天、購物、炒股、玩遊戲,這些「車內」、「腦內」跑偏,該如何監督?
新聞中的寵物狗,如果不是腳搭車窗,探頭「兜風」,外人很難發現。其被網友拍了視頻上網,引發關注,這完全是一起偶然事件。寵物狗主人如果後悔,恐怕只會後悔,不該讓狗狗窗外「兜風」,而對於後來者的「教訓」,就只是記住不能讓「外人」看到狗。
如此「汲取教訓」,是眾多同類問題不斷被「複製」的重要原因。如果車改之後,只顧管住公車,不去不該去的地方,而管不住人的行為,車改成效,或許也有被消蝕。公眾的擔心,恐怕也正在於此。
據知情人士透露,該車是佳縣信訪局公務用車。「據說」不足為憑,真相有待進一步調查。但公務用車的性質,已被初查證實。具體是哪個部門的,其性質都一樣。
公務用車,是流動的辦公室,公職人員,工作時間帶只需要吃喝拉撒的活物隨車同行,怎麼可能全身心投入工作?而其對道路交通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對政府形象的損害,都不能小覷。對其,當然應當嚴肅處理。
公務用車上這隻「兜風」的寵物狗,是公車亂象的又一個樣本。它是指向公車改革的又一次提醒:貼在公務車的標識,包治不了公車百病。只有教育管理好坐公車的人,劃清「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工作才能進入該有的狀態。(常金沙)
[責任編輯:劉昀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