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 四大傳統節日,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
今天不談粽子、艾草、龍舟和雄黃,來看看五毒之一的蟾蜍。
蟾蜍和蜈蚣、蛇、蠍、蜥蜴共屬「五毒」,以毒攻毒是中醫的理論,《本草綱目》記載:「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直到現在,民間還有端午取蟾酥的習俗。《淮南子》記載:「鼓造闢兵,壽盡五月之望」,這裡鼓造就是蟾蜍,可以闢兵。
中國北方又稱五月為惡月,有「五月忌」的說法,這大致是因為每年的這個時候,天氣大都陰雨潮溼,食物、衣物易發黴變質,蚊蟲四起,容易引起人們的病變。所以端午節這一天,各地都有祭祀、驅毒的相關活動。
五毒可入藥,驅除邪病,漫長的歷史中大家都又賦予了它更多的含義形成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筆者現在還有一些孩提時代的記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魯南地區除了插艾草、煮雞蛋,跟端午有關的還有闢邪玩具蟾蜍、嬰兒會穿上縫有五毒圖案的肚兜,帶有五毒圖案的布老虎,手腕上的五色彩繩。《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看來這習俗都有很長的歷史淵源。
記憶裡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那個可以發出清脆響聲的陶蟾蜍了。
蟾蜍除了驅毒闢邪,它與傳統文化的淵源極深。關於它的傳說也最多,被稱為五毒之首,當之無愧。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還有魯南地區「得大蟾,必大富」的說法流傳甚廣,這大概是源於道教傳說劉海戲蟾,這個故事版本較多,在此也不多贅述。
其實,蟾蜍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我們來看下蟾蜍歷史上的形象。
廟底溝陶器蟾蜍圖案
何家灣陶器蟾蜍圖案
馬家窯文化彩陶
史前出現的蟾蜍形象,大概是原始崇拜的緣故。蟾蜍屬蛙類,一產多子,容易被視為生殖崇拜的對象。
夏代陶蟾蜍
漢代陶燈
傳說中蟾蜍還被認為是月亮的象徵,是嫦娥的化身。所以象徵月亮的蟾蜍和象徵太陽的三足烏形象被一起應用到陶燈製作,因日月謂之明。這樣的陶燈,再合適不過了。
馬王堆帛畫
漢畫像石
蟾蜍在漢代神話中成為一種神性的動物,它往往出現在西王母的仙境圖中,可以代表月亮,擔當西王母的侍從,也可以手持兵器與神獸並肩作戰。
宋代石硯
東晉青瓷水注
古代文房用品也會經常出現蟾蜍的形象,這也與月精靈神話傳說有關,蟾宮折桂,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伏裡土陶蟾蜍玩具
蟾蜍是伏裡土陶代表性玩具,歷史久遠,具有濃鬱的漢代韻味,由於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入一兩顆泥球,所以晃動的時候會發出清脆的聲響,深得孩子們的喜愛。
傳說的演變正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過程的一種印象,蟾蜍或許只是一個文化符號,但它身上承載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繼續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