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端午驅毒闢邪,我哪有那麼簡單!

2021-01-08 伏裡土陶非遺傳承

端午節, 四大傳統節日,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節日。

今天不談粽子、艾草、龍舟和雄黃,來看看五毒之一的蟾蜍。

蟾蜍和蜈蚣、蛇、蠍、蜥蜴共屬「五毒」,以毒攻毒是中醫的理論,《本草綱目》記載:「蟾蜍入陽明經,退虛熱,行溼氣,殺蟲,為疳病、癰疽、諸瘡要藥也。」

直到現在,民間還有端午取蟾酥的習俗。《淮南子》記載:「鼓造闢兵,壽盡五月之望」,這裡鼓造就是蟾蜍,可以闢兵。

中國北方又稱五月為惡月,有「五月忌」的說法,這大致是因為每年的這個時候,天氣大都陰雨潮溼,食物、衣物易發黴變質,蚊蟲四起,容易引起人們的病變。所以端午節這一天,各地都有祭祀、驅毒的相關活動。

五毒可入藥,驅除邪病,漫長的歷史中大家都又賦予了它更多的含義形成文化,一直延續到今天。

筆者現在還有一些孩提時代的記憶,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魯南地區除了插艾草、煮雞蛋,跟端午有關的還有闢邪玩具蟾蜍、嬰兒會穿上縫有五毒圖案的肚兜,帶有五毒圖案的布老虎,手腕上的五色彩繩。《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者,闢兵及鬼,令人不病溫。看來這習俗都有很長的歷史淵源。

記憶裡印象最為深刻的,便是那個可以發出清脆響聲的陶蟾蜍了。

蟾蜍除了驅毒闢邪,它與傳統文化的淵源極深。關於它的傳說也最多,被稱為五毒之首,當之無愧。我們最為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還有魯南地區「得大蟾,必大富」的說法流傳甚廣,這大概是源於道教傳說劉海戲蟾,這個故事版本較多,在此也不多贅述。

其實,蟾蜍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我們來看下蟾蜍歷史上的形象。

廟底溝陶器蟾蜍圖案

何家灣陶器蟾蜍圖案

馬家窯文化彩陶

史前出現的蟾蜍形象,大概是原始崇拜的緣故。蟾蜍屬蛙類,一產多子,容易被視為生殖崇拜的對象。

夏代陶蟾蜍

漢代陶燈

傳說中蟾蜍還被認為是月亮的象徵,是嫦娥的化身。所以象徵月亮的蟾蜍和象徵太陽的三足烏形象被一起應用到陶燈製作,因日月謂之明。這樣的陶燈,再合適不過了。

馬王堆帛畫

漢畫像石

蟾蜍在漢代神話中成為一種神性的動物,它往往出現在西王母的仙境圖中,可以代表月亮,擔當西王母的侍從,也可以手持兵器與神獸並肩作戰。

宋代石硯

東晉青瓷水注

古代文房用品也會經常出現蟾蜍的形象,這也與月精靈神話傳說有關,蟾宮折桂,科舉時代比喻應考得中。

伏裡土陶蟾蜍玩具

蟾蜍是伏裡土陶代表性玩具,歷史久遠,具有濃鬱的漢代韻味,由於在製作的過程中加入一兩顆泥球,所以晃動的時候會發出清脆的聲響,深得孩子們的喜愛。

傳說的演變正是人類認識自然、認識自身過程的一種印象,蟾蜍或許只是一個文化符號,但它身上承載的文化內涵,值得我們繼續探究。

相關焦點

  • 農村的蒿草,一種天然蚊香,還可闢邪驅毒
    每到春天,農村的溝坡、草地、果園裡常常看到成片成片生長著一種野生蒿草,嫩綠嫩綠的,有種濃鬱的香氣,這種草叫艾草,別稱:艾葉草、蕭茅、遏草、香艾、艾蕭、艾蒿、蓬藁、醫草﹑艾絨等。艾草煮雞蛋可治療咳嗽、保護胃黏膜,對女性來說還可驅除體內寒毒、溫經止血,防治宮寒等功效。艾草可以說是女人的仙草,是大自然對女人的恩賜。陳年的艾草點燃後氣味芳香,能夠使蚊蟲非常害怕,點燃燻室,或用艾葉水塗抹身上,有驅蚊蟲的作用,是天然的蚊香。艾草還被人們視為吉祥之物,有民謠「荒坡艾葉噴噴香,溪邊菖蒲伴石長。青煙劍葉能驅疫,歲歲端午站門崗。」
  • 古建風水:端午節闢邪驅瘟疫方法
    電視劇《思美人》裡面有屈原吃粽子過端午節的劇情,很多觀眾以為這是電視劇製作過程中的重大失誤,其實早在屈原之前,端午節已經出現了,在春秋之前,古代南方百越的吳越一帶就有在農曆五月初五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多以賽龍舟等形式。
  • 古錢幣上的「端午節」——「五毒」醒,驅「五毒」!
    不管當時人們做什麼、帶什麼,目的都為了闢邪,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什麼是五毒呢?「五毒」,是指五種有毒有害的動物。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五毒有不同的指代,概括起來有四種說法:其一老虎、蠍子、蜈蚣、蟾蜍和蛇;其二蠍子、蜈蚣、蟾蜍、蛇和蜘蛛;其三蠍子、蜈蚣、蟾蜍、蛇和壁虎;其四為蛇、蜘蛛、蜈蚣、蟾蜍和老虎。
  • 端午節戴玉指南:念屈原,避五毒,「五毒」在玉雕中的寓意
    端午節在傳統文化中是個重要的日子,驅兇闢邪是個這個節日的重頭戲,這不馬上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了,大家都知道端午節由來最為主流的傳聞是為了紀念屈原的,五月初五端午節這一天被人們認為是"九毒"之首,所以民間便流傳了許多驅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習俗,端午節驅"五毒"~所以端午節這一天不僅要吃粽子
  • 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 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 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端午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澱,寓意深遠獨特、習俗別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陽、天中、重五等,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午絕非是吃粽子、賽龍舟那般簡單,它在五月初五的講究頗多。
  • 「端午到,五毒醒」,啥意思?指的哪五毒?「五毒之首」又是什麼
    文 | 淺弋道歷史「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浣溪沙.端午》端午作為中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澱,寓意深遠獨特、習俗別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陽、天中、重五」等,從這些名稱就可以看出,端午絕非是「吃粽子、賽龍舟」那般簡單,它在五月初五的講究頗多。
  • 端午五毒指5種動物:蠍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馬 端午又叫重午,指農曆五月五日,古人也稱其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動物就是馬。  ●龍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圖騰說,這種圖騰就是龍。也許有人說了,龍是傳說中的動物,不應忝列其中。那如果硬聯繫的話,端午龍很可能指的是魚或鱷魚。
  • 端午故宮裡張天師斬的五毒,和《笑傲江湖》裡五毒教有什麼不同?
    文化小測試端午節斬五毒,請問五毒是哪五毒?(多選)A.蛇,B.蠍,C.蟾蜍,D.蜈蚣,E.壁虎,F.蜘蛛【文物】在故宮博物院,有一件「五彩張天師斬五毒紋小盤」,是明萬曆年間景德鎮御窯廠專門為宮廷燒造,用作端午節使用的應景物品。盤中間畫的是「張天師斬五毒圖」,周圍繪製菖蒲葉、折枝石榴花、艾草圖案,寓意「袪毒闢邪」。
  • 民俗錢上驅「五毒」
    為了達到逢兇化吉、禳除災殃的目的,人們懸掛有張天師和鍾馗像的道符,如北宋《歲時雜記》記載,「端五都人畫天師像以賣,又合泥做張天師,以艾為頭,以蒜為拳,置於門戶之上」。有的地方做帶有五毒圖案的飾物,因為每年五月端午日午時,五毒開始孽生。明《宛署雜記》就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不管當時人們做什麼、帶什麼,目的都為了闢邪,端午節驅五毒用意是提醒人們要防害防病。
  • 端午節裡的中醫文化
    洗藥浴防治疾病    民間有端午日洗藥浴的習俗。漢代《大戴禮》記載:「午日以蘭湯沐浴」。屈原的《九歌·雲中君》中有「浴蘭湯會沭芳」之句。《荊楚歲時記》中說:「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沐蘭湯用的是菊科植物佩蘭,一種芳香除溼的中藥,煎水沐浴,有利於預防皮膚病。
  • 端午五毒
    ●馬 端午又叫重午,指農曆五月五日,古人也稱其為午月午日。午乃十二地支第七位,跟它匹配的動物就是馬。  ●龍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是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而且,端午起源中有古越民族圖騰說,這種圖騰就是龍。也許有人說了,龍是傳說中的動物,不應忝列其中。那如果硬聯繫的話,端午龍很可能指的是魚或鱷魚。
  • 端午五毒月、九毒日到了,到底有多毒?毒在哪?不可不知
    再加上端午的時候,雨季漸漸到來,而氣溫已經有了較大回升,空氣潮溼,流通不暢,溼熱之邪較盛。一旦溼熱阻滯氣血經絡,就會出現人體代謝受阻、氣血欠暢、濁邪停滯而百病生的窘況。因此民間習俗流行在門前插艾條,喝雄黃酒,泡艾草浴以達到端午除邪闢穢和養生保健的目的。民間端午九毒日之說不無科學道理,人們不妨做做艾灸,提升抵抗各類疾病的能力。「 毒五月」究竟「毒」在哪呢那麼,「毒五月」究竟「毒」在哪呢?人們在這個時候為什麼會患各類疾病?人們又該如何應對?
  • 端午節五彩繩的顏色是有規矩的,一定是這五種顏色!
    端午節是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之一,就在每年農曆的五月初五這天,各地的風俗在端午節這天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都會有一種習俗就是系五彩繩。那麼為什麼要在端午節這天系五彩繩呢?我們來聊一聊。那麼這天帶五彩繩又是什麼意思呢?五彩繩的顏色一定是青、白、黑、黃、紅這五種顏色,即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的元素,有代表東、西、南、北、中五方位。所以這五色編成的繩索有祈福納吉闢邪驅災的美好寓意在裡面。其實,五彩繩還有一種好聽的名字,叫做「長命縷」,同樣也是祈福納吉闢邪驅災的意思。那麼五彩繩中的青色,到底是一種什麼顏色呢?
  • 端午習俗風俗有哪些 端午節8個傳統習俗資料50字簡短介紹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那麼,端午節有哪些習俗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吧。端午節是什麼節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 立蛋、射五毒、點雄黃畫王字 上海豫園端午文化節開幕
    原標題:立蛋、射五毒、點雄黃畫王字,上海豫園端午文化節開幕5月16日,2017豫園端午文化節活動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觀看龍舟載著象徵「福祿」的巨大葫蘆與寓意闢邪的雄黃酒罈。龍頭採用傳統燈彩的技藝;華燈初放之時,在古樸雅致的豫園,上演著一場激動人心的「龍舟競渡」。  龍舟內,遊客可以在一代「粽」師的教授下,學包各色粽子;現場還有點雄黃畫王字、DIY中藥香袋、手工磨衣香粉等體驗項目。
  • 立蛋、射五毒、點雄黃畫王字,上海豫園端午文化節開幕
    【豫園展示的端午節習俗】射五毒:寓意「強身健體」,由於夏季蛇蟲繁殖,易咬傷人。民間認為五月是五毒(蠍、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沒之時,通常在屋中貼五毒圖,通過射五毒來提醒人們注意防範毒蟲,注意健康,也有無病無災的美好祝願。小朋友在玩「射五毒」。
  • 誤食盤古蟾蜍中毒 盤古蟾蜍到底有多毒?
    誤食盤古蟾蜍中毒 盤古蟾蜍到底有多毒?時間:2019-12-19 00:0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誤食盤古蟾蜍中毒 盤古蟾蜍到底有多毒? 據媒體報導花蓮有一民眾誤食盤古蟾蜍死亡,五人出現不適送醫,現已康復回家。 什麼是盤古蟾蜍?
  •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等
    後來有不少地區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蘇於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製作中藥蟾酥;杭州人還給小孩子吃蛤蟆,說是可以消火清涼、夏無瘡癤。還有在五日於蛤蟆口中塞墨錠,懸掛起來晾乾,即成蛤蟆錠,塗於膿瘡上可使消散。這種捉蛤蟆製藥之俗,源於漢代「蟾蜍闢兵」之傳說。又如湖北監利於端午「採百草」,亦採藥草之俗。採藥是因端午前後草藥莖葉成熟,藥性好,才於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蘭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