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跨年衝刺計劃#
電梯裡,一個臉熟的鄰居問我兒子:「你幾歲了?」
我看著兒子,等待他回答。他卻不抬頭,也不說話,為了緩解尷尬,我說:「5歲了。」
電梯很快就到了,我們出了電梯,我問:「剛才你聽見別人問你了嗎?」兒子說:「聽見了。」我說:「你怎麼不回答呀?」他說:「我又不認識他。」一句話讓我語塞。
我們坐網約車,讓他說:「叔叔好。」他不說,跟我說別的事,逃避打招呼。下車後,讓他說:「謝謝叔叔。」他邊下車邊小聲說,聲音小得我都懷疑司機是否聽見了。
可有的時候,如果司機很健談,和我聊幾句,再和他聊,他就會和司機聊天。尤其聊的話題是他接觸過的。
上次有個司機說他有個孩子,從來不限制孩子吃糖吃零食。我兒子就說:「吃糖不好。我雖然不吃糖,但麵包是甜的,餅乾是甜,這些都可以吃。」司機就開始和他聊。
然後他說他認識路,司機很好,願意配合他,聽他指路。以前他也想指路,但是沒人給他機會,這一次他終於如願了。司機情商很高,孩子很愛和他聊天,下車時,竟然主動說:「謝謝叔叔,拜拜!」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曾做過一個實驗,觀察孩子的社交狀態。他發現,有80%的孩子不願意和陌生人打招呼。
在孩子的意識裡,陌生意味著沒有安全感。躲避和不打招呼是自我保護的表現。
我按照這個結論分析兒子的表現。
他確實是抗拒向陌生人打招呼。而慢慢熟絡了之後,他會主動叫「叔叔」「阿姨」然後表達出他的想法。
但是,我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孩子從小就被教育有禮貌,見人打招呼。的確,我們都喜歡有禮貌的好孩子。每次看到有的孩子主動向我打招呼,我心裡都在稱讚這個孩子。同時也發愁,自己的孩子什麼時候才能這麼有禮貌呢。
然而,看了上面的研究之後,我不再強迫孩子主動打招呼了。當孩子因為陌生不想打招呼的時候,強迫他打招呼,他會更恐懼。他更希望躲到媽媽身後,讓大人保護他,而不是把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
當然,生活中也不是有那麼多的陌生人。可即使是認識的人,也有很多孩子不願意主動打招呼。比如,見到鄰居,或者長期不見的親戚。孩子雖然不至於害怕,但還是覺得安全感不夠。
因為不是很熟,不是經常見,不知道那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
其實,孩子作為一個弱者,自我保護的意識還是很強的。
現在,我知道自己孩子屬於慢熱型,過一會兒熟悉了,就什麼都說了。何必在剛見面的時候逼迫他,加重他的恐懼感呢?讓他自己通過接觸、觀察,自己消除警報,更有利於他的社交能力。
即使是成人,見到陌生人,交談的時候也是有些許緊張和警惕的。畢竟自來熟的人不多嘛。
有的孩子雖然主動打招呼,但是他只是因為媽媽讓他打招呼他才這樣做的。也有的孩子因為不打招呼被媽媽批評,為了不被批評,只好主動打招呼。當然也有的孩子是為了得到誇獎,主動打招呼的。
但他們心裡都是不願意主動打招呼的。
孩子的心思十分單純,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別說陌生人了,就是同班同學見了面,見到不同的同學,對有的同學打招呼,對別的同學就不打招呼。這種現象也很常見。
難道,我們家長就不教育孩子打招呼嗎?當然不是。
見到人,自己先打招呼,做個榜樣。再提醒孩子打招呼,同時觀察孩子是欲言又止想說不敢說,還是完全迴避。
如果是想說不敢說,可以等待一會兒。有的孩子就是要醞釀很久,如果這時大人開始交談,孩子的話就沒機會說了。
有時候,孩子臉皮薄,越是等待他越覺得壓力大。這時換成別的問題,孩子就容易開口了。我見過有經驗的人,見孩子不打招呼,也沒有忽略他,而是問了其他問題。
比如「你幾歲了。」「你上學了嗎?」像這些簡單的、很容易回答的問題。孩子就順勢開口說話了。
如果是完全迴避,那麼就別強求了。你會發現,如果你再要求他叫人,他就更迴避。如果你放過他,開始和別人交談,他反而放鬆了。
可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傷害了孩子呀。
我是品智女人,品讀智慧女人的育兒之道。我是一名媽媽,也是一名家庭教育指導師,跟隨我一起輕鬆育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