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帶嘉嘉外出逛街,遇到了媽媽的同事,媽媽讓嘉嘉和同事打招呼,叫「阿姨」,嘉嘉卻流露出一種很羞澀的表情,拉住了媽媽的衣角往媽媽身後躲。媽媽覺得挺沒意思的,督促了嘉嘉幾句,嘉嘉反而躲得更厲害了。媽媽不得不對著同事自我解嘲道:「我家嘉嘉就是怕生,不願意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性格太內向了,別見怪啊!」
媽媽說此話的本意,是為了緩解當時的尷尬場面,可對於嘉嘉來說,卻是感到了莫名的委屈。嘉嘉其實也是想叫人的,只是內心本能的驅動致使其張不開嘴。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適應環境能力強,這點非常容易理解。但對於面對生人比較拘謹、不知如何相處的孩子而言,難道就只有強迫孩子,禮貌待人一條路嗎?
當孩子出現社交問題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代替孩子向他人道歉,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不可怕,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仔細分析為啥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有知道了孩子怕生、不敢跟生人交流的根源是什麼,才能做好應對措施,逐步改進。
一、孩子怕生、不敢跟生人交流的根源是什麼?
1、天生性格較為內向。
有些孩子從出生以後,就遺傳了家長的性格特點,內向且孤僻。而家長作為成年人,見識多了,性格或許有些改變,一些場面上的客套還是懂得的。而孩子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會遵從自己的內心,不願意也不敢和陌生人主動交流。
2、孩子不知道如何與陌生人交流。
多數情況下,孩子不和陌生人主動說話,其實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說,說什麼。遇到比自己年長的大人,孩子會更加手足無措。即便是同齡人在一起,有些孩子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小朋友開口說第一句話。這時候,如果有一個膽子大一些的孩子開個頭,調劑一下氣氛,情況就會好很多。
3、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保護自己的能力。
德國教育學家克裡斯蒂娜曾經在其研究中指出,孩子從出生開始,一直到3歲,會經歷一個叫做「認生期」的過程,此時,孩子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感,這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能力。孩子不會主動去接觸生面孔,也不會讓陌生人抱自己,自然孩子也就不會主動和生人打招呼了。
當孩子在外出或者在幼兒園中,總是躲避他人,家長就會覺得是自己教育孩子不當,內心會產生落差。此時,多數家長會強迫孩子叫人或者和他人打招呼,而家長卻沒有想到,這種強迫式禮貌,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養成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後果。
二、「強迫式」禮貌給孩子帶來的後果有哪些?
1、孩子會產生對社交的排斥心理。
孩子面對陌生人或者身處陌生環境時,往往會缺乏安全感。本來應該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被急功近利的家長,強迫孩子去執行家長心目中的禮貌行為,卻是違背了孩子的慢熱規律,進一步將孩子內心剛剛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再一次打破,加重了孩子的恐懼感,若是在印象深刻的場合,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繼而排斥公開的社交活動。
2、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不願意遵從家長的意願叫人時,有些家長會在無意識當中,給孩子貼上「沒禮貌」的標籤。家長無心的話語,卻是被孩子記在心中,從而產生羞愧心理,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長的做法,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想法是不尊重的,而孩子也會產生心理活動,模仿家長的做法,不尊重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了。
3、孩子容易形成自我認知錯誤。
孩子在3-5歲時,還不太容易分辨家長話是虛是實,而家長的話孩子自然會聽進去的。所以,當家長將「孩子內向,別見怪」等客套話說出來時,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內向的、不懂事的,而且還可能產生自己的麻煩製造者的心理陰影,繼而形成對自我性格的錯誤認知,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教育學家在研究了眾多案例之後發現,孩子出現怕生的現象,多數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可能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強迫孩子會加深其對社交的恐懼感,嚴重的還可能致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不願意對生人表達自己意願的情況,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正確引導孩子與他人交流。
三、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交流?
1、多陪伴孩子,給予更多的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家長的陪伴了。有時候,父親會因為事業的原因,減少對孩子的陪伴,對於孩子而言,等於缺少了父親自帶的陽剛氣質,不利於孩子全面性格的形成,尤其在對外方面,可能會有所欠缺。因此,家長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心態,在多方面形成主動意識。
2、給孩子自我決策的權力,不強迫孩子。
若孩子面對生人,實在不想張嘴叫人時,家長不妨將此決策權交給孩子,讓孩子面對各種情況,自己選擇處理的方式。有的孩子也會感覺到不自在的,他會思考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如何應對,才能避免給家長帶來尷尬或者麻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家長要懂得孩子的心情,不強迫孩子,也是對其成長的關愛。
3、主動創造機會培養孩子。
當然,開明的家長還會主動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多種機會,增加孩子語言的次數,讓孩子在模擬練習中增強自信心,以便在真實場景中更為得心應手、從容不迫。事實也證明,經過了長久專業訓練的選手,會更有信心克服面臨的困難,孩子也是如此,屆時,孩子不但心情放鬆,做事也會非常更加合理。
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家長一定要注意時刻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對孩子形成正向的激勵和刺激,孩子見自己的行為,符合家長的判斷標準,會願意繼續朝著好的方向努力。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多引導孩子,讓孩子判斷生人的年齡,教給孩子遇到多大歲數的人怎麼稱呼等等,只要方法得當,相信孩子是可以克服內心的膽怯心理,變得活潑開朗,敢於面對生人的。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面對生人,您的孩子是如何表現的呢?您是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的呢?歡迎留下您的見解和高招,參與話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