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生不願跟生人說話,「強迫」孩子禮貌,只會讓他更自卑

2021-01-10 果莓媽媽

媽媽帶嘉嘉外出逛街,遇到了媽媽的同事,媽媽讓嘉嘉和同事打招呼,叫「阿姨」,嘉嘉卻流露出一種很羞澀的表情,拉住了媽媽的衣角往媽媽身後躲。媽媽覺得挺沒意思的,督促了嘉嘉幾句,嘉嘉反而躲得更厲害了。媽媽不得不對著同事自我解嘲道:「我家嘉嘉就是怕生,不願意和不熟悉的人說話,性格太內向了,別見怪啊!」

媽媽說此話的本意,是為了緩解當時的尷尬場面,可對於嘉嘉來說,卻是感到了莫名的委屈。嘉嘉其實也是想叫人的,只是內心本能的驅動致使其張不開嘴。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性格開朗,適應環境能力強,這點非常容易理解。但對於面對生人比較拘謹、不知如何相處的孩子而言,難道就只有強迫孩子,禮貌待人一條路嗎?

當孩子出現社交問題時,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代替孩子向他人道歉,其實,孩子成長過程中遭遇這樣那樣的問題並不可怕,家長要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仔細分析為啥孩子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只有知道了孩子怕生、不敢跟生人交流的根源是什麼,才能做好應對措施,逐步改進。

一、孩子怕生、不敢跟生人交流的根源是什麼?

1、天生性格較為內向。

有些孩子從出生以後,就遺傳了家長的性格特點,內向且孤僻。而家長作為成年人,見識多了,性格或許有些改變,一些場面上的客套還是懂得的。而孩子就不是這樣了,他們會遵從自己的內心,不願意也不敢和陌生人主動交流。

2、孩子不知道如何與陌生人交流。

多數情況下,孩子不和陌生人主動說話,其實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說,說什麼。遇到比自己年長的大人,孩子會更加手足無措。即便是同齡人在一起,有些孩子還是不知道該怎麼和小朋友開口說第一句話。這時候,如果有一個膽子大一些的孩子開個頭,調劑一下氣氛,情況就會好很多。

3、孩子具有與生俱來的保護自己的能力。

德國教育學家克裡斯蒂娜曾經在其研究中指出,孩子從出生開始,一直到3歲,會經歷一個叫做「認生期」的過程,此時,孩子會對陌生人產生焦慮感,這也是孩子自我保護的一種能力。孩子不會主動去接觸生面孔,也不會讓陌生人抱自己,自然孩子也就不會主動和生人打招呼了。

當孩子在外出或者在幼兒園中,總是躲避他人,家長就會覺得是自己教育孩子不當,內心會產生落差。此時,多數家長會強迫孩子叫人或者和他人打招呼,而家長卻沒有想到,這種強迫式禮貌,會給孩子的性格形成和心理養成帶來一些不可逆轉的後果。

二、「強迫式」禮貌給孩子帶來的後果有哪些?

1、孩子會產生對社交的排斥心理。

孩子面對陌生人或者身處陌生環境時,往往會缺乏安全感。本來應該循序漸進的適應過程,被急功近利的家長,強迫孩子去執行家長心目中的禮貌行為,卻是違背了孩子的慢熱規律,進一步將孩子內心剛剛建立起來的安全感再一次打破,加重了孩子的恐懼感,若是在印象深刻的場合,還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影響,繼而排斥公開的社交活動。

2、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當孩子不願意遵從家長的意願叫人時,有些家長會在無意識當中,給孩子貼上「沒禮貌」的標籤。家長無心的話語,卻是被孩子記在心中,從而產生羞愧心理,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家長的做法,其實就是告訴孩子,家長對於孩子的想法是不尊重的,而孩子也會產生心理活動,模仿家長的做法,不尊重他人的情緒和感受了。

3、孩子容易形成自我認知錯誤。

孩子在3-5歲時,還不太容易分辨家長話是虛是實,而家長的話孩子自然會聽進去的。所以,當家長將「孩子內向,別見怪」等客套話說出來時,孩子就以為自己是內向的、不懂事的,而且還可能產生自己的麻煩製造者的心理陰影,繼而形成對自我性格的錯誤認知,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

教育學家在研究了眾多案例之後發現,孩子出現怕生的現象,多數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存在問題。家長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做法,可能違背了孩子自然成長的規律。強迫孩子會加深其對社交的恐懼感,嚴重的還可能致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所以,當家長發現孩子有不願意對生人表達自己意願的情況,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正確引導孩子與他人交流。

三、如何引導孩子正確交流?

1、多陪伴孩子,給予更多的安全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寶貴的財富莫過於家長的陪伴了。有時候,父親會因為事業的原因,減少對孩子的陪伴,對於孩子而言,等於缺少了父親自帶的陽剛氣質,不利於孩子全面性格的形成,尤其在對外方面,可能會有所欠缺。因此,家長要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引導孩子養成積極心態,在多方面形成主動意識。

2、給孩子自我決策的權力,不強迫孩子。

若孩子面對生人,實在不想張嘴叫人時,家長不妨將此決策權交給孩子,讓孩子面對各種情況,自己選擇處理的方式。有的孩子也會感覺到不自在的,他會思考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如何應對,才能避免給家長帶來尷尬或者麻煩,對於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成長。家長要懂得孩子的心情,不強迫孩子,也是對其成長的關愛。

3、主動創造機會培養孩子。

當然,開明的家長還會主動為孩子的成長創造多種機會,增加孩子語言的次數,讓孩子在模擬練習中增強自信心,以便在真實場景中更為得心應手、從容不迫。事實也證明,經過了長久專業訓練的選手,會更有信心克服面臨的困難,孩子也是如此,屆時,孩子不但心情放鬆,做事也會非常更加合理。

當孩子有了進步時,家長一定要注意時刻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對孩子形成正向的激勵和刺激,孩子見自己的行為,符合家長的判斷標準,會願意繼續朝著好的方向努力。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多引導孩子,讓孩子判斷生人的年齡,教給孩子遇到多大歲數的人怎麼稱呼等等,只要方法得當,相信孩子是可以克服內心的膽怯心理,變得活潑開朗,敢於面對生人的。

今日話題互動:各位家長,面對生人,您的孩子是如何表現的呢?您是如何對待這樣的孩子的呢?歡迎留下您的見解和高招,參與話題討論。

相關焦點

  • 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專家:父母這樣圓場,只會讓他沒面子
    有些孩子很怕生,在陌生人面前,不管家長如何教,他就是緘口不言。這種情況,往往大人比較尷尬,情急之下,可能會對孩子說一些指責的話,其實若是父母說話不恰當,可能會讓他越來越不敢在陌生人面前說話。尤其是下面這幾句話,家長儘量不要說。
  • 孩子自卑自閉,往往有這四點特徵,很多父母卻把他當作內向
    但是樂樂有一個毛病,他特別害怕被老師提問,每次只要老師叫到他的名字,他都會出一身冷汗,說話結結巴巴,急得要哭似的。每次考完試,拿試卷給媽媽籤名,他也是緊張到渾身直打哆嗦,低著頭,不敢言語。小麗一直以為樂樂是性格內向,有點膽小怕事,直到有次老師發覺到樂樂的異樣,帶樂樂看心理醫生,才發覺樂樂的反應是過度自卑的表現。按理說,樂樂的成績非常好,老師喜歡他,同學羨慕他,為什麼他還會過度自卑呢?
  • 父母給孩子強加的「中國式禮貌」,不僅不討喜,還可能毀孩子前途
    孩子媽媽的強迫,不僅讓朋友們感到尷尬,而且也傷害了孩子的心,這種所謂的「禮貌」,真的是孩子所需要的嗎?站在家長的角度,或許會覺得,孩子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太沒禮貌了。可是如果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確實是這麼一回事。尤其是對於那些性格較為內向,且不擅長與陌生人交流、打招呼的孩子,他們更不願意面對這些。
  • 將禮貌教育融於孩子的生活,教孩子懂禮貌,講禮貌的孩子更受歡迎
    孔子的「禮之於人,猶酒之有襞也」;荀子的「禮者,人道之極也」;再如歌德的「一個人的禮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鏡子」。這些無一不表現了禮貌的重要性。一個人是否有禮貌同時也是一個人道德修養的表現。通常不會說話,不懂得打招呼會被人認為是不禮貌;其次說出的話或做出的事令人厭煩會被人認為沒有禮貌、沒有家教。
  • 孩子怕生並非害羞?或者考慮「陌生人焦慮症」
    ,說他們太膽小了,太害羞了,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內心很受傷。因為他們對於父母都是很信任的,被自己信任的人去這樣評價,當然內心是不好受,長久下去,只會用這些標籤來定義自己,潛意識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 如何引導孩子說話有禮貌?讓孩子侃侃而談更要言詞達意
    說話的藝術在大人的世界很重要,相對地,在孩子的世界也同樣重要。除了平時積累的語詞量夠多,還要懂得說話的時機。口語表達進一步延伸,就是雙方對話,於是『人際關係』由此建立。尤其是大一點的孩子(超過兩歲),說話能力趨於成熟,也開始與其他同齡孩子建立關係,彼此間言語互動頻率提高。
  • 孩子害羞怕生?可能是到了「認生期」,這樣做他會變得落落大方
    孩子會出現「認生期」的原因有人會感到疑惑,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面對這個陌生的世界,能夠落落大方地應對周圍的人或者事,誰對他笑,誰跟他玩,他都會願意親近,怎麼孩子越長大,反而開始害羞、怕生了呢?是不是退化的表現。
  • 教你如何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孩子
    1-2歲寶寶禮貌教育策略調教策略1:微笑也是一種禮貌禮貌教育越早越好,微笑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在寶寶還不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表達自己的意思時,爸爸媽媽最好經常逗寶寶「笑一笑」,鼓勵他多在家人面前、在熟人面前笑,讓寶寶知道微笑是向人表示友好的一種方式、喜歡笑。
  • 怎樣克服自卑感?4個方法,讓孩子告別自卑,充滿自信
    他在6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上有身體健壯、絕對是模範兒童典型的哥哥,而他卻長得既矮又醜,還患有佝僂病,直到4歲多才會走路,身體十分孱弱;他與哥哥的關係並不好,而他的母親似乎更偏愛哥哥。這樣造成阿德勒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很自卑。第二類:被溺愛的孩子。
  • 孩子性格內向不愛叫人,受到親戚揶揄,媽媽一句話孩子揚眉吐氣
    這種情形相信很多父母都遇到過,而絕大多數人的做法就是拉著孩子的手,說快叫XXX,如果孩子不叫人或者是靦腆地躲避,父母就會感覺很沒面子,有的甚至會強迫孩子叫一聲才罷休。講禮貌本來是好事情,但是如果不尊重孩子的性格和內在成長規律,所謂的禮貌就變成了一種強迫,從而對孩子造成傷害。
  • 孩子害羞、怕生?4個小遊戲培養孩子社交能力
    很多父母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在家活潑開朗的孩子,出門一讓他跟叔叔阿姨打個招呼,馬上躲到爸媽身後去把臉藏起來;和閨蜜一起帶孩子聚個會,他壓根不跟別的小朋友玩,一個勁的嚷嚷回家。孩子害羞、怕生,成了很多父母的困惑,到底該如何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 孩子膽小、不敢講話?專家:父母4招引導最有效,讓孩子勇敢開口
    有的孩子出門無論是熟人還是剛見面的都會很熱情的跟別人打招呼。而有的孩子卻有些"拿不出手",見了熟人不好意思打招呼,有時候就算家長在身邊跟著讓他跟別人說話,都會小聲細語的說完,躲到家長身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只是有些害羞,並沒有太當回事。但隨著孩子的年紀增長,這種害羞並沒有改善多少。
  • 淺析《海底總動員》:當缺陷的孩子自卑,父母更應該比孩子勇敢
    而對於本片的主題,導演稱:"影片主要教育孩子要接受自己的缺陷和獨特的一面。以前,多莉對自己的缺陷感到尷尬,這次她則做到把缺陷當成是超能力來看待,弱點同時也是優勢。"但他也解釋影片不僅是針對有殘疾或先天缺陷的人,而是指世界上每個人都有弱點,都有自卑的時候,但應該勇敢接受、面對而不是為此苦惱。
  • 跟領導微信聊天回復「嗯」被批評,孩子會說話的能力要從小培養
    老闆是詢問的口氣來問他,而這位網友只是簡單地回復了一個「嗯」,會讓人有種應付的感覺。其實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人,他沒有說髒話,也沒有說錯話,但是他說出來的話會讓人覺得語氣生冷,甚至是不懂禮貌的,這跟說話時的用詞是有很大關係的。高情商從好好說話開始,那麼什麼是好好說話呢?就是讓跟你交談的人,喜歡聽你說話。這樣一個會對人影響深遠的能力,家長們最好從小培養寶寶。
  • 幼兒園畢業寄語:有禮貌的孩子
    孩子:與你的相識、相交是一種幸福,以至於三年後的今天是那樣的不願放開你的小手。但老師知道,外面有更廣闊的天空等著你去翱翔。因為,你是如此的聰明、如此的多才多藝,特別是在舞臺上的模仿秀比賽,更是獲得了觀眾最熱烈地掌聲,那是你不顧炎熱、認真排練所取得的榮譽,真為你感到驕傲!
  • 孩子變得自卑,不敢交朋友,3個方法,培養出自信的孩子
    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認知可能發生偏差,原來活潑開朗的孩子變得不愛說話,不自信,多疑,語言表達能力也變得很差。許多父母想幫助孩子擺脫自卑心理,但又不知道應該如何下手。要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家長需要教會他們這幾點1、教會孩子接受自己的不足就像上文中的小梅一樣,她接受了自己天生矮小的缺點,卻充分挖掘了自己的優點,形成了「成功的人格」。
  • 怕生=內向?自己玩=不合群?孩子被冤枉得好苦!
    社交能力裡程碑:1-3個月:被父母安撫時能表現出平靜;開始用微笑回應照養者的微笑4-6個月:和父母建立親密依戀關係,並認識他們的聲音,有不同面部情緒表達8-10個月:害怕陌生人,意識到人與人之間可以有互動,能和父母玩躲貓貓的遊戲9-12個月:分離焦慮開始出現,偶爾會把自己的玩具無意識的「分享」給其他孩子
  • 父母帶孩子時必須堅守這3個原則,否則會管不住孩子
    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導致孩子回學校之後,老師也無法教育孩子,孩子也會越來越墮落下去。父母在面對孩子的時候,有這三點原則一定要堅持下去,絕不能被孩子突破底線。一、禮貌原則無論孩子多大,也無論自己多久才能見孩子以免,家長一定要教會孩子懂禮貌的原則。
  • 孩子怕生內向是性格缺陷嗎?
    逢年過節,見到陌生人,外向的孩子更招人喜歡、能得到親戚更多的讚揚。 如果是內向的孩子呢? 在這個強調競爭的社會,大人們下意識地會賦予「外向」的孩子「更有能力」「討人喜歡」的頭銜; 而內向的孩子卻總是被大多數人貼上「性格有問題」「缺陷性格」「沒出息」「慫蛋」等負面標籤。
  • 嘴巴甜的孩子更受歡迎,如何培養能說會道、懂禮貌愛分享的孩子?
    文|凝媽李玫瑾教授說過,小嘴巴巴的孩子,會交朋友,更受歡迎,到哪都有人幫他。真是這樣,那些嘴巴很甜,懂禮貌、愛分享的孩子,總被人誇讚,更容易得到一些好處。那些木納的孩子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即使做了好事,都不一定受待見。不管大孩子還是小孩子,都有如此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