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自信樂觀,因為自信樂觀的孩子面對困難時,會採取積極的態度,而悲觀自卑的孩子往往用消極的辦法。因此,沒有父母希望孩子是個自卑的孩子。
但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其著作《自卑與超越》一書中,告訴我們: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情結。
阿德勒在書中總結了三類在童年比較容易出現自卑感的孩子:
第一類:有生理缺陷的孩子。
這樣的孩子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他們很容易在和他人的比較中變得灰心喪氣。更容易因為周圍人的同情、嘲諷而逃避現實、深感自卑。
阿德勒就是屬於這一類。他在6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上有身體健壯、絕對是模範兒童典型的哥哥,而他卻長得既矮又醜,還患有佝僂病,直到4歲多才會走路,身體十分孱弱;他與哥哥的關係並不好,而他的母親似乎更偏愛哥哥。這樣造成阿德勒從小性格內向,不愛說話,很自卑。
第二類:被溺愛的孩子。
被溺愛的孩子,一直受到父母的保護,事事都有人替他操心,身邊的人總是嬌慣著他,他已經不知道自己還能做什麼,可以說喪失了獨立性。在他遇到問題時,他往往會有手足無措,無能為力的感覺,因而會產生強烈的自卑感。
第三類:被忽視的孩子。
一個被父母積極關注的孩子,心理會有安全感。安全感又會讓孩子充滿自信。
而孩子的情感和感受被父母忽視,比如被父母打罵、吼叫等這些方式,都是忽視了孩子的感受,在這些方式下對待的孩子,自我價值低,覺得自己不如人,不重要,因而會孤僻、膽怯、自卑。
自卑的孩子很少有過成功的體驗,而對生活不抱希望。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充滿了失敗的感受,他們的思緒總是更多地轉向過去,無暇面對未來。
而且,他們總是自己瞧不起自己,也怕被人瞧不起,自卑孩子的做法和對待人生的態度,讓人擔憂。父母應該重視孩子的自卑性格。發現後要及時幫助孩子改正。
如何幫助孩子擺脫自卑的陰影,樹立自尊和自信,這裡有幾個簡單而行之有效的方法:
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優勢,並且鼓勵孩子發展優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一個人老用自己的短處跟別人的長處比,必然會失去自信心。
相反,若能揚長避短,強化孩子的長處,孩子就能充滿信心,享受成功的快樂。因此,想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於發現他的長處和優勢,並為他提供發揮長處的機會和條件,這也是幫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關鍵。
比如:一個孩子學習不好,父母不要用成績跟其他孩子比,來打擊孩子的自信,讓孩子產生自卑。
父母應該發現雖然孩子成績不好,但孩子熱心,跟同學關係相處得好,孩子的籃球也打得不錯,父母看到了這些優點,就多鼓勵孩子,讓孩子產生自信,從而克服自卑。
強化孩子的自我肯定意識。
對自卑心理很嚴重的孩子來說,對自我肯定是脆弱的,容易受到外界評價的幹擾,因此需要不斷得到外界的強化。
強化孩子的自我肯定,可嘗試以下方法:
讓孩子為自己記一本成績簿,讓孩子每周花幾分鐘時間寫出自己的「成績」,並告訴孩子,所謂成績,並不一定是了不起的成就,任何小小的進步,以及為這種進步所做出的任何小小努力,都可以記下來,然後,為孩子準備一些小的獎品,當孩子取得了一點成績,或做了一件令他自己感到自豪的事,他就有可能獲獎。
你還可以教孩子學會以自言自語的方法不斷對自己作出讚揚,進行自我暗示,當孩子遇到困難時,可以這樣自己鼓勵自己:「沒事,我可以的,再努力一次吧!」
當然,自我肯定也應有個度,不要讓孩子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使用自我肯定。要分時間、場合,更要有一定的原則、標準和尺度。孩子的自我肯定一旦過度,就可能變成自大。
適當降低孩子的目標,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自信也往往是建立在成功經驗之上的,科學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後,人的大腦便有一種刻畫的痕跡。當人想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時,可重新獲得成功的喜悅,獲得更大的信心。
對於自卑的孩子,要讓他們適當降低目標,將大的目標分解成若干個小目標,做到一個學期、一個月,甚至一個星期都有目標可循。目標變得小而具體,就易於實現,這樣孩子就會經常擁有成就感,可以更快地進步,有了成功的體驗,自卑自然就會慢慢減少。
通過改變外部形象和言行來克服自卑。
心理自卑的孩子,一般說話聲音小,吞吞吐吐,走路時不能挺胸抬頭。如果能夠改變他說話的音量、走路的姿勢,通過外部的改變來改變他的心態。
有自卑心理的孩子,要注意教育他改變自己的形象,比如講話爽快,聲音洪亮清晰,穿著整潔大方,走路昂首闊步等,這樣,通過外部形象、言談舉止的改變,來暗示自己是有自信心的。
也許,有人認為,自卑是很正常的,但是沒有人能夠長久忍受自卑情結的侵擾,它會讓你變得彷徨、頹廢、退卻,更有甚者,還會因無法承擔內心的壓力而走上極端。只讓自己的內心強大起來,才能克服自卑。
自卑的人會有自己不配得感。所以,你要相信,自己就是最值得被愛的,這才是徹底自己化解自卑的最好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