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痛、腹脹,吃不下飯,
江西73歲的任大伯怎麼也沒想到,
困擾他很久的「老胃病」,
竟然是肝癌!
「老胃病」難受了三個月
竟是肝癌中晚期
2014年下半年,任大伯開始頻繁腹痛、噁心,明明沒吃多少東西,卻總有飽脹感。他還以為自己是上了年紀胃不好,沒太當回事兒,在當地買了點胃藥吃。
就這樣過了三個月,情況不僅沒有好轉還愈發嚴重,任大伯實在「受不住」了,去當地醫院做了檢查。然而胃鏡結果顯示,任大伯的胃並無異樣。
難道問題不是出在胃上?
隨後,任大伯輾轉來到中國科學院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浙江省腫瘤醫院)。聽了患者描述的症狀後,浙江省腫瘤醫院肝膽胰外科主任王新保覺得情況也許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讓任大伯趕緊先去做個腹部B超。檢查結果印證了王新保的想法——問題出在肝臟上!
原來,讓任大伯腹痛了這麼久的罪魁禍首,竟是長在肝臟上的直徑達8、9釐米的腫瘤。
進一步檢查發現,腫瘤不僅大,而且長在大血管邊上,靠近第二肝門的位置,門靜脈右支也有癌栓,這就意味著要想通過手術切除瘤體將面臨極高的風險。
腫瘤不單單是「一刀切」
多學科綜合治療把他從死亡線上拉回來
很多人聽到「癌症晚期」,就感覺仿佛已經下了「死亡通知書」。尤其又是得了兇險的肝癌,任大伯還有救嗎?
王主任回憶道,當時多學科討論後,決定先給任大伯行介入治療。首次對任大伯進行介入治療一個月後,就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由於依然有活病灶存在,又進行了二次介入。兩次介入後,任大伯肝臟上腫瘤的大小已經稍有控制,與大血管也稍微分離開來,但門靜脈右支癌栓依然存在,王主任建議,是時候進行手術了。
2015年,王醫生為任大伯進行了腫瘤切除手術,術中切除了患者的右半肝,同時取出了門靜脈中的癌栓。
然而又過了三個月,任大伯複查時發現,門靜脈主幹裡又有了新的癌栓,而且還累及了左肝,剩餘的肝臟上又生出了小的癌灶。這是又復發了?
浙江省腫瘤醫院隨即組織MDT多學科聯合會診,針對任大伯的病情商討確定了綜合治療方案。通過介入聯合放療,任大伯的病情明顯好轉。讓所有醫生倍感驚喜的是,兩個多月後,任大伯的CT結果顯示,被癌栓堵住的血管完全暢通了,肝臟上小的病灶也得到了控制。
如今四年多過去了,直到最近一次來複查,年近八旬的任大伯情況依然很穩定,狀態保持得不錯。「這也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王主任說,「像任大伯這樣的情況,到醫院很容易直接就被判『死刑』。但如今通過綜合治療,全身化療和靶向藥物都還沒用上,就已經取得了這麼好的治療效果。」
王主任呼籲,腫瘤病人的首診至關重要。腫瘤並非「一刀切」這麼簡單,倘若首次就診不能建立系統全面的綜合診治方案,就會延誤病情,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時間和生活質量。建議儘量前往各大腫瘤專科醫院就診,專病專治。
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高危人群至少每半年做一次B超
任大伯的病情雖然得到了控制,但讓他想不通的是,自己平時身體還挺硬朗,也不酗酒,這肝癌是怎麼找上門的?怎麼才不舒服了兩三個月,就已經到了中晚期?
原來,任大伯其實一直是一名B肝患者,而由於此前從未做過相關體檢,任大伯自己完全沒有察覺。而B肝,也是導致任大伯患上肝癌的誘因。
王主任介紹道,肝臟主要是由肝細胞組成的。正常情況下,肝細胞會慢慢衰老,死亡,由新的肝細胞代替。特殊情況下,新增生的肝細胞不會死亡,而是在肝臟上異常生長,形成腫塊,就是肝癌。其中,因為長期B型肝炎和C型肝炎導致肝癌的,在臨床中佔了90%左右。
此外,酗酒、肥胖、糖尿病、食用黴變食物和某些代謝性遺傳疾病,都是誘發肝癌的危險因素。
目前我國肝癌患者數量佔全球的40%~50%,肝癌死亡佔所有癌症死亡的22.1%,居第1位,其險惡程度不言而喻。且肝癌患者早期可能沒有任何症狀,對此王主任呼籲,40歲以上、有家族史和高危因素的人群,每半年至少做一次B超和抽血檢查,早期發現對於患者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至關重要。
「即使查出來也不要害怕,首先克服恐懼心理,然後去正規醫院接受正規治療。很多肝癌患者手術後和正常人沒什麼區別,可以正常工作和生活。」王主任說。
對於肝癌的預防,王主任提醒,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酗酒、不吃黴變食物、合理運動。新生兒要接種B肝疫苗,如果孕婦患有B肝,及時進行阻斷,防止母嬰傳播。
-END-
來源:天目新聞
編輯:王強
校對:高雅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喜歡,就給我一個「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