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猩猩的性別戰爭:攻擊雌性的雄性會留下更多後代

2020-11-27 驅動之家

jackiekeyi/譯)黑猩猩是一種非常兇殘的動物,也是唯一一種會發動戰爭的非人類靈長動物。最近的一項研究發現,對黑猩猩來說,對雌性持續性攻擊較多的雄性,會比溫馴的同類留下更多後代。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的靈長類動物學家論文作者之一的伊恩·吉爾比(Ian Gilby,)認為雄性黑猩猩演化出這種卑劣行為的原因是,這種行為具有生殖優勢。研究論文於11月13日發表於《當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上。

黑猩猩的行為也為解讀人類社會中,男人性攻擊行為的起源提供了線索。吉爾比表示:「在人類祖先時期,男性攻擊女性可能是一種適應性行為。」

黑猩猩式的性

在黑猩猩的世界,性別戰爭十分激烈。雄性攻擊雌性,揪住其頭髮用腳踢、用手打。有時還會為了讓雌性再次發情,而殺死對方的嬰兒。

吉爾比指出:「雄性黑猩猩對雌性採取的手段十分殘忍。」

雌性黑猩猩為了對付雄性的殘暴行為,採取了一種巧妙的平衡方式。它們會和群體中的所有雄性交配,讓雄性不知道誰才是孩子的父親。同時,雌性會在最易受孕的時期和群體中最優秀的雄性交配,以增加懷上優秀雄性的後代的機率。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強迫性行為可能有它有益的一面,因為它能給那些不夠優秀的雄性以延續基因的機會。

但是吉爾比認為,雄性黑猩猩的性攻擊行為不能直接等同於與強姦,因為通常這些行為發生的時間要遠早於交配。而且雌性黑猩猩也會與多個雄性交配。

為理解這種行為產生的根源,吉爾比和他的同事在坦尚尼亞調查記錄了岡貝河國家公園(Gombe Stream National Park)內,一個黑猩猩部落中雄性對雌性的暴力行為。 研究者對雌性接受和不接受性行為時發生的暴力攻擊都進行了研究。之後,研究者將這些信息與1995年後出生的後代的父子關係測試結果進行了比對。

黑猩猩有嚴格的等級,地位高的雄性通常也表現出更多的性攻擊行為。不過即使考慮到這種因素,研究者依然發現,性攻擊會增加雄性的繁殖機會,無論雄性的地位如何。

吉爾比指出,黑猩猩的持續攻擊行為與人類的鞭打或家庭暴力行徑類似,是一種保衛配偶(mate guarding,有些種類的雄性動物一旦找到雌性動物就將其獨佔並加以看護,不允許其他個體接近)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減少雌性在它最易受孕的時期「出軌」的可能性。

那人類呢?

吉爾比認為,雖然這項研究針對的是黑猩猩,但人類男性對女性的攻擊或許也有某些遺傳或者演化基礎。

不過,這樣的推論是危險的。人類祖先早在至少700萬年前就與黑猩猩分道揚鑣了,而且人類的交配製度完全不同於黑猩猩那種充滿暴力的、雄雌都有多個性伴侶的制度。人類會結成配偶,而且存在多種複雜的求偶策略和方法。另外,絕大多數男性並不會虐待女性伴侶。吉爾比表示:「我們的研究絕對無意替人類的暴力行為尋找藉口,推卸責任。」

並未參與研究的美國密西根–弗林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Flint)演化心理學家威廉·麥基賓(William McKibbin)認為,這一研究中的發現,或許可以為解決演化生物學中爭論已久的,強姦和性攻擊對人類進化是否有益這一問題提供幫助。他還補充到,還沒有人類研究證實強姦有助於提高繁衍成功率。

但是,麥基賓指出,即使這種行為具有演化根源,「這也絕對不意味著,性脅迫或者強姦是一種天性,所以它就是好的;也不能意味著因為它是基因驅使的,所以我們就只能任其發生。我們如果能從生物學上去理解這種行為的根源,我們的社會上就可以更好地減少這種行為的發生。」(編輯:球藻怪)

文章題圖:livescience.com

相關焦點

  • 人類不能拿黑猩猩的生活方式來證明父權制和戰爭的正確性
    近日,據外媒報導,研究人員發現,人類不能拿黑猩猩的生活方式來證明父權制和戰爭的正確性。黑猩猩可能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另一種類人猿:倭黑猩猩,也是如此。在黑猩猩和倭黑猩猩被分成兩個物種之前,人類就脫離了這一進化軌跡。然而,人們往往忘記了倭黑猩猩。「到目前為止,許多人類學家的策略一直是將倭黑猩猩邊緣化,」一位荷蘭靈長類動物學家Frans de Waal說。這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問題。人類向他們的動物近親尋找關於人類自己的線索。
  • 兩性戰爭,雄性蝴蝶強迫雌性戴「貞操帶」,雌性以更大生殖器反擊
    對於雄性來說,主要的策略有兩種,首先是廣撒網,只要基數夠大,在小的概率也會出現很多成功的例子。在繁殖期儘可能的多的與雌性交尾,只要數量夠多,那麼能夠出生的後代也就更多。但是這個策略往往會出現一個問題,自然界跟人類社會一樣也是狼多肉少,雄性要從哪裡找這麼多的雌性,而且在交配期來自同類的雄性的競爭非常激烈,往往能被一兩個雌性看中獲得交尾權也實屬萬幸。
  • 什麼動物的後代既不是雄性,也不是雌性,而是擁有七種性別?
    然而,並非所有物種都只擁有雄性和雌性兩種性別,比如,自然界中還存在著有7種性別的動物,而它們又是怎麼繁殖後代的呢?屬於原生生物門纖毛蟲綱的四膜蟲,一定很少有人對這種生物有所了解,它其實是一種主要分布在淡水中的單細胞真核生物。雖然真核生物包含了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動物界和真菌界,但這些生物都無一例外都是由真核細胞所構成。
  • 動物除了雌性和雄性外,還有其他的性別嗎?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動物,大都有明顯的性別分化,雌雄兩種性別構成了大部分動物的兩態。動物除了雌性和雄性外,還有其他的性別嗎?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動物的定義。生物下包括動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而動物是動物界所有生物的總稱。
  • 倭黑猩猩媽媽操心兒子婚事—新聞—科學網
    圖片來源:KOKOLOPORI BONOBO RESEARCH 本報訊 不只是你會把兒子介紹給女孩。近日,德國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科學家發現,倭黑猩猩母親會主動增加雄性後代與其他雌性接觸的機會,甚至會在後代交配時為其「站崗」。相關研究成果本周發表於《現代生物學》。 倭黑猩猩是黑猩猩的近親。以往研究發現,黑猩猩母親會幫助自己的兒子爭奪在種群內的統治地位。
  • 為什麼雌性斑鬣狗繁衍後代的器官,和雄性很相似?是雌雄同體嗎?
    斑鬣狗並不是雌雄同體,但雌性用於繁衍後代的器官和雄性的類似。 斑鬣狗的生殖系統 雌雄同體在哺乳動物之中並不存在,大多數存在於低等生物之間。雌性斑鬣狗雖然用於繁衍後代的器官和雄性相似,但略微有些區別。
  • 為什麼動物都是雄性追求雌性,而人類女性卻會追求男性?
    既然地球上大多數高級生物採取的是有性繁殖,那麼在日積月累的基因變異之中,生物演化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性別,既雄性和雌性。 雄性採取的生殖策略是:將自己的生殖細胞注入到雌性個體的體內,讓雌性幫忙繁殖後代。也就是說,它們不用承擔懷孕、養育後代的辛苦。正因為如此,所以它們後代的成活率無法保證,為了儘可能的讓自己的基因流傳下去,雄性會儘可能多的和雌性繁殖。 這樣一來,雄性對於雌性的外貌、體型等特徵均沒有要求,所以雄性不會挑選雌性,但卻要接受雌性的挑選。
  • 雌性也有睪丸?沒想到雌性鼴鼠是個"雌雄同體"的"雙性戰士"
    ,但是動畫片好像沒有說明這隻鼴鼠是雄性還是雌性,如果是雌性?,我們不用擔心雄性鼴鼠目前會"失業"。並且能夠通過遺傳不斷的傳給後代。隨著性別分化帶來的優勢不斷加強,很多物種的雄性與雌性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明顯,雄性越來越強壯,雌性越來越柔美。
  • 男人為什麼普遍比女人高,動物為什麼大多雄性比雌性大?
    一隻強壯的雄性可以霸佔多隻雌性,從而留下更多後代,更好地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而弱小的雄性則可能根本得不到交配機會。影響體型大小最主要的因素是遺傳,身強體壯的個體後代通常也更高、更大,也久而久之,有利於性競爭的性狀——高大、強壯,就得到了鞏固與發展。有人要問了,那為什麼不是雌性更大,讓雌性在交配中佔主動並選擇雄性?
  • 動物界為什麼雄性比雌性更主動?
    這是一個生物的天性,吃飽肚子、甚至是吃的更有營養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活下去,繁殖後代可以讓我們的基因傳遞下去,不至於自己死亡的那天,什麼都沒有留下。所以從生物的天性上來說,雌性和雄性在面對繁殖這件事上都有著同等的需求,不存在誰更主動這麼一說,應該是都主動。但事實卻並非如此,常常看動物世界的你,應該發現了在各種動物的求偶活動中,雄性貌似更加積極一些,戲非常多。
  • 在動物界,大多雄性比雌性好看?為什麼人類女性卻比男性漂亮呢?
    性別二態性與性選擇雄性比雌性好看或相反都意味著雄性與雌性在形態方面具有不同之處,而這一現象在生物學上被稱為「性別二態性」。貝特曼認為,在物種的生育過程中,雌性往往比雄性投入更多的精力,必須要操作有限的資源使得它們逐漸趨於被動,雄性為了爭奪它們而展開鬥爭。在貝特曼看來,在生育後代的過程中雌性之所以比雄性更辛苦是因為精子比卵子廉價。
  • 為什麼動物界大多數雄性比雌性漂亮而人類卻相反,其原因值得深思
    說起雄性比雌性好看,這個現象在鳥類中尤為突出,不說別的,但看孔雀就知道雄性比雌性要漂亮多少,小時候實在是不理解孔雀開屏為什麼會對著幾隻土雞,後來才明白原來那是雄性孔雀在那對著雌孔雀賣力的求偶,這才第一次認識到,動物界中雄性大多比雌性「漂亮」。
  • 沒有了雄性,螳螂如何繁殖後代?
    在自然界中,性別不僅是身體特徵的區別而已,兩者在生殖方式上也大有不同。對於雄性而言,只需要貢獻出生殖細胞就可以讓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但雌性在繁殖後代時,不僅要貢獻出生殖細胞,還需要付出大量能量繁育後代。
  • 一場蓄謀已久的「戰爭」,讓科學家認識到黑猩猩不為人知的一面
    但是科學家曾經記載下貢貝黑猩猩的爭鬥,讓我們看到了黑猩猩不為人知的一面,這場爭鬥蓄謀已久並且有計劃、講策略,是人類首次了解到動物之間也會發生「戰爭」。黑猩猩在生物學分類上是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物種,在大約600萬年前才和人類的祖先分道揚鑣,走上了各自的進化之路。黑猩猩是人科-黑猩猩屬下的成員,共包含4個亞種。
  • 貢貝黑猩猩戰爭,同類蠶食,揭露黑猩猩不為人知的一面
    以至於有許多科學家認為黑猩猩本身是一種非常殘忍的動物,它們也對肉類充滿了渴求,甚至會合作捕殺它們的近親,疣猴。並且按勞分配把疣猴的肉分而食之。目前,生物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黑猩猩、人類和蟻類是可以自主發動戰爭的生物。提到貢貝黑猩猩戰爭。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女性科學家,她就是英國的珍妮古道爾。
  • 自然界的動物中,有沒有雄性生育後代的?
    雌雄同體大家都不陌生,像蚯蚓、蝸牛等動物都是雌雄同體的動物,這類的動物我們不能單純的說是哪一種性別的生育後代,而無性繁殖則是指繁殖方式為出芽生殖、分裂生殖等生殖方式的生物,比如擁有「返老還童」能力的燈塔水母就是靠分裂生殖來繁殖後代的,它們沒有性別可言,自然就不存在哪一種性別生育後代了。除了以上兩大類生物外,也不是所有的其他生物都是雌性繁殖後代的。
  • 我們該如何區別恐龍的性別,怎樣識別雌性還是雄性?
    長期以來,全世界的科學家一直在爭論我們是否能夠識別雄性和雌性恐龍。如今,由倫敦瑪麗皇后大學領導的研究表明,儘管之前有成功的說法,但是很難發現性別差異。在這項新研究中,研究人員分析了來自現代加納爾人的顱骨,這些人是瀕臨滅絕的巨型鱷魚物種,僅憑化石記錄就可以輕鬆區分出雄性和雌性。
  • 正月數鼠——「離家出走」對雄性松鼠有益,但對雌性松鼠無益
    (圖片來源:Kate Broadley) 根據艾伯塔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在松鼠的世界裡,「離家出走」對雄性更有益處。 這一研究使用了加拿大育空地區北美紅松鼠30年間的種群數據,調查了出生並生活在同一區域的松鼠和那些新來的松鼠之間,在後代數量以及整體壽命方面的差異。結果表明,性別在其中發揮了主要作用。
  • 動物都是雌性孕育後代,唯海馬海龍是雄性繁育後代,它為啥這樣做
    我們都知道動物都是雌性孕育後代的,然而自然界中卻有一種動物是雄性與後代,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這種動物就是海馬了。海馬是一種小型海洋動物,屬刺魚目海龍科,一般都生活在水溫相對較高的淺海中,特別是有珊瑚礁的地方。
  • 動物交配之後很多都是雄性被吃,還有足夠的雄性來繁衍後代嗎?
    生物有兩個本能:一是填飽肚子;二是繁殖後代。這兩個本能就是刻在基因裡刻在骨子裡的東西無法抹去,那麼在交配後雌性動物都是負責生育和養育後代小寶寶,而雄性當甩手掌柜的,因此雄性死掉對於這些後代影響不大。如果交配後雌性被吃掉,那麼交配就完全沒有意義了,動物的交配行為目的很單純就是為了繁殖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