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自然界的「黑寡婦」,那麼螳螂一定榜上有名,有人認為母螳螂過於兇狠,連自己的老公都不放過,他們還認為螳螂的老公之所以不跑,一定是為愛獻身。
但也有人認為動物並沒有人類的道德觀,它們遵守的是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那麼這些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如果你觀察過螳螂的行為,你會發現螳螂在繁殖的過程中,母螳螂會一口咬住雄性的頭,並慢慢吞噬它們的身體,在這個過程中雄性螳螂雖然也會掙扎,但大多數都喪生於母螳螂的口中。
從人類的角度來看,母螳螂的行為妥妥的屬於刑事案件。但從自然法則來看,母螳螂的行為其實有利於整個種群的發展。
在自然界中,性別不僅是身體特徵的區別而已,兩者在生殖方式上也大有不同。對於雄性而言,只需要貢獻出生殖細胞就可以讓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但雌性在繁殖後代時,不僅要貢獻出生殖細胞,還需要付出大量能量繁育後代。
同樣是繁殖後代,雌性付出的能量明顯要更多,所以在自然界中都是雄性之間展開鬥爭,並求得雌性的歡心,螳螂也不例外。
但是雄性螳螂在接近母螳螂時,會隨時面臨生命危險,這是因為在母螳螂眼中雄性不僅僅是配偶,也是食物。
再加上雄性螳螂的體型相對於母螳螂而言更小,讓母螳螂有足夠的力氣制服雄性。
發表在《美國博物學》上的一篇論文證明了這種假說,科學家懷爾德以及他的團隊發現,雄性的體型相對於雌性配偶而言越小,發生性食同類的概率就越大,反之雄性則有較大的概率逃脫。
除此之外,裡斯克和戴維斯曾經做了一個實驗,實驗顯示,吃得越飽的雌性,在繁殖過程中越不會攻擊雄性,反之,發生性食同類的概率就會變大。
關於螳螂為什麼要性食同類,科學家們猜測,可能是因為母螳螂在自然界中能夠捕食到的能量有限,使得它們把同類當做了能量來源。
一直以來,提到性食同類,我們不免有些擔心。如果母螳螂把所有的公螳螂都吃光了,那麼它們會不會因雌雄比例失衡而導致滅絕呢?
然而科學家從數據中看到的現象,和我們猜測的剛好相反,性食同類不僅不會讓螳螂滅絕,反而能夠幫助它們更好地生存。
研究人員發現,死於繁殖過程中的雄性,繁殖時間是逃生者的兩倍,其留下的後代也是逃生者的兩倍。
這一點比較好理解,因為逃生者可能還沒有將自己的生殖細胞傳遞出去,就因害怕雌性的吞噬而逃生了,因此繁殖成功率低。
而死於繁殖過程中的雄性由於繁殖時間長,所以能儘可能地把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生物在性食同類的過程中,雄性會將自己的繁殖器官斷裂在雌性的體內,以阻止其他雄性的繁殖,提高自身繁殖成功率。
再者我們知道,雄性也是能量來源,雌性可以通過吞噬雄性獲得能量,提高後代的孵化成功率。而且在一個區域內,地球能夠生產的能量總量是有限的,雄性的生存也會消耗能量,導致雌性的覓食率下降。而雄性的死亡,能夠幫助雌性更好地獲得食物。
正是因為以上原因,所以性食同類不僅沒有造成生物物種的滅絕,反而提高了生物的生存概率,因此該基因被保留在螳螂的體內。
不過科學家也指出,如果螳螂性食同類的概率過高,將會導致整個種群的滅絕,所以我們才會發現有一部分雄性,能夠在雌性口中逃生。
既然性食同類能夠幫助生物繁衍後代,那為什麼人類以及其他大多數動物都沒有這種行為呢?
這是因為,不同的生物,在生存過程中採取的生存策略不同,雖然性食同類能夠幫助螳螂繁衍後代,但是很多動物即使沒有發生性食同類也能很好地生存,而且還有一些動物需要分工合作才能更好地生存。
性食同類的現象在昆蟲中並不罕見,之所以會有性食同類,原因非常複雜,其中包括了兩性生殖策略,能量、匱乏等進化方面的原因。雖然它們之中的雄性在繁殖過程中丟掉了生命,但它們的犧牲能夠提高自己後代的存活率。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看,這種生殖方式符合自然選擇,因此這種基因就被遺傳給了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