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3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新式重巡洋艦。本級艦是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
高雄級重巡洋艦共四艘,分別是「高雄」號、「愛宕」號、「摩耶」號和「鳥海」號。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舊日本帝國海軍繼妙高級重巡洋艦之後建造的一型萬噸級重巡洋艦。是根據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定(除主力艦、航空母艦外的作戰艦船標準排水量不能超過10160噸,主炮口徑不得大於8英寸)設計建造的巡洋艦(俗稱條約型重巡洋艦)。
高雄級安裝新式10門雙聯裝203mm口徑主炮,使用九一式穿甲彈,相比妙高級裝備的200mm口徑主炮威力增強,主炮最大仰角70度(實際最大仰角55度)並能對空射擊。炮塔布局形式與妙高級相同,第三號炮塔因低於二號炮塔而無法向前方射擊。
裝備8門雙聯裝610mm口徑魚雷發射管,與妙高級有所不同,魚雷發射管由艦體內的中甲板固定式移到上甲板,改為4座雙聯裝迴轉式發射管。由於魚雷發射管佔用上甲板,增加了一層掩蔽甲板用於布置高射炮。
由於排水量受到條約限制,而艦橋等上部結構加重,導致復原性下降的問題,為節省重量又導致強度不足的情況。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的高雄級的續航距離與穩定性等方面較妙高級差,而且超重情況較妙高級嚴重。
「友鶴事件」及「第四艦隊事件」事故之後,高雄級採取了壓載物降低重心的措施,在雙層船殼裡加入250噸壓艙水(後增至450噸),進行了艦體結構加強的改裝。
1938年高雄、愛宕在舞鶴工廠進行現代化改裝,艦體增加水下隔艙,加強穩定性和對魚雷的防護;大型化艦橋縮小工程,使艦體重心下降。用四聯裝魚雷發射管替代雙聯裝發射管。
後煙囪與第4炮塔之間的上層建築拆除,原位於後煙囪之後的桅杆向後移到第4炮塔前,上甲板增設遮蔽甲板作為航空甲板供水上飛機停放;改裝高射炮,提高防空能力,改進指揮設施。鳥海號、摩耶號因戰爭形勢未進行現代化改裝,僅進行了少量改進。
在太平洋戰爭中,高雄級各艦進行加裝高射炮以及雷達等的改進。摩耶號在修理過程中進行了大改裝,拆除了第三主炮塔(位於艦橋前),強化防空火力,艦體增設防魚雷隔艙,並加裝了雷達等電子設備。
由於當時並沒有雷達等先進技術,戰前偵察和戰鬥中有良好戰場環境是很重要的,所以日本在設計時的思路是對的。日本在戰前軍事演習中也發現這個問題,但日本沒有英美有很豐富的改裝經驗,日本只是加裝艦橋裝甲了事。另一方面,艦橋過大過重也影響了航速和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