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驃騎兵,海軍條約限制下的產物,二戰法國海軍重巡洋艦家族

2021-01-11 書劍雜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法國的快速投降,導致當時歐洲大陸上綜合實力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法國海軍在短時間內分崩離析。部分法國戰艦選擇自沉、部分法國戰艦前往殖民地港口觀望、部分法國戰艦選擇繼續抗爭、也有部分法國戰艦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

曾與英國戰列艦對陣「黎塞留」號戰列艦

因為沒有統一且有效的領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海軍並沒有像美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那樣留下那麼多的顯赫戰績。但是,這並不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海軍所裝備的戰艦性能就不如其他國家的戰艦。

二戰中法國海軍戰艦性能並不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海軍還是一支以「大艦巨炮」主義為主要作戰思想的傳統海軍,其建設的重點仍然是戰列艦和巡洋艦等傳統火炮型戰艦。為了讓各位讀者對當時法國海軍的水面戰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今天本文就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海軍重巡洋艦家族,讓各位讀者對當時法國海軍的實力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條約型重巡洋艦」概念的出現——法國重巡洋艦誕生的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海軍一共建造了一共3個級別,7艘重巡洋艦。這7艘重巡洋艦和歷史上著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有相當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法國海軍才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研製重型巡洋艦。

《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現場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前,世界各大海軍強國為了在未來潛在的海戰中佔據優勢,紛紛開始了海軍軍備競賽,最終讓各個國家在經濟方面都愈發疲憊。在這種情況下,1922年12月,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5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各國海軍能夠擁有的戰艦和排水量都進行了限制。

日本因條約而廢棄的「土佐」號戰列艦

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戰列艦這類主力艦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為了能夠讓自己國家海軍部隊擁有更強的戰鬥力,各國海軍只好在其他火炮型水面戰艦上找辦法,而重巡洋艦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當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對重巡洋艦的單艦排水量、主炮最大口徑和單國所能擁有的重巡洋艦總噸位也進行了限制,但是卻沒有限制具體的建造數量。

「古鷹」級就是最早的「條約型重巡洋艦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經過合理規劃,那麼就有可能建造出比其他國家海軍更多的重巡洋艦。這類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設計和建造的重巡洋艦,也被稱為「條約型重巡洋艦」。正是看到了條約中存在的漏洞,於是法國海軍決定開始設計和建造新型重巡洋艦。

開門之作——「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的第一級「條約型重巡洋艦」,法國海軍對其的定位是「艦隊偵察艦」,即在戰時前出至危險海域,為主力艦探明敵方主力艦編隊的相關情報。同時,法國海軍還要求該級艦能夠擔任「驅逐隊旗艦」的角色,對敵方的巡洋艦、驅逐艦等非主力艦進行驅逐。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採用了艏樓艦型以適應遠洋作戰需要,同時,為了滿足驅逐作戰的需要,「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著重強化了火力。除了安裝有8門203毫米主炮和8門10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外,該級艦還裝備了2座四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在必要情況下執行雷擊作戰任務。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

雖然當時海軍航空兵還沒有成為各國海軍的主力,但是法國海軍敏銳地意識到了防空作戰的需要。所以該級艦除了原有的8門100毫米高平兩用炮之外,還安裝了8門40毫米速射炮和12挺8毫米機槍,負責對近距離的敵機進行攔截。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最大的問題是防護薄弱,是各國「條約型重巡洋艦」中防護能力最弱的。裝甲總重量僅佔全艦總重量的4.5%左右。以機艙上方的防護裝甲為例,其最大厚度僅20毫米,不要說應對203毫米以及更大口徑艦炮的轟擊,甚至是普通的100毫米口徑艦炮都能夠將其擊穿。

雖然存在著防護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是法國海軍很快接受了這個設計方案,並開始了建造工作。不過在實際的建造過程中,根據實際建造情況,「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對原來的設計進行了部分調整。

首艦「迪凱斯納」號

在原設計中,「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8門203毫米主炮將分別布置在4座雙聯裝炮塔內,並以前2後2的方式進行布置。不過因為其採用的203毫米艦炮是全新研製的,在實際裝艦時發現其重量超標。不得已之下,法國海軍只好將原來的100毫米炮換為75毫米炮,40毫米速射炮換為37毫米速射炮。同時,魚雷發射管也改成了固定式,右側魚雷發射管朝前,左側魚雷發射管朝後。

後期還加裝了水上飛機及彈射器

不過,因為在實際建造中使用了全新的蒸汽輪機,獲得了高達120000馬力的澎湃動力。再加上因為削弱裝甲防護而降低的重量,「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最高航速最高可以達到34節。

二號艦「圖爾維爾」號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一共建造了2艘,分別為「迪凱斯納」號和「圖爾維爾」號,兩艦均在1929年加入法國海軍服役。在入役之後,兩艦均在防空火力等方面有一些小的調整。在德國入侵法國後,兩艦均在地中海執行任務。因此在法國宣布投降後,兩艦均被英國控制並封存,直到1943年才歸還給了自由法國海軍。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兩視圖

總體上來說,作為法國海軍的第一款「條約型重巡洋艦」,「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並不算非常出色,在其他國家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服役後,其性能已經落後,因此才在開戰後被法國海軍派往地中海執行強度較低的護航任務。當然,法國海軍自己也看到了該級艦存在的不足,並很快開始籌建第二級「條約型重巡洋艦」。

加強防護的作品——「絮弗倫」級重巡洋艦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設計並建造的第二款「條約型重巡洋艦」,該級艦的設計時間很早,在上文提及的「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還沒開始正式建造前,該級艦的設計工作就已經開始。本來該級艦和「迪凱斯納」級在防護水平上相差並不多,不過在得知義大利海軍的「特倫託」級巡洋艦全面加強了防護後,法國海軍決定修改設計方案,同樣對「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進行加強。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強化了裝甲防護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同樣使用了「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上的艏樓船型和雙桅雙煙囪設計,4艘艦的具體裝甲厚度不一,側舷裝甲在50毫米-60毫米之間,炮塔裝甲統一為30毫米,彈藥庫裝甲同樣在50毫米-60毫米之間,司令塔裝甲則和炮塔裝甲一樣,為30毫米。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和「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主要武備基本一致,只在防空武器上有稍有不同。除了使用全新的90毫米艦載高射炮外,不同艦的37毫米速射炮數量也稍有不同,並加裝了13.2毫米高射機槍。因此從外表上來看,很容易和「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混淆起來。

首艦「絮弗倫」號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一共建造了「絮弗倫」號、「科爾貝爾」號、「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因為「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在裝甲、防空設備和觀瞄系統上和「絮弗倫」號、「科爾貝爾」號差異較大,因此也有部分文獻將「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單獨劃分為「福煦」級重巡洋艦,本文在此還是以官方文獻為基準,將這4艘艦統一划分為「絮弗倫」級重巡洋艦。

「福煦」號,和首艦外形稍有不同

4艘艦的命運各不相同,首艦「絮弗倫」號在開戰後同樣被派往地中海執行護航任務,被英國俘獲後在1943年加入自由法國海軍作戰。而「科爾貝爾」號、「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在法國投降後加入維希法國海軍服役,3艦均有自沉記錄,「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又被重新打撈,後來分別被拆毀和炸毀。

最後被炸沉的「迪普萊克斯」號

從整體上來看,「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算是「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裝甲強化版本,雖然因為強化裝甲防護和動力裝置調整導致其最高航速降低到了31節,但基本上也能夠滿足使用。其新裝備的90毫米高射炮綜合作戰效果也比「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上的75毫米高射炮好上不少,特別是後續的「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性能基本上已經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

最後且最強的作品——「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

「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最後一款,同時也是性能最強的重巡洋艦。該級艦單艦成級,在法國戰敗投降前僅有首艦「阿爾及利亞」號建成服役,算是法國海軍「條約型重巡洋艦」的絕唱。

「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

法國海軍研發「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義大利海軍的「扎拉」級巡洋艦,要求新型重巡洋艦在15000米-20000米的交戰距離上,要能夠完全免疫152毫米炮彈的打擊。原來的「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和「絮弗倫」級重巡洋艦都不能滿足需要,法國海軍只好重新進行設計。

新型重巡洋艦以「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的4號艦「迪普萊克斯」號作為藍本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在1930年獲得正式通過,並獲得了C4的項目代號。

新方案是以「迪普萊克斯」號為藍本進行

和此前的兩款重巡洋艦不同,「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沒有再使用艏樓船型設計,而是採用了平甲板船型。同時,為了降低整艦重量,使用了焊接法製造艦體,使用了全新的塔式艦橋,並且將煙囪由原來的兩座減少為一座。

「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將原來的內部裝甲改成舷側裝甲帶,其裝甲帶高度雖然只有「迪普萊克斯」號重巡洋艦的一半,但是其厚度卻是其1倍,其動力艙還設置有一段40毫米厚的隔層作為加強。同時,炮塔裝甲和艦橋裝甲都加厚到100毫米的水平,差不多是原來「迪普萊克斯」號的三倍多。

「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隻有一座煙囪

在武備方面,「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也進行了升級。雖然主炮口徑仍然是203毫米,但使用的是全新的1931年式203毫米艦炮。該款艦炮的最大射程提升到了31400米,最高射速可以達到4發-5發每分鐘。副炮則使用了100毫米高平兩用炮,速射炮仍是37毫米單管速射炮,水上飛機彈射器只保留1座,水上飛機也只保留1架。

從整體上來看,「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更側重防空設計,除了8門203毫米艦炮可以進行防空作戰外,該級艦還安裝了12門100毫米高平兩用炮、4門37毫米速射炮和16挺13.2毫米高射機槍,在當時各國裝備的「條約型重巡洋艦」中,該艦整體性能處於中上水平。

該級艦也成為法國最強重巡洋艦

1934年9月15日,首艦「阿爾及利亞」號通過驗收並正式加入法國海軍,次月隨著戰爭的爆發,該艦正式參加戰鬥,在法國戰敗投降後,該艦加入維希法國海軍中繼續服役,後來為了避免被德軍奪走選擇了自沉,義大利將其打撈出水後,最終將其拆毀。

自沉的「阿爾及利亞」號

如果戰爭沒有那麼快爆發,法國海軍的「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也許會建造更多。雖然該級重巡洋艦在性能上已經達到非常好的水平,但可惜的是戰爭的勝利並不僅取決於武器性能的高低,強大的「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就成為了非常典型的例子。

總結——由速度向防護過渡的法國重巡洋艦

在一開始,法國海軍只是希望自己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能夠提前為主力艦隊偵查敵情,並順道驅逐一些敵方的中小型戰艦。因此早期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本身裝甲防護水平並不高,反而對航速的要求會更多一些,「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而後來,隨著各國海軍開始逐漸加強自己重巡洋艦的火力和防護,法國海軍發現自己的「條約型重巡洋艦」無法和對手的重巡洋艦進行對抗,只要開始對新一代重巡洋艦的防護能力進行加強,「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和「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就是這樣的產物。

「絮弗倫」級中的「迪普萊克斯」號

不過可惜的是,雖然法國海軍最終明白了重巡洋艦的正確定位,但是時間上已經來不及。3級共7艘重巡洋艦,最終在整個世界大戰中,只能夠淪為一場又一場悲劇的主角。

相關焦點

  • 被稱為「驚人的違約艦」的舊日本海軍重艦——「最上」級重巡洋艦
    「最上」級重巡洋艦(日文:もがみ,英文:Mogami),原本是日本海軍為了避開軍備條約限制建造的一級輕巡洋艦,後來通過換裝主炮變身成為重巡洋艦。1922年,英國、美國、日本、法國、義大利籤定了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各海軍強國主力艦建造,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列強海軍軍備競賽的勢頭,但對巡洋艦以下輔助艦艇的數量沒有限制。因此各締約國開始重點發展建造巡洋艦以下的其他艦艇,日本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共八艘萬噸級巡洋艦。在"海軍假日"的前八年,各國圍繞條約型重巡洋艦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 海軍條約時代的產物,薄皮大餡的英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但在海軍條約時代,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所以重型巡洋艦也不可避免的條約化,也就有了條約型重型巡洋艦一說。而我們今天要說的則是被英國水兵稱之為'白色的墳墓'和『白象』的條約型重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一、海軍條約帶來的限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雖然同盟國已經徹底失敗,挑戰傳統列強秩序的德國也已經遭到了削弱。
  • 從「科羅拉多」級到「衣阿華」級,二戰中美國海軍主力戰列艦盤點
    在這之中,受益於二戰時期美國強大的工業產能,美國海軍不僅快速修復了珍珠港事件中被日本海軍擊沉的戰列艦,還在二戰中興建了數款新型戰列艦。 珍珠港事件中的美軍戰列艦 除去部分一戰前後設計建造的老舊戰列艦,從華盛頓海軍條約開始到二戰結束,美國海軍戰列艦編隊中,從BB-45到BB-64這13艘較新的戰列艦,承擔了美國海軍大部分的艦炮作戰任務
  • 二戰德國海軍軍艦命名來源,帶你一次認全二戰德國海軍
    二戰德國海軍艦艇總數不多,但海軍面臨著繁重的作戰任務,波羅的海,大西洋,北海到處都有德國海軍戰鬥的身影,每艘德國海軍的戰艦都經歷過炮火的洗禮在戰史留名,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德國海軍艦艇的命名規則和具體名字。
  • 二戰德國最好的重巡洋艦:主炮轉向只需15秒,還賣給蘇聯一艘
    提到二戰時期的德國海軍,或許我們第一印象會想到的就是數量眾多的德國潛艇,實際上除了潛艇之外,當時的德國海軍水面艦艇在作戰當中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二戰時期,德國曾建造了一款性能優越的重型巡洋艦,其主炮轉向只需要15秒,其中的一艘甚至還賣給過蘇聯。
  • 二戰十大戰列艦,比比海軍戰鬥力
    二戰十大戰列艦,比比海軍戰鬥力戰列艦曾經是人類創造出的最龐大、最複雜的武器系統之一,在其極盛時期——20世紀初到二戰,是唯一具備遠程打擊手段的戰略武器平臺,受到各海軍強國的重視。今天為大家盤點二戰中最為強勁的十艘戰列艦。
  • 它是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重巡洋艦,戰功顯赫卻難逃被擊沉的命運
    1922年華盛頓會議上簽訂的限制海軍軍備條約中規定,英國皇家海軍可以建造總噸位18萬噸的重巡洋艦。按照「重巡洋艦單艦排水量不得超過10160噸」的規定,英國可以建造大約18艘重巡洋艦。正因如此,在條約時代英國只建造了13艘重巡洋艦,其中還有2艘直接轉交給了皇家澳大利亞海軍,在條約到期後,英國也沒有再建造過新的重巡洋艦。1926年,英國建造的最後一艘條約型重巡洋艦——多塞特郡號重巡洋艦開工建造,該艦於1930年加入皇家海軍服役。不得不說,英國皇家海軍動作還是很快的,此時美國和日本的大多數條約型重巡洋艦還沒服役,有些甚至還沒開工建造。
  • 沒能趕上二戰的「直升機母艦」——美國海軍「拳師」號航空母艦
    "下餃子"這個詞被我們所熟知是因為美國海軍在二戰時大規模建造了24艘埃塞克斯級航空母艦,其下水速度之快就像我們煮餃子一樣。雖然說美國海軍大量建造的埃塞克斯級航母在太平洋戰區發揮了骨幹作用,有效遏制了日本海軍的行動,但是由於訂單數實在過多,以至於部分埃塞克斯級航母在1945年中旬或下旬下水,甚至還有在二戰結束才完工下水,給急於在戰後裁減軍隊的美國帶來了不少麻煩。
  • 它是最後一艘高雄級重巡洋艦,曾在薩沃島海戰中立下奇功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名字並不是第一次被用在日本的軍艦上,早在二戰前,就有一艘條約型重巡洋艦被命名為鳥海號。日本海上自衛隊鳥海號驅逐艦1928年3月26日,日本海軍最後一級重巡洋艦——高雄級重巡洋艦的4號艦在長崎的三菱造船廠開工建造,該艦被命名為鳥海號,這個名字來源於秋田縣和山形縣境內的鳥海山,用著名大山的名字為重巡洋艦命名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傳統
  • 阿爾及利亞最強7級條約重巡?戰艦世界見分曉
    阿爾及利亞號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在二戰期間設計建造的一艘標準的條約重巡洋艦,她在10000噸排水量的嚴格限制下達成了重巡洋艦火力、防禦和機動的最高水平,許多方面甚至超過了違反條約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和高雄級重巡洋艦,因此與義大利的扎拉級巡洋艦並稱最強條約重巡。
  • 先後與二戰的同盟國和軸心國交戰,法國最強戰列艦黎塞留號傳奇
    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列艦,人們能夠耳熟能詳的德國的傳奇戰列艦「俾斯麥」號、日本的最大的戰列艦「大和號」,至今人們談起這些戰列艦仍是如數家珍,而歐洲的另外一艘二戰時期的法國戰列艦的傳奇命運遠比「俾斯麥」號和「大和號」更為精彩,它像二戰時期它的祖國法國一樣充滿著悲情和曲折,它曾在三個國家的海軍服役,曾先後與二戰中兩大陣營中同盟國和軸心國交戰,航跡遍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它就是二戰時期法國的最大戰列艦
  • 英式條約巡洋艦的巔峰之作,被工黨政府扼殺的頂級重巡
    在後四級船中,"薩裡"號又相對特殊一些,從《戰艦世界》亞服官網介紹的歷史背景可知,八級以上英系重巡都是在《華盛頓條約》失效後提出的後條約型巡洋艦,其噸位突破了10000噸紅線,主炮也升格到234毫米,唯獨"薩裡"號是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在條約限定下設計的萬噸級重巡,由於主張削減軍費的工黨政府的上臺以及倫敦海軍會議的召開,海軍部預定的2艘薩裡級被取消建造。
  • 二戰各國重巡洋艦圖集
    日本「秒高"號重巡洋艦德國"歐根親王"號重巡洋艦日本「羽黑"號重巡洋艦義大利「波拉"號重巡洋艦德國重巡洋艦美國"波特蘭"號重巡洋艦日本高雄級重巡洋艦英國「約克"號重巡洋艦英國重巡洋艦美國「威奇塔"號重巡洋艦日本「加古"號重巡洋艦德國"舍爾海軍上將"號重巡洋艦英國"康沃爾"號重巡洋艦日本妙高級重巡洋艦義大利重巡洋艦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號重巡洋艦
  • 「高雄」級重巡洋艦:20世紀20~30年代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
    高雄級重巡洋艦是20世紀20~30年代日本海軍建造的一級新式重巡洋艦。本級艦是在妙高級的基礎上改進設計,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巡洋艦之一。由日本海軍造船軍官藤本喜久雄主持設計。高雄級重巡洋艦共四艘,分別是「高雄」號、「愛宕」號、「摩耶」號和「鳥海」號。
  • 舊日本海軍高雄號重巡洋艦被英國袖珍潛艇擊沉記
    1945年7月,在新加坡北部的柔佛海峽日海軍基地內,躺著受傷後剛修復的日本重巡洋艦高雄號。曾經被稱為「馬來之虎」的山下奉文率領的日軍趕出新加坡的英國人,此時發現報仇時機已到… 為了襲擊高雄號,英海軍派出冥河號潛艇及袖珍潛艇Xe-3號。
  • 海豚家族:源自法蘭西的軍用直升機典範
    法國海軍也在這個時期,相中了原本只為民用而開發的海豚輕型直升機。因此,在競標海軍艦載直升機項目前,進行了大幅度的升級改造。例如重新調整了機體結構和外部造型,並將發動機從原先的1臺增加到2臺。因此,在1975年的試飛中,海豚就創下了每小時322公裡的時速記錄。三年後,首批生產型號開始進入法國海軍服役。但在這個階段,海豚其實並不用於一線作戰訓練。
  • 日本新驅逐艦下水挑戰中國055,取舊海軍艦名想為軍國主義招魂
    ,甚至要挑戰中國的055萬噸大驅「摩耶」號是第三批次的日本宙斯盾型驅逐艦,第一批次的金剛級共建造了4艘,分別採用了舊日本海軍戰列艦「金剛」號、「霧島」號,以及舊日本海軍巡洋艦「妙高」、「鳥海」號的名稱。
  • 二戰澳大利亞海軍——「倫敦」級重巡洋艦「什羅普郡」號
    「什羅普郡」號巡洋艦是英國海軍建造的4艘「倫敦」級(郡級第二批)重型巡洋艦中的一艘。澳大利亞海軍在「坎培拉」號沉沒後,從英國引進了該艦。1929年9月24日,該艦在英國威廉姆比德莫爾造船廠完工,1943年4月20日編入澳大利亞船籍。
  • 泰晤士河發現保存完好的倫敦號重巡洋艦(圖)
    倫敦號重巡洋艦於1665年沉沒在泰晤士河中艾沙號巡洋艦由志願兵操作駕駛,被稱為"老爹海軍"。潛水員還發現1940年沉沒的萊奇沃思號巡洋艦泰晤士河最大的水下打撈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一共發現了7艘失事船隻,其中包括1665年沉沒的著名的倫敦號重巡洋艦,還有一艘遊艇改成的用於二戰的炮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