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因為法國的快速投降,導致當時歐洲大陸上綜合實力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法國海軍在短時間內分崩離析。部分法國戰艦選擇自沉、部分法國戰艦前往殖民地港口觀望、部分法國戰艦選擇繼續抗爭、也有部分法國戰艦被英國皇家海軍擊沉。
因為沒有統一且有效的領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海軍並沒有像美國海軍和英國皇家海軍那樣留下那麼多的顯赫戰績。但是,這並不代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海軍所裝備的戰艦性能就不如其他國家的戰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海軍還是一支以「大艦巨炮」主義為主要作戰思想的傳統海軍,其建設的重點仍然是戰列艦和巡洋艦等傳統火炮型戰艦。為了讓各位讀者對當時法國海軍的水面戰艦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今天本文就向各位讀者大致介紹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法國海軍重巡洋艦家族,讓各位讀者對當時法國海軍的實力有更加深入地了解。
「條約型重巡洋艦」概念的出現——法國重巡洋艦誕生的背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法國海軍一共建造了一共3個級別,7艘重巡洋艦。這7艘重巡洋艦和歷史上著名的《華盛頓海軍條約》有相當大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正是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的籤訂,法國海軍才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去研製重型巡洋艦。
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籤訂前,世界各大海軍強國為了在未來潛在的海戰中佔據優勢,紛紛開始了海軍軍備競賽,最終讓各個國家在經濟方面都愈發疲憊。在這種情況下,1922年12月,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5個國家在美國華盛頓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對各國海軍能夠擁有的戰艦和排水量都進行了限制。
因為《華盛頓海軍條約》對戰列艦這類主力艦進行了嚴格的限制,為了能夠讓自己國家海軍部隊擁有更強的戰鬥力,各國海軍只好在其他火炮型水面戰艦上找辦法,而重巡洋艦就是其中之一。雖然當時《華盛頓海軍條約》對重巡洋艦的單艦排水量、主炮最大口徑和單國所能擁有的重巡洋艦總噸位也進行了限制,但是卻沒有限制具體的建造數量。
這也就意味著,只要經過合理規劃,那麼就有可能建造出比其他國家海軍更多的重巡洋艦。這類在《華盛頓海軍條約》限制下設計和建造的重巡洋艦,也被稱為「條約型重巡洋艦」。正是看到了條約中存在的漏洞,於是法國海軍決定開始設計和建造新型重巡洋艦。
開門之作——「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的第一級「條約型重巡洋艦」,法國海軍對其的定位是「艦隊偵察艦」,即在戰時前出至危險海域,為主力艦探明敵方主力艦編隊的相關情報。同時,法國海軍還要求該級艦能夠擔任「驅逐隊旗艦」的角色,對敵方的巡洋艦、驅逐艦等非主力艦進行驅逐。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採用了艏樓艦型以適應遠洋作戰需要,同時,為了滿足驅逐作戰的需要,「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著重強化了火力。除了安裝有8門203毫米主炮和8門100毫米高平兩用艦炮外,該級艦還裝備了2座四聯裝550毫米魚雷發射管,以在必要情況下執行雷擊作戰任務。
雖然當時海軍航空兵還沒有成為各國海軍的主力,但是法國海軍敏銳地意識到了防空作戰的需要。所以該級艦除了原有的8門100毫米高平兩用炮之外,還安裝了8門40毫米速射炮和12挺8毫米機槍,負責對近距離的敵機進行攔截。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最大的問題是防護薄弱,是各國「條約型重巡洋艦」中防護能力最弱的。裝甲總重量僅佔全艦總重量的4.5%左右。以機艙上方的防護裝甲為例,其最大厚度僅20毫米,不要說應對203毫米以及更大口徑艦炮的轟擊,甚至是普通的100毫米口徑艦炮都能夠將其擊穿。
雖然存在著防護能力不足的問題,但是法國海軍很快接受了這個設計方案,並開始了建造工作。不過在實際的建造過程中,根據實際建造情況,「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對原來的設計進行了部分調整。
在原設計中,「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8門203毫米主炮將分別布置在4座雙聯裝炮塔內,並以前2後2的方式進行布置。不過因為其採用的203毫米艦炮是全新研製的,在實際裝艦時發現其重量超標。不得已之下,法國海軍只好將原來的100毫米炮換為75毫米炮,40毫米速射炮換為37毫米速射炮。同時,魚雷發射管也改成了固定式,右側魚雷發射管朝前,左側魚雷發射管朝後。
不過,因為在實際建造中使用了全新的蒸汽輪機,獲得了高達120000馬力的澎湃動力。再加上因為削弱裝甲防護而降低的重量,「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最高航速最高可以達到34節。
「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一共建造了2艘,分別為「迪凱斯納」號和「圖爾維爾」號,兩艦均在1929年加入法國海軍服役。在入役之後,兩艦均在防空火力等方面有一些小的調整。在德國入侵法國後,兩艦均在地中海執行任務。因此在法國宣布投降後,兩艦均被英國控制並封存,直到1943年才歸還給了自由法國海軍。
總體上來說,作為法國海軍的第一款「條約型重巡洋艦」,「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並不算非常出色,在其他國家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服役後,其性能已經落後,因此才在開戰後被法國海軍派往地中海執行強度較低的護航任務。當然,法國海軍自己也看到了該級艦存在的不足,並很快開始籌建第二級「條約型重巡洋艦」。
加強防護的作品——「絮弗倫」級重巡洋艦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設計並建造的第二款「條約型重巡洋艦」,該級艦的設計時間很早,在上文提及的「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還沒開始正式建造前,該級艦的設計工作就已經開始。本來該級艦和「迪凱斯納」級在防護水平上相差並不多,不過在得知義大利海軍的「特倫託」級巡洋艦全面加強了防護後,法國海軍決定修改設計方案,同樣對「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的防護水平進行加強。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同樣使用了「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上的艏樓船型和雙桅雙煙囪設計,4艘艦的具體裝甲厚度不一,側舷裝甲在50毫米-60毫米之間,炮塔裝甲統一為30毫米,彈藥庫裝甲同樣在50毫米-60毫米之間,司令塔裝甲則和炮塔裝甲一樣,為30毫米。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和「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主要武備基本一致,只在防空武器上有稍有不同。除了使用全新的90毫米艦載高射炮外,不同艦的37毫米速射炮數量也稍有不同,並加裝了13.2毫米高射機槍。因此從外表上來看,很容易和「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混淆起來。
「絮弗倫」級重巡洋艦一共建造了「絮弗倫」號、「科爾貝爾」號、「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因為「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在裝甲、防空設備和觀瞄系統上和「絮弗倫」號、「科爾貝爾」號差異較大,因此也有部分文獻將「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單獨劃分為「福煦」級重巡洋艦,本文在此還是以官方文獻為基準,將這4艘艦統一划分為「絮弗倫」級重巡洋艦。
4艘艦的命運各不相同,首艦「絮弗倫」號在開戰後同樣被派往地中海執行護航任務,被英國俘獲後在1943年加入自由法國海軍作戰。而「科爾貝爾」號、「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在法國投降後加入維希法國海軍服役,3艦均有自沉記錄,「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又被重新打撈,後來分別被拆毀和炸毀。
從整體上來看,「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算是「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的裝甲強化版本,雖然因為強化裝甲防護和動力裝置調整導致其最高航速降低到了31節,但基本上也能夠滿足使用。其新裝備的90毫米高射炮綜合作戰效果也比「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上的75毫米高射炮好上不少,特別是後續的「福煦」號和「迪普萊克斯」號,性能基本上已經達到較為理想的狀態。
最後且最強的作品——「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
「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是法國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建造的最後一款,同時也是性能最強的重巡洋艦。該級艦單艦成級,在法國戰敗投降前僅有首艦「阿爾及利亞」號建成服役,算是法國海軍「條約型重巡洋艦」的絕唱。
法國海軍研發「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的主要目的是對抗義大利海軍的「扎拉」級巡洋艦,要求新型重巡洋艦在15000米-20000米的交戰距離上,要能夠完全免疫152毫米炮彈的打擊。原來的「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和「絮弗倫」級重巡洋艦都不能滿足需要,法國海軍只好重新進行設計。
新型重巡洋艦以「絮弗倫」級重巡洋艦的4號艦「迪普萊克斯」號作為藍本進行設計,設計方案在1930年獲得正式通過,並獲得了C4的項目代號。
和此前的兩款重巡洋艦不同,「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沒有再使用艏樓船型設計,而是採用了平甲板船型。同時,為了降低整艦重量,使用了焊接法製造艦體,使用了全新的塔式艦橋,並且將煙囪由原來的兩座減少為一座。
「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將原來的內部裝甲改成舷側裝甲帶,其裝甲帶高度雖然只有「迪普萊克斯」號重巡洋艦的一半,但是其厚度卻是其1倍,其動力艙還設置有一段40毫米厚的隔層作為加強。同時,炮塔裝甲和艦橋裝甲都加厚到100毫米的水平,差不多是原來「迪普萊克斯」號的三倍多。
在武備方面,「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也進行了升級。雖然主炮口徑仍然是203毫米,但使用的是全新的1931年式203毫米艦炮。該款艦炮的最大射程提升到了31400米,最高射速可以達到4發-5發每分鐘。副炮則使用了100毫米高平兩用炮,速射炮仍是37毫米單管速射炮,水上飛機彈射器只保留1座,水上飛機也只保留1架。
從整體上來看,「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更側重防空設計,除了8門203毫米艦炮可以進行防空作戰外,該級艦還安裝了12門100毫米高平兩用炮、4門37毫米速射炮和16挺13.2毫米高射機槍,在當時各國裝備的「條約型重巡洋艦」中,該艦整體性能處於中上水平。
1934年9月15日,首艦「阿爾及利亞」號通過驗收並正式加入法國海軍,次月隨著戰爭的爆發,該艦正式參加戰鬥,在法國戰敗投降後,該艦加入維希法國海軍中繼續服役,後來為了避免被德軍奪走選擇了自沉,義大利將其打撈出水後,最終將其拆毀。
如果戰爭沒有那麼快爆發,法國海軍的「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也許會建造更多。雖然該級重巡洋艦在性能上已經達到非常好的水平,但可惜的是戰爭的勝利並不僅取決於武器性能的高低,強大的「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就成為了非常典型的例子。
總結——由速度向防護過渡的法國重巡洋艦
在一開始,法國海軍只是希望自己的「條約型重巡洋艦」能夠提前為主力艦隊偵查敵情,並順道驅逐一些敵方的中小型戰艦。因此早期的「條約型重巡洋艦」本身裝甲防護水平並不高,反而對航速的要求會更多一些,「迪凱斯納」級重巡洋艦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
而後來,隨著各國海軍開始逐漸加強自己重巡洋艦的火力和防護,法國海軍發現自己的「條約型重巡洋艦」無法和對手的重巡洋艦進行對抗,只要開始對新一代重巡洋艦的防護能力進行加強,「絮弗倫」級重巡洋艦和「阿爾及利亞」級重巡洋艦就是這樣的產物。
不過可惜的是,雖然法國海軍最終明白了重巡洋艦的正確定位,但是時間上已經來不及。3級共7艘重巡洋艦,最終在整個世界大戰中,只能夠淪為一場又一場悲劇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