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3月,日本海上自衛隊訂購的第四艘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加入現役,該艦被日本海上自衛隊命名為鳥海號。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名字並不是第一次被用在日本的軍艦上,早在二戰前,就有一艘條約型重巡洋艦被命名為鳥海號。
1928年3月26日,日本海軍最後一級重巡洋艦——高雄級重巡洋艦的4號艦在長崎的三菱造船廠開工建造,該艦被命名為鳥海號,這個名字來源於秋田縣和山形縣境內的鳥海山,用著名大山的名字為重巡洋艦命名是日本一直以來的傳統,參加過二戰的日軍戰艦一共有18艘以這種方式命名,其中14艘是重巡洋艦,另外4艘則是改裝自戰列巡洋艦的金剛級戰列艦。最上級重巡洋艦因為始建時是輕巡洋艦,所以用河流的名字命名。
作為高雄級重巡洋艦的一員,鳥海號標準排水量11490噸,滿載排水量12781噸,艦體長度203.76米,寬19米,吃水深度6.11米,該艦動力系統包括12座艦本式重油鍋爐和4座艦本式蒸汽輪機,採用4軸推進,最大功率130000馬力,最高航速35.5節,18節航速時的續航距離為5050海裡,如果把航速降低到14節,續航距離能上升到8000海裡。
鳥海號重巡洋艦剛剛建成時裝有5座雙聯裝203毫米主炮,艦體前部安裝3座主炮塔,艦體後部安裝2座主炮塔。此外,該艦裝有4座單管120毫米高射炮和2座單管40毫米高射炮,此外還裝有4座雙聯裝610毫米魚雷發射管,不過此時該艦隻能發射90式魚雷。鳥海號在戰前並沒有經歷和姊妹艦一樣的大改裝,只在戰爭爆發後對武器系統進行了升級,原有的120毫米高射炮被更換成4座雙聯裝127毫米高射炮,此外還加裝了4座雙聯裝25毫米高射炮,魚雷發射裝置也更換成了可以發射93式氧氣魚雷的4座四聯裝610毫米魚雷發射管。
鳥海號重巡洋艦的裝甲總重量超過2400噸,側舷主裝甲帶裝甲厚度127毫米,防雷帶裝甲厚度58毫米,甲板水平裝甲最大厚度46毫米,主炮塔正面裝甲厚度25毫米,彈藥庫部位還有額外的76毫米裝甲。
作為30年代才服役的較新型艦艇,鳥海號還安裝了水上飛機彈射裝置,可以搭載4架水上飛機,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該艦搭載的水上飛機被更換成了較新的零式水上偵察機。
太平洋戰爭之初,鳥海號重巡洋艦作為小澤治三郎的第一南遣艦隊旗艦,率領艦隊參加了馬來半島和印度洋的攻略作戰。1942年6月,鳥海號還參加了中途島海戰,和三艘高雄級姊妹艦一起編成第四戰隊,但沒有取得什麼戰果就狼狽的隨艦隊撤回了日本。1942年7月14日,鳥海號被編入三川軍一擔任司令官的第八艦隊,並稱為該艦隊的旗艦。第八艦隊原本只有兩艘古鷹級重巡洋艦和兩艘青葉級重巡洋艦,但日本海軍認為這四艘早期重巡洋艦戰鬥力太弱,所以才把鳥海號加強給了第八艦隊。在第八艦隊期間,鳥海號迎來了它十幾年服役生涯的巔峰時刻。
1942年8月8日午夜,鳥海號帶領第八艦隊趁著夜色悄悄摸進了薩沃島海域,與正在此處停泊的美國和澳大利亞艦隊發生了激烈的炮戰,在短短的一個多小時裡,日軍艦隊擊沉了美軍重巡洋艦文森斯號,阿斯託利亞號,昆西號和澳大利亞海軍重巡洋艦坎培拉號,重創美軍重巡洋艦芝加哥號,而日軍方面僅鳥海號海圖室被直接命中,34名參謀軍官陣亡。這一仗打的乾淨利落,是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中為數不多的亮點之一。
此後,鳥海號再無大的建樹,1944年6月,該艦參加了馬裡亞納海戰,但沒能取得任何戰果。10月,該艦隨艦隊參加了雷伊泰灣海戰,這一次,鳥海號再也沒能倖免,它遭到了美軍飛機和驅逐艦的攻擊,身中9枚炸彈,徹底喪失了動力。為了避免該艦落入敵手,日軍派出藤波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鳥海號擊沉。
今天的日本似乎忘記了以鳥海號這個名字命名的戰艦曾經有怎樣的經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方能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