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德篇第一章講了老子心中合德歸道的次序,以及社會愚昧和社會混亂的產生的根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裡的「上德」和「下德」是境界層面上的區別,後文中依次排出「德」、「仁」、「義」、「禮」也是老子心中處於不同境界層次的為人準則,而修為層次也應是階梯式的增長,一步步的提高。
有德之人心中自有為人處世的標準,不用刻意約束也能合於道(不德),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德性俱全,翻譯粗俗點就是指有德之人,心中有道德準則,處事自然合乎道理。普通民眾要要求他們做事依道德為準,那是因為他們還不能和有德之人一樣,德性不全,因此要受約束。
放在當代來說,境界覺悟高的人,會遵紀守法,不用別人去時常提醒他,教育他,而境界覺悟不夠的人,需要時刻提醒他,約束他,告誡他:做事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否則要坐牢的。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處於「上德」這個境界層面的人,能自然做到「無私而為」,凡事不摻雜私心雜欲,行於中道,因而不需要外力去約束他做人做事(意思其實跟上句差不多),處於「上仁」這個境界層面的人,還做不到像「上德」一樣,言行舉止皆能合於道,但當他能做到時刻自我約束和努力提升自己修為後(儒家稱為克己),仍然是不需要外界環境去約束和限制他的。處於「上義」這個層面的人,做不到「上德」的「無私而為」,也做不到「上仁」的時刻堅持克己,因而需要外部的環境去約束和修正他。處於「上禮」這個層面的人,做事慢慢開始出現有違法理的情況了,「攘臂而乃之」,這句的用意明顯比之前的激烈一些,「攘臂」,擼起袖子,「乃」,通行本作「仍」,我們來看下乃的字形演化,甲骨文裡像根繩索,說文裡像兩個人架著一個人,或者說繩索捆綁導致行動受束縛,我們這就把他譯為:一旦「上禮」之人做出了有違法理的事情,就要好好的管制和教育一番。

從這句我們也多少能體會到老子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違背法理,必然要受到懲罰,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因此如果你還未曾得道,那麼就先做一個有德之人,能夠無私而為;如果你做不到時刻德行兼備,那麼就以「仁」為標準,時刻能自我約束;如果你堅持不了以「仁」為準,那麼退而求其次,以「義」為準則;如果還是做不到,那麼就從守「禮」開始。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守禮之人,堅持久了,就有忠有信乃達於「義」,達義了再往上就能得「仁」了,這也是上文說的「道、德、仁、義、禮」的順序,但是呢,做不到「禮」,再往下就是混亂的開始了。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前識者」,道篇裡有多次提到「智」、「識」,理解為「巧智」、「投機取巧」之心,這裡前識是指的前文中提到的「道、德、仁、義、禮」這些來說的,「道之華」,是道的表象,而「禮」後是「愚智」的開始,直白的說就是「道」後這些都是其表象,連守「禮」都做不到後就是愚昧的開始。
因此有志之人要努力提升自我,爭取做一個合道之人,而不要自甘墮落,連「禮」都做不到,那就是愚之首,亂之始了。
這章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一件事情,有其順序規律,比如「道」,如果我們達不到「道」的標準,那麼我們就從基礎做起,先守禮,再行「仁、義」,再合「德」,時間一久,自然就行走在求道的大路之上,我們做事情也是如此,要求實務本,切勿好高騖遠,而且要自強不息,腳踏實地,最終會奔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