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德篇第一章:愚昧和混亂產生的根源

2020-12-05 絜矩之道

《道德經》德篇第一章講了老子心中合德歸道的次序,以及社會愚昧和社會混亂的產生的根源。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這裡的「上德」和「下德」是境界層面上的區別,後文中依次排出「德」、「仁」、「義」、「禮」也是老子心中處於不同境界層次的為人準則,而修為層次也應是階梯式的增長,一步步的提高。

有德之人心中自有為人處世的標準,不用刻意約束也能合於道(不德),那是因為他們已經德性俱全,翻譯粗俗點就是指有德之人,心中有道德準則,處事自然合乎道理。普通民眾要要求他們做事依道德為準,那是因為他們還不能和有德之人一樣,德性不全,因此要受約束。

放在當代來說,境界覺悟高的人,會遵紀守法,不用別人去時常提醒他,教育他,而境界覺悟不夠的人,需要時刻提醒他,約束他,告誡他:做事不能逾越法律的界限,否則要坐牢的。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處於「上德」這個境界層面的人,能自然做到「無私而為」,凡事不摻雜私心雜欲,行於中道,因而不需要外力去約束他做人做事(意思其實跟上句差不多),處於「上仁」這個境界層面的人,還做不到像「上德」一樣,言行舉止皆能合於道,但當他能做到時刻自我約束和努力提升自己修為後(儒家稱為克己),仍然是不需要外界環境去約束和限制他的。處於「上義」這個層面的人,做不到「上德」的「無私而為」,也做不到「上仁」的時刻堅持克己,因而需要外部的環境去約束和修正他。處於「上禮」這個層面的人,做事慢慢開始出現有違法理的情況了,「攘臂而乃之」,這句的用意明顯比之前的激烈一些,「攘臂」,擼起袖子,「乃」,通行本作「仍」,我們來看下乃的字形演化,甲骨文裡像根繩索,說文裡像兩個人架著一個人,或者說繩索捆綁導致行動受束縛,我們這就把他譯為:一旦「上禮」之人做出了有違法理的事情,就要好好的管制和教育一番。

「乃」的字形演化

從這句我們也多少能體會到老子為什麼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違背法理,必然要受到懲罰,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因此如果你還未曾得道,那麼就先做一個有德之人,能夠無私而為;如果你做不到時刻德行兼備,那麼就以「仁」為標準,時刻能自我約束;如果你堅持不了以「仁」為準,那麼退而求其次,以「義」為準則;如果還是做不到,那麼就從守「禮」開始。

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守禮之人,堅持久了,就有忠有信乃達於「義」,達義了再往上就能得「仁」了,這也是上文說的「道、德、仁、義、禮」的順序,但是呢,做不到「禮」,再往下就是混亂的開始了。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前識者」,道篇裡有多次提到「智」、「識」,理解為「巧智」、「投機取巧」之心,這裡前識是指的前文中提到的「道、德、仁、義、禮」這些來說的,「道之華」,是道的表象,而「禮」後是「愚智」的開始,直白的說就是「道」後這些都是其表象,連守「禮」都做不到後就是愚昧的開始。

因此有志之人要努力提升自我,爭取做一個合道之人,而不要自甘墮落,連「禮」都做不到,那就是愚之首,亂之始了。

這章給我們的啟示是做一件事情,有其順序規律,比如「道」,如果我們達不到「道」的標準,那麼我們就從基礎做起,先守禮,再行「仁、義」,再合「德」,時間一久,自然就行走在求道的大路之上,我們做事情也是如此,要求實務本,切勿好高騖遠,而且要自強不息,腳踏實地,最終會奔向成功的彼岸。

相關焦點

  • 湖南發現漢初版道德經,學者:大家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錯的
    老子的著作《道德經》中,更是詳盡地闡述了他的哲學理念,也正是這些思想產物在時光的塵埃之中滋養著後世的人們的內心。學界普遍認同的《道德經》的第一句話是「道可道,非常道。」每個人在接受著十幾年的教育期間,似乎從未對這一句話產生過質疑。但是,當湖南馬王堆發現初版《道德經》時,學者卻說,大家讀的《道德經》第一句就是錯的。
  • 經典|《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到底在講什麼呢?
    然而,與之相對的一個事實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過於久遠,以至於他的話語體系和用詞方式和現代人所理解的內容大相逕庭,因此很多人在讀《道德經》的時候,第一感覺便是讀不懂。儘管知道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但若問《道德經》究竟在講什麼,仿佛可以用成千上萬的話語去闡述,卻又總是很難簡潔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從而又使道教之「玄」變得「玄之又玄」。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然而,若按拙作《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2:第二、十一章 有無相生,功成弗居》中的分析,第二章中的「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若是後學篡入,則這一章的「無為」就沒有由來的突兀,進而「不爭」、「使民無知無欲」等等,皆無從說起。再結合老子西去隱匿,最初版的《道德經》不過是被強邀而作。所以文中大篇幅的論述如何治國其實很不合理。
  • 劉憲章先生小楷 《道德經》欣賞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再議《陰符經》與《德道經》「十五篇」特殊的寫作技巧與整體結構
    小編在對混亂本老子文進行句群研究,運用文法邏輯推理的過程中,對《黃帝陰符經》產生了興趣。因為《陰符經》本身是連貫通順的,篇幅短小精悍,故而先發現了其具有的特殊的寫作技巧與整體結構。《陰符經》的整體結構不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三章結構,而是五段(節)結構。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道德經》的傳播,與道教的產生和發展息息相關,道教源於中國古代的神仙和方仙之術,成型於東漢時期。東漢順帝年間,張道陵天師在今天的四川大邑縣鶴鳴山布道,創立了「正一盟威之道」。初次入道者,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入道者須交五鬥米,故又稱「五鬥米道」。公元141年,即東漢永和六年,張道陵作道書二十四篇,為道教成型的開始。他奉老子為教主,尊稱為「太上老君」。
  • 《道德經》第19章解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道德經【原文】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譯文】拋卻聰明和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處;杜絕仁慈,拋棄道義,人民才會回復到孝慈的本性;拋棄伎巧和獲利,就不會有盜賊產生。「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讓人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質樸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學問,就沒有憂患了。
  • 道德經第51章:萬物皆有德,而人卻沒有德,人怎麼才能厚德載物呢
    今天我們來學習道德經第51章,這一章主要是講道和德生養萬物的歷程以及萬物尊道貴德的原因。我們先來看一下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道德經五十一章:直擊生命本源。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會打洞
    道德經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xù)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心煩意亂的時候,讀讀《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心自然會靜下來
    心煩意亂的時候,不妨來看看《道德經》中的這三句話,讀過思考之後,希望在以後的日子裡,你能努力綻放成自己喜歡的模樣。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道德經》:真正有智慧的人,不是智商有多高,而是懂得這個道理
    說起為人處事的經典之作,很多人第一時間都會想到那本書——《道德經》,而《道德經》作為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包羅萬象。這當中,除了最基本的為人處世,它還論述了治國、用兵、養生之道,一方面引導統治者和普通民眾修聖人之德,同時又強調要實行王道,堪稱古人智慧的一大結晶。除了豐富的內涵,《道德經》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也是無可挑剔。
  • 陪你一起讀《道德經》,「獨異於人,面貴食母」
    《道德經》,「獨異於人,面貴食母」【原文】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本篇是老子思想的獨白,也是他思想的精華。可以說是《道德經》一書的重點。老子通過將自己和眾人對比,顯示出自己之所以無憂無慮、無傷無痛、逍遙自在,主要是因為自己注重以洞察萬物的根源來滋補靈魂。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你是否也是特別在意外在的東西,比如周圍的人生活得比你好,開的車比你貴,住的房子比你大,穿著品牌比你高檔。每個人都在為了生活焦慮,也在為了大事小事斤斤計較。
  • 《道德經》另一個重要作用:修煉
    新冠疫情以後,事業、生活和健康遭遇到一些挑戰,每天投入到緊張的工作當中,出差、飲酒、熬夜成為常態,造成焦慮性失眠,很痛苦。我遂用師父教的《道德經》中的修煉方法,調理身體,取得很好的效果,在這裡分享給大家,以期待對大家有所幫助。《道德經》由老子所著。老子出生在群雄紛爭,跌宕變換的春秋時代,又處在政治漩渦的中心,其所面臨的的政治、社會和人文環境比常人複雜得多。
  • 道德經第五十四篇
    今天零號給大家帶來自己對道德經第五十四篇的理解,希望大家喜歡。第五十四篇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 《道德經》釋義
    為了方便溝通交流、用言語文字來形容、表達這個能生宇宙本源的能量,老子勉強起了個名字叫「道」,所以老子說:強名曰「道」,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前兩句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的第一個「道」字說的是化生天地萬物本源能量的道,這個「道」用言語文字表達不出來。
  • 解讀《道德經》,探尋老子心中的道!
    解讀《道德經》,探尋大道永存的奧秘眾所周知,老子是我國古代春秋時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是中國道家學說的創始人,也是道教的開山鼻祖。老子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等。當然,他的思想之所以能流傳下來,為後世所觀摩學習,關鍵在於其精華思想都被收錄在了《道德經》中,《道德經》中字字珠璣,充滿奧秘。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道德經》中的經世名言吧。1.「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 《道德經》中的10句經典名言,常讀常悟,才能參透出其中真諦
    那個時代比較動蕩,處於旋渦中的老子,學會了一套明哲保身、修身立命的方法,這些方法,也逐漸滲透到他的作品中,並且隨著《道德經》的流傳,影響了世世代代的人。《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東方智慧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的影響已經深入在每一個人的血脈之中。
  •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他為何淺薄而愚昧的笑?只因不知「道」的奧妙
    本章介紹各種對道的看法,以及道的現象和本質所表現出來的對立統一性,從而揭示出大道玄妙幽微,必須努力學習和實踐才能有所成就。他發出淺薄而愚昧的笑,老子就舉起樸厚而玄妙的道。他看不起老子的道,老子就看不起他這個人!儘管他可能不服氣,但事實往往就能證明:老子的道是對的!老子的道是有道理的!
  • 淺談佛教經懺與社會倫理道德——妙果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迅速發展,複雜多變的社會,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使人們整天奔波勞碌於對物慾和金錢不斷追求,有人甚至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而不擇手段,從而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種種跡象都表明現代社會的犯罪率都在不斷升高,因而在這樣一個社會中,道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些出自《道德經》的雙胞胎名字內涵深厚!
    他所創作的《道德經》是集其一生智慧的大成之作,足見《道德經》的內涵有多麼深厚。本文由江南易林原創。希望能讓孩子樂於觀察、樂於學習的父母大可通過閱讀《道德經》來改善教育方式中的不足之處,這將會帶來很大的改善。取名有出處已經不算什麼新鮮事了,但是從出處便能看出這個家庭的文化涵養,《道德經》是能夠讓人為之驚豔的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