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在對混亂本老子文進行句群研究,運用文法邏輯推理的過程中,對《黃帝陰符經》產生了興趣。因為《陰符經》本身是連貫通順的,篇幅短小精悍,故而先發現了其具有的特殊的寫作技巧與整體結構。
《陰符經》的整體結構不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三章結構,而是五段(節)結構。經文採用了「嵌字聯句」的特殊寫作技巧,每一段以一字作為中心主旨,五段計五字,五字聯為連貫的一句話。這句話是:道理得用術。這種寫法極其特殊,有關文獻上並無記載。我們所能了解只有藏頭詩或藏尾詩,是採用「嵌字聯句」的方式,而據了解整篇文章採用這種寫法實屬罕見。
《陰符經》當成書於商末時期,是老子文的成書基礎之一。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陰符經》的文體與《詩經》風格接近,其中的基本概念被老子文沿用,同屬道家經典。老子文的成書基礎有《黃帝書》《黃帝六銘》《太一生水》。雖然據李筌的記載《陰符經》傳承於北魏寇謙之,但從經文的內容與主旨來看,深得黃老道家本義。老子文成書於春秋末期,老子文其時間肯定在《陰符經》之後。
後來得出了連貫通順的《德道經》「十五篇」(見《老子列傳》),其寫作技巧、整體結構與《陰符經》極其相似。「十五篇」的篇幅較大,老子文在每一篇中嵌入一詞作為篇目,十五篇十五個詞,十五個詞可以連貫為完整的一長句,這句話即是老子文的主旨。十五個詞是:德(通「得」)、用、聖人、知、三葆、貴生、玄德、天下正、大順、士、柔、善、道、太上、王道。這一長句是:得用聖人,知三葆貴生,玄得天下正大順,士柔善道,太上王道。
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一長句還具有迴環的特點。北宋秦觀有一首著名的迴環詩:賞花歸去馬如飛,,去馬如飛酒力微;酒力微醒時已暮,醒時已暮賞花歸。其實是一長句:歸去馬如飛酒力微醒時已暮賞花。《德道經》「十五篇」的這一長句還可為:士柔善道,太上王道,得用聖人知三葆,貴生玄德天下正大順。還可為:道太上,王道得用聖人,知三葆貴生,玄德天下正大順,士柔善。
問題來了,認為老子文是《道德經》的人可能會說,依照末一種排列才是正確的。其實不然,「十五篇」每一篇之間都具有承上啟下的文句,保證了篇與篇之間具有連貫性。這種文句具有固定的位置,而不是混亂本的位置。而且《德經》末句「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啟示了下文為「道」的內容,《道經》末句「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喻示了老子文的結束,「萬物」包括老子文,足夠了、安靜了、穩定了。
因為老子文的成書晚於《陰符經》,所以才能夠模仿《陰符經》的寫作技巧,規劃出特殊的整體結構。這種結構實在是巧妙!從易學來看,「五」與「十五」都是河圖洛書中特殊的數字。迴環則將自然界的循環輪迴規律以文學的形式展現。「嵌字聯句」與迴環的特殊寫法,被後人運用於詩歌的寫作中。這種「嵌字聯句」作為文章主旨的寫作技巧恐怕僅存於這兩部道家典籍之中,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