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面軍旗是工農革命軍軍旗 。它誕生於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它的旗底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中央為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內鐮刀,斧頭代表工農;旗面靠旗杆的一條白布上,寫著「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的字樣。全旗的含義為:工農革命軍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工農武裝。
第二種樣式是中國工農紅軍軍旗。192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工農革命軍改名為工農紅軍。1930年4月,中共中央軍委發出了《關於紅軍各級軍旗的規定的通令》,對全國紅軍的軍旗第一次作出了統一規定。紅軍軍旗基本上延用了工農革命軍軍旗的樣式,但明確規定了旗幟的尺寸、顏色、斧頭的樣式和刀鋒在圖案上的方向,增加了旗須與文字的橫標。即鐮刀、斧頭皆柄向下,二者鋒刃相對,刀右斧左,鐮刀斧頭用黑色,五星為白色;旗上方一律橫書「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這是土地革命時期,紅軍使用最廣的一種旗式。
第三種樣式產生於1933年4月,仍為中國工農紅軍軍旗。1931年後,一批在蘇聯進修過的共產黨人受共產國際派遣回國,他們中有的人認為,錘子才是現代產業工人的象徵。1933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軍事委員會頒布命令,正式更改了中國工農紅軍軍旗式。旗的右上方為一顆五星,旗中間為交叉的鐮刀錘子,旗的三面有旗須,旗杆處留有2寸3分的白布書寫部隊番號。五星和鐮錘用金黃色布做成。由於當時國民黨軍隊的圍剿,各根據地之間聯繫不便,除中央紅軍外,其他蘇區均沒有及時採用這種旗式。
第四種式樣就是今天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1949年初,黨中央指示解放軍總部提出製作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的方案。周恩來親自主持這項工作。在研究設計過程中,毛澤東親自聽取匯報,並指示:軍旗要有「八一」二字,表示1927年8月1日是中國人民舉行南昌起義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歷史節日;要有五角星,象徵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周恩來指示:軍旗要以革命的顏色、廣大人民群眾的傳統喜慶顏色——紅色作為主體。星和字用黃色,旗杆要有紅黃二色旋紋,頂部要裝一個紅纓槍的矛頭,飾著紅穗,象徵人民軍隊的由來。總部根據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經過多次研究,確定了方案,製作了第一面八一軍旗。1949年6月15日,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頒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及軍徽樣式」。命令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旗為紅地,上綴金黃色的五角星及「八一」兩字,表示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誕生以來,經過長期奮鬥,正以其燦爛的星光,普照全國。」「旗杆套用白色」,「旗杆為紅黃相間之旋紋,上置黃色矛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