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每個老母親在還沒當媽之前,都有過這樣不切實際的幻想:
天使寶寶聽話乖巧,愛笑不愛鬧,爸爸媽媽溫馨地陪伴在旁邊,看繪本玩遊戲……
然鵝,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生了娃之後,是媽媽的「夢醒時分」。
小寶寶時期,被(做了又不吃的)寶寶輔食、(沒完沒了的)屎尿屁填滿個人空間;到了寶寶大一點,日常更充滿著和熊娃的各種鬥智鬥勇。
在看到寶寶(第八次)把整盒紙巾扯完,或者把新款口紅畫到牆上時,沒有一個媽還能「溫柔而堅定」,沒有!
自己生的娃,把自己氣得半死還不能吼?
說到底,媽媽也是個有脾氣的正常人,「完美媽媽」終究是個夢幻「人設」。
而且,吼孩子的媽媽就不是好媽媽了嗎?科學「吼娃」全攻略,媽媽請看完,畢竟每天都能用得上。
科學「吼娃」的正確打開方式
1.分情況科學「吼娃」,才能一招制勝
科學「吼娃」也是要根據不同情況,分場合、分類型進行的。比如,當娃在危險邊緣試探時,不要遲疑,安全第一,路見不平一聲吼啊,該出手時就出手——停!!!立刻吼,大聲吼。這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規則和底線的「警告性吼叫」。
而那種反覆嘮叨催促孩子做事情的「服從性吼叫」,以及媽媽被渣娃的調皮搗蛋弄得暴跳如雷的「崩潰式吼叫」則是反面教材,這兩種吼法要不得。媽媽在踩雷之前記得要深呼吸,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心中默念:「是親生的,是親生的,愛與和平,溫柔堅定」……
2.牢記科學「吼娃」三大原則
科學「吼娃」的秘訣在於要讓娃被「吼」得心服口服。所以,媽媽要牢記「吼娃」三大原則:
1).對事不對人,不貼標籤
心理學家海姆·吉諾特說——孩子依靠父母來告訴他們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能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科學「吼娃」的方式是針對事件,如實描述孩子的行為、後果以及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問題所在,而不是他自己本身。
2).不記仇,不較勁,不翻舊帳
當事情過去了之後就不再提了,如果娃以後再犯同樣的錯誤,也只針對當下的問題進行談話,不翻舊帳。
3).分清場合,保護娃的面子
最重要的一點是,「吼娃」要看場合,娃年齡雖小,也是要面子的,媽媽可以在事態即將失控前,帶娃離開現場,換一個安靜的空間,進行單獨談話。
3.「吼娃」不是發洩,而是正向引導孩子
科學「吼娃」不是貪圖一時發洩情緒之爽,其終極目的是有效地教會孩子正視問題、解決問題,這才是關鍵。
這裡有個「制敵」公式,媽媽快來抄作業:我的感受是A,因為你做了B,所以,請你做C。
舉個例子:
假如熊孩子把家裡的玩具弄得一團糟,媽媽可以分三步走,首先表達憤怒,描述感受「媽媽很生氣,我覺得現場一團糟」,然後,講述事實「你把家裡的玩具弄得亂七八糟」,最後提出解決辦法「我希望你可以跟我一起收拾玩具。」
溝通的時候,多用「我」開頭,少用「你」指責。這樣能幫助媽媽識別自己的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也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處境,正向引導孩子糾正錯誤。
萬一媽媽真的沒忍住向孩子大吼大叫,記得要事後真誠地向孩子解釋:「媽媽情緒不好,沒有控制住。」再給孩子一個擁抱,說:「雖然剛才批評了你,但媽媽還是一樣的愛你」。
及時修復親子關係,能將吼叫的傷害降到最低,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問題。
以上科學「吼娃」大法各位媽媽get到要點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轉發分享加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