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美媽
來源:《品讀》2021年第1期
那個當街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媽媽,同樣令人心疼
周末,送女兒上舞蹈班,我在附近的街心花園等候下課,旁邊的母女三人引起了我的關注。
那位媽媽坐在石墩上看手機,她身旁的嬰兒車上掛著新買的菜,兩個女兒——一個三四歲,另一個也就一兩歲的樣子,正在一旁玩。
過了一會兒,姐姐去騎她的小車,妹妹也搶著要騎。結果,妹妹沒爭過,姐姐騎上車走了。妹妹坐到地上,大哭起來。
媽媽收起手機,上前扶起小女兒,扭頭衝大女兒喊:「回來,讓你妹妹騎!」大女兒不理會,而小女兒又哭個不停,這位媽媽便不耐煩地跑過去,從大女兒手中搶過小車,給了小女兒。
這下,小女兒開心了,大女兒卻氣得直跺腳:「壞媽媽,打死你!」聞聽此言,媽媽突然暴跳如雷,大吼道:「打死我?打死我你就好過了?」女孩被媽媽凌厲的目光震住,呆站著不敢說話了。
依然在氣頭上的媽媽,突然指著馬路上來來往往的車輛,喊:「我這就去讓車撞死,行了嗎?啊?」
女孩被媽媽的話嚇到了,怯懦地連連搖頭。剛才不過是因為生氣隨口說說的,其實她本意並不是要媽媽「死」。現在問題嚴重了,她怕了。
媽媽還在被這股憤怒的情緒裹挾著,繼續不依不饒地數落:「我天天累死累活地照顧你們,你竟要打死我……」
後來,媽媽終於不再說話,鬱悶甚至沮喪地把頭扭向一邊。大女兒呆呆地站了一會兒,慢慢退到一邊去玩了。
那個被媽媽吼叫的小女孩,是令人心疼的。不過一句表達情緒的錯話,至於讓這位媽媽如此暴跳如雷,不依不饒嗎?但轉念一想,其實她發脾氣的主要原因是:太累了!
當時已是傍晚,她帶著孩子出來買菜,應該是家裡沒有幫手。一會兒回去可能還要做晚飯,她大概是一刻都不得休息。
她吼娃其實是不能自控。孩子的不聽話、調皮,不過是導火索,點燃了媽媽內心的疲憊,致使她用大吼大叫藉以發洩。
而吼過之後冷靜下來,她說不定有多後悔、多心疼。每個媽媽的心都是柔軟的。如果不是生活所累,身心疲憊,誰捨得去吼自己的孩子呢?
她只是太累了,太煩了,太無助了。
孩子是否被吼,全憑媽媽心情
生活中,孩子總是會做一些令大人生氣的事,犯一些或大或小的錯誤。媽媽是吼娃還是溫柔以待,全憑心情。對此,我深有體會。
有一次,女兒從桌子上拿玩具時,不小心碰掉了杯子。「哐啷」一聲,茶杯四分五裂。
當時,我正為女兒寫作業的事煩心,於是忍不住開吼:「你能不能不這麼毛手毛腳?誰讓你把玩具放在吃飯桌子上的?」
接著,從摔杯子到亂放玩具,等等等等,逮著女兒大吼了一通。女兒瑟瑟地聽我數落,一言也未敢發。
幾分鐘後我就後悔了,開始自責自己的壞脾氣。
後來,又有一次女兒不小心打碎茶杯,她驚恐萬狀地看著我,手足無措。可能因為當時心情不錯,我立刻安慰女兒:「沒事的啊,快看看有沒有扎到手?」
女兒的表情由驚恐轉為驚訝,仿佛不相信我的反應。好半天,才弱弱地問我:「媽媽,你沒生我氣嗎?怎麼不像上次那樣吼我……」
其實,我也聯想到了上一次,也為自己兩次截然不同的反應而感慨萬千。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只是我的心情。
當媽媽心情好時,孩子的錯誤也許會大錯化小,小錯化了。而心情煩躁時,孩子的錯誤就撞在了槍口上,被無限放大,不依不饒。
這事聽著有點無釐頭,可事實就是這樣的。
沒有媽媽想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
孩子是媽媽的心尖肉。哪個媽媽真的願意對自己的孩子大吼大叫呢?
但無論怎樣,吼孩子都是不當的教育方式,很容易兩敗俱傷。尤其對孩子而言,這種傷害甚至會綿延到成年都無法忘懷。
那麼,怎樣做到不吼娃呢?最重要的一點,是媽媽要先學會愛自己。
最近,我被日本74歲的「逆齡」主婦坂井順子圈了粉。她46年如一日全職照顧孩子和家人,仍活得陽光、優雅似「少女」。她的秘訣,就是先愛自己,才能好好地愛家人。
順子奶奶每天早上都起得很早。她會先梳洗、打扮自己,之後給自己煮一杯咖啡;悠然自得地品嘗完咖啡後,順子才開始著手給家人做早餐。
每天的家務活忙得告一段落時,順子奶奶就出去逛街、散心。她還定期更新自己的衣櫃,買漂亮、得體的衣服,讓自己美美地出行。
另外,她還有自己的愛好,種菜、種花,把小院子收拾得像個百花園。順子奶奶的生活感悟,就是「讓自己高興是頭等大事。對別人好之前,先要好好對待自己!」
對此,我深以為然。
我們生活中的很多媽媽,往往把心思全部傾注在孩子身上,甚至忘了自我。她用百分百的精力愛這個,愛那個,為家人操碎了心,卻唯獨忘了愛自己。
這樣的媽媽,弄得自己疲憊不堪,甚至放棄了所有愛好。自己不開心不順心,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只能對著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吼叫發洩了。
我們不妨學學順子奶奶,保留一點自己的愛好,騰出一點私人時間,對自己好一點。心情愉悅了,所有的疲憊也會隨之放鬆下來。
唯有這樣,才能媽媽好,孩子好,全家都好。
編輯:星子 郭豔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