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米
來源:教育(ID:edu618)
不知道大家在輔導孩子作業的時候,場面能維持風平浪靜嗎?
反正我不能,回回下定決心,回回「敗下陣來」。
孩子正處在「狗都嫌」的年紀,精力太旺盛了,真是一刻都靜不下來。
那天做作業,原本預計下午能搞定的內容拖拖拉拉到天黑,外出的計劃也為此取消,好說歹說都沒用,看他東戳戳西瞧瞧一幅心不在焉的樣子,一忍再忍,還是對他發了火。
可能是他也困了煩了,被我一頓亂吼心生委屈,趴在桌子上倔強地抿著嘴,眼淚憋在眼眶裡打轉。
看他這個樣子,我又開始後悔地心疼起來,真是疲憊又無奈。
網上看到過一則同樣忍不住吼孩子的話題,下面的評論區裡全是家長的共鳴。
我也不想吼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
吼完了就後悔自責,可是不吼孩子又根本不聽。
每次想著要控制情緒、母慈子孝,結果一忍再忍、最後還是逃不了雞飛狗跳。
就連娘娘孫儷也曾經調侃自己,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嗓門都變大了、有穿透力了。
為啥?當媽的都知道,吼的唄!
真的,道理我都懂,但情緒上來了,就是根本做不到。
究竟該怎麼辦?成了一個大難題。
看到暴怒背後的「秘密」
其實,有時我們的憤怒不只是源於孩子,還源於我們自己。
1.「失控感」讓人煩躁
《你的善良,也許只是軟弱》裡有這樣一句話:有一種憤怒,是因為覺得世界不在我的控制之中。
有時,導致我們憤怒咆哮的真正原因,正是背後的這種「失控感」。
讓孩子快點穿衣出門,他磨磨蹭蹭拖延時間;
讓孩子先把作業寫完、全家要去進行下一項計劃,他非要做別的事情來打亂計劃。
孩子的不配合,讓原本計劃好的事情脫離了預期,這種不被控制的局面會讓心生焦躁,只想趕緊擺平這些事,讓孩子好好聽話、配合行動,讓一切回歸到「原計劃」的路線中去。
而最簡單粗暴又看似有效的方法,就是「吼孩子」。
2.內心不滿情緒的轉嫁
有時,我們對孩子發脾氣,表象只是孩子的問題,背後其實也帶有自身情緒的轉嫁。
明明已經很用心地在教導孩子了,但他的表現卻遠沒有達到預期。
工作和家務瑣事已經讓自己很疲憊,孩子還絲毫不知體諒,到處惹事。
這些挫敗、沮喪、疲憊的負面情緒逐漸累積,終於在孩子不聽話時被引爆,用對孩子發怒的方式發洩了出來。
孩子是極其敏感的,即便有時父母的怒火不是因孩子而起,但這種憤怒的情緒也會促使當下對孩子做出的回應變得陰沉,這種情緒會讓孩子誤以為這股怒火是衝著他來的。
其實靜心想想,為什麼我們一定認為孩子應該配合、應該聽話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把「孩子」只當做自己的孩子,而沒有當做一個獨立的、有自己思想規劃的個體來看待。
我們和孩子之間,其實缺乏一個平等對話的機會。
「吼孩子」能達到目的?這只是個假象
儘管知道吼孩子不好、不對,但這個行為還是很難完全戒掉。
除了因為控制不住情緒,還因為「吼孩子」,有時確實管用,而且立竿見影。
但,這種「有用」,其實只是迷惑人的假象。
1.把孩子「吼」傻了
長期被「吼」大的孩子,內心容易自卑、膽小、十分的不自信。
之前《一起出發吧》中,楊爍對兒子的管教方式就以「連吼帶罵」的嚴格著稱。
孩子走不快,吼他!
孩子穿衣慢,吼他!
孩子答不對問題,還是吼他!
7歲的小傢伙只是默默把情緒憋在心裡,一個人扛著,不會反抗、不敢表達。
楊爍的怒吼是否能讓兒子更優秀不好說,但孩子臉上的委屈隱忍、面對爸爸時的小心翼翼、舉手投足間的不自信卻著實讓人心疼。
對於父母的怒吼,尚不具備反抗能力的孩子只能被動承受,然而,孩子對情緒的化解能力其實並不強,一旦負面情緒無法疏導排解,被反向內化,孩子就會容易自卑、怯懦、總認為自己不夠好、畏難怕錯,極其不自信。
2.起到以暴制暴的反作用
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
有一則公益廣告恰好對這一觀點做了很直觀地演示:
當你用指責謾罵的方式宣洩情緒,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發洩自己。
當你用憤怒大吼的方式對待孩子,他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弱小。
正如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的那樣: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其實,孩子的行為都是從模仿大人而來,在父母處習得的為人處世方式,也會被孩子拿來用到自己的日常處事中去。
如此一來,在「吼叫」中孩子的行為不但得不到糾正,還極易繼承這種不當的處事方式,得不償失。
3.特定情況下的「大吼」才有用
當然,不能否認,有些特定的情況下「大吼」確實能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不管不顧快要衝上馬路時、當孩子在危險的邊緣試探時……
對孩子突然的大聲警告,能令孩子產生應激暫停,為拉回孩子、避免危險爭取到時間。
但,既然是「緊急制動」就不能常用,只有在為了安全而需要立刻做出反應的場合使用才會有效,否則,孩子會對此免疫,任你吼破喉嚨,他也不會聽。
其實,說到底,平日裡吼孩子,不僅自己血壓飆升地生氣、孩子不明就裡地委屈,最扎心的是,沒什麼用,下次照犯,吼了白吼。
這樣的情況,也令我們在「忍不住吼孩子、後悔吼孩子、又忍不住吼孩子」的循環中,犯了難。
接納自己的情緒,媽媽不是神
說真的,如果能做到心平氣和,誰又願意去吼孩子呢?但總是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讓人忍不住發火。
其實,媽媽不是神,只是個平凡的人,有情緒、會生氣是很正常的。
一旦忍不住真的吼了孩子,陷入後悔和自責倒也大可不必。
而且,如果補救工作處理得好,要比我們一味的壓制自身情緒、把自己憋出「內傷」,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1.先解決情緒
吼完孩子要及時向孩子道歉,描述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被生氣,解開心結,
抱歉,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該對你大吼。
對你大吼的原因,是因為你的某個具體行為做的不對,這件事讓我很生氣,而不是因為我不愛你。
對事不對人,讓孩子知道究竟哪兒錯了,才能指哪打哪,有針對性的改正不對的行為。
2.再處理問題
既然這個行為不對、不好,發洩完情緒,就要回來解決它。
和孩子平等對話,共同商討解決方案,達成一致的目標,並做出約定去執行。
《愛與自由》中有這樣一段話:
兒童必須生活自立而獲得身體上的獨立;必須通過自由的選擇而獲得意志上的獨立;必須通過不受幹擾的工作而獲得思想上的獨立。
孩子能脫離父母的要求,自發、獨立地想要把事情做好,才是有意義的。
而這,其實也就是我們要和孩子平等對話的原因,只有他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被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才會真正激發他的責任感去做好一件事情。
3.表達愛和期待
生氣歸生氣,事情結束之後,一定要重新連結好和孩子的關係。
其實,孩子的內心還是很敏感的,當被父母訓斥時,孩子最怕的是爸爸媽媽不愛我。
傅首爾曾在《小課桌》中提出,一定要告訴孩子,批評他、對他生氣,只是因為你的某個行為不太妥當,而不是因為你是個壞孩子、更不是因為我不愛你。
向孩子表達正向的期許:我希望你能改掉這個行為,因為這樣你能變成更加優秀的自己。
當然,這個變優秀,只是單純地要孩子改掉不良習慣,而不是強加自己的願望在孩子身上。
其實,父母不一定要保持高高在上的俯視,讓孩子知道大人也有情緒、也有脆弱的一面沒什麼大不了。
父母的適當示弱,其實更容易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獲取孩子的幫助和配合,反而事半功倍。
孩子是第一次做孩子,我們也是第一次做父母。
記得童話大師鄭淵潔表述過一個觀點,大概意思是「你本身就是個孩子,孩子的到來重新喚醒了你孩子般的未知狀態,宛如再生,所以對孩子你應該是感謝的。」
雖然不完全認同,但也不是全無道理。
親子之間本就是一場共同成長的旅程,不僅是我們教育孩子,孩子也在無意中提點著我們。
放平心態,在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一起成長中,成就孩子、也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莫米。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臺,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掃一掃關注光明網微信視頻號
點分享
點點讚
原標題:《「我也不想吼孩子啊!可是控制不住我自己!」暴躁媽媽怎麼扭轉結局?》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