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科學理性育兒,是我們這屆爸媽的共同信仰。
然而,人類的幼崽,卻總是在挑戰你的底線!
想像一下:
當你辛苦上了一天班回到家,吭哧吭哧地給娃做飯,娃不僅不領情乖乖吃飯,說幾句後還發脾氣把飯一揮,孝敬了土地爺;
飯不吃就算了,一看時間不早了趕緊叫娃洗澡,孩子卻像沒聽見似的,只顧著低頭玩玩具……
腦海裡不斷對自己說「不生氣,不生氣,是親生的」,一邊假裝很有耐心地想給娃講講道理。
不料,娃就像開啟信號自動屏蔽模式,你不吼都要嚴重懷疑這娃的聽力是不是出問題了。
於是……
有時候不管是多麼理智的爸媽都有可能被氣得失去理智,在某些程度上,有時候吼一吼還真的能起到一招制敵的作用。
但……經常吼孩子真的讓孩子很受傷!
01
吼孩子會影響大腦的發育
哈佛醫學院附屬美國頂尖的精神病專科醫院——麥克萊恩醫院(McLean Hospital)精神病學副教授 Martin A. Teicher 指出:言語暴力會改變大腦信號處理迴路,從而改變相關腦區生理結構,進而影響大腦發育。
Teicher 團隊在對曾遭受過父母言語暴力的成年人大腦研究發現,這些人腦部負責理解口語的韋尼克區與大腦前額葉兩者的連接更少。
這兩個區域之間連接得越少,即一個人的語言理解能力越差。
同時也發現,兒時經常遭受言語暴力的人言語智商(verbal IQ)只有112分,而沒有經常遭受言語暴力的人則為124分。
Teicher 說,「我認為這些人沒有發揮出他們的語言潛能。」
Teicher的團隊還發現,大腦記憶關鍵腦區海馬體也會因經常遭受語言暴力而體積減少。
情感的創傷
密西根大學的Ethan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的反應非常相似。
像我們現在所知的由嚴重的精神刺激而產生的「心碎症候群」一樣,當我們吼孩子時,孩子們受到的情感創傷可能遠比想像中嚴重。
即便父母是無心傷害孩子,但出於生存本能,人類的大腦總是更傾向於記住負面消極的事物。
在孩子長大後,父母或許忘記了自己曾經是如何對待自己的孩子的,但孩子心裡卻可能永遠都無法跨過這個坎。你認為孩子「忘恩負義」,其實是你忘記你曾對孩子造成的傷害。
有的父母一直在等孩子感謝他們,但其實有些孩子一直在等父母一句「對不起」。
02
其實孩子在學著成長,而我們也是在學著如何為人父母,在成長路上為何不妨和孩子一起攜手成長呢?
同理心
有時候我們之所以會對孩子的某些行為感到怒不可遏,進而發生吼孩子甚至對孩子動手。
但在生氣之前,我們能不能先在心裡倒數10冷靜下後換位思考呢?
比如2、3歲的孩子天生就活潑好動,你怎麼可能要求他們安安靜靜地坐在椅子上乖乖吃20分鐘的飯呢?按照這個年紀能保持10分鐘專注力就已經很棒了,好嗎?
我們總站在成人視角來要求孩子,以達到我們的期望,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
所以,下次要生氣前不妨先想想自己對孩子提的這個要求正確嗎?孩子現階段可能做到嗎?
及時道歉
即使是忍不住還是吼了孩子,記得及時給孩子道歉:「對不起,剛剛媽媽真的很生氣,吼了你,你可以原諒媽媽嗎?」
如果可以的話,再給孩子一個擁抱吧。對孩子來說,被罵完之後可以被告知媽媽還是愛自己的至關重要,這對孩子是一個很好的療愈過程。
記錄並反思
記錄下自己對孩子生氣的次數,並在事後分析當時是什麼情況,孩子的哪些表現刺激了你作出當時的舉動,如果以後再次發生這類的事情,自己應該如何應對?
通過記錄幫助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也能幫助我們在下一次相同情況下採取更好的解決方式,從而避免再次對孩子大吼大叫。
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被溫柔以待~
喜歡這篇文章記得點擊關注查看更多有趣育兒知識並分享給更多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