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會在睡覺之前出現一些特別的小動作,這些小動作會顯得孩子特別的「另類」。孩子會拽媽媽的頭髮,或者揪耳朵、抱著手臂、摸著媽媽才能安穩地睡去,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難道孩子是在通過動作來傳遞什麼信息,家長需要知道了解。
我身邊有一個朋友,她之前就給我說過這樣一個情況:她的孩子叫果果,是一個兩歲半的小女孩,果果平時也挺聽話的,招人喜歡。由於果果的爸爸經常不在家,所以都是媽媽在照看,但最近感覺孩子有一個壞毛病,就是晚上總是要拽著媽媽的衣服或者撫摸著媽媽的臉才能睡著。
我朋友還感到很疑惑,之前沒有留意過,現在感覺這個習慣越來越嚴重,有的時候摸不到就會大哭大鬧的不睡覺,媽媽也非常擔心這以後要是不在家怎麼辦,難道孩子就不睡了嗎。我當時聽完疑惑孩子竟然還有這樣的表現,後來在育兒所的時候發現大多數孩子都有這樣的情況,用專業術語就稱其為「皮膚飢餓」。
這也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名詞,家長在發現自己的寶寶有出現這樣情況的時候不用慌張和焦慮,對於孩子表達的這種「另類飢餓」,家長需深入了解,才能有效的針對。
一、孩子有「皮膚飢餓」的表現。
1、需要在父母的觸碰下才能入睡。
有些孩子需要父母握著其小手又或者輕輕拍背才能好好的入睡,還有就是孩子主動出擊,會用小手找他們能夠觸碰到父母的地方,像拽頭髮、揪耳朵、摸著臉或胸口、抱著手臂等動作,孩子只是想通過這些行為來知道父母是在他們的身邊,有了安全感,孩子才能夠放心地入睡。若孩子與父母分離,那孩子就會表現得大哭大鬧,不願入睡。
2、孩子會吮吸自己的手或其他東西。
最普遍的現象是孩子喜歡吮吸自己的手指,希望通過吮吸手指以獲得安全感,這也是孩子口欲期的一個表現。父母覺得孩子吮吸手指的行為是不好的,手上有細菌,所以家長會強行分離,這樣孩子就會哭,若是在熟睡過程中,孩子會開始來回動,睡得不安穩。還有的孩子會咬著被子角或者是枕頭角,其實都是為了嘴巴得到滿足因而有安全感。
3、孩子會喜歡抱著自己的玩具。
對於毛絨公仔玩具,無論是男寶還是女寶都是很喜歡玩的,因為這樣的玩具做的比較形象,它們在寶寶眼裡就像一個人一樣陪著孩子,所以孩子晚上睡覺時候喜歡抱著、撫摸著毛絨玩具入睡,就像是在摸著媽媽一樣。孩子對自己的某些東西產生依賴感之後,就會高頻率地接觸這些東西以此來安心。
以上所展開敘述的要點是孩子「皮膚飢餓」的表現,「皮膚飢餓」顧名思義就是孩子的身體肌膚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在母親十月懷胎的時候,孩子的皮膚就受到了羊水的輕撫,生出來之後這樣的刺激就消失了,那孩子肯定會尋找這樣的感覺。
二、「皮膚飢餓」得不到滿足,孩子會變成什麼樣。
1、孩子越來越沒有獨立性。
孩子總是要依賴於父母才能睡著,前邊也提到過若孩子不接觸著媽媽,就會表現得大哭大鬧,那總是這樣的讓孩子有心理依賴,那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依賴感越來越強,需求也越來越大,這個時候孩子無法進行獨立的生活。孩子越沒有想法,就表現得得越飢餓,然後家長就不顧一切地滿足,只會讓孩子越陷越深,不知應如何生存。
2、孩子耐挫力弱,變得敏感。
有依賴感強的孩子,他們很害怕失敗和遇到挫折,因為這會讓孩子變得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辦,會選擇退縮、沉默。而且孩子也會變得非常的敏感,是因為依賴使孩子不能獨立、變得孤僻,有些適中的語言都會使孩子想多,對其造成一定的傷害。孩子也無法融入到集體生活中,社會交往能力逐漸變弱,不善於也不願意接收外界消息。
當孩子出現「皮膚飢餓」現象時,家長一定要注意了,不能忽視,要滿足孩子的皮膚飢餓,防止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出現以上幾種危害,那家長到底應該如何滿足孩子的「皮膚飢餓」呢?
三、如何才能正確滿足孩子的「皮膚飢餓」。
1、適當適時地給孩子觸摸。
孩子在午睡或者是晚睡的時候,可以輕輕拍孩子的背幫助孩子入睡。家長需要注意孩子的情緒和狀態,當情緒和狀態不好時,孩子的皮膚飢餓狀況更加明顯,不安感持續加強,家長要善於安撫。白天的時候多與孩子進行一些肢體接觸,多一些互動交流,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陪伴與愛,這樣孩子慢慢長大後,「皮膚飢餓」會出現的逐漸減少。
2、不要總是兇孩子,溫柔才是殺手鐧。
當家長不知道這是「皮膚飢餓」時,就會對孩子的行為感到惱火,尤其是孩子拽頭髮、揪耳朵的行為會讓父母感到不適,那麼有些父母就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而去吼孩子,這個時候只是在增加孩子的不安感,改變不了孩子的習慣,孩子越來越感到害怕,對其身心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父母要溫柔地對待孩子。
3、給孩子找替代物。
這是對於一些經常不在家的、工作繁忙的父母來說是最好的選擇。給孩子提供喜歡的毛絨玩具,並告訴孩子這個玩具就代表了父母,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一直陪在身邊的,至少能夠給孩子一些心理安慰。直面孩子的內心需求,儘量的去滿足孩子。
孩子的這種「另類飢餓」都是很普遍的現象,只是需要我們更注意孩子的行為表現,有針對性對待孩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使孩子順利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