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會發現自家孩子在睡前非常喜歡揪自己的耳朵或者是摸自己的手臂,一旦家長沒有滿足孩子的這個需求,孩子就會陷入一種恐慌不安的狀態當中。而很多的新手爸媽都會被孩子的這種喜歡接觸的怪毛病所困擾,但並不明白孩子出現這種另類舉動的潛在原因。
鄰居家的孩子聞聞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之前我們在聊天的過程當中,就曾經聽到過聞聞媽媽抱怨過自家孩子,說聞聞尤其是在睡前特別喜歡揪自己的耳朵,一旦自己阻止,孩子還會表露出非常不開心的情緒。
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孩子睡前的種種怪異行為其實是在向父母表達自己的另類飢餓,而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講到的重點:皮膚飢餓。
皮膚飢餓產生原因主要還是因為孩子在出生之前一直會生活在媽媽充滿安全感的子宮內,會受到羊水的輕撫。這會讓孩子認為,溫暖的羊水撫觸環境才是自己最想要的。而當孩子出生之後,曾經無比熟悉的安全環境消失,而孩子也會在這種莫名的刺激下產生需要撫摸,摟抱等迫切需求。而醫學上就將這類行為舉動稱為皮膚飢餓。
因為孩子並沒有長期得到父母的撫摸,而產生了一種皮膚飢餓的現象,這種飢餓最直觀的表達就是孩子會表露出對於撫摸的強烈需求,如果不能夠被滿足,孩子的情緒也就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比較明顯的行為表現被納入皮膚飢餓的範疇呢?
1、需要媽媽的撫摸才能夠安穩的入睡,一旦父母與孩子分床睡,孩子就會立馬的驚醒。
2、需要吮吸自己的大拇指才能睡著,一旦家長將拇指與口腔分離,孩子也會睡得非常的不安穩。
3、會對某些自己喜歡的事物產生過度的依戀。比如說喜歡抱著軟綿綿的毛毯或者心愛的玩具睡覺。
4、有的會喜歡摸著媽媽的胸部或者手肘部位睡覺,一旦失去這種輕柔的撫觸感,孩子的睡眠質量也會受到影響。
5、只有揪著父母的耳朵或者頭髮才能夠安穩入睡,那麼這種表現的孩子會讓家長陷入更深重的苦惱之中。
6、習慣性的摸著媽媽的肚子才能平穩的過渡到睡眠的階段。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孩子會出現如此明顯的皮膚飢餓呢?
第一、生理上的迫切需求
美國邁阿密接觸研究機構負責人菲爾德指出:「人體的肌膚和胃一樣需要進食以消除飢餓感,而進食的方式便是撫愛和觸摸。」
父母輕柔的擁抱以及柔和的撫觸可以刺激孩子大腦分泌一種必要的激素,而體內的皮質醇的水平也會漸漸的下降,而這種激素的分泌可以幫助孩子更快地回到平和的情緒狀態,從而有力緩解孩子內心的焦慮感,讓孩子的安全感處於一個充盈的狀態。
第二、強烈的心理需求
其實我們會發現,在孩子剛剛出生不久,他其實是可以充分得到爸爸媽媽的撫摸和擁抱的。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與媽媽之間的依戀關係也正在悄悄建立。但當孩子隨著年齡的推移,會不得不面對某些必要的分離,這就會讓孩子陷入了分離的焦慮情緒當中,為了讓家長能夠像以前那般關注到自己,他們就會不自覺地出現行為倒退等症狀。而在睡前強烈的要求爸爸媽媽的撫摸,也是其中的一個特徵表現。
那麼如果得不到滿足,會對孩子產生怎樣的負面影響呢?
如果孩子的撫觸需求不能得到滿足,很有可能就會出現食欲不振,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塑造。這類孩子會更容易被自卑的情緒所圍繞,甚至出現躁動不安的狀態,而身體和智力的發育也會落於人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會常常表現出某些令我們無法理解的怪異舉動。
除了自卑怯懦的性格以外,這類孩子還有可能形成孤僻的性格,長大之後會非常渴望被他人撫慰,但如果這種迫切渴望他人撫愛的感覺過於強烈,可能會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健康發展產生非常大的消極影響。
所以說,家長也萬不可以輕視,孩子在睡前出現的這種怪異的舉動,還是需要從日常生活入手來滿足孩子的皮膚飢餓。
第一、給孩子多多做按摩撫觸,增強他的觸覺體驗
家長可以多在閒暇的時候去撫觸孩子的身體部位,這樣能夠穩定孩子的情緒,而且也能讓孩子的睡眠狀態變得更加的良好,促進孩子的大腦更好的分泌必要的生長激素,從而讓孩子的身體發育朝著更為理想的方向發展。
在《與寶寶同眠》這本書裡,有這樣一段話,「被愛撫是孩子發育成長中最重要的渴求,這種愛得到的越多,孩子的成長發育就越快,每天接受十五分鐘按摩的寶寶體重增長速度超過那些沒有接受按摩寶寶的47%,有的甚至更高。」
第二、領會孩子的心理需求,正面的去回應孩子
之所以很多孩子會出現這種怪異的舉動,只是因為想要迫切得到家長的關注與愛意,而作為家長需要做的就是及時領會孩子的心理需求並且不要強硬的去阻止孩子求關懷的舉動。
雖然有些孩子的行為會讓家長陷入苦惱,但要明白孩子渴望愛是一種本能的表現,家長更需要做的是要冷靜自己的態度。引導孩子用更正確的方式來表達對父母愛意的渴望。
第三、給孩子找好一個替代物
兒童精神醫學大師溫尼科特把布娃娃、毛絨玩具等孩子依戀的東西稱為「過渡性客體」。
而這些毛絨玩具,在這種特殊的時期,能夠比母親的撫慰起到更明顯的作用。家長會因為客觀的因素限制,不能夠長久的陪伴在孩子身邊,而這些外表可愛的毛絨玩具卻能夠代替媽媽讓孩子獲得充足的安全感。
所以說,還是希望各種家長能夠及時地關注到孩子向自己發出的信號,讓孩子能夠更加快樂自信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