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媽媽的分享:
我女兒睡覺有一個壞習慣,非要摳著肚臍眼才能睡,關鍵是肚臍眼是我的!我的!我的!重要的事說三遍,尷尬的事也要強調三遍,一到晚上睡覺,小手必須摳著肚臍眼,趁著她睡著了,把她的小手拿開吧,誰知道她一下子就醒了,小手在我的肚皮上劃拉半天,終於找到肚臍眼,才又安然入睡,這是啥德行?我都不好意思說出來,生怕別人以為我生的不是女兒,是個小怪物呢。
某寶媽的分享:
我家的睡覺總是抱著他的小被被,從剛出生到現在,五年了,小被被被他也扯也咬,都殘破不堪了,但是他還是很喜歡,睡覺的時候不抱著就睡不著,去幼兒園的時候,人家發被子了,我兒子愣是不睡覺,一個勁地要他的小被被,後來沒辦法,就把原來的小被子剪成兩個,放在幼兒園一個,定期拿回來清洗,啥時候能戒掉他的小被被呢?
某寶媽的分享:
我家孩子睡覺沒啥毛病,就是愛摸著我的耳朵睡,我一側的耳垂都快讓她拽大了,她爸爸還開玩笑,這樣更有福氣,有段時間我就讓她改掉這個習慣,誰知她開始樓我脖子,後來直接鎖喉,我都快喘不上來氣了,一提到這個詞,我就腦補宋小寶的經典臺詞,這到底是啥怪癖,自己睡自己的安穩覺不行嗎?孩子為什麼非要抓著一樣東西才能睡呢?
關於這個問題,還真的詢問過不下十位媽媽,只有極個別的孩子睡覺很安穩,啥都不抓就睡著了,多數的孩子不是抱著某個玩具,就是非要媽媽陪著才能入睡,有的孩子喜歡抓著媽媽的頭髮,有的喜歡抱著胳膊,還有的喜歡枕著媽媽的肩窩處,像上面說的寶寶,摳媽媽的肚臍眼,摸耳朵、鎖喉,甚至是摸著「曾經的飯袋」睡,也聽到過不少,為什麼寶寶睡覺要有這種行為?
親子依戀的正常表現
很多寶寶入睡前,都喜歡抓著媽媽,這是親子依戀的重要表現,因為中國的很多媽媽,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哄睡的方式都是抱著寶寶,讓寶寶依偎在自己的身邊,不然就是吃著奶睡著,久而久之,寶寶習慣了這樣的睡覺方式,他也習慣了媽媽的溫度和味道,如果媽媽不在身邊,他就很沒有安全感,所以總是頻繁地醒來,當抓著媽媽的時候,他潛意識就認為媽媽一直在他身邊,所以睡得很安穩。
安全感不足的表現
很多人都說,寶寶必須抱著某個東西睡覺,是安全感不足的表現,這點還是有點道理的,比如說我有段時間出差,孩子跟著奶奶睡,但是她晚上怎麼也睡不著,後來奶奶想了一個辦法,把我的一件睡衣疊起來讓孩子抱著,她聞著媽媽的味道,很快就睡著了,當媽媽的陪伴不足時,孩子就會被迫轉移依戀對象,一個玩具熊,一個小被子就是他們的精神寄託,抱著就擁有安全感,所以這樣的寶寶,媽媽要多多地陪伴,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就會好很多。
寶寶入睡必須要經歷的階段
寶寶獨立入睡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一般分為三個階段,需要人陪,需要物陪,獨立入睡,所以不管是摸著媽媽,或者抱著安撫玩具,都是睡覺需要經歷的階段,父母不需要過於擔心,很多孩子擁有獨立入睡的能力後,就不需要這些了,但是不排除個別孩子,長大後仍然存在這種行為,需要慢慢引導。
孩子有這些行為,媽媽要如何引導呢?
首先,媽媽要接受孩子入睡的這種習慣,如果感覺不舒服,可以試著跟寶寶溝通,寶寶你可以讓媽媽翻翻身,等一會再摟胳膊嗎?或者趁著孩子入睡,塞一個被子角過去代替,並且在入睡前,肯定地告訴寶寶,媽媽會一直在你身邊,但是媽媽不喜歡你這樣一直摟著媽媽,你可以試著自己入睡嗎?
如果寶寶反抗情緒比較強烈,媽媽不要強制撤離,循序漸進地給孩子灌輸這種想法,他總有一天會改變,另外,從小給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睡覺習慣非常重要,比如從小不摟著寶寶入睡,吃完奶就讓他在獨立的被窩裡,不會在半夜孩子哼哼唧唧的時候,把孩子摟過來入睡,而是採取輕拍的方式安撫,孩子從小跟媽媽同屋不同床也非常重要,可以在大床旁邊加小床,很多外國孩子從小就在自己的房間睡覺,父母從不分開,他們獨立睡覺的能力來得更快,也適應得更好呢。
總而言之,寶寶睡覺的這些小習慣,也絕不算是怪癖,一般都可以改變,但如果寶寶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需要尋找更深層次的原因,幫助寶寶改變呢。
您的寶寶睡覺有哪些小習慣?歡迎分享您的育兒經驗和有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