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秘籍君
從樂樂出生起,睡覺前就必須摸著我的鼻子才能入睡,這個習慣給想要四歲分床的我帶來一定阻礙。後來,我就想要先糾正摸鼻子的毛病再分床,奈何小傢伙被拍醒後總是哇哇大哭,然後在睡夢裡繼續尋找我的鼻子。
樂樂的怪癖讓我很是煩惱,茶餘飯後講給姐妹們聽,誰知他們也在經歷一樣的事:文文家女兒一定要揪著她耳朵入睡,小米家兒子則更過分,習慣掐她胳膊,睡裡夢裡都要掐幾下,氣得她多次想揍娃。
於是,我帶著疑惑去諮詢了兒童心理專家,想知道寶寶們這些行為到底意味著什麼?對方也給出了專業的答案,表示這是因為寶寶的肌膚「餓了」。
「另類飢餓」:寶寶的皮膚
根據醫生的解釋,寶寶的飢餓感並不只是體現在腸胃上,還包括身體肌膚表面,想要親暱的願望非常強烈,而從家長那裡又得不到滿足,於是就擅自採用喜歡的方式去聯結和母親之間的皮膚接觸。
形成皮膚飢餓的原因則是跟寶寶出生後被忽視造成的。按照心理專家解釋,寶寶在娘胎裡屬於被羊水環繞的狀態,也就是說,小傢伙的肌膚是一直被溫柔以待的。但等到出了娘胎,寶寶脫離了羊水的安撫,整個人都會陷入不安全的狀態。這時候,如果父母能夠整日擁抱著寶寶,或者給寶寶以充分的愛撫,那就能彌補這種不安,反之便會將不安全感擴大,由此形成了皮膚飢餓症。
前文中無論是我家樂樂,還是姐妹家寶寶,都是受皮膚飢餓症影響帶來的怪癖。想來也是當初我們都忙於工作的緣故,根本沒有時間去陪伴寶寶。若本身是高需求類型的寶寶,這種不安全感會直接翻倍,寶寶們只能用摸鼻子、揪耳朵的行為來降低自己的飢餓感。
那麼,家長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人體的肌膚和胃一樣需要進食以消除飢餓感,而進食的方式便是撫愛和觸摸。」
這是心理專家的建議,想要糾正寶寶的怪癖,家長要做的就是彌補曾經虧欠寶寶的愛撫。以我家為例,樂樂如今已經四歲了,到了該分床的年齡,但因為小時候的虧欠,我已經決定延遲半年。而在這延遲的時間段裡,我會通過多擁抱他、親親他,來降低他對一個人睡的不安全感。
除了身體上的接觸,我還會正面回應樂樂的愛。說白了,中國人慣常喜歡含蓄,殊不知這會讓寶寶非常不安,倒不如正面表達,把「媽媽愛你」掛在嘴邊才好。
最後,你家寶寶有什麼怪癖嗎?快分享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