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耳垂、依戀小毯子?孩子睡前這「怪癖」,反映了孩子是什麼性格

2021-01-09 鯨魚奶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很多寶寶都有睡前的小怪癖,我曾經就在家長育兒討論群裡發起過這個話題,見識到了好多寶寶睡前的"小怪癖"。

家長A說:"我家寶寶每天晚上都必須摸著我的耳垂才能睡著。"

家長B說:"我兒子每天都抱著他那個小毯子,從兩歲多開始,到現在,兩年了吧。"

家長C說:"你們都還好,我家的那個小屁孩,必要要人抱著搖著,才能睡。"

還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小怪癖,讓人看著既是好笑也是無奈,不過話題討論到最後,家長們關心的還是這麼一個問題:孩子有睡前小怪癖,正常麼?這體現了孩子有什麼問題?

我相信屏幕前的您如果家裡寶寶也有睡前小怪癖,肯定也會產生這種疑惑。

像我親戚家一個小孩子,因為戒母乳戒的比較晚,所以養成了必須含著手指頭才能睡著的習慣。親戚一直都想讓他改了這個癖好,可怎麼都戒不掉,要是年齡小還好,可這個現象一直持續到小學都三年級了,還是含著手指頭睡,親戚就開始想:"這孩子不會是心理有問題吧?"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的睡前小怪癖就像是"睡前儀式",就和我們現在很多人睡前喜歡看書或者用手機刷視頻看新聞一樣,是一個睡前養成的習慣。那麼寶寶睡前小怪癖的養成大多數都是和所處成長環境的經歷有關聯。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成長情況下,很多時候孩子的1~5歲成長階段接觸接觸最多的或是媽媽,平日裡都是媽媽陪伴在孩子身邊和孩子進行互動和交流,所以孩子很多睡前小怪癖都是和媽媽有關。

孩子年齡尚小,心智都是屬於比較稚嫩單純的,他們的膽子很小,所以有的時候會有一些孩子和家長一起睡覺,這個時候如果對孩子進行分房睡覺的舉動,就有可能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他們就會企圖尋找一些安全感,比如睡前喜歡粘人,必須抱著媽媽的手臂或者被親人抱著才能入睡。

孩子睡前怪癖,都體現了孩子什麼性格?

1.缺乏安全感

孩子有睡前小怪癖,極大程度上都是變體現出了孩子缺乏安全感,很有可能是白天的經歷讓孩子受到了驚嚇,亦或者是曾經聽到過一些恐怖的話語記在了心裡,這都極有可能讓孩子難以入睡,所以需要一些在他自己看來可以給予安全感的東西來緩解自己的恐懼。

有這種睡前小癖好的孩子性格比較脆弱膽小的,很多時候他們會小心翼翼過頭,甚至優柔寡斷,很難堅定立場和信念想法。

2.防備心理強

還有一部分小孩迷戀小毯子,喜歡睡覺的時候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甚至悟出一身汗都不願意把被子掀開。再拿我姑姑家的小孩來舉例,她家小孩睡覺就特別淺,只要有一點兒動靜聲響,立馬就清醒過來,瞪著倆大眼睛很驚恐的看發生了什麼,所以一直睡眠質量都不好。

一般如果孩子有這種睡前小怪癖,還是跟孩子安全感的獲得程度有關係,因為他們的神經一直處於緊繃狀態,無法進入深度睡眠,這種孩子的性格大多是比較敏感多疑的,對外界事物經常抱有懷疑的態度,很難打入他們的內心世界,容易養成沉默寡言不融入集體的古怪性格。

其實有睡前的怪癖真的不是什麼很嚴重的情況,更不是什麼心理疾病,只是源於對父母陪伴的渴望,對安全感的追求與情感所需,家長不必太過於著急,可以採取以下幾種方式來慢慢的戒掉孩子睡前"小怪癖"

如何戒掉孩子睡前小怪癖

1.對孩子多一些耐心

我們要先提倡家長們,最好可以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就讓孩子睡嬰兒床,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獨立性,也可以讓家長和小孩都有充足好的睡眠。但如果你的孩子是突然和你分開睡覺後染上的怪癖,那麼你就要有耐心的幫助孩子慢慢的戒除這個怪癖,記住一定不要急躁和強硬的制止,要學會理解和安撫他們,孩子的內心都是很脆弱的。

2.多給孩子陪伴

平日裡再怎麼工作繁忙,也請騰出來一些時間多陪陪孩子,不要讓孩子有一種不被重視感。建立一個溫馨的親子關係,對孩子的性格培養成長發展時非常重要的。如果孩子有睡前小怪癖,那麼家長就更要在孩子睡覺之前多陪陪孩子,讓孩子內心的恐懼不安減少和降低,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在父母愛的陪伴下入睡,有一個好的睡眠質量。

3.和孩子溝通交流

如果孩子有一些比較"過分"的睡前小怪癖,比如:必須要家長抱著搖晃著才能睡著,必須拽住媽媽的頭髮才能睡著等,諸如此類,那麼我們家長就要和孩子進行溝通,要告訴孩子你這樣做媽媽會很痛很難受,孩子會體諒媽媽的不舒服來慢慢放棄這個怪癖。

不過要幫助寶寶戒掉睡前小怪癖,我們做家長的還是要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孩子為什麼會有安全感過低的情況,從根源上消除孩子內心的擔憂和恐懼。

記住,習慣的養成是需要時間的,而要消除一個習慣,那更是要付出幾倍的時間去解決,所以做家長的,一定要戒驕戒躁,要有耐心的去和孩子一起面對困難,避免以下錯誤的做法。

戒掉孩子睡前小怪癖的幾點誤區

1.強制性戒除孩子睡前小怪癖

有的家長會對孩子的睡前小怪癖採取強制性的戒除,比如孩子喜歡含著手指睡覺,有的家長就會強硬的要求孩子不準再含手指,如果孩子忍不住,家長們甚至會採取對孩子進行拍打的行為去嚴厲制止孩子,雖然這種做法可能會起到效果,不過會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空缺,可能會出現做噩夢的後果,只治標而不治本。

2.用恐嚇的方法來讓孩子入睡

孩子睡前小怪癖的養成在上文有說明,大部分原因都是內心的恐懼和安全感過低的表現,所以有的家長喜歡用這樣的話來恐嚇小孩進行入睡:"你要是還不閉眼睛睡覺,大灰狼就會來把你抓走哦!"我們通常都以為孩子會因為害怕大灰狼而乖乖聽話睡覺,但從來都沒有考慮到這句話一直都被孩子記在了心裡,他們會一直都覺得有一隻大灰狼潛伏在身邊,這讓他們內心的不安達到了巔峰,從而加重的睡前小怪癖的養成。

還有平時家長要注意自己言談,不要讓孩子聽到一些過於刺激的話語和畫面,這些對孩子的心智都會造成傷害,他們的世界很單純,也很容易被塑造和侵擾,很多時候一句不經意的玩笑話都可能印刻在他們心裡,在自己睡覺的時候一個安靜的氛圍下就可能回憶起來,從而加深內心的恐懼,導致睡眠質量的不好,睡前小怪癖的養成。

另外在孩子睡覺之前,不要讓孩子進行太過於激烈的運動,不要讓他們去觀看比較熱血的視頻或者是容易令人興奮的話題,更不要在睡覺之前和小孩發生爭執,這些做法行為都會讓孩子情緒波動大,無法快速的進入睡眠。

很多孩子成長出現的問題,不論大小,家長和老師都要重視,但不要慌張,及時找到問題根源所在,和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多一些耐心和細心。

我是鯨魚媽媽,也是3歲寶寶的媽媽,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摸耳朵、裹毯子,為啥孩子睡前有這些小「怪癖」?和他們性格有關
    之前幫媽發現,寶寶在睡前總是喜歡摸自己的耳朵,就以為是寶寶的耳朵不舒服。帶著他去醫院檢查了一下,但沒有任何問題。幫媽就覺得很奇怪,這是怎麼回事?醫生在聽了我描述後說:「其實這是孩子的睡前小怪癖」。
  • 孩子吸手指、依戀小毯子……知道真相後,媽媽後悔了
    視頻裡,一個小女孩站在晾曬的小毯子旁邊,一邊吮吸大拇指,一邊抓著小毯子,放在臉上摩擦。當媽媽把毯子拽開,她馬上拽回去,繼續摸索小毯子。「孩子都7歲了,還有這種怪癖……」朋友惋惜地說。其實,很多孩子都有這類「怪癖」。
  • 孩子喜歡抱著指定小毛毯,就是「小怪癖」?不,孩子正在走向獨立
    文丨小兔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閨蜜發現孩子身上多了個「小怪癖」,小傢伙睡覺的時候手裡一定要拿著一條小毛毯。近來天氣比較熱,可是孩子仍然不允許媽媽把小毯子收起來。閨蜜覺得很奇怪「這條毯子看起來很普通啊!為什麼孩子會如此偏愛呢?」
  • 孩子摸乳房、捏耳朵、依戀布娃娃......這些細節,千萬不能忽視
    可我們常常不能理解孩子的這些「小怪癖」,有時會逗他們:這麼大了還摸,你羞不羞?有時會嫌棄他們的被單、娃娃太髒,要拿去清洗、丟掉。還有時,會粗暴地拒絕他們,甚至指責他們……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可是我們長大後,卻忘記了。那些有著「小怪癖」的孩子,其實更需要被愛。
  • 孩子摸乳房、依戀毛巾、抱毛絨玩具?恭喜你,你的孩子正走向獨立
    他說,傅園慧小時候就一直喜歡摸一塊小毛巾,後來長大就改成一根繩子了。維嘉問傅爸爸:「如果不摸怎麼辦?」傅爸爸回答:「不摸她的手就沒地方放。」秦海璐說:「她都已經22歲了呀。」傅爸爸笑著說:「她一直都這樣的。」很多人可能都如維嘉和秦海璐一樣的想法,都這麼大了還依戀物品,這也太孩子氣了吧?
  • 《阿文的小毯子》:依戀移情物不是戀物癖,家長處理方法很重要
    前段時間陪孩子讀繪本《阿文的小毯子》。小老鼠阿文有條黃色的小毯子,從小他就特別喜歡它,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玩耍,都會帶著他的小毯子。鄰居阿姨說阿文已經長大了,不能走到哪裡都帶著小毯子。為了讓阿文戒掉他的小毯子,老鼠媽媽和老鼠爸爸想了很多方法,可都失敗了。快開學了,老鼠媽媽把阿文的小毯子做成了很多小手帕,阿文每天都帶著小手絹上學。
  • 《阿文的小毯子》:了解「過渡性客體」,懂得孩子「戀物」心理
    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每一個小孩都有一件十分依賴的東西,有的是毯子,有的是布偶,這件東西對他們來說十分重要,最明顯的便是在孩子們要睡覺的時候,必須有這件東西的陪伴,而有些孩子甚至連吃飯玩耍都一定要帶著它。很多寶媽對於孩子對這些非生命體的依賴感到十分的擔憂,擔心孩子過分依賴非生命體而影響了正常親密關係的建立。其實孩子所依賴的這一件非生命體對於他們來說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 心理學家:孩子摸著媽媽睡不是「怪癖」,而是在表達「另類飢餓」
    文/孕媽咪育兒經(原創丨歡迎轉載分享)不知道各位父母有沒有發現,孩子在睡覺時,除了姿勢「五花八門」之外,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特殊「癖好」。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講,睡覺時都喜歡摸著媽媽的某個身體部位,不然就無法入睡哭鬧個不停。如果孩子有這類「怪癖」,很多媽媽因此而苦惱不已,總擔心孩子會不會出現什麼問題?
  • 依戀布偶、小被子……孩子戀物是病嗎?父母該如何幹預?
    其實,同學家的孩子戀物習慣很多小孩子都有。最容易讓寶寶產生依戀是一些比較柔軟的物品,比如小被子、小毯子、小枕頭、媽媽的乳房、頭髮、指頭、拳頭以及玩具、奶瓶等。洪荒少女」傅園慧」,她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節,樂觀開朗,很多人會以為生活中的她一定很獨立很強悍。
  • 如何對待孩子的戀物行為?《阿文的小毯子》:善用共情思維來幫助
    如果家長可以認真觀察會發現孩子都會有一個自己非常喜歡和依戀的東西。比如說毛絨玩具,比如說小毯子等等。對於孩子依戀非生命體的行為會有不少的寶媽陷入到焦慮情緒當中,害怕孩子因為對於某件物品的過度依賴而忽視了正常親密關係的建立。但其實這個非生命體對於孩子的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 23歲女孩「摸摸」寸不離身,孩子的這些「怪癖」需要戒掉嗎?
    23歲的傅園慧「摸摸」寸不離身傅園慧因為樂觀開朗的性格被大家所熟知,作為遊泳運動員她也非常出色,而且之前在比賽之後的採訪中,傅園慧「瘋癲」的性格立馬圈了很多粉絲,傅園慧也給大家帶來了很多歡樂。就是這樣優秀的女孩,也有著自己的「依戀物」,在一檔綜藝節目中,23歲的女孩「摸摸」寸不離身,這個「摸摸」其實就是一條紅布,在面對新環境的時候,傅園慧如果產生緊張感,就會摸一摸這個紅條。
  • 看《阿文的小毯子》,輕鬆解決孩子的戀物習慣
    我是一位幼師媽媽,在幼兒園我們經常會遇到有些孩子必須要帶著某樣物品,有布娃娃、有小被子、有小玩具、有小水杯等等等等。這些孩子可能不但是上學要帶,可能去任何地方都離不開他們最愛的物品。在家長眼裡可能不能理解,但其實這只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階段。通過家長正確的引導是完全可以解決的。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幫助孩子尋找自我發展之路
    用愛和共情幫助孩子成長,通過這一繪本家長們也可以獲得新的啟發。阿文對毯子的依賴繪本故事中,小老鼠阿文對一條毯子情有獨鍾,走到哪兒都帶著它,於是阿文父母為了讓阿文擺脫這種壞習慣,想方設法地要奪走毯子,但阿文的態度很堅決就是不從。最後媽媽想了個辦法,將毯子剪成了很多的小手絹順利解決了阿文戀物的問題。
  • 《阿文的小毯子》:正確對待孩子戀物行為,應用共情思維給予尊重
    關於《阿文的小毯子》《阿文的小毯子》故事很簡單:一隻小老鼠——阿文,無論去哪裡都要帶著他的小毯子。因此鄰居多次笑話小老鼠,小老鼠的爸爸媽媽嘗試了很多辦法想讓小老鼠放下他的毯子,但是都失敗。最後小老鼠的爸爸媽媽覺得讓小老鼠一昧地丟棄小毯子是不對的,應該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小毯子,小毯子不僅是一個"物",也是孩子感情的一種寄託,於是把毯子做成手帕讓孩子隨身攜帶,即幫孩子緩解了失去所戀之物所帶來的焦慮,也減少了外人的笑話對小老鼠的傷害。這是小老鼠爸爸媽媽運用愛的共情的表現。
  • 孩子的小怪癖=有問題?NO!錯誤制止可能導致心理問題
    如果小怪癖真的成了大問題心理治療師Sara O'Rourke說,如果孩子的行為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幹擾,那麼有可能是感覺處理障礙的跡象。對於感官發出的信號,這些孩子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而那些有小怪癖的孩子其實是找到了自我調節的方法。
  • 孩子有哪些無釐頭的行為?網友:愛摸奶奶的耳垂,算不算?
    閨蜜和我說這件事的時候滿臉的幽怨,總以為是自己不夠關心她,讓她感到沒有安全感。我沒有說話,只是覺得孩子的世界,大人真的很難理解。明明很簡單,但是做出來的事卻讓大人想不通。@蒲心:我兒子十七個月,每次餵飯或者吃別的東西,掉在地上或者桌上,馬上撿起來吃,哪怕是一粒飯。@橘子:以前電視節目有個老外吹薩克斯《回家》,然後畫面是一排排柳樹蕩來蕩去。
  • 摸耳朵、摳肚臍加鎖喉,媽媽能活著真不易
    重要的事說三遍,尷尬的事也要強調三遍,一到晚上睡覺,小手必須摳著肚臍眼,趁著她睡著了,把她的小手拿開吧,誰知道她一下子就醒了,小手在我的肚皮上劃拉半天,終於找到肚臍眼,才又安然入睡,這是啥德行?我都不好意思說出來,生怕別人以為我生的不是女兒,是個小怪物呢。
  • 「娃睡覺喜歡抓我頭髮」,睡覺喜歡摸媽媽,是在表達「另類飢餓」
    之前在網上,也看到很多寶媽有關於這方面的煩惱,有些寶寶在睡前有一些「特殊癖好」。像是摸媽媽的耳垂、肚皮、乳房,還有些寶寶要抱著一些「伴侶入睡」,戚薇之前在節目中公開了自己的哄娃「神器」是一個美妝蛋,可以讓女兒lucky安靜下來。
  • 那不是小毯子,那是同年的依戀
    很多孩子有一條愛不釋手的毯子,或是布偶、小汽車之類的小東西,不論去哪裡都隨身帶著,就像阿文和他的小毯子形影不離,令大人匪夷所思。心理學家會從「安全感」的觀點來看阿文和小毯子的關係。孩子的世界到處有警告和限制,有困惑和疑慮,他們不停地成長,等於不停地在適應隨成長而來的變化。所以,他們需要有穩定和連續性的感覺,來平衡變動所造成的不安。
  • 別把孩子的「怪癖」,當做毛病糾正,也許這正是「天才」的表現
    對周圍世界敏感的孩子常常會表現出膽小、謹慎等性格特點,具有敏銳的直覺,有的還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喜歡獨處。如果孩子有這些現象,並不一定是孩子的性格產生問題,可能這是他高智商以及天賦的表現。在面對孩子的怪癖時,家長一定不要嚴厲地幹預,否則孩子可能會畏懼自己原有的癖好,再也不敢嘗試。家長們要多留意觀察孩子,分析孩子其它方面的表現,綜合判斷孩子是否是性格問題還是藏有天份。只要孩子的怪癖不是過於產生影響,家長最好尊重孩子的特殊癖好,並多參與其中了解孩子的真實世界,引導孩子發揮其天賦和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