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有家長煩惱,孩子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養成了奇怪的習慣:不時用手指纏頭髮,抱著之前玩舊的娃娃聞個不停,晚上非得翻來覆去十來回才肯睡覺……說一頓改一陣,但很快又恢復原狀。別擔心,這些看似奇怪的習慣,或許正在幫助孩子!
來自美國維吉尼亞州的Amanda Ponzar說:「我兒子今年6歲,他經常捏身邊年長女性手臂內側的肉,包括我的,還有他奶奶和老師的。」有時他會不小心捏得太用力,甚至會去捏陌生人。Ponzar說:「我經常要替他道歉,爸爸也會為此懲罰他,但我們不知道他為什麼要這麼做。」
而來自緬因州的Erin Haskell說,自己的女兒臨睡前喜歡翻來翻去:「Mollie自2歲開始,就習慣躺在床上,雙手抱在胸前,來回折騰20分鐘才肯睡覺。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也面臨著類似的煩惱。我家孩子年紀已經挺大了,但還是愛咬樂高積木。我常常一邊吼他,一邊把積木、遙控器、被咬壞的玩偶等從他嘴裡拿出來。但無論我怎麼說,他就是改不掉。
小怪癖=有問題?NO!網絡諮詢或許會導致小題大做
其他孩子也許還有更多奇特的習慣,比如愛擺弄掛在書包上的玩偶,或者老用鼻子去聞舊毛絨玩具,甚至令人不安地一直轉圈。這些「怪癖」常常使父母困惑、煩躁、尷尬,並且感到擔憂。兒科心理治療師Lindsey Biel說:「有些父母在網上的育兒社區諮詢自己孩子的奇怪行為時,常常碰到『熱心』媽媽說,孩子可能得了自閉症、焦慮症或感覺處理障礙(註:又稱感覺統合失調,指對特定的聲音、光線、氣味、味道、觸摸等,患者反應過度敏感或過度不敏感)。」雖然人們對神經系統異常的早期症狀敏感是好事,但這些草率的判斷,很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
孩子的需求隱藏在小習慣背後
《兒科神經病學研討》(Semearnars in Pediatric Neurology)2018年刊登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多達70%的發育期兒童會有一些看似無意義的重複行為,例如抖腿、咬指甲或用手指繞頭髮。這些怪癖不僅正常,而且是有原因的:它們是一種感官自我調節的方式。「當明白了孩子這樣做的原因,父母就不會再將之當作古怪的習慣,而是看成一種有目的性的行為。」費城兒童醫院的兒科早期發展醫生Amanda Bennett說。
如果小怪癖真的成了大問題
心理治療師Sara O'Rourke說,如果孩子的行為對日常生活造成了幹擾,那麼有可能是感覺處理障礙的跡象。對於感官發出的信號,這些孩子無法做出適當的反應,而那些有小怪癖的孩子其實是找到了自我調節的方法。如果有這類跡象發生,請諮詢醫生,由對方推薦心理治療師幫助解決。
揭秘!小怪癖背後感官的秘密
1 咬衣服 他們是口部感官有更多需求的孩子Biel說:「有些孩子總愛咬和吸手邊的東西,他們這麼做可能是因為口部感官不敏感。」換句話說,喜歡咬衣服的孩子其實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滿足嘴部感官的需求。「這種咬東西的行為,可能幫助釋放了一種能產生舒緩感覺的神經遞質(比如5-羥色胺和多巴胺),讓這些孩子感到平靜和專注。」Biel解釋道。
Biel說,愛咬東西的孩子通常在嬰兒期也有過容易流口水、說話晚或食欲不振等問題:「他們往往很難掌握唇部和口腔的精確運動,因為他們處理這些觸覺的方式和其他孩子不太一樣。」
不安全?那就換個安全的對象咬
雖然這些行為通常是無害的,但如果孩子喜歡咬的東西是帶細菌的硬物,或者有窒息等危險,就需要諮詢醫生並幫孩子矯正了。另外,根據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如果孩子4歲之後還喜歡長時間吸手指,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嘴型或引起咬傷等問題。Bennett博士說:「我女兒今年10歲,每當我發現她看電視時不自覺地開始咬項鍊或筆帽,就會遞給她一塊口香糖,幫助她刺激口部感官。現在,許多觀念超前的學校允許孩子在課堂上嚼口香糖,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行為與神經科學研究》雜誌上的一項研究顯示,對於4歲以上的兒童,吃口香糖不僅可以作為一種安全的替代手段,還可以提高孩子的機敏程度,同時增強認知能力。
2 來回翻身&轉圈圈 刺激運動和平衡感官
孩子睡前愛翻身和在家愛轉圈,這兩種行為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事實並非如此。STAR研究所是一家關注感覺處理障礙的科研機構,就職於此的臨床主任Lucy Jane Miller博士說,這兩種孩子其實都是在嘗試刺激內耳中的器官。這些器官是人體內前庭系統的一部分,負責感應運動和平衡狀態。
常常不自覺地翻身、轉圈、搖晃或蹦蹦跳跳的孩子,前庭系統可能比一般人需要更多運動刺激,因為他們對刺激的敏感度低於平均水平。關鍵在於,你需要知道刺激到什麼程度才能滿足孩子的需求。Miller博士說:「這個問題可以表現為一條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當孩子轉圈時,喚醒水平增長,保持平靜和專注的能力也相應提高。而當反應水平到達曲線的頂端後,喚醒水平繼續上升,對應的能力反而會下降。」
學習控制動作的「度」
如果刺激過度,就可能引起感官過載問題。Mill er 博士說:「與孩子一起找到拋物線的頂點在哪裡非常重要,也可以請心理治療師協助。」例如,父母可以幫孩子設定規則,像是把速度控制為每秒轉1圈,最多轉10圈就得換個方向。「中斷後重新開始的時刻,孩子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運動信息最為豐富。」Biel說。另外,也可以在家中放能搖動的木馬等玩具,來滿足孩子的感官需求。
目前Mollie睡前依然要在床上翻幾次身(在朋友家留宿時會努力克制),不過隨著年紀增長,這些怪癖很有可能會逐漸消失。Biel說:「之前有個來我這看診的孩子,就很喜歡翻身和蹦蹦跳跳,後來通過馬術獎學金考取了大學。她長大一些後,像很多孩子一樣開始參與田徑運動,這給了她很多有益的全身性感官刺激。」除騎馬之外,體操和遊泳也有類似的效果。
3 聞來聞去
我的孩子就很喜歡聞東西。他到哪兒都帶著一隻鴨子造型的毛絨玩偶,然後不時把它靠在鼻子前深吸一口氣。Biel聽了之後問道:「他是不是經常在打瞌睡或者不開心時這樣做?」我回想之後發現確實如此。Biel告訴我:「氣味與大腦的邊緣系統直接相關。後者是大腦情感、記憶和情緒的中樞,與人際交往密切相關,所以孩子會喜歡聞那些給他們帶來美好回憶的物品。」
這些舒緩的氣味可以讓孩子感到安全和放鬆,並由此促進睡眠。回想一下就會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記憶的味道,並願意在其中找到安慰。Biel說:「所以,有些房地產中介會噴一些蘋果派味的香氛,以此來促進銷售。與一般的孩子相比,這些孩子不過是需要更多感官信息來刺激大腦。他們情緒低落時,可能會喜歡一些其他人覺得不怎麼舒服的氣味,例如彩泥或蠟筆的味道。」
4 各種小動作 小動作也有大作用
Miller博士說:「摸、擠、戳、用手繞頭髮……這些坐立不安的小動作,其實都顯示著孩子對觸摸物體的渴望。」《心理學前沿》雜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反覆觸摸柔軟的標籤或輕輕撫摸自己的頭髮的時候,身體會對手的接觸做出反應,釋放一種帶來積極感受的神經介質(即催產素)。
除了鎮定作用之外,這些小動作還可以幫孩子集中注意力。「我們發現,所有孩子在進行挑戰性高的心理活動時,都會出現更多小動作,」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副教授Michael J. Kofler博士說。「孩子是在用小動作來刺激自己的大腦。對於部分孩子,尤其是患有多動症的,這些小動作有助於讓他們的大腦保持活躍,並且鞏固工作記憶(註:指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記憶系統)。」然而,曾經風靡一時的指尖陀螺實際上起的卻是反作用。Kofl er 博士說:「當孩子們在教室裡使用指尖陀螺時,注意力其實更加分散了。」
關鍵是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
因此,關鍵是要找到一種對孩子真正有用的習慣動作,同時還不能影響課堂學習。還記得開頭兒那個喜歡捏別人手臂的孩子嗎?他的媽媽Ponzar說:「我們很幸運,兒子的幼兒園老師找對了辦法。她用小蘇打充氣,自製了一批小氣球放在圍裙口袋裡。當我兒子想捏東西時,她就遞一個氣球過去。此後我的孩子就幾乎不再捏別人的手了。我給他讀故事的時候,他偶爾還會再犯,我就說,『不如拿你的氣球過來,我們一起捏』,效果立竿見影。他很喜歡那個氣球,甚至放在枕頭下面陪他入睡。」
孩子讓我感到尷尬,怎麼辦?
如果對孩子的怪癖感到尷尬,其實不是什麼大事。Lucy Jane Miller博士說:「這是父母會有的一種正常感受。我們總是希望孩子們改掉習慣,不再被其他人指指點點。」雖然怪癖本身對孩子們來說很正常,但《兒科神經病學研討》上的一項研究發現,當父母、老師等親近的人想要阻止這類行為時,孩子的負面感受會更嚴重。因此,在要求孩子改變之前,請回想一下:孩子自己是否感到尷尬?如果並非如此,而且他的怪癖不會影響生活的其他方面,那就不要插手。其實,孩子將樂高玩具放進嘴裡,就跟我們嚼口香糖是一回事,用不著大驚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