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3個「怪癖」,說明進入了肛欲期,家長再生氣也要忍為上策

2020-12-05 糖果的媽媽

精神分析大師S.Freud發現,寶寶1-2歲之間會進入肛欲期,他們通過排洩來獲得滿足。

執筆:楊十一

編輯:楊十一

定稿:歐陽比文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其中也會有一些特殊時期,讓寶寶突然染上了一些「怪癖」,讓新手父母感到無措。

寶寶1-2歲多的時候,可能會進入一段特殊的時期,這段時期他們的行為開始倒退。

已經會上廁所的孩子會突然開始「故意」尿褲子和拉褲子,這可能就是孩子進入了「肛欲期」。

寶寶「肛欲期」,這些怪癖太難搞

最近閨蜜雨桐經常向我吐槽自家孩子的「新怪癖」,雨桐家的寶寶已經2歲9個月了,因為明年上幼兒園,雨桐早早地就做好了準備。

孩子2歲多的時候,雨桐就開始訓練寶寶獨立上廁所,寶寶也很爭氣很快就學會了,告別了紙尿褲穿上了小內褲。

但最近孩子卻經常憋尿或憋便便,最後拉褲子。不但如此,寶寶竟然還會摸便便,這可把雨桐嚇壞了,孩子怎麼突然開始對自己的排洩物好奇了呢?

我告訴她,你家孩子這個現象,分明就是進入了「肛欲期」,你千萬別打罵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就不好了。

什麼是肛欲期?

肛欲期並不是寶寶生病了,而是幼兒發育的正常階段,就寶寶的口欲期用嘴「探索世界」一樣,肛欲期也是寶寶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除了心理因素外,這和寶寶的發育也有一定的關係,2歲左右的寶寶,括約肌已經基本發育完成,這讓他們對排洩物的控制力增強。

這時的寶寶具備了「憋」的能力,也會有意識地保留自己的排洩物,這種行為多在孩子2歲後出現,會一直持續要4歲左右

孩子有3個「怪癖」,說明進入了肛欲期

隨著孩子口欲期的結束,他們需要一個新的方式來填補心理的空缺。

怪癖一:孩子經常拉褲子或尿褲子

如果你家孩子明明已經學會了上廁所,但是最近卻經常「拉褲子」,出現倒退的行為,這就可能是寶寶進入了肛欲期。

和家長想的一樣,孩子就是「故意」的,他們通過「憋」的行為來刺激自己,從而獲得滿足。有的寶寶甚至不會一次拉完,而是每隔一會拉一次,頻繁的拉褲子。

怪癖二:孩子上廁所的次數突然增加

有的寶寶喜歡憋著也有的寶寶喜歡「排」出去,如果你發現寶寶最近上廁所的次數特別頻繁,比之前增強了1倍,那麼也有可能是孩子進入了肛欲期。

怪癖三:孩子對排洩物產生強烈的好奇

最難搞的是最後一種,有的寶寶進入肛欲期後,會對自己的排洩物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可能會在排洩後偷偷觀察「便便」,並且還會觸摸。

有的寶寶甚至會給自己的「便便」起名字,在他們眼裡這些都是他的所有物,他們並不會感覺到髒或不適。

如何正確處理寶寶「肛欲期」?

如果你家孩子有3個「怪癖」,說明他們進入了肛欲期,家長再生氣也要「忍」為上策。

△ 帶孩子正確認識肛欲期

當孩子進入肛欲期後,家長千萬不要用打罵的方法,來讓孩子「改正」。幼兒專家表示:如果在肛欲期對寶寶過分壓制,會讓孩子形成「肛門人格」。

留下永久的心理陰影,不但不會改正,還會形成強迫、偏執等性格,使內心產生衝突。

家長應該尊重孩子,告訴他們什麼是排洩物?我們為什麼要排洩?

△ 轉移注意力

從心理學上看,肛欲期實際上是一種倒退行為,幼兒通過這種方法來獲取心理上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比起教訓孩子,我們可以更多的陪伴孩子,帶孩子做遊戲、學習、吃飯等來轉移他們的注意力。

△ 間接懲罰

當孩子「屢教不改」家長無可奈何時,我們也可以用一些間接的方式,來讓孩子認識到「隨意排洩」的錯誤。

家長可以重新給寶寶穿上紙尿褲,這對已經脫掉紙尿褲的寶寶來說是一種「懲罰」,他們會覺得非常難受。

當孩子提出異議時,我們要告訴他,只有正常上廁所後,才會給他脫掉紙尿褲。

糖果媽媽今日話題:你家寶寶肛欲期有什麼「怪癖」嗎?你又是如何幫寶寶克服的呢?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的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寶寶「肛欲期」,3個怪癖太難搞,處理不當恐給孩子留陰影
    孩子有3個「怪癖」,說明進入了肛欲期 隨著孩子口欲期的結束,他們需要一個新的方式來填補心理的空缺 怪癖一:孩子經常拉褲子或尿褲子 如果你家孩子明明已經學會了上廁所,但是最近卻經常「拉褲子」,出現倒退的行為,這就可能是寶寶進入了肛欲期。
  • 孩子進入「肛欲期」會出現三個信號,家長先別罵,正確應對很重要
    經過欣子的引導,老師的照顧,孩子慢慢地從不愛去廁所,經常尿褲子,變得可以去廁所,會在想上廁所的時候叫老師。其實只要父母注意到這個問題,再多多提醒孩子,肛欲期的問題很容易解決。孩子到了一定年紀容易對「排洩」產生興趣,因為這份興趣,孩子經常做出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這點家長要知道。孩子在肛欲期會有哪些表現?
  • 孩子拉褲子上了,別錯怪他!很可能是進入了肛欲期
    來來來,別急著罵孩子,先來聽我說!你可能錯怪了孩子,因為這種現象多是因為孩子進入了肛欲期!什麼是肛欲期?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我們今天就來好好說說這個問題:孩子進入肛欲期的典型表現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孩子在身體發育過程中需要經歷口欲期、肛欲期等幾個階段。當進入第二個階段肛欲期時,孩子就會通過憋住大小便的方式獲得高度快感。原本,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括約肌逐漸發育成熟,已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小便,有了自主排便意識。
  • 孩子「肛欲期」,這2個行為只能忍,媽媽就做好多洗褲子的準備吧
    那麼到底什麼是孩子的「肛欲期」呢?佛洛依德提出了孩子的「肛欲期」說法,在18個月開始到36個月左右,孩子享受肛門排洩帶來的新奇感覺。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能明顯感覺到自己對身體的控制,並且有些迷戀這種感覺。 但是不是每個寶寶都會有「肛欲期」的這種表現,如果家長教育引導方式很好,寶寶會很快渡過這段時間。
  • 孩子有這3個「怪癖」,往往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別盲目糾正
    根據兒童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孩子3歲開始,他們的大腦發育會進入高速發育的階段,四五歲時達到巔峰期,家長若能利用好這個機會,孩子的智商會更高,未來學習不用愁。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長要多去觀察孩子的行為和精細動作,因為智商高的孩子身上總會出現「怪癖」,他們會作出於同齡人不同的事情,而這時候家長再加以引導,幫助孩子提升智商和創造力,會對他們成長起到很大的幫助。
  • 請父母們學習如何應對孩子肛欲期
    記得我的兒子3歲時,剛上幼兒園不久。有一天先生去幼兒園接他回家,到幼兒園後兒子告訴先生:「爸爸,我的褲子溼了。」先生帶兒子到衛生間,以為他要小便,就站在便池旁等。兒子一動不動,先生也沒有多想,以為兒子尿溼褲子,就將手伸到兒子褲子裡摸,想看看溼到什麼程度,結果摸了一手的大便。先生沒有生氣,反而大笑著對兒子說:「哈哈,你看我摸到什麼了,黃金啊!」
  • 別擔心,他進入了「肛欲期」
    關於寶寶大小便的問題,多發生在寶寶會走以後,媽媽會發現,原本已經懂得自行如廁的寶寶,開始出現反覆憋尿的習慣,甚至是拉在褲子裡後,才選擇通知媽媽,給媽媽帶來了很大的困擾,當孩子有這些變化時,恰好證明他進入了「肛欲期」,這是正常的成長過程,因此不用特別擔心,只要做好恰當的引導和應對即可。什麼是肛欲期?
  • 什麼是寶寶的肛欲期?媽媽可別小看這個問題,對寶寶很重要的
    孩子在生長發育的過程中會遇到非常多的問題,媽媽們越是在意,孩子也就會越著急,其實這就是大家所說的關心則亂。就比如在生理方面,小孩子經常會經常憋大小便,有的時候家長明明教了孩子上廁所,可是孩子還是會拉在褲子上,而且孩子也非常不樂意去用馬桶。
  • 長大雙商高的孩子,可能都有這些「怪癖」,家長別無知亂管教
    為什麼大部分孩子都會成為「智商高」的孩子有怪癖呢?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研究的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李玫瑾做出了解答。李玫瑾教授一針見血地表示:孩子雙商高,主要和父母有關。一般智商高的孩子都有這樣的父母,怨不了別人,如果家長提早改變,那麼還有可能改變孩子「低情商」的現狀。
  • 在這個時期,孩子會主動憋尿,又憋不住,家長可要知道背後原因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度過「口欲期」之後,會迎來「肛欲期」。但對於不少家長來說,這段時間的孩子簡直是個「定時炸彈」,他的大小便問題讓人費心,動不動就出現各種狀況。上周,兜媽和朋友麗麗一起帶著孩子去逛商場,孩子小名叫冬冬,才兩歲半。
  • 寶寶的3種「怪癖」,是「天生」智商高的表現,家長不要扼殺
    聰明的家長這樣做1)不要阻止孩子的小怪癖如果你發現了寶寶有這樣的怪癖,那麼一定不要阻止寶寶,尤其是在3歲以前,要多鼓勵做寶寶這些「怪癖」。留給寶寶一定的個人空間,讓孩子有獨立思考的空間,為其想像力和創造力搭建一個自由的平臺。
  • 寶寶便秘和肛欲期不一樣,一個影響身體成長,一個涉及心理健康
    漸漸地,幾個小朋友也嘻嘻哈哈的開始喊淼淼:「你拉不拉臭臭?」「你要不要拉臭臭?」……淼淼不幹了,很不開心的衝著媽媽叫嚷著:「我說過了,我不拉、不拉、不拉,你不要問我了好不好?」嚷完,他風一樣的衝到前面的樓下,不肯再過來玩,也不肯再回答媽媽的話。
  • 孩子的這五種「怪癖」,其實是高智商的表現,家長要懂得正向引導
    5、喜歡惡作劇當你的孩子喜歡調皮搗蛋,跟你作對似的惡作劇,家長朋友先不要生氣,不要對孩子過分苛責,這說明您可能擁有一個高智商寶寶。雖然早就料到會有被媽媽痛批一頓,但他們還是敢於冒險,「頂風作案」,還從小樹立風險意識、獨立性很強。那面對自己的高智商「怪癖」寶寶,家長朋友應該怎樣做呢?
  • 高智商的孩子,都有此類「怪癖」,家長別把「天才」扼殺在搖籃裡
    比如在玩玩具的時候,總有自己別出心裁的想法,把玩具拆開再裝上;再比如經常會盯著地上的螞蟻看,很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一看就是好久。 很多家長平時觀察不到的小細節,孩子總是能一眼發現……這大多都是高智商孩子的表現。
  • 哈佛最新研究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3個「怪癖」
    哈佛大學教授曾經對高智商的兒童進行調查,發現有的孩子看似聰明,小時候表現的很聽話、能說會道,但他們智商不會很高,相反,有的孩子看起來不太聰明,有一些「怪癖」,智商反而更高!只是父母不了解孩子的發展規律,總認為他們身上的「怪癖」是不好的行為,從而去盲目糾正,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天賦也會受到限制,所以,家長要多多注意!哈佛研究最新發現:長大後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多半有3個「怪癖」!
  • 孩子總是尿褲子了才說尿尿?不是要跟你對著幹,原因家長要知道
    不少媽媽遇到過這個問題,記得之前有位奶奶就跟我抱怨說,孩子真的是喜歡跟我對著幹,讓他拉在馬桶裡他偏不要,一轉身就給我拉褲子上,而家長看到這種情況,總是覺得氣不打一處來。其實,還真不是孩子要跟家長對著幹,如果家長因為覺得孩子對著幹而對孩子打罵的話,反而會讓如廁訓練成功的時間不斷地延長。為什麼孩子通常會尿完了才跟家長說呢?
  • 李玫瑾:高智商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些「怪癖」,父母別無知亂管教
    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孩子小時候調皮搗蛋甚至有些「怪癖」,但他們長大後卻比聽話懂事的孩子更有出息,這是為什麼呢?李玫瑾教授分析認為,世界上有很多名人小時候都會有些怪癖,也就是說,智商高的孩子,通常都有這一些「怪癖」,家長別因無知而盲目管教。
  • 「準天才」的孩子,會有這3種「怪癖」,父母要學會識別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成為「人中龍鳳」,希望自己的孩子有高智商,成為自己的驕傲。可是,又有多少孩子可以做到呢?本來有些孩子,明明有「準天才」的才能,不過由於一些父母沒學會識別,認為孩子是淘氣,不懂事甚至是「怪癖」,於是把孩子的這種「準天才」的才能「扼殺」到搖籃裡。
  • 高情商孩子通常會有的3種怪癖,父母要懂得正確引導,別隨意阻止
    經常能聽到有父母抱怨:「別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養起來多省勁,而自己家的孩子調皮搗蛋,經常做出一些令人頭疼的行為,甚至是怪癖。其實,每個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怪癖」,比如說不愛吃青菜、睡覺必須聽歌等。但仔細觀察後你會發現,很多高智商的孩子,身上同樣有著常人無法理解的「怪癖」。
  • 「咬指甲、咬鉛筆」,孩子屢教不改,口欲期停滯可能是心理問題
    3歲之前孩子的口腔敏感期,喜歡「啃咬」是非常正常的,他們啃被角,咬玩具、吸吮手指,甚至是腳趾也要嘗一嘗,這都是非常正常的現象,孩子好像在用口腔來感知這個新鮮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