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心理活動不同於成人,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2020-11-25 搜狐網

原標題:孩子的心理活動不同於成人,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孩子的有些表現是家長難以控制的,比如說孩子拼命得哭鬧,不停地動,或者坐在那裡不理人,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活動與成人不同,非常複雜,也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兒童心理障礙

問題不容忽視

誰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聰明又健康,孩子的身體健康是家長們十分關心的,但家長們是否關心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關專家指出,目前學齡前兒童的心理衛生問題是較為常見的,家長們如不注意孩子的心理衛生保護,將會導致孩子在學齡期發生學習困難、交往困難等對學校適應不良的現象,甚至引發更嚴重的後果。

通常,新生兒在出生後1個月只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獲得滿足與舒適感後的愉快情緒;另一種是飢餓、寒冷、尿布潮溼等所引起的不愉快情緒。3個月的新生兒即可有欲求、喜悅、厭惡、憤怒、驚恐、煩悶等6種情緒反應。

嬰幼兒時期的心理問題主要有:由於營養攝入不足或不平衡造成嬰幼兒的大腦和心理髮育障礙、不良的進食習慣、睡眠習慣和大小便習慣、言語障礙、負性情感(如忌妒、恐懼、分離焦慮)以及某些不良的行為問題(如吮吸手指或衣物、咬指甲、拔毛髮等)。1歲以上的兒童心理障礙主要是三大方面的問題: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障礙,情緒性格問題。孩子中有80%屬於學習能力障礙,即感覺統合失調。

兒童心理問題

產生的原因

之所以有這麼多孩子有學習能力障礙的問題,與兒童的出生經歷及早期教育有關。從目前情況看,造成學齡前兒童心理障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胎教的影響。現在很多母親給胎兒聽胎教磁帶,但已發現有些幼兒由於聽覺刺激不適當,反而造成失聰。胎兒應該有一個安靜的生長環境,不應該受到無端的打擾。

二、沒有經過爬行訓練的影響。現在2/3的城市兒童缺乏爬行訓練,過早地使用學步車。嬰幼兒在爬行的時候,會努力抬頭,四肢、手眼的協調能力得到訓練。沒有爬行經歷的孩子,長大以後手可能會不聽指揮,注意力不集中,寫作業時過慢。

三、缺少正規教育的影響。進過幼兒園的幼兒,活潑、開朗、易合群、守紀律、講禮貌。而家居幼兒就顯得過分害羞、怕見人,在陌生環境中難以適應。

四、強制學習的影響。現在有些家長有意識地讓幾歲的孩子背詩詞、字典、地圖等,有專家認為,孩子3歲之前,不應該進行這些機械記憶訓練。兒童的大腦容量是有限的,3歲之前,應該著重發展孩子的適應能力、語言能力、想像力等,而不是機械記憶。

五、教育方法的影響,如父母對孩子溺愛遷就、百依百順,使幼兒形成驕傲、自私、任性等不良性格;另一種是採用打、罵、嚇、關等教育。尤其是父母的教養態度矛盾,更會使孩子發生心理問題。

六、家庭氣氛的影響,家庭和睦程度越差,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越差。不和睦的家庭或父母離異,使幼兒不知所措,或失去應有的愛撫,容易形成自卑、抑鬱、性格古怪、急躁等反常心理。

什麼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又稱為心理衛生,是指依據人的心理活動的一般規律,採取各種措施,形成健康的個體心理活動,培養健全的個性,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預防身心疾病。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一種健康狀態。兒童心理健康的標誌一般有五個方面。

1、智力符合常態。

2、情緒穩定而愉快。

3、意志健全與行為協調。

4、性格與自我意識良好。

5、人際交往和諧。

免責聲明:

感謝作者辛苦原創!部分文章與圖片未能與原作者聯繫,如有侵權請聯繫小編進行刪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學前兒童常見的心理障礙有哪些?
    核心提示:學前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指處於6、7 歲以前的兒童行為在持續時間上和嚴重程度上偏離了大多數兒童的正常行為標準。關於兒童期心理問題應該認識到以下兩點:一,兒童心理內化水平很低,其行為異常可以視為心理異常所致。二,沒有妨礙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較輕的異常行為不能視為心理問題。
  •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全解析
    ,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供父母們作為參考。1.咬指甲 2.吮吸手指3.屏氣發作4.口吃5.言語發育延遲......1.咬指甲  咬指甲是兒童時期很常見的不良行為,男女兒童均可發生。程度輕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溝炎。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
  • 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關注成長,讓孩子「動靜皆宜」
    無奈之下,媽媽帶著康康來到煙臺市心理康復醫院進行諮詢,兒童精神科專家於德祥在為康康做了一系列測試後,診斷康康為「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也就是俗稱的「多動症」。兒童多動症,也就是兒童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是一種發生於兒童時期,表現為同其年齡不相稱的,明顯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衝動任性和情緒不穩及學習困難為特徵的行為障礙性疾病。「孩子多動,不是孩子想動,而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某種化學遞質發生了改變,才會出現這些表現。」於德祥說,雖然兒童多動症的發病機理尚不明確,但多年的研究表明,兒童多動症並非單純的心理疾病,還與大腦額葉功能低下有關。
  • 兒童期抑鬱症:這個較為普遍的心理問題,卻隱藏得很深
    談到抑鬱症,似乎這是一個在只在成人間存在的問題。雖然我們對心理問題的認識和重視程度,正在逐漸加強,但對於它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很多時候我們的確防不勝防。而兒童期抑鬱症,更是隱藏得很深,如不及時發現,則會延續到成年期,嚴重影響身心健康。
  • 溫醫大附屬康寧醫院有個兒童青少年心理中心
    □晚報記者 周蓓蓓 (照片由溫醫大附屬康寧醫院提供)孩子沉迷網遊精神萎靡 藥物與心理治療一起推去年8月份,溫醫大附屬康寧醫院成立了兒童青少年心理中心,迎來了一批有需求的患兒及其家屬。林光耀介紹,該中心主要診療18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學習障礙、異常情緒等問題,包括最讓家長苦惱的沉迷網路遊戲、上課多動等現象。
  • 漫話心理障礙案例,在孩子的心理問題上,退一步更好
    可是女孩自己的心靈困鎖在男性軀體內,造成的心理困擾也是需要重視的,一般來說這部分朋友除了會遇外人異樣眼光外,更多的心理壓力是來自家人和親友,沒有家人正向的幫助和鼓勵,很難獲得心理的安寧。更讓人悲傷的事情是,有易性癖心理障礙的人,在學校裡生活學習過程中需要隱瞞壓抑自己,因為如果被他人知道,可能會遭受到校園霸凌,在重慶本地19年底就發生了一起高中生跳樓身亡的事件,根據新聞和相關的報導來看,這位已逝去的同學,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有較為嚴重的抑鬱症和易性癖,並且其父親在孩子逝去後翻看購物記錄發現孩子除了男裝外還購買了一些女裝。
  •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治療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治療黃秋思    1110115126 摘要世界自然災害頻發,也引發了人們對一種心理疾病的強烈關注,那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心理治療被認為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首選治療方案。我要在這裡談一談PTSD的心理治療理論,心理治療技術,並舉一個實例,即對汶川地震後PTSD患者的研究。
  • 2019年4月成人自考心理衛生與心理輔導真題及答案解析
    小琴最有可能是A.特定恐懼症B.廣泛性焦慮障礙C.強迫障礙D.抑鬱障礙3.當兩個目標都具有吸引力,但是無法二者兼得時,個體會因為難以擇而陷入困境,這是A.雙趨衝突B.趨避衝突C.雙避衝突D.雙重趨避衝突4.下列屬於個體心理輔導開始階段需完成的任務是
  • 學前兒童常見的問題行為和心理疾患有哪些?這些預防措施最實用
    學前兒童生理、病理及社會環境等多方面的不良影響都會阻礙學前兒童的心理的正常發展,從而導致他們產生問題行為。學前兒童的問題行為是兒童發展過程中特有的。例如學前兒童會產生情感或者行為方面的問題。問題行為在學前兒童中表現的比較嚴重,持續的時間也很長。
  • 心理障礙大全解析
    筆者發現很多當事人在不同醫院,不同時間段,具體診斷也不同。同一當事人,一個醫院診斷為抑鬱症重度,一個醫院診斷為精神分裂症,另一個醫院又診斷為雙相I型,過段時間,再去一個醫院,被診斷為持續性抑鬱障礙(惡劣心境)。很多人對心理疾病非常陌生,也非常糾結,看到五花八門的診斷,還沒治療前,自己先把自己嚇得半死。抑鬱症是不是很嚴重啊?
  • 官方:17歲以下約3千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國家衛健委:17歲以下人群約3千萬人受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  下周就到六一兒童節了,國家衛健委今天舉行例行發布會,關注兒童健康。數據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必須採取綜合措施予以幹預。
  • 心理障礙的常見類型
    心理障礙的診斷分類多種多樣,且隨著經濟文化的變遷而不斷修改。常見的心理障礙根據其心理活動的表現、可能引發的因素及對個體本身和社會活動的影響一般分為以下幾類,1.焦慮障礙:既往又稱神經痛。這類心理障礙的發生多與生活事件或心理應激,特定的人格傾向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相關,患者多有焦慮煩惱、恐懼不安、軀體不適等症狀,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社會功能損害,一般沒有精神病性症狀,自知力存在。常見的焦慮障礙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強迫症、疑病症、恐懼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官能症)等。2.
  • [心理]教你幫助寶寶戰勝恐懼心理
    兒童產生恐懼感是正常現象。孩子的年齡不同,恐懼的對象也不同,家長應根據具體情況,幫助孩子緩解恐懼心理。建議不要讓孩子總是待在家裡,要經常帶他外出,接觸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給孩子創造接觸更多人的機會。此外,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親近,如被抱、被親等,讓孩子在他自己感覺安全的距離內和他人交往。  二、害怕陌生事物  有時孩子害怕的東西在成人看來十分可笑,如一隻會搖頭唱歌的娃娃,甚至是媽媽戴了墨鏡的樣子。
  • 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兒童心理疏導有講究
    北京回龍觀醫院臨床心理科醫師張曉鳴介紹,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兒童的心理和身體一樣,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營養」。如果在相應階段,他們的「心理營養」沒有得到滿足,可能會影響到一生的心理發展過程,有的孩子會在生活中一直尋覓那個缺失的「營養」,有的孩子會在生活中重複早年的「噩夢」。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都有一個從健康、亞健康、亞疾病到疾病的軌跡。
  • 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鄭州市精防院建議採用心理諮詢沙盤療法
    社會快速發展,父母作為家庭的支柱,大多數都奔波在生活與工作之中,對於孩子的關注除了學習之外,很少關注其他方面。現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逐漸突顯,關於青少年抑鬱、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令人惋惜,快速發展的城市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 1-3歲寶寶有這3種行為屬於兒童心理問題,家長們一定要重視
    好多媽媽都會遇到比較頭疼的問題,寶寶愛發怒,打人,大了愛吮吸手指,啃指甲等,這些是寶寶先天性格還是引導不當所致。好多都屬於兒童心理問題,家長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1.寶寶愛衝動發脾氣,愛打人寶寶易怒,稍有不順心就發脾氣打人,不要以為這是性格問題,更多的是心理障礙。
  • 小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界定及影響因素探究
    與心理問題相關概念有:問題行為、不端行為、錯誤行為、偏差行為、功能失調行為、心理異常、心理困擾、品行障礙、心理疾病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我們常常會有很多種說法。這些概念有時雖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內容也有重疊交叉,但也是有一定區別的。且都不如「心理行為問題」的包容性強。學生的正常心理與以上表述不同的學生心理異常狀態也沒有絕對的鴻溝,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 心理障礙自我心理疏導方法推薦5個簡單實用的方法
    首先,對於心理障礙自我疏導治療的問題你一定要重視,你提到心理障礙自我疏導治療為你解答如下。患者總是被重複性的思維內容或行為衝動所困擾,明知這種觀念或行為不合情理,但是無法控制或終止,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患者為此深感痛苦、焦慮和抑鬱,但是有強烈的醫治願望。
  • 孩子總是長嘆氣?煙臺業達醫院醫生:可能是心理問題導致的
    醫生首先安撫了焦慮的家長,又詳細地詢問了家長和孩子一些問題並為孩子做了相關檢查,檢查結果並無異常。醫生告知家長,孩子的這種長嘆氣症狀醫學上稱之為「兒童精神性嘆息症」,是心理因素導致的。據了解,兒童精神性嘆息症是一種心理髮育障礙,近年來發病率漸增。該病主要是因孩子不適應新環境,情緒緊張、精神過度焦慮造成的,而且3-13歲兒童都有可能出現這種症狀,特別是7-8歲的孩子。
  • 進食障礙:一種心理疾病的「性別色彩」
    在精神疾病範疇內,他們的這種行為被定義為進食障礙:以進食行為異常、對食物及體重和體型的過分關注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組疾病,包括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等。進食障礙為何青睞女性?促使患病人群不斷激增的深層原因有哪些?帶著這些問題,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走進北大第六醫院進食障礙中心、走近患者家庭,傾聽她們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