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你幫助寶寶戰勝恐懼心理

2021-01-16 央視網

  兒童產生恐懼感是正常現象。孩子的年齡不同,恐懼的對象也不同,家長應根據具體情況,幫助孩子緩解恐懼心理。

  寶寶3種典型的恐懼心理

  一、怕生

  一般來說,6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認識自己的媽媽了,並和媽媽建立起了依戀的感情。到7個月左右,孩子不僅能識別陌生人,還會害怕陌生人,尤其害怕男性。其實,這種「怕生」的自然表現也是孩子自我保護本能的一部分。建議不要讓孩子總是待在家裡,要經常帶他外出,接觸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給孩子創造接觸更多人的機會。此外,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親近,如被抱、被親等,讓孩子在他自己感覺安全的距離內和他人交往。

  二、害怕陌生事物

  有時孩子害怕的東西在成人看來十分可笑,如一隻會搖頭唱歌的娃娃,甚至是媽媽戴了墨鏡的樣子。研究發現,完全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物品都不會讓實驗的動物感到害怕,但中等陌生程度的物品則會激起動物的恐懼,因為熟悉意味著安全,而完全陌生的事物因為不了解反而不被對方引起關注。但中等程度的陌生,既可能被識別又與以往的經驗不同,最容易引發孩子的恐懼心理。建議讓一件事物從陌生逐漸變成熟悉,就不會讓孩子害怕了,例如娃娃擺在房間裡讓孩子逐漸熟悉,然後再讓娃娃發出聲音,孩子就不會害怕了。父母還可以主動示範玩娃娃,讓孩子知道娃娃並不危險,孩子就會從父母的態度中消除害怕的心理。

  三、對黑夜恐懼

  怕黑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為要和父母分房睡覺;還有的可能是孩子經歷了精神創傷,表現為怕黑。父母應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措施。建議如果孩子是因為和父母分房睡而怕黑,可以儘量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例如逐漸縮短睡前陪伴孩子的時間,直到孩子適應。另外,父母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很愛他,給他安全感。如果孩子是因為想像而產生恐懼,「素材」大多來自電視,要儘量讓孩子看內容和他日常生活更接近的節目,臨睡前儘量選擇閱讀等安靜的活動,父母還可以對孩子解釋,讓孩子理解想像和現實的區別;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活變動而產生怕黑心理,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的親情;如果是出於創傷性事件導致孩子經常恐懼,那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士進行心理輔導了。

  兒童恐懼的內容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加會有所不同。

  6-10個月的嬰兒害怕陌生人。陌生的面孔會使嬰兒感到不安。8-12個月的嬰兒最怕

  被遺棄,他們並不明白消失的父母很快會回來。所以這一階段父母應避免長時間與孩子分開或忽然不辭而別。

  2-3歲時,孩子很可能害怕黑暗和蒙上黑布的臉。這時的孩子已能觀察他人的面部表情,當這些表情變化消失時,他們就會感到不安。4歲左右的孩子感情特別脆弱,一點不舒服便會大驚小怪。

  到了學齡階段,各種害怕心理都可能產生,如:怕雷電、流血、兇惡的動物、恐怖的電影鏡頭等。

  首先,幫助孩子克服恐懼感的方法很多,傳授科學知識,教孩子正確認識各種自然和生活現象,是一種最好的辦法。告訴孩子他所恐懼的那種事物究竟是什麼。比如孩子害怕打雷,就可以告訴孩子雷電是怎樣形成的,距離我們有多遠,怎樣避免雷電的傷害等等,這樣就可能減輕或消除孩子對雷電這種自然現象的恐懼。

  第二,父母的示範作用對消除孩子的恐懼也非常有幫助。如果媽媽總是對一些事物大驚小怪,表現出畏懼的樣子,就會使孩子對那些事物也充滿恐懼;如果媽媽鼓勵孩子並親自去嘗試一些事情,孩子也會從中得到勇氣,打消恐懼。

  第三,不要強迫孩子否認或掩飾自己的恐懼感。5-8歲的兒童有時會隱藏自己的恐懼心理,心理學家認為,這時應該安慰孩子,告訴他「很多像你這麼大的孩子都會害怕,這很正常。」不要讓孩子為此而感到難為情,然後再幫他消除這種恐懼心理,更不能因孩子害怕而譏笑或懲罰他。

  第四,儘管兒童產生恐懼感是正常現象,但還是不要讓孩子接受過多的不良刺激。驚嚇和恐怖不僅影響孩子睡眠,嚴重時還會導致精神障礙。因此,不要帶太小的孩子去氣氛陰鬱或有可能產生突然刺激的場所,如一些驚險刺激類的遊樂場所、火葬場、墓地等。更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讓孩子觀看充滿暴力、血腥及描寫妖魔鬼怪的影視作品,以免對孩子產生不良刺激。

  此外,父母還應警惕孩子是否承受過重的精神壓力。應確實了解孩子的恐懼感是否與他的年齡相符,是否厭食、厭學、失眠等等,如果有這些反常情況,應該引起高度重視,這樣的孩子有可能需要醫生的幫助。

  這裡,列出家長教育孩子的不正確和錯誤的做法,以便引以為戒!

  1、嚇唬。經常對孩子說「再不聽話,大灰狼會來抓你!」這樣做雖然能一時管住孩子,但容易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

  2、定論。「這孩子就是膽小,一點也不勇敢。」聽多了這樣的話,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就是膽小的。

  3、過度保護。孩子雖然需要保護,但如果做什麼事都有很多人照顧著,一有問題父母立刻會替他打點,時間長了也會變得膽小。

  4、缺乏保護。如果帶孩子去遊泳,不給孩子充分的適應時間就逼著孩子下水,結果反而會讓孩子因為怕水而不想學遊泳。

相關焦點

  • 恐懼心理,如何幫助狗狗不再害怕
    如何幫助:如果你的狗只對某些類型的噪音有恐懼反應,例如汽笛聲或煙花爆竹或雷鳴,您可以行為訓練來幫助狗狗,讓狗狗學會容忍的聲音。用聲音的錄音來逐漸降低它對噪音的敏感度,通過低音量播放,訓練過程中可以食物作為獎勵,訓練效果更佳。
  • 寶寶害怕聲音,家長如何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
    媽媽把自己的手放了進去,並在一旁鼓勵寶寶說,「這是手指玩偶。」但是,寶寶還是很害怕,怎麼都不要這個玩具了。小朋友真的是一張白紙,大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寶寶對於一個新事物最初的認知。媽媽希望你能成為一個勇敢的孩子。可惜,媽媽一個人的影響力實在太有限了!
  • 攝影師超詳細講解 如何戰勝街頭攝影中的恐懼心理
    心態篇   對於街頭攝影愛好者而言,心態往往特別重要,特別是掃街前的心理認知與調整,這往往是戰勝心理恐懼的關鍵性步驟,同時也是常常被人所忽略的。下面簡單介紹四個步驟來調整掃街前的心態。 1. 問問自己為什麼會感到恐懼。   恐懼很有意思,當它來臨時,我們總是注意到它的過程,而卻忽略產生它的原因。
  • 孩子膽小畏縮時,父母運用心理臨界點,可幫助孩子打破恐懼變勇敢
    「當然可以,我們暫時不要觸碰孩子的心理臨界點,可以先讓她到那邊和小朋友們玩玩,然後再慢慢調整她的臨界點就可以了。」教練說道。果然,根據教練的引導方法,桐桐在和小朋友玩水的過程中漸漸調整了臨界點,從開始接受小朋友把水撥到臉上,到後來自己把臉浸入水中,不怕了。桐桐從打破恐懼到學會遊泳僅用了10天時間。教練說,善用心理臨界點,膽小的孩子也可以變得勇敢。
  • 如何戰勝心中的恐懼
    恐懼,是一種人類及生物心理活動狀態;通常稱為情緒的一種。恐懼是指人們在面臨某種危險情境,企圖擺脫而又無能為力時所產生的擔驚受怕的一種強烈壓抑情緒體驗。恐懼心理就是平常所說的「害怕」。那麼如何戰勝心中的恐懼呢?
  • 恐懼症,到底恐懼的是什麼?心理學家:就是這種心理在作怪!
    恐懼症,到底恐懼的是什麼?心理學家:就是這種心理在作怪!在接觸過的個案中,遇到過對各種東西或場所產生恐懼的人。在《戰勝抑鬱》書中講到:我們過去的思維模式,已經習慣了因為,所以,原因,結果,並且,最容易看到,想到的是最直接的原因和結果,所以,這就造成了,我們的恐懼什麼,害怕什麼,只是迴避讓我們害怕或恐懼的那個東西或那個場所,並沒有深層次的去分析,這種恐懼背後是什麼。有人說,最深的恐懼是對恐懼的恐懼。
  • 「我害怕」,用這三把「鑰匙」,打開孩子心理恐懼的「鎖」
    這次被電梯困住,好像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後來他都不敢一個人坐電梯,有時正好沒有大人在身邊,寧願爬十幾層樓,也不想一個人經歷坐電梯的「恐懼」。不僅如此,平常生活中他也特別容易害怕,比如自己倒水喝,不小心把水壺弄倒,就因為水全部撒出來,開始大哭。早上上學,自己穿衣服太慢,害怕遲到也會大哭。
  • 寶寶對洗頭有恐懼心理,可能是這些原因引起的,家長要弄清楚
    現在不少的寶寶最不願意洗澡,因為洗澡裡有一個步驟就是洗頭,寶寶最抗拒了。家長會發現每當給寶寶洗頭的時候,寶寶會一直哭個不停,嘴裡還說著:「不要,不要」。每次媽媽給寶寶洗頭都是在打心理戰,別說孩子洗頭恐懼了,就連大多數媽媽也心理恐懼了。我們要找準孩子哭鬧的原因,對症下藥,讓孩子洗頭成為一件輕鬆愉悅的事情。
  • 「心理援助專欄」武漢方艙醫院心理諮詢案例
    根據她的語言,語速及基本信息來評估目前生理、心理狀況,如果是出現了生理、情緒、認知和行為方面的問題,需要從這幾方面進行著手解決。 4、 共情。告知她目前在大環境的影響下,產生焦慮,緊張、恐懼的情緒是正常的心理反應,大可不必為了焦慮而焦慮,因為緊張而緊張。客觀地介紹此次新冠病毒的情況,強調隔離是為了更好地保護親人和社會安全。
  • 如何幫孩子克服焦慮和恐懼心理?澳洲出版商出了這套書
    面對逐漸開闊的世界,不斷接觸的新事物,不斷踏出的「第一步」,焦慮、恐懼、無措都會襲來。 你的孩子會特別特別黏某一個人嗎? 你的孩子會經常為了特別小的一件事哭個沒完沒了嗎? 你的孩子是否膽小而總是缺乏自信? 你的孩子會動不動就欺負別的小朋友或者被欺負嗎?
  • 如何消除緊張焦慮恐懼心理
    1、如果緊張焦慮恐懼的情緒對生活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可以通過深呼吸法、轉移注意力法、自我暗示法、地點轉移法、放鬆訓練等方式來減輕上述負性情緒對其造成的影響。如果上述負性情緒嚴重影響患者學習、工作和生活,可以藉助藥物進行治療。在臨床上,最常用的藥物包括舍曲林、艾司西酞普蘭、西酞普蘭、文拉法辛、丁螺環酮、坦度螺酮等。
  • 疫情「心理應激」是自我保護!心理專家教你如何化解家人心理危機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它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一件不小的心理應激性事件。無論你在工作還是居家,無論是退休老人還是在家上網課的孩子,都避不開疫情給心理狀態帶來的影響。首先,當感到孤立無援時,應學會把情緒表達出來,獲得能夠獲取的心理支持,使不良情緒有所釋放。其次,保持一定的人際聯繫也是戰勝逆境的好方法,可以通過電話、網際網路、手機微信等方式和親人朋友交流,這樣既可以避免病毒的傳播風險,又可以相互鼓勵,不讓自己陷入自我孤立的心理狀態。
  • 幫助解決狗狗四大心理問題
    很多主人會忽視狗狗的一些心理問題,發現的時候為時已晚,就已經沒有辦法挽回了,對於很多主人來說,狗狗玩具,狗窩,狗狗牽引繩等狗狗用品批發都是很有意義的。、其實狗狗用品批發能夠幫助狗狗解決心理問題,讓狗狗的生活充滿陽光與樂趣,那麼狗狗會有哪些心理問題呢。首先狗狗在沒有任何威脅存在時,表現出焦慮和恐懼,在主人出門時很敏感,獨自在家時,它做出一些破壞的行為,比如撕家,無緣無故吠叫等。其次,狗狗如果漫無目的不斷重複一個動作或一種行為,不吃不喝不睡,那就是一種急需救治的強迫症。
  • 孩子不敢一個人睡覺,與「泛靈心理」有關,4招教你事半功倍
    然後又突然鬆了一口氣,說道:「媽媽是你啊,我還以為是誰呢!」劉女士疑惑的看著兒子說道:「怎麼你以為家裡進賊了?」兒子連忙搖頭支支吾吾的說道,以為是鬼。劉女士笑著說:「怎麼了,合著你晚上睡覺不關燈是怕鬼啊。」兒子委屈巴巴的看著劉女士,「不怕」啪的一聲關上了門。
  • 異性恐懼是什麼?教你如何克服異性恐懼!
    異性恐懼症指患者一方面在潛意識裡有與異性接近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也因此有著嚴重的焦慮情緒,於是表現出在異性面前感到異常的緊張和恐懼的症狀,有的甚至出現異性關係妄想等心理症狀。異性恐懼主要表現為不敢與異性目光接觸,更不敢與異性交談,即使與異性交談,也會面紅耳赤,言語不清,一看見異性向自己走來,則全身緊張,流汗。
  • 疫情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心理專家來支招
    記者:請問對接受集中醫學觀察人員做好心理調整和情緒管理有什麼建議?新疆心理衛生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徐向東:接受醫學觀察人員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壓力,是正常的反應。大家要聽從工作人員的安排,配合檢查,同時要認識到,醫學觀察點是非常安全的,有醫護人員在關注並幫助自己,有保障生命安全的措施。這樣可以明顯降低因為不確定因素而產生的焦慮。
  • 心理專家揭秘這6點,幫你消除恐懼心理,簡單...
    審閱者: 楊雪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如果你恐懼醫生和各類檢查將不利於進行預防性醫療保健。在多蘿西(Dorothea Lack)還是一個小女孩時,她曾經躲在醫生的桌子底下,試圖逃避疫苗注射,然而醫生毫不妥協,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給她注射疫苗。此事件使得多蘿西對醫生心存恐懼,這種恐懼一直伴隨著她直至成年。
  • 父母必知的,0-1歲寶寶心理發展特點
    這個階段我們主要朝著三個主要目標去努力:第一,讓寶寶感受到愛和關心,幫助寶寶建立信任感;第二,形成安全性依戀關係,對孩子的發展很重要;第三,幫助孩子安全起航。1、讓寶寶感受到愛和關心,幫助寶寶建立信任感在任何孩子出生的前兩年當中,他們都需要至少與一個成年人建立牢固的關係。當然一個寶寶要想生存下去,尚且都需要從一出生就要得到成年人的保護和養育,更不要說獲得良好的發展了。
  • 社會心理:為什麼你會害怕社交呢,評價恐懼理論也許可以解釋一二
    你有沒有一想到要去社交聚會就焦慮,尤其是那種全是陌生人的聚會。這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評價恐懼造成的。評價恐懼就是指你害怕其他人對你的外貌、服裝、行為等作出評價。你害怕別人議論你,很在意他人的眼光,所以你就會開始不願意和別人打交道,漸漸地你會開始害怕社交,每當有新的社交時,你就會產生焦慮情緒。評價恐懼的影響評價恐懼與助人行為研究發現:當一個人越在意他人的眼光時,那麼他幫助其他人的概率就會下降。這可以解釋一些行為,比如你看到一個需要幫助的老奶奶時,你想上前幫忙。
  • 3-4歲寶寶最害怕的四件事,小心給孩子留下心理創傷
    作者: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記得小時候最害怕的就是看到穿「白大褂」的人了,只要一見到有人穿著一席白大褂,就會緊張的不行,就怕他們給自己打針。對於孩子而言,尤其是3、4歲的孩子,安全感還沒有建立之前,身體和心理都很脆弱,往往一些很不起眼的事情就會嚇到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