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向於患者自己的意願。
是今年7月微博上就推送過一個熱搜#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是關於一位16歲跨性別女孩的,講述這位女孩被母親強行送去進行性別矯正,母親希望通過注射中藥注射液和理療的方式,讓這位女孩放棄自己想成為女孩的念頭。
這裡說一句,男身女心和女身男心這樣的心理狀態,目前為止還是一種被稱之為「易性癖」的精神心理疾病,但是到2022年之後,易性癖將不再屬於疾病,而是症狀的代稱,就和阿斯伯格綜合症一樣,不再屬於疾病範圍
拋開治療方式,其實女孩與其母親的做法,我們都能從他們的出發點去理解。
母親的確是不願意自己的兒子變成一個女兒,不論別人說重男輕女也好,擔心孩子也罷,最終不都是愛著孩子的嗎?在國內對跨性別人群抱有異樣眼光,甚至厭惡的人存在不少,再加上老年人對於性別的看法相對古板,擔心孩子和自己被周遭的人指指點點也就無可厚非了。
可是女孩自己的心靈困鎖在男性軀體內,造成的心理困擾也是需要重視的,一般來說這部分朋友除了會遇外人異樣眼光外,更多的心理壓力是來自家人和親友,沒有家人正向的幫助和鼓勵,很難獲得心理的安寧。
更讓人悲傷的事情是,有易性癖心理障礙的人,在學校裡生活學習過程中需要隱瞞壓抑自己,因為如果被他人知道,可能會遭受到校園霸凌,在重慶本地19年底就發生了一起高中生跳樓身亡的事件,根據新聞和相關的報導來看,這位已逝去的同學,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有較為嚴重的抑鬱症和易性癖,並且其父親在孩子逝去後翻看購物記錄發現孩子除了男裝外還購買了一些女裝。
輕生的原因到現在都沒能說清楚,家長認為是學校沒有做好看管義務,讓孩子擁有手機,影響了學習,導致孩子抑鬱及易性癖加重,也導致了孩子出現輕生。
而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感到,這位同學在生活中非常拘束,壓抑,不合群也沒什麼愛好。老師勸過家長,應該對孩子抱有正面且積極的態度,對孩子的病要重視,但不要做一些過激的事,說一些傷人的話,畢竟這是你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之後老師還勸說家長因該去看下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這兩個例子中其實不難看出,不論是易性癖還是抑鬱症,站在對立面的好像都是父母與孩子。
可作為家長,孩子生病就去看病,這沒有錯呀,想改變性別從父母的心理層面接受不了,也是沒問題的呀。
作為患者,打心裡就認為自己不應該生在這個軀殼裡,想要父母幫助自己,求助無望,就自己想辦法,好像也是沒有錯的呀。
那什麼錯了呢?什麼都沒錯,作為心理疾病,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受到來自外人的排斥和非議,所以最終只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和解才能解決問題。避免悲劇,在心理問題上我建議作為父母,在一些情況下做出一點讓步保護孩子的安全,才是正確的。畢竟這一讓步可能就決定一個人的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