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心理障礙案例,在孩子的心理問題上,退一步更好

2020-12-05 二哈心理

傾向於患者自己的意願。

是今年7月微博上就推送過一個熱搜#16歲跨性別女孩遭遇性彆扭轉治療#,是關於一位16歲跨性別女孩的,講述這位女孩被母親強行送去進行性別矯正,母親希望通過注射中藥注射液和理療的方式,讓這位女孩放棄自己想成為女孩的念頭。

這裡說一句,男身女心和女身男心這樣的心理狀態,目前為止還是一種被稱之為「易性癖」的精神心理疾病,但是到2022年之後,易性癖將不再屬於疾病,而是症狀的代稱,就和阿斯伯格綜合症一樣,不再屬於疾病範圍

拋開治療方式,其實女孩與其母親的做法,我們都能從他們的出發點去理解。

母親的確是不願意自己的兒子變成一個女兒,不論別人說重男輕女也好,擔心孩子也罷,最終不都是愛著孩子的嗎?在國內對跨性別人群抱有異樣眼光,甚至厭惡的人存在不少,再加上老年人對於性別的看法相對古板,擔心孩子和自己被周遭的人指指點點也就無可厚非了。

可是女孩自己的心靈困鎖在男性軀體內,造成的心理困擾也是需要重視的,一般來說這部分朋友除了會遇外人異樣眼光外,更多的心理壓力是來自家人和親友,沒有家人正向的幫助和鼓勵,很難獲得心理的安寧。

更讓人悲傷的事情是,有易性癖心理障礙的人,在學校裡生活學習過程中需要隱瞞壓抑自己,因為如果被他人知道,可能會遭受到校園霸凌,在重慶本地19年底就發生了一起高中生跳樓身亡的事件,根據新聞和相關的報導來看,這位已逝去的同學,在學校學習期間就有較為嚴重的抑鬱症和易性癖,並且其父親在孩子逝去後翻看購物記錄發現孩子除了男裝外還購買了一些女裝。

輕生的原因到現在都沒能說清楚,家長認為是學校沒有做好看管義務,讓孩子擁有手機,影響了學習,導致孩子抑鬱及易性癖加重,也導致了孩子出現輕生。

而學校的老師和同學都感到,這位同學在生活中非常拘束,壓抑,不合群也沒什麼愛好。老師勸過家長,應該對孩子抱有正面且積極的態度,對孩子的病要重視,但不要做一些過激的事,說一些傷人的話,畢竟這是你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之後老師還勸說家長因該去看下是不是有心理疾病。

這兩個例子中其實不難看出,不論是易性癖還是抑鬱症,站在對立面的好像都是父母與孩子。

可作為家長,孩子生病就去看病,這沒有錯呀,想改變性別從父母的心理層面接受不了,也是沒問題的呀。

作為患者,打心裡就認為自己不應該生在這個軀殼裡,想要父母幫助自己,求助無望,就自己想辦法,好像也是沒有錯的呀。

那什麼錯了呢?什麼都沒錯,作為心理疾病,無論是哪一種,都會受到來自外人的排斥和非議,所以最終只有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和解才能解決問題。避免悲劇,在心理問題上我建議作為父母,在一些情況下做出一點讓步保護孩子的安全,才是正確的。畢竟這一讓步可能就決定一個人的生死。

相關焦點

  • 孩子的心理活動不同於成人,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原標題:孩子的心理活動不同於成人,兒童心理障礙,問題不容忽視 孩子的有些表現是家長難以控制的,比如說孩子拼命得哭鬧,不停地動,或者坐在那裡不理人,那是因為孩子的心理活動與成人不同,非常複雜,也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 應激性心理障礙能自愈嗎
    應激性心理障礙能自愈嗎 核心提示:  應激性心理障礙的問題,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在我們生活中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是很高的。
  • 當心理醫生的心理出現問題
    背部疼痛大多是情緒引起的,比如焦慮、抑鬱等,如果體察不到負面情緒,可能還會是軀體憂慮障礙或者軀體症狀障礙。不管是哪種問題,都在提示我的心理健康可能出了問題。我迅速搜集最近的壓力依據:1.最近一段時間兩個孩子相繼出現支氣管肺炎和肺炎,光急診就去了好多次,幸好都沒嚴重到需要住院。最近一周老大開始去上學,老二的燒退了,也不咳嗽了。我的壓力減輕了呀,怎麼反而病了呢?老婆說:可能是前段時間家裡太需要你了,所以你的疼痛就晚一點來。如果上周痛,誰帶孩子去看病呢?
  • 進食障礙:一種心理疾病的「性別色彩」
    ▲ 進食障礙的發病在國內還處於增長期,患病人群普遍呈現年輕化、低齡化,患病高峰年齡為13~18歲。▲ 進食障礙還是一種具有「性別色彩」的心理疾病:患者90%~95%都是女性。當下社會對女性的畸形審美標準,是誘發女性患上進食障礙的主要因素。▲ 教育部門不應把健康和體重完全畫等號,建議儘快對學校心理老師開展進食障礙方面的培訓。
  • 3到8歲的孩子最需要心理輔導
    所謂兒童心理問題,是指兒童在心理和行為出現了問題,但又沒達到長期心理障礙的程度。一般來說,3~8歲的小朋友出現心理問題的機率較大,諸如多動傾向、焦慮傾向、依賴傾向、怕輸傾向等等。近年來,約有50%的兒童在這一階段會出現類似情況,但是只要及時發現、及時疏導,就絕不會轉變成嚴重的心理問題。但若是家長無暇顧及孩子,加上幼兒園、學校的管理不夠人性化,就非常有可能引發各種心理問題。
  • 心理障礙大全解析
    依據麥可·佛斯特《DSM-5鑑別診斷手冊》和筆者學習和諮詢經驗,白話翻譯整理如下:心理障礙分類和區分按照心理疾病嚴重程度,劃分先後順序:嚴重心理問題神經(官能)症人格障礙精神障礙神經發育障礙(先天性生理缺陷)1.最容易混淆的抑鬱障礙分類:(1)抑鬱症分為三個程度:重度、中度、輕度,抑鬱心境持續2周以上。
  • 學前兒童常見的心理障礙有哪些?
    核心提示:學前兒童心理問題主要指處於6、7 歲以前的兒童行為在持續時間上和嚴重程度上偏離了大多數兒童的正常行為標準。關於兒童期心理問題應該認識到以下兩點:一,兒童心理內化水平很低,其行為異常可以視為心理異常所致。二,沒有妨礙到正常生活的程度較輕的異常行為不能視為心理問題。
  • 專家漫話——進食障礙
    專家漫話——進食障礙 2020-12-16 16: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心理障礙的常見類型
    心理障礙的診斷分類多種多樣,且隨著經濟文化的變遷而不斷修改。常見的心理障礙根據其心理活動的表現、可能引發的因素及對個體本身和社會活動的影響一般分為以下幾類,1.焦慮障礙:既往又稱神經痛。這類心理障礙的發生多與生活事件或心理應激,特定的人格傾向和社會支持等因素相關,患者多有焦慮煩惱、恐懼不安、軀體不適等症狀,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痛苦和社會功能損害,一般沒有精神病性症狀,自知力存在。常見的焦慮障礙有廣泛性焦慮障礙、驚恐障礙、強迫症、疑病症、恐懼症、自主神經功能紊亂(自主神經官能症)等。2.
  • 「心理援助專欄」武漢方艙醫院心理諮詢案例
    武漢方艙醫院心理諮詢案例2020年2月14日,我接到一個電話諮詢,來電者是一個女性,約30歲左右。自己出不去,家裡有一個小孩子,顧了母親,顧不了孩子,顧了孩子顧不了母親,左右為難,感覺自己要崩潰了。我們當下對來電者做出以下評估:由於此次疫情自己的母親在居家隔離期間出現了急性應激反應,再加上來電者家中又有孩子,增加了心理壓力,出現了一些負面情緒和行為。
  • 心理障礙自我心理疏導方法推薦5個簡單實用的方法
    首先,對於心理障礙自我疏導治療的問題你一定要重視,你提到心理障礙自我疏導治療為你解答如下。患者總是被重複性的思維內容或行為衝動所困擾,明知這種觀念或行為不合情理,但是無法控制或終止,影響到正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患者為此深感痛苦、焦慮和抑鬱,但是有強烈的醫治願望。
  • 青少年心理問題頻發,鄭州市精防院建議採用心理諮詢沙盤療法
    社會快速發展,父母作為家庭的支柱,大多數都奔波在生活與工作之中,對於孩子的關注除了學習之外,很少關注其他方面。現如今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逐漸突顯,關於青少年抑鬱、自殺的新聞層出不窮,令人惋惜,快速發展的城市沒有給我們足夠的時間來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 留學生心理問題引關注 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
    原標題:留學生心理問題引關注 行囊也需打包心理健康   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中國學生留學的痛點之一。迫於文化衝突和學業壓力,每年都有中國留學生,特別是低齡留學生因為負面情緒而出現抑鬱症、精神疾病等問題,嚴重影響其在海外順利完成學業。關注留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迫在眉睫。
  • 一例「厭學」案例的心理分析
    有的家長即使去尋找原因也只是圍著學習轉,比如:說孩子厭學;孩子不願意吃苦;孩子玩手機;孩子不聽話;孩子心思不用在學習上等等,而忽略了深層次的教育和心理因素對孩子的影響。兩年前做過這樣一個案例。一高二女生,表現出強烈的不願意學習,討厭學習 ,拿起課本就厭煩,作業不願意寫,上課不聽課。
  •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全解析
    ,往往感到疑惑,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醫生。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供父母們作為參考。1.咬指甲 2.吮吸手指3.屏氣發作4.口吃5.言語發育延遲......愛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動。  2.吮吸手指  吮吸手指在嬰兒期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到2-3歲以後,這種現象會明顯減少。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消失。如不消失,則是一種不良的行為偏差。
  • 心理幹預後,雙相障礙女生康復,貪食和學習障礙竟不治而愈(上)
    她這個症狀有點像強迫症及相關障礙中的「囤積障礙」。但如果這該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出發,我們認為這屬於「囤積成癮」。臨床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這背後肯定有相關的病理性記憶。下文再揭開在深度催眠下找到的謎底。小琴當時看過好幾位醫生,曾被三甲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診斷為抑鬱症;通過網絡問診另一名權威精神科醫生時,醫生懷疑她是雙相情感障礙。
  •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治療
    創傷後應激障礙的心理治療黃秋思    1110115126 摘要世界自然災害頻發,也引發了人們對一種心理疾病的強烈關注,那就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 traumatic stressdisorder;PTSD)指人在遭遇或對抗重大壓力後,其心理狀態產生失調之後遺症。心理治療被認為是創傷後應激障礙的首選治療方案。我要在這裡談一談PTSD的心理治療理論,心理治療技術,並舉一個實例,即對汶川地震後PTSD患者的研究。
  • 孩子虐待小動物,這是他們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家長不要不以為然
    兒童心理學專家認為:除了有些是因為好奇心外,在很大程度上,孩子虐待小動物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憤怒、鬱悶,緩解緊張情緒,實際上,這是他們心理障礙的行為表現。而這些心理障礙又是從何而來呢?在沒有辦法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請教了專業的兒童心理醫生才知道噹噹的這種虐待小動物的行為和父母老是強制噹噹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有著分不開的關係。研究發現,當人類個體受到來自外界的壓力和要求時,他的攻擊性行為就會被激發出來。但是並不是每一次的情感都能得到很好的發洩。還有很多擠壓的消極情緒,往往會找一個替罪的物品。
  • 【102健康】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
    濟源新聞綜合廣播《樂享健康》節目,今天邀請專家王幫路,和你聊聊「大學生如何更好的調整心態」......在此階段中,很多同學的心理狀態不夠穩定,容易引發許多心理問題,我們今天就來歸納一下常見的心理問題及應對策略。 1、環境變化引起的適應不良 由於學習生活環境的改變,大學生往往容易出現矛盾和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同學表現出對現實的失落感。
  • ...市教委顏蘇勤名師工作室開展新冠疫情下中職生心理危機幹預案例...
    為了更好地應對開學前後可能的心理危機事件,守護學生向陽成長,2020年9月22日早上9:00,顏蘇勤心理健康名師培育工作室舉辦了「新冠疫情下中職生心理危機幹預案例研討會」。除了工作室主持人和五位名師工作室學員,上海市教委雙名工程攻關計劃顏蘇勤心理健康(青春期)基地學員、第五期上海市中等職業學校新進教師規範化培訓學員也參與了這次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