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是全面發展的人才,而全面發展的人首先必須是人格健全的人。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認識到:只有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其心理素質,在教育內容上更強調科學性、發展性,在實施方式上更為主動,更關注正面引導方可達成。在具體推進的過程中也應注意將引導發展與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相結合。在堅持正面教育的同時,對於如何幫助學生面對學習生活中的壓力與困難,解決已經形成的心理行為問題,也要給予重視,這樣才能增強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與實效性。對於廣大教師來說,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及時開展預防、矯正工作,是一項義不容辭的責任。
什麼是心理行為問題呢?「心理行為問題」指個體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於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衝突導致的一切不適應行為與心理狀態,即對自己、他人或環境中事物不利的心理與行為,在一定情況下不被視為期望的、有價值的行為。與心理問題相關概念有:問題行為、不端行為、錯誤行為、偏差行為、功能失調行為、心理異常、心理困擾、品行障礙、心理疾病等等。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所說的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我們常常會有很多種說法。這些概念有時雖然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內容也有重疊交叉,但也是有一定區別的。且都不如「心理行為問題」的包容性強。學生的正常心理與以上表述不同的學生心理異常狀態也沒有絕對的鴻溝,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是可以互相轉化的。那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類型與一般特徵有哪些呢?
一、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類型
關於學生心理行為的分類,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劃分。在林崇德教師主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程》中介紹了三種分類:
類型一:威克曼根據不適應行為的指向將其劃分為外攻性問題與內攻性問題。外攻性問題指違規犯過行為、敵意抗拒行為,包括打架、罵人、偷摸、逃學、離家出走、撒謊、挑釁、反抗、不合作、欺負弱小、毀壞公物;一般與對待他人有關,是「缺少控制」的結果。內攻性問題指自卑、自貶、自殘、畏縮、悲觀、孤僻、不開朗、不合群、消極順從等社會退縮行為;通常與對待自我有關,是「過度控制」的結果。威克曼研究發現,教師一般都很重視外攻性的問題,比如學生打架、罵人了。有時甚至會高估它的嚴重性,總是會在第一時間急於去處理掉它。而心理學家們則更重視學生們的內攻性問題,認為學生的內攻性問題與學生人格適應不良有更為密切的關係。
類型二:把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分為行為問題、性格問題與未成熟問題三類。其中未成熟指不安靜、無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被動、易受暗示等。
類型三:臺灣師大吳武典教授根據教育與輔導需要,將學生不良適應行為分為以下六種,比較符合學生心理生活實際。
1.為攻性行為問題:指違規犯過行為與反社會行為。
2.內攻性行為問題:指情緒困擾,自貶行為。
3.學業適應問題:由智力以外因素造成的學習適應困難,如考試作弊、偏科、粗心大意、注意力不集中。
4.偏激習慣:包括咬手指、咬指甲、肌肉抽搐、口吃、偏食、尿床、吸菸、喝酒、吸食毒品、過度手淫、作異性打扮、不當性遊戲等。
5.焦慮徵候:焦慮、憂鬱、恐怖、強迫觀念與強迫動作等神經症徵候。
6.精神病徵候:行為明顯地偏離現實,屬於嚴重的心理病態,如:孤獨症、躁鬱症等。
類型三: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ADHD)。多動、衝動、注意缺陷是其主要的三大症狀。有人將這一類心理行為問題視為外攻性問題的一個子類,但與一般外攻性問題不同的是,它雖然也可能伴隨有相關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包括攻擊、撒謊、偷摸、不服從命令等,但並不是每個患有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的學生都具有這些相關問題。他雖然對外界環境或他人客觀上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但一般說來,不具有主觀上的敵對性。更多是會影響學生個人,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效率非常的低下,學習適應極其的艱難,有可能會慢慢的成為校園處境不利的學生。總體上來說是一種非社會性的偏差行為。將它單獨列為一類更為準確。
二、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一般特徵
我們說觀察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要去捕捉它的一般特徵。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雖然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表現,但它們是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的,我們大致可以概況為三個方面。
特徵一:行為不足。這是指人們所期望的行為很少發生或從不發生。比如學生應該在課堂上積極主動發言的,但是有的學生卻很少發言,幾乎不發言。在班級活動中和同學相處時也很少講話,不太願意和同伴接觸、交往。或者有的學生智力發展遲滯,不會自己收拾學習用品和他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的事情,料理起來非常的困難,都是行為不足的表現。
特徵二:行為過度。指某一類的行為出現的太多。比如學生上課的時候思想不集中,小動作不停,總是在幹擾著自己聽課,也打擾著別人認真聽講。有的學生經常咬指甲,把手都給咬禿了,禿了一次又一次,愈發地嚴重。有的學生的一天可能要洗很多次手,這些都是行為過度的表現。
特徵三:行為不適當。指某些心理表現或行為在不適宜的情境中產生,但在適宜的條件下卻又不發生。比如學生將喜愛的用具放在垃圾堆裡,或在遭遇悲傷的時候歡快一場。
三、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初步評估
學生心理行為問題的初步的評估的一些策略,適用的標準是什麼呢?簡單來說,由於學生正處於發展之中,心理與行為的易變性、波動性比較突出,隨時可能會發生一些使人為難、不易解決的問題,因此,我們不能動輒便說學生有心理行為問題,這是首先要明確的。那麼對於鑑別來說,我們可以考慮以下評估標準。
1. 評估標準
(1) 學生的心理行為表現是否與年齡相稱。
(2) 特殊心理行為表現出現的頻率。
(3) 特殊心理行為表現持續的時間。
(4) 特殊心理行為表現的嚴重程度。
(5) 心理行為反應是否與周圍環境相適應。
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來進行觀察評估呢?
2.評估方法
觀察法、會談法、行為評定法、表格記錄法、自我報告法、社會計量法。
四、學生心理行為問題形成過程的影響因素簡析
學習心理行為問題的形成過程的影響,其實無外乎就是老師們所熟知的幾點。
1. 生理因素
就是自身生理因素,包括家庭中父母的遺傳,出生時發生的意外事故等等,有可能造成的比較嚴重的腦損傷。神經系統功能失調等。如果家庭中父母出現心理問題或心理疾病,學生中出現心理行為問題的機率也是比較高的。這不僅是因為遺傳的影響,當然也因為家庭環境在發生著作用。
2. 心理因素
學生某些原因的心理因素,比如自控力差,動機衝突、認識障礙、挫折承受力比較低、不良習慣等等。與其心理行為問題的產生也有密切的關聯。比如學生曠課到網吧打遊戲等等,常常就是因為學生意志力太薄弱了,控制不了自己。有些挫折承受力低的學生受挫後把原因歸於自己終日沉默寡言,不和別人接觸交往,把自己孤立起來,出現了一些「內罰」反應。或者藉助打遊戲這些方式來獲得幻想中的滿足。
3. 社會因素
社會文化以及生活條件的變化、養育條件的變化的影響。比如家庭結構的小型化,雙在職的家庭、隔代撫養家庭、留守家庭,活動空間小以及住宅的高層化。現代社會信息傳遞工具增多,速度也加快了,各種媒介中的誘惑和不良信息,易被選擇能力比較差,自控能力正有待發展的學生接受。導致心理上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下降,進而出現一些凸顯出來的心理行為問題。
有關研究表明:
7—10歲的兒童最易被欺騙人的、誇張性的廣告影響,當他們長到11、12歲時,往往會成為一個冷漠的、愛嘲弄人的人;
各類媒體上有關暴力、陰謀和欺騙的內容,會消磨掉兒童的信任;
對於原本喜歡戶外活動的兒童來說,長期生活在單元樓房內,便易形成孤僻、脆弱、暴躁等不良性格。
4. 家教方式
毋庸置疑家庭是學生出生後的第一個團體,父母對子女的影響非常大,而不適的家庭教育的影響也很大。比如父母的過分寵愛、保護、包辦代替、過高的期望或者過度的教育,家庭不和或者父母離異、家庭變故等等一些不良因素,導致孩子可能受到的不良影響都居多。一個孩子就是家庭的鏡子。他是受到民主型的的家庭的教養還是受到專制型的對待;是在家長別忽視的,常常總是感受到冷漠的家庭氛圍的還是被溫暖的、呵護的、被信任的、被支持的;如果學生生活在家人的教養態度不一致,分歧眾多的家庭中,也有可能會形成好生氣、警惕性高、兩面行為等等。而保護性的家庭,父母對子女的過分的照顧和小心翼翼也常常讓子女缺乏獨立自主性,很難儘早地成熟成長起來。民主型的家庭,我們認為父母對子女是愛而不驕、嚴格而又尊重的,講究平等,管理方式是民主的,那這樣的子女是那些聯結感強的、親切的。
5. 學校教育
學校應當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個性健全發展的理想場所。然而目前學校教育中存在的某些問題可能也是導致一些學生發生適應困難的部分因素。比如「唯分數論」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上的一些缺陷或者失誤,師德師風待提高等等,讓學生在學校充分失敗感、挫折感,感受不到生活以及學習的樂趣和意義,這也是需要我們教師深刻反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