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編輯部 | 隱飲
用電影治癒生活。
2020終於結束了,很多人都說,並不懷念它。網飛最近上線的一部偽紀錄片,從題目到內容都充滿了懟天懟地的架勢——《去死2020》。
沒錯,魔幻的2020年,令人大跌眼鏡的新聞一個接一個,就連《黑鏡》的創作團隊也編不出這樣的故事。甚至有外國網友在去年調侃,「《黑鏡》這次厲害了,我們沒在網飛上看到第六季,而是直接在真實生活中體驗了一把,太牛了!」
有意思的是,《去死2020》的頭號編劇查理·布魯克,正是英劇經典《黑鏡》系列的核心人物。辛辣諷刺+批判色彩+黑色幽默,正是這個創作團隊的拿手好戲。這是一部關於2020年的偽紀錄片,它把這一整年裡的新聞大事,尤其是美國的大新聞都吐糟了個遍。
為了把「偽紀錄片」的姿勢做足,全片穿插了新聞+訪談的形式,但訪談的對象都是虛構的人物。他們找來多位演員來扮演不同階層的人,很多大咖主演,影迷們都很熟悉。比如「神盾局局長」塞繆爾·傑克遜,他在片中的身份是位記者。咦,他好像又被「媽惹法克俠」附體了?
比如英倫老牌演員休·格蘭特,他這次飾演一位迂腐的歷史學家,經常把歷史和虛構場景混為一體。
同時還有以美劇《矽谷》而出名的巴基斯坦演員庫梅爾·南賈尼,這次他飾演一位冷血的網絡巨頭CEO。
因《老友記》而廣為人知的熟面孔「菲比」麗莎·庫卓,她在片中的形象影射了白宮的新聞發言人Kayleigh McEnany。
崔茜·尤瑪飾演的英國女王,扮相還是有點神似。
此外,影片裡還有虛構的科學家、網紅、中產家庭主婦、普通吃瓜網友等等。這些人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呈現出完全不同又相當有趣的各種表達,有的犀利、有的愚蠢、有的發人深省,有的又讓人捧腹大笑。
偽紀錄片的黑色幽默,在於片中呈現的一切,是真實與虛構交叉並行的。
片中的不少新聞事件,雖然是有鼻子有眼真實發生的,但搭配上誇張的調侃,和毫不留情的諷刺,又覺得荒誕色彩十足。從一月份開始,地球就沒打算讓這一年好過。
一邊是澳大利亞山火肆虐,一邊是瑞士則正舉辦著討論環保的達沃斯論壇。十七歲的環保小將格雷格·桑伯格,在會上強烈呼籲關心氣候變化。臺下的庫梅爾·南賈尼飾演的網絡巨頭CEO,聽後深受啟發。「我意識到我們的世界可能會陷入混亂和災難,而我,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正好有能力做點什麼。」
「所以我打了個電話,讓我的人去紐西蘭買了座山,把它挖空,作為避難所。」看吧,有權有勢的人對環境的災難如此冷漠,只關心自己。是不是聞到諷刺的味道了?1月底,2020年的歷史大事件主角「新冠肺炎」,在中國正式登場。
但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這一切似乎都離他們非常遙遠。片中的英國歷史教授,批評川普最開始對待疫情的不作為。「他對待新冠就像對待家庭主婦或者黃蜂,如果你無視他們,就會消失。」
聚會照常、奧斯卡照常舉辦,即使危險就在眼前,很多人也視而不見。「為引起注意,病毒感染了好萊塢的大明星,比如大名鼎鼎的湯姆·漢克斯。」
他與病毒整整鬥爭了兩個星期,因為是男主角嘛,最後當然是他贏了。新冠肺炎迅速在歐洲蔓延開來,義大利開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看來,解決新冠的最好辦法是洗手,然後轉頭就和醫院裡的感染病人都握了手。
不是說好了要認真洗手嗎?後面大家都知道了,英國首相中招新冠肺炎,甚至被送進ICU。
到三月底,新冠疫情變得難以控制,封鎖蔓延到了全球範圍。「成為自從漫威宇宙之後,最成功的全球連鎖。」
在2020年,全球封鎖絕對是劃時代的改變。
工作場所被迫關閉,日常生意被迫中斷。
人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開啟漫長的「宅家」時代。
電影院關門了,看不到「007」也看不到《魔發精靈2》,唯一上映的電影就是講時間循環的《信條》。各種流媒體、直播和視頻電話構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很多博主網紅應運而生,瘋狂撈錢。
影片中提到了「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博主小哥從中嗅到了商機。
他瘋狂討好黑人,把點讚的手勢換成黑人的手,給很多黑人發送好友申請,還開車去黑人區拿著大喇叭聲援他們,喊到半夜——不為別的,只為拍視頻撈金。
長時間的宅家生活,實在讓人崩潰。這位代表了世界上最普通的五個人之一的「英國吃瓜姐」,故意讓自己患上了人格分裂,這樣就可以自我對話了。
「但後來,我又不得不跟自己保持兩米遠的社交距離,這太讓人難受了。」影片後半段,開啟了對川普的集中吐槽,關於「懂王」的段子永遠不嫌多。比如川普說,「只要保持冷靜,新冠就會消失。」
比如他覺得用消毒水,就可以消滅人體內的新冠病毒。比如他長期拒絕戴口罩,在總統的帶頭下,一些市民也拒絕戴口罩。
「抗議者們走上街頭,要求憲法賦予他們傳播致命病毒的權利。」
而在和拜登開完總統競選辯論賽後,川普收到的唯一的積極消息就是,他的新冠病毒檢測是陽性的。(positive代表陽性和積極,一語雙關)
塞繆爾·傑克遜扮演的記者,聽說川總感染新冠肺炎時發出感嘆。
「天啊,沒人預料到會發生這種事!哦不對,其實每個人都預料到了這樣的事!」
除了諷刺川總,拜登也沒能倖免。
在影片中,拜登被調侃為「看起來200歲了」,「就你隨便吹口氣都能吹死他。」
當然《去死2020》不僅諷刺了大人物,也諷刺了很多普通人。比如片中的「英國吃瓜姐」,她把美國大選新聞當成是很長的連續劇來看。
她以為川總患上新冠,就是看到最後一集了,沒想到美國還能活到現在。
在她眼裡,美國大選的規則如此複雜而無聊,「這是最無聊的遊戲節目,又臭又長,怪不得四年才演一次。」這位「吃瓜姐」,不正像是那些對世界大事漠不關心的普通人嘛?比如片中的病毒學家在解說疫苗試驗過程,導演卻在插播毫無關聯的雜技短片,只為吸引人們的注意。
「你們真的對科學感興趣嗎?」畫外音的劇組團隊冷漠回,「說實話,不感興趣。」
這是在諷刺現在的民眾,不關心科學的普遍現象。比如歷史學家幾次把歷史事件弄混,他把《權遊》和《星戰》裡的情節記成了現實,這是在嘲笑某些專家的自以為是。
比如片中的中產媽媽說,不要接種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5G疫苗」,因為她在Facebook上讀到,不應該相信任何不是天然的東西。「那Facebook也不是天然的啊?為什麼你會允許把它根植於到大腦內?」嗯,懟懟更健康!《去死2020》全片可謂是諷刺與現實齊飛,真實與虛構並行。
影片密集的笑點,正是來自這種「表演性」和「真實性」之間的戲劇張力。但遺憾的是,這部影片也存在不少缺點,在外網的評價並不算太高,爛番茄新鮮度只有29%。
雖然全片的風格是「萬物皆可嘲諷」,但嘲諷的力度似乎並不足夠狠,不夠像《黑鏡》來得那麼讓人醍醐灌頂,有時候就變成了陰陽怪氣。
而這種浮光掠影和隔靴搔癢式的吐槽,讓全片看起來像個新聞段子合輯。
借用外媒的評價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從2月份以來,就不再瀏覽網絡和媒體消息的人,那麼你可能會對這些梗,感到新鮮。」另外,儘管全片在盡力保持中立,但還是能看出明顯的傾向性,沒能做到足夠客觀。整場吐槽秀的炮火還是集中在美國,其他國家都是點到為止。
換句話說,一些中國網友所經歷的《去死2020》,可能跟片子裡完全不同,但同樣也值得用這個題目命名。在最後的結尾,為了防止有人對「偽紀錄片」信以為真,又給了明星集體念同一句臺詞的提示。這不是真的紀錄片,明星的觀點也不代表他們本人,請不要對號入座。
好吧,我們終於過完了糟心的2020年,也終於迎來了全新的2021年。未來真的會好嗎,誰知道呢?今年結尾,會不會再拍個續集《去死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