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飛把糟透的2020,拍成《黑鏡》現實版

2021-01-08 時光網Mtime

時光編輯部 | 隱飲

用電影治癒生活。

2020終於結束了,很多人都說,並不懷念它。網飛最近上線的一部偽紀錄片,從題目到內容都充滿了懟天懟地的架勢——《去死2020》。

沒錯,魔幻的2020年,令人大跌眼鏡的新聞一個接一個,就連《黑鏡》的創作團隊也編不出這樣的故事。甚至有外國網友在去年調侃,「《黑鏡》這次厲害了,我們沒在網飛上看到第六季,而是直接在真實生活中體驗了一把,太牛了!」

有意思的是,《去死2020》的頭號編劇查理·布魯克,正是英劇經典《黑鏡》系列的核心人物。辛辣諷刺+批判色彩+黑色幽默,正是這個創作團隊的拿手好戲。這是一部關於2020年的偽紀錄片,它把這一整年裡的新聞大事,尤其是美國的大新聞都吐糟了個遍。

為了把「偽紀錄片」的姿勢做足,全片穿插了新聞+訪談的形式,但訪談的對象都是虛構的人物。他們找來多位演員來扮演不同階層的人,很多大咖主演,影迷們都很熟悉。比如「神盾局局長」塞繆爾·傑克遜,他在片中的身份是位記者。咦,他好像又被「媽惹法克俠」附體了?

比如英倫老牌演員休·格蘭特,他這次飾演一位迂腐的歷史學家,經常把歷史和虛構場景混為一體。

同時還有以美劇《矽谷》而出名的巴基斯坦演員庫梅爾·南賈尼,這次他飾演一位冷血的網絡巨頭CEO。

因《老友記》而廣為人知的熟面孔「菲比」麗莎·庫卓,她在片中的形象影射了白宮的新聞發言人Kayleigh McEnany。

崔茜·尤瑪飾演的英國女王,扮相還是有點神似。

此外,影片裡還有虛構的科學家、網紅、中產家庭主婦、普通吃瓜網友等等。這些人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出發,呈現出完全不同又相當有趣的各種表達,有的犀利、有的愚蠢、有的發人深省,有的又讓人捧腹大笑。

偽紀錄片的黑色幽默,在於片中呈現的一切,是真實與虛構交叉並行的。

片中的不少新聞事件,雖然是有鼻子有眼真實發生的,但搭配上誇張的調侃,和毫不留情的諷刺,又覺得荒誕色彩十足。從一月份開始,地球就沒打算讓這一年好過。

一邊是澳大利亞山火肆虐,一邊是瑞士則正舉辦著討論環保的達沃斯論壇。十七歲的環保小將格雷格·桑伯格,在會上強烈呼籲關心氣候變化。臺下的庫梅爾·南賈尼飾演的網絡巨頭CEO,聽後深受啟發。「我意識到我們的世界可能會陷入混亂和災難,而我,這個星球上最富有的人之一,正好有能力做點什麼。」

「所以我打了個電話,讓我的人去紐西蘭買了座山,把它挖空,作為避難所。」看吧,有權有勢的人對環境的災難如此冷漠,只關心自己。是不是聞到諷刺的味道了?1月底,2020年的歷史大事件主角「新冠肺炎」,在中國正式登場。

但對於西方世界來說,這一切似乎都離他們非常遙遠。片中的英國歷史教授,批評川普最開始對待疫情的不作為。「他對待新冠就像對待家庭主婦或者黃蜂,如果你無視他們,就會消失。」

聚會照常、奧斯卡照常舉辦,即使危險就在眼前,很多人也視而不見。「為引起注意,病毒感染了好萊塢的大明星,比如大名鼎鼎的湯姆·漢克斯。」

他與病毒整整鬥爭了兩個星期,因為是男主角嘛,最後當然是他贏了。新冠肺炎迅速在歐洲蔓延開來,義大利開始陷入水深火熱之中。在英國首相鮑裡斯·詹森看來,解決新冠的最好辦法是洗手,然後轉頭就和醫院裡的感染病人都握了手。

不是說好了要認真洗手嗎?後面大家都知道了,英國首相中招新冠肺炎,甚至被送進ICU。

到三月底,新冠疫情變得難以控制,封鎖蔓延到了全球範圍。「成為自從漫威宇宙之後,最成功的全球連鎖。」

在2020年,全球封鎖絕對是劃時代的改變。

工作場所被迫關閉,日常生意被迫中斷。

人們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開啟漫長的「宅家」時代。

電影院關門了,看不到「007」也看不到《魔發精靈2》,唯一上映的電影就是講時間循環的《信條》。各種流媒體、直播和視頻電話構成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很多博主網紅應運而生,瘋狂撈錢。

影片中提到了「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博主小哥從中嗅到了商機。

他瘋狂討好黑人,把點讚的手勢換成黑人的手,給很多黑人發送好友申請,還開車去黑人區拿著大喇叭聲援他們,喊到半夜——不為別的,只為拍視頻撈金。

長時間的宅家生活,實在讓人崩潰。這位代表了世界上最普通的五個人之一的「英國吃瓜姐」,故意讓自己患上了人格分裂,這樣就可以自我對話了。

「但後來,我又不得不跟自己保持兩米遠的社交距離,這太讓人難受了。」影片後半段,開啟了對川普的集中吐槽,關於「懂王」的段子永遠不嫌多。比如川普說,「只要保持冷靜,新冠就會消失。」

比如他覺得用消毒水,就可以消滅人體內的新冠病毒。比如他長期拒絕戴口罩,在總統的帶頭下,一些市民也拒絕戴口罩。

「抗議者們走上街頭,要求憲法賦予他們傳播致命病毒的權利。」

而在和拜登開完總統競選辯論賽後,川普收到的唯一的積極消息就是,他的新冠病毒檢測是陽性的。(positive代表陽性和積極,一語雙關)

塞繆爾·傑克遜扮演的記者,聽說川總感染新冠肺炎時發出感嘆。

「天啊,沒人預料到會發生這種事!哦不對,其實每個人都預料到了這樣的事!」

除了諷刺川總,拜登也沒能倖免。

在影片中,拜登被調侃為「看起來200歲了」,「就你隨便吹口氣都能吹死他。」

當然《去死2020》不僅諷刺了大人物,也諷刺了很多普通人。比如片中的「英國吃瓜姐」,她把美國大選新聞當成是很長的連續劇來看。

她以為川總患上新冠,就是看到最後一集了,沒想到美國還能活到現在。

在她眼裡,美國大選的規則如此複雜而無聊,「這是最無聊的遊戲節目,又臭又長,怪不得四年才演一次。」這位「吃瓜姐」,不正像是那些對世界大事漠不關心的普通人嘛?比如片中的病毒學家在解說疫苗試驗過程,導演卻在插播毫無關聯的雜技短片,只為吸引人們的注意。

「你們真的對科學感興趣嗎?」畫外音的劇組團隊冷漠回,「說實話,不感興趣。」

這是在諷刺現在的民眾,不關心科學的普遍現象。比如歷史學家幾次把歷史事件弄混,他把《權遊》和《星戰》裡的情節記成了現實,這是在嘲笑某些專家的自以為是。

比如片中的中產媽媽說,不要接種實驗室裡製造出來的「5G疫苗」,因為她在Facebook上讀到,不應該相信任何不是天然的東西。「那Facebook也不是天然的啊?為什麼你會允許把它根植於到大腦內?」嗯,懟懟更健康!《去死2020》全片可謂是諷刺與現實齊飛,真實與虛構並行。

影片密集的笑點,正是來自這種「表演性」和「真實性」之間的戲劇張力。但遺憾的是,這部影片也存在不少缺點,在外網的評價並不算太高,爛番茄新鮮度只有29%。

雖然全片的風格是「萬物皆可嘲諷」,但嘲諷的力度似乎並不足夠狠,不夠像《黑鏡》來得那麼讓人醍醐灌頂,有時候就變成了陰陽怪氣。

而這種浮光掠影和隔靴搔癢式的吐槽,讓全片看起來像個新聞段子合輯。

借用外媒的評價就是:「如果你是一個從2月份以來,就不再瀏覽網絡和媒體消息的人,那麼你可能會對這些梗,感到新鮮。」另外,儘管全片在盡力保持中立,但還是能看出明顯的傾向性,沒能做到足夠客觀。整場吐槽秀的炮火還是集中在美國,其他國家都是點到為止。

換句話說,一些中國網友所經歷的《去死2020》,可能跟片子裡完全不同,但同樣也值得用這個題目命名。在最後的結尾,為了防止有人對「偽紀錄片」信以為真,又給了明星集體念同一句臺詞的提示。這不是真的紀錄片,明星的觀點也不代表他們本人,請不要對號入座。

好吧,我們終於過完了糟心的2020年,也終於迎來了全新的2021年。未來真的會好嗎,誰知道呢?今年結尾,會不會再拍個續集《去死2021》?

相關焦點

  • 現實版《黑鏡》,把魔幻的2020拍成電影
    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諾斯在光影裡尋找每個人的精神角落2020年或許是人類有史以來最「魔幻」的一年:新冠疫情、奧運延期、英國脫歐、平權運動等問題不斷,全世界人民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如此艱難,但我們還是堅強地挺過了這一年。如果把2020年拍成電影,那麼註定是一部魔幻災難狗血爛片,也許劇本都沒人敢想出來。
  • 現實版「黑鏡」?紐約警局推新機器狗,有網友想起了它……
    但此舉也引發網友擔憂,有人將這款設備和英劇《黑鏡》裡殺人的機械狗聯繫了起來,並稱這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黑鏡》。據報導,這款機器狗名為「Digidog」,重70磅(約31KG),最高時速超過3英裡(4.8km/h),還可以爬樓梯。警局介紹,機器狗配備複雜的人工智慧系統以及一系列攝像頭和傳感器,可以使得警方在派真人警察執行任務前,先用它進行近距離、實時查看危險情況。
  • 豆瓣日曆 2020年12月4 日《黑鏡 第一季》
    今日主題:《黑鏡 第一季》。《黑鏡》(英語:Black Mirror)是一部由查理·布魯克創作的英國獨立單元劇,該劇由布魯克和安娜貝爾·瓊斯擔任節目統籌。該劇展現現代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新技術利用的副作用,其中的每一集是獨立的,背景通常設置在架空的現實或不久的將來,並以黑暗和諷刺的語氣和或輕或重的實驗感來表現劇情。
  • 影評|就算是《黑鏡》的編劇,也編不出這樣的2020
    2020,我們在現實裡體驗了一把《黑鏡》。 這不是終極版《黑鏡》,而是剛剛發生的現實。 雖然沒經歷「佔領國會山」事件,但面對越來越荒謬的現實社會,真正的《黑鏡》創作團隊早受不了了,他們只想幹一件事 ——吐槽。
  • 現實版《黑鏡》魔幻上演,總統被要求錄視頻推薦電影|早安嶺南
    下面要說的這則新聞實在太魔幻了,現實版《黑鏡》上演。當地時間7月21日上午,烏克蘭盧茨克市一名男子攜帶武器和爆炸裝置劫持一輛載有十餘人人的大巴並與警方對峙。綁匪跟警察提出了一個詭異的要求:讓烏克蘭總統澤蘭斯基錄一段視頻發上網,推薦大家去看一部2005年的電影《地球上的生靈》。總統澤連斯基得知這一奇葩要求後,按照綁匪的要求視頻錄製並發布。隨後劫持者向執法人員投降,剩餘人質全部獲救。
  • 《再見2020年》採用《黑鏡》的製作班底,伊莉莎白二世領銜出境
    北京時間12月29日上午,《再見2020年》在流媒體平臺Netflix上線,該片採用了《黑鏡》的製作班底,還是由查理·布洛克出品,安娜貝爾·瓊斯進行導演,根據2020年的特殊事件拍攝了一部充滿星光的紀錄電影。伊莉莎白二世領銜出境了,她講述了「混亂和可怕」的一年,看來英國皇室給足了這部紀錄片面子。女王大人還透露了王室應對全球流行病的方式,「人們確實需要一種方式,宣洩以及解脫這一年的困擾。」
  • 《黑鏡》主創新片來了:2020 去死吧!
    2020 年,可能是《黑鏡》也編不出的荒謬一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事 ——新冠疫情、澳洲火災、印尼洪水、非洲蝗災、美國大選、英國脫歐、種族抗議、高考延期、科比逝世……於是,《黑鏡》團隊乾脆把 2020 年做成了一部紀錄片:《2020 去死》。但實際上,這是一部「半偽紀錄片」。
  • 她們惡夢的敘事詩《黑鏡》
    Netflix與英國劇作家查理布魯克合作的《黑鏡》第四季已經上線。這一季與之前三季明顯不同的地方在於,幾乎每一集都以女性作為第一主角。第二集〈方舟天使〉則是《黑鏡》歷來首次與女性導演合作,由茱蒂佛斯特執導,本集展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嶄新視角,可視為《黑鏡》系列的重大突破。〈聯邦星艦卡裡斯特〉從海報開始,就頗有惡搞星艦系列的意味。
  • 神劇《黑鏡》已死?
    《黑鏡》第五季來了。原以為這是一個好消息,沒想到卻完全相反。如果說去年的《黑鏡:潘達斯奈基》可以解釋為形式影響了內容。那麼這一次,則是這部神劇完全的潰敗。只是一個現實中可能發生的事件加上了一個荒誕的假設。就狠狠地玩了一把諷刺遊戲。一個突然醒來的女子發現自己失去了記憶。
  • 你的社會等級由他人評分決定,《黑鏡》的設定是否會變成現實?
    這個故事令人毛骨悚然,正因為它離我們的現實生活並不遙遠。新近出版的《黑鏡:創作內幕》一書,藉由《黑鏡》主創與演員的對談,揭示了《黑鏡》系列暗黑世界觀的由來。《黑鏡:創作內幕》作者: [英] 查利·布魯克 / 安娜貝爾·瓊斯譯者: 江山 / 尤林 版本: 後浪丨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20年10月以下內容節選自《黑鏡:創作內幕》,較原文有刪節修改,已獲得出版社授權刊發。
  • 看《黑鏡4》沒大心臟請繞行
    《黑鏡》第一季、第二季由英國Channel4出品,第三季換成美國的Netflix出品。雖然換了東家,但科幻燒腦劇《黑鏡》依舊保持黑色驚悚、劇情反轉的燒腦風格,以科幻的視角,探討人性和正義的命題。   《方舟天使》講述一位母親在女兒意外走失被尋回後,偏激地給女兒的腦部植入智能晶片,監視她的一舉一動……但這最終摧毀了母女間的信任;《卡利斯特號星艦》講述程式設計師大牛德利,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被同事嘲笑,他建立了一個虛擬的卡利斯特號星艦,將欺負自己的人帶到星艦上,自己則扮演無所不能的船長,發號施令;《吊死DJ》講述幾對單身男女試圖通過軟體匹配到人生另一半,他們跳過了戀愛關係中最浪漫、最珍貴的彼此了解階段
  • 美劇《黑鏡》:反叛者的天堂和批量生產的黑暗故事
    一個看似誇張的未來,又小心翼翼地與現實產生強關聯——個人獨裁主義、公園裡孩子的失蹤、不再私人的記憶、被機器狗支配的恐懼……《黑鏡》它在時時刻刻提醒你,這不是幻覺。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末,全世界的美劇迷主題活動基本上都是同一個:看《黑鏡》。自2011年《黑鏡》第一季於英國Channel 4首播,這部前期零宣傳的科幻恐怖大作一戰成名。
  • 《黑鏡》第四季:人類已經準備好迎接技術奇點了嗎?
    《黑鏡》以虛擬影像的方式想像了未來科技世界中人類如何自處的問題。本文作者Miranda Katz在「Does This Black Mirror Fan Theory Mean We're Finally Ready For the Singularity?」一文中討論了《黑鏡》之於科技的發展預言。 當《黑鏡》在2011年首次播出時,它與《陰陽魔界》的對比是不可避免的。
  • 《黑鏡》「褪色」,因為Netflix太相信套路
    但《黑鏡》的英式冷峻讓這種恐懼與人性幽深結合在了一起,顯得獨一無二。有人在2013年《紙牌屋》播出期間算過一筆帳,如果新顧客平均只訂閱四個月,Netflix就得需要超過300萬新訂戶才能收回成本,《黑鏡》亦同理。但正如《黑鏡》的主創查理·布洛克所說,他在這部劇裡表達的是種種對事物的恐懼,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自我「心理治療」。
  • 《黑鏡》中的打地鼠AR成真
    CapitolaVR的VR和AR開發者大衛·羅布斯泰利(DavidRobustelli)在5月13日上傳了一段還原《黑鏡》中AR打地鼠的遊戲視頻,想想真是細思恐極,但是這款遊戲可不像《黑鏡》中男主那樣會把自己玩死。
  • 從豆瓣9.5到6.6,神劇《黑鏡》走下神壇,問題到底在哪裡?
    《黑鏡 第五季》丨Black Mirror豆瓣6.6分,開創了《黑鏡》歷史性最低。它不同於老版的格鬥遊戲,能夠通過VR投影技術,讓玩家進入具有現實感的虛擬世界。簡單來講,你成為遊戲中的角色,在遊戲的世界裡可以做任何事。起初,兩人在體驗遊戲的過程中,都覺得虛擬世界極為的真實。不僅是場景特效,甚至在感官方面都能模擬出人的真實情感,還可以做一點別的事。於是畫風秒變........
  • 《環形物語》是另一部《黑鏡》嗎?
    作為亞馬遜推出的與網飛(《黑鏡》《愛,死亡與機器人》)、HBO(《西部世界》)抗衡的科幻劇集,《環形物語》在播出後顯然沒能迎來它的爆點。這部美劇改編自瑞典藝術家西蒙·斯塔倫海格同名圖像小說。或許大家更為熟悉的,是他在大陸出版的圖像小說三部曲之一的《電幻國度》。這部相比小說更近似於科幻概念設定集的畫冊,在2018年一經出版就登上了豆瓣科幻/奇幻榜單第二。
  • 黑鏡第四季分集劇情介紹 黑鏡第四季劇情分析
    Metalhead  這將是《黑鏡》史上的第一次黑白電影。雖然是新領域,但鏡頭下的世界還是不會讓人失望的。6. Black Museum  這就是一部十足的爆米花電影,共三個故事。在你還沒意識到時,你已經看完了一個半小時的影片。這也是我們最後拍攝的故事。
  • 《黑鏡》的迷思:當科技黑入我們的感官
    在網上一向被譽為神劇的《黑鏡》(Black Mirror)目前已播出五季,其中包括2011年12月英國電視4臺(Channel4)播出的第一季3集,2013年播出的第二季3集,以及第二季和第三季之間的一個聖誕特別篇;2014年《黑鏡》轉投網飛(Netflix),之後由Netflix陸續播出了第三季6集,第四季6集,以及一個特別篇《黑鏡
  • 《黑鏡》逆天交互式電影,不同的人將看到不同的結局
    —— Colin Ritman時隔 7 年,黑鏡系列終於推出了一部驚喜程度堪比《 國歌 》( 黑鏡第一季第一集,相信看過的人都不會忘。。。 )的作品 ——《 黑鏡:潘達斯奈基 》。Netflix ( 網飛 )正式上線這部電影後,小辣椒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一頓操作猛如虎,終於算是在第一時間過了把眼癮,花將近三個小時把它給看了個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