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鏡》第四季:人類已經準備好迎接技術奇點了嗎?

2021-01-21 36kr

編者按:未來社會向何處發展總是人們討論不休的議題。《黑鏡》以虛擬影像的方式想像了未來科技世界中人類如何自處的問題。本文作者Miranda Katz在「Does This Black Mirror Fan Theory Mean We're Finally Ready For the Singularity?」一文中討論了《黑鏡》之於科技的發展預言。

當《黑鏡》在2011年首次播出時,它與《陰陽魔界》的對比是不可避免的。可以理解,這兩部劇都涉及了科幻小說和心理恐怖元素,兩部劇都由不同故事的劇集構成。沒有追劇的觀眾可以像一個了解前情的人一樣隨時收看,從而使其很容易向那些對情節複雜、劇情前後聯繫的影視作品有抵抗心理的人推薦。

但是自從2015年被Netflix收購以來,《黑鏡》開始改變其分割式的情節設置。在某個劇情中引入的技術會在另一個劇情中會再次出現,劇中電視上的新聞滾動條顯示著前幾集的事件,音樂節段一再重複。在把他們叫做復活節彩蛋,或者稱其為拼湊一個共同宇宙的線索的多年否認之後,編劇查理·布魯克終於承認該現象確實存在。

於上周五發布的新一季《黑鏡》比之前任何一季都有隱藏的主題線。它們執著於人類意識的概念:上傳、滲透、探索記憶、並在死後保護它。雖然過去幾季意識的數位化主題有所展示,尤其是《白色聖誕》特別彩蛋和第三季的《聖朱尼佩洛》,新一季以極大的熱情對之展開敘事。《黑鏡》依然廣受關注,但在最近一季發布之後,它之於數字永生的議題的啟示可能會縮小。

(劇透警告:下文涉及多個《黑鏡》情節。)

在2014年的《白色聖誕》中,觀眾首先看到「cookie」這個高科技產品(即意識副本,能將人的部分意識儲存於智能的小盒子,以幫助規劃完善自己的生活),這是《黑鏡》對炭複製意識的稱呼。在喬恩·哈姆的指導下,他強迫數字設備扮演超個性化的家庭助手並使其承認犯罪。在《黑鏡》的前幾季中也存在關於奇點的暗示。比如,《馬上回來》一集中,一位名叫瑪莎的女人陷入男友的去世中無法自拔,於是她籤署了承諾公開男朋友的網絡蹤跡並由此製造出一個「chatbot」的服務,目的是合成一個具有智能的人工軀體。這項技術具有缺陷,機器人「Ash」只能模仿他學過的東西,而且缺乏人類的特性,如對睡眠的需求,令瑪莎受到驚嚇。但是我們應將瑪莎想讓死去的親人復活的渴望看做關於數字再生的預兆。她的經歷與傑克非常相似,這是本季《黑鏡》中最後一集《黑色博物館》的故事。當傑克的妻子凱利陷入不可逆的昏迷時,他選擇在自己的頭腦中植入她的意識,利用技術幫助診斷疾病,就像《馬上回來》一樣,這個決定令人惋惜。

本季《黑鏡》為2013年的《馬上回來》提供了另一層思考。如果我們不僅僅將其看作是對死亡幹涉的警告,而且看做技術專家在《黑鏡》中進行數位化意識的一種早期嘗試呢?Ash缺乏真正的自我意識,他沒有那些與瑪莎的共同記憶。但是,至少有一段時間,他通過了女朋友的圖靈測試。在通往真實的數字轉生之路上,這是一次失敗的嘗試、但是卻是必須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失誤。

《馬上回來》是第一個藉助雲端嘗試「長生不老」的開端,當我們再看看《白色聖誕》,在那裡,這項技術已經得到飛躍式發展,並帶來了更加危險的影響。當然,複製人助手可能會方便人們的生活,但是「你」會被困在谷歌的家庭式設備裡嗎?哈姆的能力是通過加快人們的時間感來折磨人們,讓他們經歷數月甚至數年的極致無聊,這當然暗示了《黑色博物館》想要告訴我們的「複製意識的人權」問題。在《白色聖誕》和本季第一集《卡裡斯特》中所顯示,數字克隆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監管。像僱傭了哈姆這類人的科技公司能夠將意識副本變奴隸為「真正的」奴隸,像羅伯特·戴利這等糟糕的人能夠利用技術殘忍的懲罰那些「錯誤的」人們,沒有誰能夠阻止他們。

很顯然,在技術發展至那一刻,美國公民自由聯盟(ACLU)還未理解意識副本的本質,《黑色博物館》中提到的大規模抗議還未產生任何成效。而在《黑色博物館》的最後,仍不清楚這些意識副本的人權是否被有效執行。博物館的老闆仍然在折磨著克萊頓·李的意識副本,他似乎並不受規章制度的束縛。在這一點上,似乎沒有人真正意識到他們所創造的道德和心理暗示:你怎麼才能保證你的副本意識永遠不會被所掩飾的地獄所驅使呢?在第三季第四集《聖朱尼佩洛》的情節中,不再有令人毛骨悚然的順從的機器人,家庭助手、或困在別人頭骨裡的更新意識或是泰迪熊。此時,在死亡之後的宇宙居民可以選擇在一個模擬的烏託邦中生活,這似乎沒有任何真正的缺陷。這是數字意識技術最可能的結果:我們使用它不是為了服務我們真實的自我,也不是為了懲罰犯罪,而是為了保證死後過上美好生活。這一季《絞死DJ》也有類似美好的結局,在這個令人心碎的故事中,成千上萬的意識副本為現實世界的單身人士提供了一個數據集。

能幫助人們上傳、創造出一個很容易下載的生命價值的數據卷的記憶捕捉技術,在第一季的《你全部的歷史》首次出現,在這一季度的《大天使》和《鱷魚》中也重現出現。在《遊戲測試》一集中,超現實的增強現實最終被成為了《聖朱尼佩洛》的虛擬樂園。

一些粉絲甚至在《遊戲測試》中看到了更多關於意識副本的暗示。正如推測那樣,索尼婭在《遊戲測試》中的角色很可能是現實版的塞爾瑪,她由在第一季《一千五百萬價值》的同樣出演的女演員扮演。仔細回憶一下《遊戲測試》,你會發現她的公寓裡有一本關於奇點的書,因為她對遊戲開發非常著迷。反過來,這可能意味著《一千五百萬價值》是對意識副本的一種現實表徵或者一種懲罰形式?說道懲罰,還有一些人認為,第二季的主角「白熊」很可能是一個意識副本,他被判以永恆的重複的懲罰。

最近,人類狂熱追捧那些展示數位化複製人類思維的科幻小說。小說《改變的碳》中,人們可以上傳和下載個性到新的身體裡,下個月將作為Netflix改編的連續劇播出。於2016年首播的加拿大電視節目《旅行者》,勾畫了一個世界,裡面的人類將自己的意識及時發送回來以阻止災難發生。去年春天,在科裡·多克託羅《徒步旅行》一書中,自封的棄兒發現了通過「支持自己」來逃避死亡的方法。這一趨勢或許反映了矽谷對數位化意識的狂熱情緒。從腦—機接口技術,到雷蒙德·庫茲韋爾這樣的未來學家的白日夢,我們可以將其看作一個人工智慧的聖杯(傳說中耶穌最後晚餐所用之杯),以及一個可能在2045年實現的項目。因此,正如我們所理解,《黑鏡》是一個關於網絡約會、機器人看門狗和其他無數技術的警示,我們不要忽略其之於我們更大的啟示:當我們加速走向一個越來越難定義的世界時,堅持以人性為中心。

原文連結:https://www.wired.com/story/black-mirror-shared-universe-singularity

編譯組出品。編輯:郝鵬程

相關焦點

  • 她們惡夢的敘事詩《黑鏡》
    Netflix與英國劇作家查理布魯克合作的《黑鏡》第四季已經上線。這一季與之前三季明顯不同的地方在於,幾乎每一集都以女性作為第一主角。第二集〈方舟天使〉則是《黑鏡》歷來首次與女性導演合作,由茱蒂佛斯特執導,本集展現了過去從未有過的嶄新視角,可視為《黑鏡》系列的重大突破。〈聯邦星艦卡裡斯特〉從海報開始,就頗有惡搞星艦系列的意味。
  • 黑鏡第四季分集劇情介紹 黑鏡第四季劇情分析
    Metalhead  這將是《黑鏡》史上的第一次黑白電影。雖然是新領域,但鏡頭下的世界還是不會讓人失望的。6. Black Museum  這就是一部十足的爆米花電影,共三個故事。在你還沒意識到時,你已經看完了一個半小時的影片。這也是我們最後拍攝的故事。
  • 豆瓣日曆 2020年12月4 日《黑鏡 第一季》
    該劇展現現代社會發展,特別是對新技術利用的副作用,其中的每一集是獨立的,背景通常設置在架空的現實或不久的將來,並以黑暗和諷刺的語氣和或輕或重的實驗感來表現劇情。《黑鏡》的靈感源於像《迷離時空》這樣能夠很好處理爭議性的當代話題又不用擔心審查的老獨立單元劇,布魯克開創《黑鏡》,以突出與人類與技術關係相關的主題,創造以「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如果我們愚笨之時在10分鐘內可能的生活方式」的故事。該劇集的前兩季分別於2011年12月和2013年2月在英國電視頻道第四臺首播。
  • 皮卡丘毀童年了,權遊爛尾了,《黑鏡》也跌下神壇摔了個粉碎
    黑鏡,其原意是指人類所使用的各種高科技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pad等黑屏後的樣子,代指一種空虛和被忽略的事實,一種沉默的真相。《黑鏡》一度是精緻電視劇的代名詞,最長的一季也不過六集。而其中內容之複雜,涵蓋範圍之廣,從家庭倫理,到道德法律,再到人類命運,愛情、性、人際交往、人工智慧,無所不談,無一不深刻。
  • 黑鏡第四季第三集為什麼叫鱷魚 故事有何啟示深度解析
    迷你電視劇《黑鏡》一共有6集,分別講述了六個故事!而令人好奇的是《黑鏡》第四季第三集為什麼叫鱷魚呢?這個標題有什麼深意呢?不妨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黑鏡》第一季、第二季由英國Channel4出品,第三季換成美國的Netflix出品。
  • 美劇《黑鏡》:反叛者的天堂和批量生產的黑暗故事
    站在酷炫高科技世界對立面的《黑鏡》,通過四季十九集的內容探索了一個高度發達又極度扭曲的世界,人性中最偉大的創新精神和最黑暗的本能在劇中交織衝突,讓《黑鏡》迅速成為高口碑現象級神作。《黑鏡》每集不同的黑暗主題,既是真實世界的一面鏡子,亦是人類如今所處時代和歷史的深刻見證。叛逆者的傳統科技與人類的交火在所難免。
  • 神劇《黑鏡》已死?
    但是細想,這樣做真的正確嗎?這群進入公園拍照的人真的是在伸張正義嗎?以惡懲惡的界限又到底在哪裡?這樣的《黑鏡》完全稱得上驚豔,兼具黑色幽默和科幻寓言兩個特點。黑鏡,指代今天無處不在的黑色屏幕。當屏幕亮起來的時候,我們看不見自己,看不見人類無窮的欲望。《黑鏡》喜歡把這面鏡子打碎。不僅能讓你笑,也讓你思。最後還讓你恐。
  • 《黑鏡》:這部口碑爆棚的科幻懸疑劇,為何在第5季跌落神壇?
    星期五言:2011年,當英劇迷看完《黑鏡》第一季第一集的時候,相信每個人都是驚呼:竟然可以這麼演!你能在9年前的豆瓣評分中看到人們對這部科幻懸疑劇的追捧。從他們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已經將其奉為神劇了。《黑鏡》是以對未來科技的幻想為基礎,深入思考人類廣泛使用高科技後的生活,這些反思和隱喻,給予我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酣暢淋漓,還有精神上的醍醐灌頂!
  • 看《黑鏡4》沒大心臟請繞行
    《黑鏡》第四季   紅網時刻1月3日訊(瀟湘晨報記者 周詩浩)短小精悍,每一集的故事都能讓人細思極恐,最近更新的《黑鏡》第四季,再次考驗了觀眾的強大心臟。   《黑鏡》第一季、第二季由英國Channel4出品,第三季換成美國的Netflix出品。雖然換了東家,但科幻燒腦劇《黑鏡》依舊保持黑色驚悚、劇情反轉的燒腦風格,以科幻的視角,探討人性和正義的命題。
  • 盤點國外電視劇之黑鏡,網友:倡導我們健康生活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國外電視劇之黑鏡,網友:倡導我們健康生活,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這一部電視劇的簡介和部分網友的評論吧。劇情簡介:《卡裡斯特號》:羅伯特(傑西·普萊蒙 Jesse Plemons 飾)是一家遊戲公司的技術總監,卻因為內向怯懦的性格而無法得到同事和下屬們的尊重。
  • 「思考」《黑鏡》與《多啦A夢》,技術背後的兩種世界觀的選擇
    2再說《哆啦A夢》這部充滿童趣,天真浪漫的卡通電視劇,其本質上和《黑鏡》一樣。並不是討論未來人工智慧技術是否會變得越來越像人類,人工智慧會不會覺醒,取代人類,消滅人類這樣的空泛的話題。《哆啦A夢》和《黑鏡》探討的都是,當某種技術進入到人類社會以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其所圍繞的依然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人性本身不會有任何變化。
  • 科學家提出,宇宙「禁止」人類觀察奇點,是為了保護人類的理論
    這個理論被稱為「宇宙監察假設」,黑洞之所以是黑的,因為任何光線都無法從黑洞的視界範圍內逃脫,所以人類無法觀察黑洞內部的景象,宇宙禁止人類觀察奇點,這個看似無釐頭的理論已經成為了大多數黑洞理論的基礎。為什麼宇宙禁止人類觀察黑洞中的「奇點」?
  • 《黑鏡》「褪色」,因為Netflix太相信套路
    時間退回到2011年,《黑鏡》第一季橫空出世時,它對媒介力量、公眾意志、科技的思考令人們膽寒又興奮:未來真的會發生群體意志綁架政府的事嗎?所謂的烏託邦是否只是一個人類被物質操控的虛偽新騙局?關於科技,人類一直同時心存幻想和恐懼,之前的《我,機器人》等作品就表達過類似的主題。但《黑鏡》的英式冷峻讓這種恐懼與人性幽深結合在了一起,顯得獨一無二。
  • 觀眾用遙控器決定劇情,《黑鏡》新劇噱頭大於內容
    憑著「創新」的交互式體驗,最新一部《黑鏡:潘達斯奈基》又賺足了關注度。自從2011年播出第一季,《黑鏡》就被視為「神劇」,帶有恐怖色彩的高科技未來令影迷津津樂道。《潘達斯奈基》的導演依然是執掌《黑鏡》第四季的大衛·斯雷德。故事發生在1984年,主角是一位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史蒂芬。觀眾可以通過不同的選項來控制史蒂芬的行為,這也是影片最大的賣點。交互式體驗給觀眾帶來的新鮮感是不言而喻的。小到選擇早餐吃燕麥片還是玉米片,大到要不要殺了站在你面前的這個人,觀眾都可以通過手中的遙控器來自行改變故事的下一步走向,「定製」你希望的劇情。
  • 《黑鏡》的迷思:當科技黑入我們的感官
    在網上一向被譽為神劇的《黑鏡》(Black Mirror)目前已播出五季,其中包括2011年12月英國電視4臺(Channel4)播出的第一季3集,2013年播出的第二季3集,以及第二季和第三季之間的一個聖誕特別篇;2014年《黑鏡》轉投網飛(Netflix),之後由Netflix陸續播出了第三季6集,第四季6集,以及一個特別篇《黑鏡
  • 從豆瓣9.5到6.6,神劇《黑鏡》走下神壇,問題到底在哪裡?
    從2011年的第一季到現在,已經過去了8年的時間。雖然科技在突飛猛進,但是編劇們的想像力卻舉步維艱。不僅驚豔感不在,相反還有一種在故事上用力過猛而脫力的感覺。所以神劇《黑鏡》真的退步了嗎?在我看來,還是值得一看,只不過問題也很明顯:
  • 劉慈欣評人機大戰:「奇點」遠未到來 不用對人工智慧恐慌
    因為如果橫掃人類棋手的話,可能會惹惱人類,甚至引發人類對機器人的警惕和防備心。如果是這樣,那說明人工智慧已經有了「意識」和「自我意識」。從科幻作家的角度,您怎麼看這種猜想?奇點真的到來了嗎?劉慈欣:如果輸掉的那一局是「故意的」,那也是Google軟體的工程師的「故意」,不是機器人的「故意」。 據我的了解,從人工智慧目前發展的水平來看,這種猜想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 美劇即將冬歇,除了意外回歸的《黑鏡》,還有啥能看?
    其實對於《無恥之徒》來說,小編一直將這部「黃暴毒」、笑與淚共存的美劇看作是2017年最後一部神劇,因為《黑鏡》被Netflix接手後,第四季本要秋季回歸,可是到現在也沒有放出確切的開播消息,豆瓣上更是顯示2018年播出。
  • NASA稱在30年內找到外星人,人類真的做好準備,迎接銀河系鄰居嗎?
    根據NASA前段時間對外宣布的一項最新報告,目前在尋找地外生命的領域中,NASA的科學家團隊們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目前在宇宙中,天文學家們一共找到了2000多顆類地行星,其中很多都處於宜居帶中,並且檢測到了生命存在的痕跡。NASA方面表示,人類將在未來20年內找到地外生命,然後在30年之內找到外星人。
  • 英式幽默變成美式爆米花,奈飛的《黑鏡》要砸了嗎?
    《黑鏡》每集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角色和演員都完全不同,短小精悍,卻將科技進步對於今日社會的影響進行了不同角度的剖析。八年過去,《黑鏡》迎來了第五季,可剛出不久便慘遭口碑直線跌出七分的悲劇。終究,續集的出現都無法重啟第一季帶來的震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