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現場
「汪家的家庭關係就是沒大沒小的,母親叫他老頭子,我們也叫他老頭兒。」11月22日,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先生的一席話,活脫脫表現了汪曾祺先生的隨和個性。汪曾祺先生誕辰100周年之際,孔學堂溪山書會第十八期——「老頭兒汪曾祺」閱讀分享會在也閒書局舉行,邀請到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長子汪朗先生,汪曾祺先生之女汪朝,以及知名汪曾祺研究學者蘇北、龍冬等嘉賓,和廣大讀者一起暢談汪老作品,體驗汪老獨特的文學語言韻味之魅力,同時嘉賓老師還和大家分享汪老先生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活動現場
汪朗和汪朝說,「老頭兒」是汪曾祺在家裡的統稱,不光兒子、女兒甚至孫女都這麼叫。「在老頭看來,父母阻礙或影響兒女發展是非常可惡的事情,所以我們家一直比較隨和,如果要談家庭地位排名,老頭就是最後一個。」兩位子女表示,汪曾祺先生對子女的學習方面並不關心,認為父母沒有權利安排子女的未來,是完全放養的父親形象。「老頭對我們的教育,更多是他本人對生活和工作的態度,通過日常的點點滴滴,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有讀者提問說,汪曾祺先生曾在文章中寫道:「我是吃不了貴州的魚腥草。」這是否是真的呢?對於這一問題,汪朗「闢謠」說:「老頭能吃折耳根。」文章中寫到的初嘗魚腥草,是汪曾祺認識的一名貴州京劇團演員學習時帶去的,第一次嘗試魚腥草,味道確實不怎樣。「但1992年,我因工作原因出差到貴州畢節,當地招待時就上了一道涼拌魚腥草。後來回到北京,看到街上有賣魚腥草就買回家,儘管初嘗接受不了,但後來不管是涼拌還是燉老鴨湯或者炒臘肉,老頭都能接受。」汪朗說。現場,汪曾祺研究學者蘇北、龍冬,也分享了諸多有關汪曾祺的動人故事。如你隨意問一個問題,幾個月後,他會給你寄來用牛皮紙包好的掛號信,或你拜訪離開時,他會送你直到上公交,令人覺得特別溫暖。
著名作家、汪曾祺長子汪朗
汪曾祺之女汪朝
「我們為什麼寫那麼多有關汪先生的文章,因為我們其實沒有精神上的父母。」蘇北說,汪先生是用那種西南聯大的老先生待他們的方式,來待自己這些年輕人,於是帶著懷念寫相關文章,並從此深陷其中,從此走上了研究之路。
汪曾祺研究學者蘇北
龍冬表示,閱讀汪曾祺先生的作品,無論所處的社會環境如何艱難困苦,都能從他的作品裡感受到一縷光芒和溫暖。此外,如果閱讀他的作品,那語言能力一定會大有進步,甚至對學習古典文學也大有好處。「如果你要是想得到中國古典文學的很多滋養的話,那麼汪曾祺或汪曾祺這一脈的作家,他類似於一個橋梁或者就是拐杖,可以架著你走一段。」龍冬說。
汪曾祺研究學者龍冬
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周之江表示,之所以做這麼一個活動,是希望通過這樣一個橋梁,號召更多的人讀汪曾祺先生的書。因為,熱愛讀汪先生文字的人,至少是一個溫厚、有人情味的甚至有幽默感的人。
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周之江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趙毫 陳大煒
圖片 張杰
編輯 郝夢
編審 閔捷 羅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