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在宋代被傳入我國,但受限於紡織技術,「木棉布」一度是比絲綢還要貴重的高級面料。宋末元初時,黃道婆改進紡車,中國棉紡業開始成熟,棉花種植呈現規模化。在此基礎上,一種中國歷史上前所未見的甲冑類型出現了,那就是棉甲(布面甲)。這種新式甲冑具備質輕、保暖、價廉等優點,對付早期火槍彈丸有較好的防禦力,因此其在元明清三朝被廣泛運用,成為中國13世紀後實戰甲冑的主要代表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同時期的歐洲也有一種名為Coat of plates的類似甲冑(一般翻譯成綴甲、鐵甲衣,甚至也被稱為布面甲)。
▲國外甲冑愛好者所做的棉甲防護試驗
▲棉甲背面可見沒有射穿,但這應該是一領夾鐵或者夾鎖子棉甲。
要製作棉甲,需先製作棉片,將數斤棉絮放入模具,浸水之後反覆模壓,而後以線網縫製成薄片,以日曬不膨為合格標準;制甲時,以成型棉片數張裁剪疊加,分別縫製腿裙護腋等組件,構成一領全甲。以材料與縫製方式區分,棉甲又分棉鐵複合甲、純棉甲兩大類。如果將他們類比現代軍隊裝備的破彈衣,純棉甲相當於破彈衣的凱芙拉外皮部分;棉鐵複合甲則相當於凱芙拉外皮配上陶瓷插板。
棉鐵複合甲分暗甲和明甲(這裡的明甲並非專指明代甲冑),暗甲外觀與普通棉衣無異,其實它或以泡釘在襯裡內綴鐵片,或在內層棉片之間內夾鎖子鐵網以增加防護性能。明甲則以棉膽為底,將鈑金鐵片以札甲形式連綴其上,或者直接將鐵網包覆於棉膽之外,是為明甲。以清代棉甲為例,一領棉鐵複合甲重量大約在35到40斤左右。純棉甲顧名思義,完全由模壓棉片組成,重量大約只有15到20斤。總體上,純棉甲沒有多少實戰意義,實戰性的暗甲和明甲仍屬於鐵甲範疇。
▲《元寇襲來繪詞》中元軍身穿的泡釘棉甲
1274年、1281年元軍兩徵日本均遭失敗,遺留下大量的裝備輜重被日軍繳獲。根據竹崎季長所作的《元寇襲來繪詞》,我們能看到元軍棉甲採用典型的蒙古側扣式樣,厚重嚴實,渾身上下布滿泡釘,以泡釘的整齊程度推測,應該是固定內部鐵片而非裝飾之用。元朝雖說也是個短命的朝代,但它不管皮甲、鐵甲、棉甲都深深的影響著後來的明清兩朝。
明軍棉甲蒙元遺風濃重,可以說對比元代基本沒有區別,只是將棉甲改為前開對襟以便穿著。研究明代棉甲,可從三方面入手。
第一;清太祖努爾哈赤號稱以十三副鎧甲起家,在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領據說為清太祖努爾哈赤所有的紅閃緞面鐵葉棉甲,款式為對襟連體式樣,從肩部直到袖口全部覆蓋鐵葉臂手,腋下帶護腋。根據努爾哈赤宣布「七大恨」祭天建制起兵反明的時間,可以反推這領棉甲制式定然照搬自明軍。
▲努爾哈赤紅團花棉甲,內襯鐵片
第二;在明代國寶《出警入蹕圖》中,有數隊參與儀衛的明軍身上所穿罩甲渾身布滿銅釘,應該是內綴鐵片的棉甲。
▲出警入蹕圖中身穿棉甲的儀衛
第三;在研究明代棉甲時,我們不妨將目光投向朝鮮半島的老鄰居。李朝作為明朝藩屬,國內一應制度幾乎全盤照搬宗主國,其軍隊裝備更是如此。朝軍棉甲裝備數量極大,而且有不少實物留存於世。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有一領朝鮮棉甲,款式為中長款,下擺蓋到大腿處,形制與《武備志》中收錄的明軍鎧甲款式幾乎相同。在博多元寇博物館中,有兩套所謂「文永弘安戰役中繳獲元軍之甲冑」,但其中一領為分體馬褂樣式,明顯是清軍風格;另外一領紅色褙子款式,以銅釘內綴鐵片的棉甲出處也十分值得懷疑,不像元甲,反而與《朝鮮戰役海戰圖》中的朝軍水師所穿棉甲式樣完全相同。
▲博多元寇博物院中內襯鐵葉,號稱是「繳獲自元寇」的一領棉甲」,但朝鮮風格濃烈。
▲東京國立博物館收藏的朝鮮棉甲
▲朝鮮棉甲
▲《朝鮮戰役海戰圖》中身穿棉甲的朝鮮水軍
▲《朝鮮戰役海戰圖》中身穿棉甲的朝鮮水軍
▲《朝鮮戰役海戰圖》中身穿棉甲的朝鮮水軍
另外需要澄清的是,很多人將明軍胖襖認作是棉甲的一種,這其實是一個誤會。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九年明軍開始裝備一種以紅色為主,紫青黃為輔的四色棉花戰衣,謂之「鴛鴦戰襖」,「宣德十年定例、每襖、長四尺六寸、裝綿花絨二斤。褲裝綿花絨半斤。」,由戰襖尺寸與實棉重量看,這明顯就是一種禦寒冬裝而已,並非傳言中的棉甲。
到了清代,清軍在改制之前就將棉甲作為主要裝備,從入關立國直到清朝滅亡,清軍一直都是棉甲的忠實擁躉。清代棉甲實物留存最多,資料最為豐富。
滿清立國後,棉甲形制逐漸固定下來,共分為身甲、披膊、甲袖、前檔、左檔、甲裙、護心鏡七大部分,按八旗旗色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八色。在清代佚名(一說為郎世寧,一說為金昆吾)所作之《大閱圖卷》中,受閱八旗官兵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身披棉甲,陣形嚴整,氣勢凜然。
乾隆皇帝則身穿一領明黃色棉甲,全身繡滿金龍、日月、浪濤。甲裙以明甲形式排布四列金色札甲片,護臂細細纏繞金絲,兜鍪飾以金珠貂尾,華麗無比。如果說這套大閱甲沒有實戰意味,在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一領乾隆御用棉甲,甲身呈寶藍色,肩臂部帶鐵臂手、下裙密密綴滿大約一指寬的鋼片甲札,威儀與實用並重。
▲《大閱圖卷》局部
▲大閱圖卷局部,身穿棉甲軍容壯勝的八旗軍。
▲大閱圖卷中八旗兵棉甲與各所屬旗旗色相同。
▲身穿大閱棉甲的乾隆皇帝
到了清代中期,棉甲的實戰色彩逐漸褪去,棉鐵複合甲式變得不再受歡迎,純棉甲大行其道,華麗有餘而防護能力不足,淪為八旗子弟的儀仗道具,最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棉甲隨著清王朝一同被時代所淘汰。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鑑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裡,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託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