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得主弗裡德·穆拉德做客「麓山論壇」,一群「00後」來追星

2021-01-19 三湘都市報

三湘都市報11月8日訊(記者 黃京 通訊員 張明明 黃林鍵) 86歲高齡的弗裡德·穆拉德,是1998年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他在幫助與推動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加強與中國科學界的合作方面,傾注了巨大的熱情和努力,並於2007年獲聘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今天,弗裡德·穆拉德教授做客湖南師範大學第19屆研究生「麓山論壇」,以「一氧化氮信息系統和新藥研發」為主題,為該校學子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

【分享】一氧化氮的保健方法可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作為美國科學院、美國工程學院、美國醫學院三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獲得者,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醫學院弗裡德·穆拉德教授的科研成果與一氧化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為發現一氧化氮能促使心血管擴張,開拓一氧化氮信息傳遞系統研究領域,他獲得1998年諾貝爾獎。獲得諾貝爾獎後,他又提出一氧化氮信息傳遞系統與健康血管內環境的新概念,為探討心血管疾病防治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開闢了一氧化氮病理學及炎症醫學的新方向。

報告會上,穆拉德的分享也圍繞一氧化氮展開。他主要闡述了一氧化氮的發現、在醫學上的運用以及一氧化氮在治療心臟等疾病的新藥研發。他指出,心腦血管疾病是一種中老年人的常見病,而一氧化氮技術的應用,可以有效改善心腦血管發病的狀況,特別是可以通過一氧化氮的保健方式來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病發。「一氧化氮療法不僅能使人精力充沛、身體強健、膽固醇水平接近正常,還能有效預防中風。」而這種更安全、可靠、有效的療法,受到世界各地的廣泛好評。

穆拉德還介紹,一氧化氮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健康信使」。人體內生成的一氧化氮小分子可以穿透任何細胞、到達任何組織,既能保持血管清潔且通暢、減輕心臟負擔,還能對付細菌殺死多種病原體。另外,他還從心臟、肺、癌以及性功能減退等方面一一闡述了一氧化氮的功效以及新藥的研發重點。

【現場】一群「00後」上演「追星記」

據悉,此次,穆拉德教授是受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師大生命科學院院長印遇龍教授邀請,來為學子們作學術報告。上午9點15分,距離報告會開始尚有15分鐘,不少學子跑著趕來聽報告。本來只能容納300餘人的報告廳,擠了400餘名學生,大家都期待一睹諾獎得主「尊容」。還有不少學生拿著手機全程攝像,要記錄下這次難得的與「大咖」交流的機會。記者發現,大部分來參加報告會的都是大一或大二的「00後」學子。該校生科院學生劉穎說,穆拉德教授的名字在專業領域十分有名,能夠有這樣近距離交流的機會十分難得。「沒想到他這麼健談,而且精神矍鑠。」儘管穆拉德全程用英語分享,但現場的交流並未受影響,在互動環節甚至一度出現「搶話筒問問題」的現象。

湖南師大副校長匡樂滿教授介紹,作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湖南師範大學在生命科學和醫學領域開展了大量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生命科學院院長印遇龍院士團隊所研發的添加劑產品在國內畜禽養殖企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匡樂滿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學術交流,弗裡德·穆拉德教授的團隊能與印遇龍院士動物腸道生態與健康國際聯合實驗室開展合作,共同推動一氧化氮在我國衛生和畜牧領域的應用,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

相關焦點

  • 「偉哥之父」弗裡德·穆拉德博士的「中藥夢」
    圖為:協和醫院黨委書記、院長王國斌給穆拉德頒榮譽教授證書弗裡德·穆拉德    時間 6月30日    人物 弗裡德·穆拉德  對話背景    6月28日,武漢協和醫院外科大樓,醫學泰鬥Ferid Murad(弗裡德·穆拉德,以下稱「穆拉德」)開壇布道,講起他的「中藥夢」。
  • 諾獎得主費裡德·穆拉德來鄭調研
    大公網訊 昨日,鄭州市市委副書記、市委秘書長靳磊會見來鄭調研並開展學術交流活動的諾貝爾獎得主費裡德·穆拉德。
  • 諾貝爾獎得主穆拉德產品獲追捧 美國公司一氧化氮產品保護心臟
    15:03 來源: 看看新聞Knews 舉報   對於心血管疾病,作為研究一氧化氮而獲得諾貝爾獎的穆拉德先生
  • 諾獎主題月活動今日啟幕 費裡德·穆拉德在鄭做首場學術報告
    10月10日上午,諾貝爾獎得主費裡德·穆拉德在鄭州大學做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拉開了「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諾貝爾獎主題月」的帷幕。「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諾貝爾獎主題月」活動由省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市政府、省科技廳主辦,高新管委會、市科技局、鄭州大學、新明天集團、嵩山智庫承辦,旨在統籌推進「三區一群」(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中原城市群)發展戰略,加快推進鄭州國家中心城市建設,進一步順應和把握國際科技創新發展趨勢,對接和引進高端創新資源,提升鄭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創新氛圍和創新能力
  •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 費裡德·穆拉德 來杭開設生育力評估中心·都市...
    每年他有兩個月時間 在杭州研究不孕不育 記者 張姝 通訊員 徐溶 陳弈東 本報訊 由浙江省醫學會、浙江省性學會與杭州不孕不育專科醫院共同舉辦的「浙滬生殖與健康首屆高峰論壇」近日在杭召開。本次大會特邀諾貝爾醫學獎和生理學獎得主「偉哥之父」費裡德·穆拉德教授、上海仁濟醫院李錚教授、趙愛民教授等國內外200多名知名專家參會,探討不孕不育問題。
  • 諾貝爾獎十大最年輕得主:獲獎者保持頭銜最長99年
    讓我們來看看諾貝爾獎歷史上最年輕的10位得主(以下是以獲獎者獲獎時的年齡進行排名): 1、馬拉拉·尤薩夫扎伊(Malala Yousafzai),17歲 馬拉拉伊是當前世界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獎主,2014年,年僅17歲的她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她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區,因為強烈反對壓制女童而被塔利班分子槍擊頭部,傷愈後她繼續為兒童教育權利而奮鬥,目前生活在英國。
  • 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費裡德·穆拉德:支持仿製藥的開發
    自從廣藥白雲山18日搶先發布了首個中國版「偉哥」金戈後,「偉哥」原理發現者、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得主費裡德·穆拉德於27日趕赴北京,對目前中國抗ED(勃起功能障礙)市場的仿製藥戰表示支持,並再次提及自己看好中國中草藥的發展情況。事實上,穆拉德博士早已不是中國仿製藥市場的評論者,而是一個參與者。
  • 2018年諾貝爾獎的那些事
    2018年諾貝爾獎的那些事諾貝爾獎(The Nobel Prize),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學家、硝化甘油炸藥的發明人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遺產(3100萬瑞典克朗)作為基金在1895年創立的。
  •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33年前大鬍子英文老師 竟成諾貝爾獎得主(圖) 2015-07-07 10:02:51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7月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33年前在臺灣YMCA教英文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Eric A.Cornell,昨天(6日)抵臺與當年教授的學生相見歡。他說,最難忘的是木瓜牛奶的滋味,至今仍回味無窮,最想念在臺教學的第一批學生,師生相見真是「太美妙了」。
  • 巨鹿穆拉德生物科技產業園項目奠基
    日前,巨鹿穆拉德生物科技產業園舉行項目集中簽約及奠基活動。斯穆特尖端物理生命科技產學研基地、金銀花生物飼料添加劑發酵技術研究和運動性關節治療儀合作項目進行了集中簽約,斯穆特尖端物理生命科技產學研基地、臺灣沛美生醫科技企業巨鹿化妝品廠房項目舉行了奠基儀式。
  • 諾貝爾獎得主最新發表RNAi新方法
    諾貝爾獎得主最新發表RNAi新方法 來源:生物通 2006-11-15 10:19     來自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病理學和遺傳學系,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生物學系
  • 世界上最安靜的首都,「盛產」諾貝爾獎得主,你知道是哪嗎?
    布達佩斯是名人輩出的城市,詩人裴多菲和音樂家李斯特等名人都在這裡生活過,也「盛產」諾貝爾獎得主,從這個國家中共走了1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早晨從維也納酒店出來就下大雨,是這次旅遊第一次碰到下雨。乘上汽車就發現美景就在眼前,把焦點對準汽車玻璃的水珠,街景為虛景時就產生這樣的效果。進入布達佩斯市區的街景。
  • 搞笑諾貝爾獎頒出,吃披薩少生病、死蟑蟑有磁性等奇葩研究來了
    這些都是真的研究,是可以讓人「先開懷大笑,後深刻思考」的研究——其中一篇研究義大利披薩能防癌的論文,發在了影響因子 7.36 的學術期刊上。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嘉賓,也是由真正諾貝爾獎得主參與頒獎典禮並和搞笑諾貝爾獎得主握手。 如果你想知道人類好奇心的邊界到底在哪裡,搞笑諾貝獎會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 暨大負薪教授語出驚人 諾貝爾獎得主是「狼狗」
    在暨南大學「科學與社會論壇」上,世界量子化學泰鬥、波士頓學院終身教授潘毓剛教授語出驚人。  「美國有一位科學家,要研究海上海鷗有沒有同性戀,結果受到美國國會的反對,他們認為這不是科學研究,對人類社會沒有意義,但這恰恰才是科學本身,原子彈、航空母艦隻是科學技術,不是科學本身。」
  • 100萬億獎金的搞笑諾貝爾獎,今年得主:五個中國人
    「搞笑諾貝爾獎」這是每年關注度最高的科學界頒獎之一,雖然名字裡帶了搞笑,但是這個諾貝爾獎的總獎金金額,達到了驚人的100萬億。——辛巴威幣當然,也簡單給大家換算一下……100萬億,分給10個獲獎者,每人10億:10萬億辛巴威幣的鈔票,大約相當於4美元。
  • 養一群鵝是如何獲得諾貝爾獎的?
    他好像帶上了傳說中的戒指,養了一群鵝之後於1973年獲得了諾貝爾獎。就這樣在其他八分之七的時間裡,康拉德每天帶著一群雁鵝,來到多瑙河邊,進行動物行為的研究。經過不斷地研究,在1935年康拉德指出,如果一群雁鵝剛剛孵化出來,它們來到這個世界上發現的第一個事物是「我」(此處指康拉德本人),那麼它們就會把「我」當成自己的母親。
  • 諾貝爾獎得主預測:人能否一天只睡4小時?晶片和小馬達可否植入人體?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今天上午開幕,以參會科學家開放討論為最大特色的莫比烏斯論壇隨之上線今年的莫比烏斯雲論壇將貫穿會期三天,100多位參會科學家悉數登場,打造一場名副其實的「科學馬拉松」。 人的睡眠時間可否縮短一半? 人為什麼要睡覺?這個問題困擾著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麥可·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儘管他本人就是生物鐘揭秘者、晝夜節律研究的權威。
  • 諾獎得主有話說
    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在「科技之城」上海舉行——4大洲,25國及地區,超過100城,近140位世界頂尖科學家,其中包括61位諾貝爾獎得主,將參加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科學盛會。 其中,兩位新鮮出爐的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病毒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