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風箏的堅守者:數學教授的風箏人生

2020-12-05 新華教育

  李志凡是傳統風箏的堅守者。

  李志凡正在製作老鷹風箏骨架。

  展示製作精美的風箏。

  用藥材花瓣製作的微型風箏。

  製作風箏的工具。

  李志凡製作的微型風箏。

  彭州有個風箏王李志凡,退休前是四川一所大學數學專業副教授。他製作的風箏,大的可以長達幾十米,小的相當於一隻蝴蝶。國慶7天長假,痴迷於風箏製作的他足不出戶,一頭扎進自己的工作室做起風箏來。

  木質工作檯上,鉗子、小刀、剪刀等工具一字排開。老人取出黃色麻線麻利地將線頭夾進兩根竹篾條的縫隙裡,一手捏住篾條,一手轉線。要完成一隻精品風箏,削篾條、綁紮、繪圖,起碼要花上大半個月的時間。

  搗鼓風箏 都在後半夜

  在鄰居和朋友眼裡,李志凡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退休數學老師,在相識的小朋友眼裡,他是一個會做蝴蝶風箏的老爺爺。退休前,為平衡好工作和風箏製作,李志凡全靠擠時間。「下班回家,吃完飯就開始備課,一般要備到十點或者十一點。然後才開始整風箏,基本上凌晨一點才睡覺。」而周末休息時,做風箏也成了他唯一的娛樂方式。

  糖酒會上 放風箏一炮而紅

  1992年鄭州糖酒會上,李志凡放飛了一組70米長的龍型風箏和八隻蝴蝶形狀的八仙風箏。在沒有動力傘和無人機的時代,廣告風箏一飛天引爆全場。「哎喲,你不曉得,可轟動了。」李志凡回憶,尤其是那組「八仙」盤旋在會場上空時,頗有「過海」的氣勢,一出場便吸引了會場眾多的眼球,「哪家做的?太漂亮了!」這次的廣告創意帶給李志凡成功的同時,也引發了他對傳統手工風箏更深的探究欲。

  用料講究「骨架」只用名山慈竹

  做風箏骨架的篾條,必須取自雅安名山的慈竹。每隔幾年,李志凡就會在剛入冬的時候,坐車輾轉到名山,從農民手裡購買幾挑品質優良的慈竹。「入冬,害蟲被冷空氣殺死了,竹子質量有保證。」「慈竹節疏,且中間部分的竹節距離,一般有八十釐米左右,比其他種類的要長。取一截削成篾條後,長度不僅合適而且還不會有凸出的節疤。」慈竹輕,也是他選其製作川西風箏的一大原因。風箏的上色和作畫,李志凡也特別講究。「在北方,傳統的風箏樣子就是曹氏沙燕,而在我們四川,更多是以蝴蝶為主。」

  失傳技藝來自兒時「偷師學藝」

  「我現在所用的綁紮手法『藏頭藏尾』,綁麻線時把線頭巧妙塞進篾條夾縫裡,這個就是小時候在我家隔壁的紙火鋪偷學的技藝,現在這個手藝是沒有了。」上世紀90年代初,李志凡到郫縣參觀園林盆景,手藝人削篾條的手法讓他看入了神,對他有用的製作方法和工藝他都會收集整理。現在時間充裕,老人家便往崇州、綿竹等地到處跑,去尋覓散落在四川民間的傳統工藝。他接下來的計劃,就是把這些裝在腦子裡的文化傳統,一筆一畫記錄下來。不僅僅是讓自己的風箏製作得更好,也是把這些民間遺產保留下來。

  ●他的故事:

  1998年參加在大邑舉行的全國風箏比賽時,因為太專注,受傷骨折。

  ●他的自嘲:

  雖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有一顆文藝的心。

  ●他的榮譽:

  風箏藝術家,敖平風箏協會的顧問。多次獲得全國風箏比賽單項冠軍。曾獲得中國第五屆文化節銀獎。榮獲「四川民間工藝百家」稱號,被譽為「四川風箏王」。(見習記者楊晨攝影吳小川)

相關焦點

  • 數學教授的風箏人生:理工男有顆文藝的心(組圖)
    數學教授的風箏人生:理工男有顆文藝的心(組圖) 2016-10-08 李志凡是傳統風箏的堅守者
  • 北京傳統風箏傳承人張世德:做過的風箏無一重樣
    儘管採光不好、空間侷促,但張世德一直精心打磨著手中的每件作品,他是北京傳統風箏的非遺傳承人,做一個風箏大約需要一個月,大一點的風箏更是要幾個月之久。   幾十年的兢兢業業,張世德把傳統風箏技藝做成了非遺,談及傳承,張世德表示:「只要有人誠心學,我就願意傾囊相授,多去上一堂課,多聊聊風箏,就多一些人了解非遺風箏。」
  • 繪本《放風箏》,沙燕風箏、臉譜風箏、屁簾兒風箏,好多風箏啊
    和《小青花》一樣,依然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的其中一本,《放風箏》。一到春天,大人小孩都愛放風箏,這本繪本不僅描述了風箏的製作過程,還展示了全國各地代表性的風箏。一到春天,北京放風箏的人就特別多,各種各樣的風箏,漫天飛舞。媽媽說:「回家教你做個屁簾兒,咱也來放風箏。」傳統的風箏工藝包括扎、糊、繪、放四種技藝。所有的風箏都要用到這四種技藝。
  • 風箏之都濰坊,世界風箏的發源地,又稱鳶都
    濰坊是世界風箏的發源地,濰坊又稱濰都,鳶都,製作風箏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濰坊風箏是山東濰坊傳統手工藝珍品,民間傳統節日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現在世界上70%以上的風箏都是出口自濰坊。濰坊古稱濰縣,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傳統手工業發達,文化積澱深厚。
  • 盤鷹風箏 花樣放飛——傳統體育項目展現新活力
    盤鷹風箏 花樣放飛(健身新視野)  ——傳統體育項目展現新活力⑤  核心閱讀  盤鷹風箏興起於北京,由風箏愛好者從雄鷹翱翔的姿態中獲得靈感創製,目前全國各地盤鷹風箏的愛好者約有十幾萬人。  相比於傳統風箏,花樣盤鷹風箏的玩法更具動態  盤鷹風箏興起於北京,由風箏愛好者從雄鷹翱翔的姿態中獲得靈感創製,盤鷹風箏開始逐漸翱翔於天際。在清代曹雪芹的作品《南鷂北鳶考工志》中,就有關於盤鷹風箏「尤須神似栩栩然,兔起鶴落擬鷹隼,下擊上翻復迴旋」的描寫。
  • 春天是個放風箏的好季節!關於風箏你了解多少呢?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春天是個放風箏的好季節!關於風箏你了解多少呢?快來漲漲知識!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明於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研製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
  • 七旬「風箏爺爺」樂享人生放飛快樂
    採訪中,他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喜歡放風箏,看到人家大人放風箏,常常跟在後面跑呀追呀,好想自己也能擁有一個風箏,隨時放飛。苦於自己沒錢,那時家中經濟拮据,只好照著人家風箏的模樣,準備些材料動手製作。做好後,學著人家的樣子放自做的風箏。起初,風箏也能歪歪扭扭飛上天空,但往往不是由於做的翼翅不對稱,或是連接的線不結實,隨著風力一大,風箏不是失衡墜下,就是隨風颳跑了。
  • 濰坊工美傳統龍風箏裝飾北京農業展覽館
    濰坊工美為展覽館布展代表濰坊文化特色的傳統龍頭蜈蚣風箏。活靈活現的濰坊龍風箏文化再次在北京展覽展示,展會上還一同展示了濰坊高密剪紙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品類眾多的濰坊農產品和濰坊風箏文化展現了「藍天風箏飛,綠地農品美」的地域特色。此次濰坊工美為大會裝飾的懸掛傳統串式龍風箏,手工精心製作1月有餘,為現場參加農展會的各地觀眾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濰坊風箏網】風箏的流派分類及特點
    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作為一種文化,一種民間藝術,自然也有它的 流派。我國地域遼闊,風箏的種類、樣式繁多,千姿百態,風箏的特色與地域文化 息息相關。  1、濰坊風箏   今日的濰坊風箏藝術品種繁多,形成了不同體系和流派,大致分為三種: 傳統民間派,傳統藝將派,現代創新派。   其特點:前兩種流派表達了一種理想和願望,風格粗獷,不矯揉造作。   後一流派造型簡潔、明快、精緻巧妙。
  • 《風箏》軍統二代教父上線,孫斌演繹悲情人生
    》的熱播再次刷新了紀錄,北京衛視、東方衛視聯手收視率突破3.96%,《風箏》的爆棚之勢仍在繼續,萬眾矚目收視率衝4%。解放後的《風箏》,少了些許的流血、槍戰、暗殺,卻多了些信仰的忠貞與堅毅。或許正是這種關於人性的演繹與思考,讓觀眾對《風箏》的喜愛又多了幾分。
  • 人生,不要讓你手中的風箏,斷了線
    或者,也可以這樣來說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人生和一份獨屬於自己的特徵。也在這些的相互交叉影響之下,這個世界才會變得精彩和美麗。而我們最需要學會的是,如何在這個充滿萬千繁華的塵世中,尋找到那一份獨屬於自己的特徵,或是說色彩。因為,那所代表出來的,是我!——題記跟網友閒聊,他說:「書啊!
  • 濰坊風箏藝人扎世界最長風箏 再度衝擊吉尼斯
    9月13日,記者來到楊雲勝家看到,他正在扎制一條5000米長中國龍風箏,想衝擊吉尼斯世界最長風箏記錄。據了解,2003年,楊雲勝扎制的長為293.8米、面積達882.41平方米的「眼鏡王蛇」風箏獲得了吉尼斯世界記錄「最大風箏」稱號,這是當年度中國獲得的19項吉尼斯世界記錄中的一項。
  • 宋朝興起「風箏」,小兒堂後放風箏,風箏原來從宋朝就已流行起來
    在現代社會,估計人沒有多少人玩過風箏了,即使沒有親手放過風箏,也見過各色各樣,花樣百出的風箏,某些城市還有關於風箏比賽的活動。這麼"現代化"的娛樂活動其實已經有千年歷史,甚至用途也多樣化。風箏被發明於春秋時期,墨翟花費三年以木頭製成木鳥,但是只飛了一日便壞了,這是風箏的原型。
  • 百米「妖精」風箏攜20隻鯤,驚現濰坊國際風箏會,震撼國際友人!
    在4月20日,山東濰坊也迎來了第36屆國際風箏會,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風箏放飛高手同場競技,各式各樣的風箏令人稱嘆,但最令人驚奇的還是一個由「妖精」以及20隻巨鯤組成的百平米巨型風箏矩陣。在風箏會現場,一隻百米平的「妖精」風箏,帶著20隻鯤,一起飛上了天。這組風箏超過一套房子的風箏矩陣,成為了第36屆濰坊國際風箏會的一大焦點。
  • 武漢「追風箏的人」: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
    ,小到1公分的微型拇指風箏,這些外形獨特、技藝精湛的風箏均出自武漢76歲老人王三德之手。王三德痴迷風箏50年,手工製作風箏3萬餘架,被身邊的人稱為「追風箏的人」。王三德正在放自製風箏 受訪者供圖   記者21日在王三德的工作室裡看到,他自製的風箏有絹、布、塑料、綢、樹葉等多種材質,包含三國演義、紅樓夢、古代詩人、歷代皇帝以及花鳥蟲魚等主題,多是巴掌大小的微型風箏。
  • 抖音我的一半人生飄蕩就像只風箏什麼歌 阿信一半人生歌曲介紹
    我的一半人生飄蕩就像只風箏是抖音非常火的一首歌,想必大家偶讀很想看這首歌到底怎麼唱吧。下面遊戲吧小編就為各位玩家帶來了抖音我的一半人生飄蕩就像只風箏歌曲介紹。  抖音我的一半人生飄蕩就像只風箏什麼歌?這首歌叫做《一半人生》,演唱的歌手是阿信。
  • 雲端哨所裡追風箏的人
    但有些戰士在這裡已堅守了10多年。平時戰士們只要拿起槍,穿上這身軍裝,立刻挺直脊梁,眼睛緊盯著青藏線上來回的火車。在戰士眼裡,哨位就是戰場,執勤就是戰鬥。在這個只有冬季和大約在冬季的無人區裡, 採訪時一個小戰士打趣地告訴記者,哨所外,常年有一種花。記者愣住了,緊接著問:這個號稱「連雄鷹都飛不過的地方」難道還會長花嗎?
  • 匠心獨運守正創新,走近國家級非遺濰坊風箏代表性傳承人郭洪利
    後來又在紙鳶上附加竹哨、弓弦,放飛時因風吹而引起哨響弦鳴,聲音悅耳,如同鳴箏,故稱「風箏」。作為濰坊風箏製作技藝的傳承人,郭洪利將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與風箏工藝相融合,將傳統風箏技藝與現代表現相嫁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風箏文化之路。
  • 風箏,雲中龍風中燕(風物)
    眼下春光明媚,草長鶯飛,正是放飛風箏的好時節。風箏,是一種喜聞樂見的傳統藝術,也是中國古人的一項重要發明。關於風箏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春秋,也有人認為肇於秦漢,而可查證的信史則出自南北朝,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
  • ...傳統戲曲|剪紙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陽澄湖大閘蟹|風箏|揚州
    崑曲中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作為人類口述意志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崑曲被稱為百花園中的蘭花,有中國戲曲之母的雅稱。主要流行於江蘇,浙江,上海,北京,湖南等地區。代表作有琵琶記,牡丹亭,長生殿,水滸記等。揚州剪紙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揚州剪紙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