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08日 09:19 來源:華西都市報
參與互動李志凡是傳統風箏的堅守者。
李志凡正在製作老鷹風箏骨架。
彭州有個風箏王李志凡,退休前是四川一所大學數學專業副教授。他製作的風箏,大的可以長達幾十米,小的相當於一隻蝴蝶。國慶7天長假,痴迷於風箏製作的他足不出戶,一頭扎進自己的工作室做起風箏來。
木質工作檯上,鉗子、小刀、剪刀等工具一字排開。老人取出黃色麻線麻利地將線頭夾進兩根竹篾條的縫隙裡,一手捏住篾條,一手轉線。要完成一隻精品風箏,削篾條、綁紮、繪圖,起碼要花上大半個月的時間。
搗鼓風箏 都在後半夜
在鄰居和朋友眼裡,李志凡是一位桃李滿天下的退休數學老師,在相識的小朋友眼裡,他是一個會做蝴蝶風箏的老爺爺。退休前,為平衡好工作和風箏製作,李志凡全靠擠時間。「下班回家,吃完飯就開始備課,一般要備到十點或者十一點。然後才開始整風箏,基本上凌晨一點才睡覺。」而周末休息時,做風箏也成了他唯一的娛樂方式。
糖酒會上 放風箏一炮而紅
1992年鄭州糖酒會上,李志凡放飛了一組70米長的龍型風箏和八隻蝴蝶形狀的八仙風箏。在沒有動力傘和無人機的時代,廣告風箏一飛天引爆全場。「哎喲,你不曉得,可轟動了。」李志凡回憶,尤其是那組「八仙」盤旋在會場上空時,頗有「過海」的氣勢,一出場便吸引了會場眾多的眼球,「哪家做的?太漂亮了!」這次的廣告創意帶給李志凡成功的同時,也引發了他對傳統手工風箏更深的探究欲。
展示製作精美的風箏。
用藥材花瓣製作的微型風箏。
用料講究「骨架」只用名山慈竹
做風箏骨架的篾條,必須取自雅安名山的慈竹。每隔幾年,李志凡就會在剛入冬的時候,坐車輾轉到名山,從農民手裡購買幾挑品質優良的慈竹。「入冬,害蟲被冷空氣殺死了,竹子質量有保證。」「慈竹節疏,且中間部分的竹節距離,一般有八十釐米左右,比其他種類的要長。取一截削成篾條後,長度不僅合適而且還不會有凸出的節疤。」慈竹輕,也是他選其製作川西風箏的一大原因。風箏的上色和作畫,李志凡也特別講究。「在北方,傳統的風箏樣子就是曹氏沙燕,而在我們四川,更多是以蝴蝶為主。」
失傳技藝來自兒時「偷師學藝」
「我現在所用的綁紮手法『藏頭藏尾』,綁麻線時把線頭巧妙塞進篾條夾縫裡,這個就是小時候在我家隔壁的紙火鋪偷學的技藝,現在這個手藝是沒有了。」上世紀90年代初,李志凡到郫縣參觀園林盆景,手藝人削篾條的手法讓他看入了神,對他有用的製作方法和工藝他都會收集整理。現在時間充裕,老人家便往崇州、綿竹等地到處跑,去尋覓散落在四川民間的傳統工藝。他接下來的計劃,就是把這些裝在腦子裡的文化傳統,一筆一畫記錄下來。不僅僅是讓自己的風箏製作得更好,也是把這些民間遺產保留下來。
製作風箏的工具。
李志凡製作的微型風箏。
●他的故事:
1998年參加在大邑舉行的全國風箏比賽時,因為太專注,受傷骨折。
●他的自嘲:
雖然是理工科出身,但有一顆文藝的心。
●他的榮譽:
風箏藝術家,敖平風箏協會的顧問。多次獲得全國風箏比賽單項冠軍。曾獲得中國第五屆文化節銀獎。榮獲「四川民間工藝百家」稱號,被譽為「四川風箏王」。華西都市報見習記者楊晨攝影吳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