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自始至終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像我這樣的人,一種是不像我這樣的人」。
這個有著自己獨特性格的人就是作家,王小波。
王小波有個脾氣非常火爆的父親,王方名。他是中國人民大學的教授,對邏輯學和人類思維的研究,具有開創性質,被全國學術界譽為知名邏輯學家、教授。
然而這個有著厲害頭銜的文科教授,卻不讓孩子們學文科。
因為在那個時代,老舍跳了太平湖,胡風關了監獄,王實味被槍斃了。他自己作為就是文科教授,但他經常坦白地承認自己擇術不正,不足為訓。
可憐天下父母心。父親王方名,正是出於為孩子的人生考慮,才規定家裡的孩子「只準學理,不準學文」。
所以,王小波兄弟姐妹五人全部學了理科。
然而父親的阻攔也澆不滅王小波那顆想要寫作的心。
因為父親是個邏輯學者,家中藏書豐富,因此從小就接觸大量的書籍。
他從小就看小說成癖,而且很愛講故事給鄰家小夥伴聽。
他能一遍遍地將《三國》、《水滸》這類故事及金庸的武俠小說通本敘述,早在四五年級的時候就能看得懂馬克吐溫的黑色幽默。
王小波涉獵的書籍也不僅僅是拘囿於文學小說這塊,他看書很雜,因此知識面很廣。
不僅如此,王小波還有著「一目十行」的閱讀速度。
他在家中成了活字典,不論古今、中外、天上地下、軍事政治、官場民間都可問。
1977年冬,中斷了十年之久的高考恢復,勞動知識青年和應屆高中畢業生皆可報名。
他報考自己再熟悉不過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幸運的是,他成功在26歲考上了中國人民大學。
然而在選專業的問題上,他犯了難。他既擅長理科,又喜歡文科。
後來小波去徵詢哥哥王小平的意見,哥哥跟他說理工科的東西基本上屬真傳,而文科則未必如此。
他最後選擇了人大貿易經濟系商品學專業,是當時人大這所著名的文科院校僅有的兩個理科專業之一(另一個為經濟信息系)。
雖然選擇了理科,但王小波還是消不下自己寫作的熱情。
他說:」我對權力沒有興趣,對錢有一些興趣,但也不願為它去受罪——做我想做的事(對我來說,就是寫小說),並且把它做好,這就是我的目標。我想以寫作為生。」
1982年三十歲大學畢業後,王小波在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教書,從這個時候開始,王小波開始寫作《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是當代作家王小波創作的中短篇小說集,他用荒誕戲謔的手法描寫了當時那個大背景下的知識分子。
在這組系列作品裡面,名叫「王二」的男主人公處於恐怖和荒謬的環境,遭到各種不公正待遇,但他卻擺脫了傳統文化人的悲憤心態,創造出一種特有的反抗和超越的方式。
他曾經說過:「《黃金時代》是我的寵兒。」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副編輯白樺在讀完他的《黃金時代》,這樣評價:「《黃金時代》把以前所有寫性小說全槍斃了!」
《黃金時代》是王小波作品系列之"時代三部曲"中的一部作品,該系列入選《亞洲周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中國當代文壇"最美的收穫"。
「時代三部曲」,每部之間都有一個邏輯順序。這個邏輯順序就是:《黃金時代》中的小說寫現實世界;《白銀時代》中的小說寫未來世界;《青銅時代》寫的故事都發生在過去。
讀王小波的這三部作品,你能感覺到有隱秘的光芒,在字裡行間閃爍。
所以高曉松把他當成「神一樣的存在;
馮唐說他是「一個奇蹟」、「一個好得不得了的開始」。
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
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
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黃金時代》
王小波的人和他的文字一樣充滿魅力,在他的字裡行間,我們就能讀懂他的一生和精神思想,這個有趣的作家和他有趣的思想,值得我們去一探究竟。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的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