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田園居》。
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喜愛清淨,雖然有志向,但不隨大流,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陶淵明又受道家思想薰陶,常有隱居的想法,二十歲時,陶淵明入朝為官,雖然想要一展宏圖,但出仕後,依舊眷戀田園,他常念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公元405年,陶淵明的妹妹離世,想起自己不能回去奔喪,他心情十分矛盾,這一年他也正式解印辭官,作《歸去來兮辭》,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雖然朝廷多次徵召,但陶淵明並沒有為官的打算。
道家思想影響了很多人,隱居避世也成了道家的傳統,有句古話流傳很廣: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而終南山又是道教全真派發祥地,這裡也成了隱居避世的聖地,近年來就有不少的人進入終南山隱居。
同樣也有人看中了一條商機,他們在終南山修房子租給隱居的人,或者開一個補習班培訓那些需要隱居的「小白」,連城市房價都在高漲,終南山的房價、物價也是水漲船高,有許多年輕人也受「隱居文化」的影響,來到終南山移居,魏超就是其中之一。
魏超,山東人,26歲,他出生在一個相對普通的家庭,父親脾氣相對暴躁,小時候成績不好,或者跑到外面去玩,他就會被打一頓,他跟父親的關係很一般,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大學畢業之後,父親希望他考公務員。
魏超雖然不太想,但他的大學很一般,沒有太好的文憑,自己也沒能學到一門吃飯的手藝,只好遵照父親的要求去考試,他連續考了兩年公務員都沒有考上,兩年的空白期,讓他找工作屢屢受挫。
面試官一問:「你這兩年幹了什麼,為什麼沒有工作?未來有什麼職業規劃」,魏超一聽腦子一片空白,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來,魏超面試了一家又一家公司,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合適」。
對前途充滿迷茫的魏超,來到了終南山,選擇隱居避世,他花150元租了一個僅僅能夠容納一個人睡覺的小房間,他每天自己做飯,閒暇時就看看《本草綱目》、《道德經》,連續待了幾個月,吃住條件隨著錢包幹癟每況愈下。
待了半年左右,魏超的父親得知兒子「隱居」了,立刻帶著魏超的舅舅上了終南山「抓人」,此時的魏超房間散發著一股濃重的餿味,鍋子和碗不知道有多少天沒清洗過了,他渾身上下也散發了一股惡臭,完完全全一副自生自滅的樣子。
魏超的父親將他從房間拉了出去,一連串的質問和責罵,讓魏超十分羞愧,父親氣得踢了他一腳,看著兒子變成這樣,哪有父母不心疼,父親又苦口婆心勸說他,似乎這一腳將他給提醒了,魏超也願意回歸現實。
從魏超的經歷也開始看出,並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學陶淵明隱居,陶淵明當官三十年多多少少有點積蓄,就沒有太多積蓄,他還有七八間草屋,十餘畝田地,足以自給自足,而魏超沒錢、沒地,所以年輕人還是需要面對現實啊!
小隱隱於野,只是小隱,真正的隱士是大隱隱市,人生處處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