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6歲小夥辭職歸隱終南山,被親爹踹回現實:沒錢,別學陶淵明

2021-01-09 青燈白髮品文史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陶淵明《歸田園居》。

陶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喜愛清淨,雖然有志向,但不隨大流,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陶淵明又受道家思想薰陶,常有隱居的想法,二十歲時,陶淵明入朝為官,雖然想要一展宏圖,但出仕後,依舊眷戀田園,他常念道:「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

公元405年,陶淵明的妹妹離世,想起自己不能回去奔喪,他心情十分矛盾,這一年他也正式解印辭官,作《歸去來兮辭》,開始了他的隱居生活,雖然朝廷多次徵召,但陶淵明並沒有為官的打算。

道家思想影響了很多人,隱居避世也成了道家的傳統,有句古話流傳很廣: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而終南山又是道教全真派發祥地,這裡也成了隱居避世的聖地,近年來就有不少的人進入終南山隱居。

同樣也有人看中了一條商機,他們在終南山修房子租給隱居的人,或者開一個補習班培訓那些需要隱居的「小白」,連城市房價都在高漲,終南山的房價、物價也是水漲船高,有許多年輕人也受「隱居文化」的影響,來到終南山移居,魏超就是其中之一。

魏超,山東人,26歲,他出生在一個相對普通的家庭,父親脾氣相對暴躁,小時候成績不好,或者跑到外面去玩,他就會被打一頓,他跟父親的關係很一般,父親對他寄予厚望,大學畢業之後,父親希望他考公務員。

魏超雖然不太想,但他的大學很一般,沒有太好的文憑,自己也沒能學到一門吃飯的手藝,只好遵照父親的要求去考試,他連續考了兩年公務員都沒有考上,兩年的空白期,讓他找工作屢屢受挫。

面試官一問:「你這兩年幹了什麼,為什麼沒有工作?未來有什麼職業規劃」,魏超一聽腦子一片空白,支支吾吾說不出個所以來,魏超面試了一家又一家公司,得到的答案都是「不合適」。

對前途充滿迷茫的魏超,來到了終南山,選擇隱居避世,他花150元租了一個僅僅能夠容納一個人睡覺的小房間,他每天自己做飯,閒暇時就看看《本草綱目》、《道德經》,連續待了幾個月,吃住條件隨著錢包幹癟每況愈下。

待了半年左右,魏超的父親得知兒子「隱居」了,立刻帶著魏超的舅舅上了終南山「抓人」,此時的魏超房間散發著一股濃重的餿味,鍋子和碗不知道有多少天沒清洗過了,他渾身上下也散發了一股惡臭,完完全全一副自生自滅的樣子。

魏超的父親將他從房間拉了出去,一連串的質問和責罵,讓魏超十分羞愧,父親氣得踢了他一腳,看著兒子變成這樣,哪有父母不心疼,父親又苦口婆心勸說他,似乎這一腳將他給提醒了,魏超也願意回歸現實。

從魏超的經歷也開始看出,並非所有的人都可以學陶淵明隱居,陶淵明當官三十年多多少少有點積蓄,就沒有太多積蓄,他還有七八間草屋,十餘畝田地,足以自給自足,而魏超沒錢、沒地,所以年輕人還是需要面對現實啊!

小隱隱於野,只是小隱,真正的隱士是大隱隱市,人生處處是修行。

相關焦點

  • 山東小夥隱居終南山,親爹一番話踹回現實:沒錢還學什麼陶淵明
    然而走出校園進入社會後,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人喘不過氣,部分人開始厭倦塵世,試圖開始追尋內心的寧靜,以修養身心為由逃避現實。眾所周知,我國古代也有許多能人異士,為了逃避世俗,不得已選擇山中隱居。比如田園詩派創始人陶淵明。
  • 山東男子學陶淵明隱居,被父親痛批:沒錢,別想隱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晚年的生活。為了追求這種田園生活,他不惜辭去彭澤縣令一職,歸隱山林,每天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期間,陶淵明寫了很多田園詩。因此,他被世人稱為「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派之鼻祖」。據了解,陶淵明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另外也是江西第一位文學巨匠。
  • 26歲小夥離家出走隱居終南山,父親一腳踹去:沒錢,學什麼陶淵明
    這不,一個26歲的小夥,就因為受不了壓力,背上行囊,來到了終南山。卻不料,不久之後父親就追上門來,指著他的鼻子大罵:「沒錢,你學什麼陶淵明!」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 東晉時社會極其黑暗,世人對陶淵明有哪些誤解?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對陶淵明的兩個最大、最基本的誤解:(1)他退官,是因為清高,故虛偽。(2)他不想當官。陶淵明所處的時代還不黑暗,那得啥樣的時代算黑暗呀,可惜任性沒多久,幾個孩子營養不良。陶淵明有錢?也是有意思,可能我學的是假的陶淵明吧。
  • 《歸去來兮辭》:陶淵明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
    《歸去來兮辭》寫的是陶淵明自己辭職前後的一場內心獨白、一次人生斷舍離的過程。前段時間看到一條新聞,相信大家也看到了,就是一男子在送完妻子上班後,棄車跳入江中,草草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的事件。其實如果我們大家都讀過並讀懂《歸去來兮辭》,可能就會想明白,人生要想得到解脫,不是只有放棄生命這一條路,我們還可以學學陶淵明,放下執念,為我們的心靈減負。陶淵明初入官場時,雖說是為了養家餬口,但內心肯定也懷揣建功立業的夢想,只是這團夢想的火焰一進入官場便被無情地撲滅,一次又一次,終於到四十歲左右,他的心徹底冷了,於是他誓不為五鬥米折腰,毅然決然地抽身離去。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像飲酒(其五)東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的曾祖陶侃是東晉著名的開國元勳,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流人物,時人稱其「機神明鑑似魏武,忠順勤勞似孔明。」陶淵明的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由於父親早死,所以從小家道中落,少年時代生活即處於貧困之中。從29歲至41歲,陶淵明為生活所迫,幾度出仕,擔任小官。但因為「飢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
  • 陶淵明引用的「三徑」什麼意思,有哪些詩詞用到了這個典故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有一句「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那麼這個「三徑」是指什麼呢?其實「三徑」是古代文人常用典故之一,要弄明白這個典故的特殊含義,這還需要從典故的來源說起。據東漢末年人趙岐的《三輔決錄·逃名》記載,在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專政,兗州刺史蔣詡不願做官,就歸隱鄉裡。
  • 有一種勸人惜時之作叫陶淵明的雜詩(上)
    古詩詞中,有一種勸人惜時之作叫陶淵明的雜詩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就是時間,想抓抓不住,想留留不住,金錢萬貫都買不到,這才最令人抓狂。存於世間,生而為人,總有追求,但無論什麼樣的追求,又都不得不藉助世間。今天小編要介紹的是在中國古詩詞中,勸勉世人惜時的作品——陶淵明《雜詩》陶淵明的《雜詩》共有十二首,我們主要介紹的是其一和其五。「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植物的根部,深藏於泥土,除了吸取養分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緊緊抓住地面,在狂風中不至於東倒西歪,甚至隨風飄零。「蒂」是連接植物花果與枝莖的地方,相當於一個樞紐,不可或缺。
  • 課上講古詩詞,學生愣說陶淵明是個斜眼,氣得我想打人了
    現在教初二,前天講到了文言文部分,魏晉陶淵明的《飲酒》。陶淵明的《飲酒》想必讀過書的都很熟悉,沒讀過的恐怕也是在電視上聽到過其詩詞名句的,全詩曰: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淵明是田園詩歌的代表人物,他的詩歌多有田園清麗返璞歸真之風。
  • 陶淵明的底色和他的五次出仕
    嚴酷的政治現實使陶淵明認清了劉裕的偽善面目,其正當熾熱的政治熱情,猶如熊熊烈火被潑了幾瓢涼水,他只得在濁流中勇退。原本希冀政治上能夠有所作為,但他在這汙濁的官道中,開始對年輕時的抱負頗有些懷疑,感到內心矛盾極了。世道雖與他相違,但真要隱居不出,實也有悖於自己最初的理想與壯志。他感到唯一能做的是再次等待命運的安排。  因此陶淵明旋即出仕為建威將軍劉敬宣的參軍。
  • 陶淵明醉酒後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彰顯自己孤高潔淨的人格
    陶淵明(365或372或376- -427)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潛,字元亮,是名將陶侃的曾孫。魏晉時期戰亂災害頻繁,政權更迭不斷,士人內心潛藏深沉的苦惱和恐懼,想要尋求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獲得生命的寧靜與安頓。陶淵明早年雖然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為,但時代動蕩,壯志難伸。曾數次出任官職,終因不滿政治黑暗和官場虛偽,從而辭職歸隱。
  • 陶淵明的田園生活,不僅僅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提到田園生活,大家一定會想到陶淵明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人們把這首詩當成田園生活的真實寫照。其實,只要分析一下就會知道,田園生活聽上去很美好,但是要付出辛苦勞作,肯定會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對於只會讀書的文人來講,讓他們拿起鋤頭,每天在田間耕種。
  • 曹雪芹:陶淵明的一個異代知音
    陶淵明的文學作品在當時並不受重視,因為那個時代是一個崇尚華美文風的時代,陶淵明的文學作品,風格平淡,因此,陶淵明的作品就不符合當時的主流審美。再加上陶淵明辭官歸隱,躬耕于田園,他在生前幾乎不存在什麼影響力。甚至可以說,陶淵明生前很貧窮。可是,陶淵明卻在後世成為了士大夫的一個精神標杆,他的文學作品也得到了很高的讚譽。尤其是那些在仕途上遭受打擊的人,更是能夠從陶淵明的作品裡找到精神共鳴。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陶淵明開創的田園詩不只是文學意義上的一個詩歌流派,更是文化意義上的一種人生態度,也是現實意義上的一種理想生存方式的詩意表現。他的田園詩存在著三重境界:現實人生的生存境界、詩意人生的理想境界和詩歌藝術的審美境界。陶淵明的田園,是士人離開仕途俸祿,也能安身立命的場所。其實,這個場所並不奇特,古人也早有暗示。
  • 陶淵明「與子疏」,「真氣盎然」,於如今子女教育亦有可借鑑之處
    陶淵明醉石由於對當時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真風告逝,大偽斯興」以及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的腐朽官場的憎惡,陶淵明於四十一歲時辭官歸隱,以後一直過著躬耕隱居的生活。《晉書》、《南史》、《宋書》中都有陶淵明的傳記。
  • 古琴逸事-陶淵明彈無弦琴,琴聲出自哪裡?
    陶淵明的鼎鼎大名,大家應該都知道。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一生厭惡仕途,只喜歡山山水水,種種菊花。雖然陶淵明歸隱田園,但他也不是真的與朋友再無來往。君子之交淡如水,對於純粹,沒有俗利糾葛的朋友,陶淵明還是很歡迎的。
  •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玄學家」陶淵明的「得意忘言」
    因此,它是現實與理想的統一,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有限與無限的統一,一句話,是虛與實在詩歌創作上的辯證統一。基於這種理解,我們再來看看陶淵明某些詩作的意境,究竟屬於什麼性質吧:「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陶淵明詩文選集(收藏版)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窮巷隔深轍,頗回故人車。 歡言酌春酒,摘我園中蔬。 微雨從東來,好風與之俱。 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 空間異能,被親爹踹死,重生農家吃米糠,從空間扛出千斤白大米!
    聽到大家說想看小說但是沒發現有好看的,要不就是太短,看不過癮,那麼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些空間異能文,被親爹踹死,重生農家吃米糠,從空間扛出千斤白大米!讓大家看一看喜不喜歡,要是喜歡的話就收藏起來吧!第一本《空間之醜女種田記》——一葉玫精彩劇情:空間異能,被親爹踹死,重生農家吃米糠,從空間扛出千斤白大米!
  • 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修辭藝術的魅力
    而陶淵明的辭賦雖則僅存三篇,分別是《感士不遇賦》、《閒情賦》以及《歸去來兮辭》,但在辭賦史上,卻佔有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尤其《歸去來兮辭》更是歷來為人所稱道、備受推崇的一篇作品。此賦表達了陶淵明出仕到歸隱的心路歷程,可說是作家的一生寫照,高中語文更是收錄此文作為教材,有鑑於此,本文擬從修辭角度分析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以期達到最全面且深入的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