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醉酒後寫下這首詩,開篇10個字,彰顯自己孤高潔淨的人格

2021-01-11 魚小泡讀唐詩宋詞

弘揚傳統文化,誦讀經典詩詞。大家好,我是魚小泡讀唐詩宋詞。本文原創,嚴禁抄襲!

陶淵明(365或372或376- -427) ,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一名潛,字元亮,是名將陶侃的曾孫。魏晉時期戰亂災害頻繁,政權更迭不斷,士人內心潛藏深沉的苦惱和恐懼,想要尋求人生存在的價值和意義,獲得生命的寧靜與安頓。陶淵明早年雖然期望在政治、仕途上有所作為,但時代動蕩,壯志難伸。

曾數次出任官職,終因不滿政治黑暗和官場虛偽,從而辭職歸隱。他擅長描寫淳樸的田園景色和隱逸生活,風格平淡爽朗、清新自然。曾作《五柳先生傳》描寫自己,世稱「靖節先生」。

陶淵明的飲酒詩共有二十首,都是在醉酒之後所寫,借酒抒懷。本詩是其中的第七首,描寫詩人秋日採菊飲酒、遺忘世俗之情,雖然看似悠然自得,卻又蘊含個人深層的感慨。

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陶淵明的酒後佳作——《飲酒 其七》。

《飲酒 其七》 [魏晉] 陶淵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汎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

1,裛罪掇其英:裛,音yi,沾溼。掇,音duo,採摘。英,花的意思。整句是說:採摘帶著露水的花朵。

2,汎此忘憂物:關於「汎」字有兩種解釋,一是縱情,二是漂浮。全句是說縱情飲酒,飲的或是泡了菊花的酒。

賞析:

秋天是菊花綻放的季節,在蕭瑟悽清的秋日, 眾芳搖落,只有菊花凌霜不湖、傲然獨放,表現出堅貞的特性:沾著露珠的菊花更顯晶瑩與高潔。肅殺的秋季正如同陶湖日明生活的時代,菊不與春日百花同開,象徵了作者不願與世同流合汙、孤高潔淨的人格。

第1、2句:

「秋菊有佳色」是對菊花的傾心讚美,「 裛露掇其英」是將帶著晨露的菊花摘下食用。服食菊花不只為強身,還寓意志趣的高尚,全篇意蘊都是由菊花所引發。陶淵明採菊、食菊,繼承了中國古代以菊花延年益壽的傳統;賞菊、頌菊,讚揚了菊花絕俗雅俊的特性。清新聖潔的菊花既是文人心中潔身自好、不慕榮利的代表,也是作者自身的最佳寫照。

第3、4句:

接著後面六句具體抒寫飲酒的樂趣和感想,描繪出一種寧靜美好的境界。秋菊佳色能助酒興,使得作者不知不覺中一杯接一杯,獨自暢飲起來。然若心中無憂,就不會提到「忘憂」,此處透露了作者胸中的鬱憤。

魏晉亂世,讀書人難以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面對壯志難酬、知音難求、人生短暫,陶淵明的詩中有許多不方便明白指出的悲哀與無奈,酒便成為解脫精神苦悶的麻醉劑,借酒以淡看一切。他在《五柳先生傳》中說:「性嗜酒, 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可見酒並非純粹發洩情緒的工具,那既是他性情的體現,也是他快樂的泉源。

第5、6句:

獨飲本來使人感到寂寞,但「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句中的「雖」和「自」字,具有轉折意義,使文意脫去孤寂冷落。山林田園中沒有知己,酒壺就是他的夥伴。「自」 字的出現, 顯得酒壺似是善體人意,替作者手中的酒杯殷勤添注。「傾」字則說明了 酒量之大與興致之高。由這裡過渡到「日人」兩句,不僅描寫的視角不同,還包含了時序的推移。隨著飲酒增多,觸發了心中的思緒,以含蓄方式展現了陶淵明的精神層面。

第7、8句:

夕陽西下,倦鳥歸巢,各種動物都返回自己所屬的地方。「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兩句運用視覺、聽覺摹寫環境:只有在特別空曠靜寂的環境中,才能顯出歸鳥人林,清晰聽見鳥兒的動靜。王籍的《人若耶溪》一詩有言:「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陶淵明用同樣手法以動襯靜。原本要陷入憂愁的情懷,因靈動的鳥兒而開朗,詩人於是歸返到閒適的狀態。歸鳥象徵詩人避開矛盾,在平靜的田園中求得解脫,過程正像是作者從出仕到歸隱的生活歷程;他不是對世事漠不關心,而是對亂世感到無奈後做出了選擇。

第9、10句: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寫出歸隱的原因,表達了隱居田園的決心。酒可以幫助陶淵明忘卻政治亂象和名利憂煩,超脫俗世尋回生命的真本性。作者倚著東窗傲然嘯歌,並且樂於獲得這悠閒自適的生活。「嘯傲」 代表無拘無束,歌詠自得;「聊」 是「且」的意思,「復」 則是失而再得。詩人離開田園出仕是「失」,現在辭官歸隱乃是「再得」。「得此生」即是從此不被外物奴役,可以按著自己的心意自由地生活。

大部分的人對於一切事物、情境,在原本擁有時未必覺得可貴。一旦失去之後,才知道彌足珍貴,可惜往往後悔已晚,只能抱憾感嘆。如今陶淵明回歸自我,能夠過著率性閒適的生活,這種舒暢、自在的快意,是不言而喻的!

這首詩將曠達和感慨融為一體,大大擴展了詩的意境及內涵,正是蘇軾誇讚陶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具體表現。陶淵明的詩句中有許多花、鳥,都是託物寓意,展現了即興的旨趣。嚴霜中菊花的秀姿、貞骨,是詩人品格的映照;返林人巢的歸鳥,就像追求回歸自然與真我的心境;醉人酒鄉的陶淵明,能在酒中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若細細品讀陶詩,必能領會「復得返自然」的箇中真味!

本詩寫作者遠離塵俗的心境和陶醉於自然的快樂。起筆以問答句式,說明心靈擺脫了世俗的束縛,居住在喧鬧的世間也如同身處偏僻之地。菊花堅毅的性質,彰顯了陶淵明在喧囂紅塵中淡泊灑脫的高尚情操。他將菊花心靈化,使恬靜優雅的菊花既是自然美景,更是他的精神、人格、理想的映照。

夕陽下歸返的倦鳥,就像那採菊而悠然見南山的自己,都在幽靜的山林中尋回了生命的真意,享受失而復得的幸福。

本文由魚小泡讀唐詩宋詞原創發表,禁止抄襲。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參考資料:

《飲酒 其七》

《五柳先生傳》

《人若耶溪》

相關焦點

  • 于謙路過陶淵明的故居,看到了剛剛盛開的菊花,寫下一首唯美的詩
    那麼除了這一首之外,還有這首《過菊江亭》,那也是難得的佳作,整首詩意境高遠,寫得也是很有趣,雖然通篇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二十八個字,但是卻充滿了詩情畫意。 而這首《過菊江亭》正是路過陶淵明的故居,看到了滿地的菊花,詩人想到了陶淵明的一生鍾愛菊花,同樣品格高尚,充分肯定了他的才華,還有獨立的人格。這也正是于謙在這首詩中所表現出來的主題思想,所以這樣的作品那也是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過菊江亭》 明代:于謙 杖履逍遙五柳旁,一辭獨擅晉文章。
  • 陶淵明到了晚年大徹大悟,寫下的這首抒情小詩,每一句都充滿哲理
    整首詩看上去好像很普通,可是詩人寫得很巧妙,通過對於四個季節不同的變化,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於人生的看法。其實只有真正看淡了一切,所以他的詩和他的高尚的品格一樣,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有著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也正是陶淵明最了不起的一個地方,而這首作品正是如此,從開篇到結尾句句有深意。
  • 魯迅很硬核的一首詩,開篇7個字就讓無事生非者無言以對,太酷了
    「硬核」二字是2019年才流行起來的網絡用語,筆者認為這是近幾年最有趣、最有內涵的流行語之一,而在千年文壇,也有不少「硬核」詩。當年白居易等人說李白的詩十首找不出一個好的,韓愈便借著教育徒弟張籍寫了首《調張籍》,稱白居易等人是「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 和尚半夜釣不到魚卻悟出首詩,僅28個字成千古名作,最後7字驚豔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介紹的這首詩,也是這樣一首因尋常小事寫出的千古名作。詩名叫《船子和尚偈》,作者是唐代詩僧德誠。德誠曾師從藥山弘道儼禪師,學成後便離開藥山,過上了一人一舟的生活。他擺渡於朱涇和松江之間,世稱船子和尚。一日,船子和尚頗有閒心,便在月夜下釣起魚來。結果一直等到深夜,還是一條魚都沒釣到,雖然無功而返,但他卻悟出了這首妙詩。
  • 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
    魯迅的一生戰鬥不息,既讓那些反動派擔驚受怕,又在暗地裡張牙舞爪,恨不得這顆眼中釘立即消失。下面介紹魯迅的一首詩,開篇就飽含哲理,最後7個字更難以辯駁。答客誚作者:魯迅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
  • 李白醉酒後對歌姬一見鍾情,寫下一首霸道求愛詩,惹人胡思亂想
    或許李白寫下這些句子時,沒有愜意地來上幾杯,所以它們看似都是「正兒八經」的贊詩。然而當李白的豪腸灌入了酒,整個人變得輕狂了起來,竟公然寫詩撩妓,惹人遐想。開元年間,李白初下江南,遊歷於金陵、揚州等地,一邊取材採風,一邊享受人生。
  • 古詩賞析第十八首:陶淵明:飲酒(其五)
    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詩歌中的田園詩派。其傳世作品共有詩120餘首,文10餘篇,代表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後世的大詩人,如李白、杜甫、蘇軾、陸遊等無不對陶淵明推崇備至。
  • 既悲涼,又豪放,醉酒後的杜甫寫下一首詩,讓人心疼,更讓人欽佩
    因為仕途坎坷,杜甫還曾經在醉酒後寫過一首《醉時歌》,這首詩更是將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的淋漓盡致,這首詩歌既有杜甫心酸的一面,也有他作為詩人最豪放的一面,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醉時歌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紛紛厭梁肉,廣文先生飯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萬古知何用。
  • 白居易秋日詠懷,這首五律開篇就比喻生動,尾聯更是妙語雙關
    唐代一位詩人就曾觸景生情,表達自己的複雜情緒。下面介紹的是白居易秋日詠懷,這首五律開篇就比喻生動,尾聯更是妙語雙關。秋思唐代:白居易夕照紅於燒,晴空碧勝藍。獸形雲不一,弓勢月初三。雁思來天北,砧愁滿水南。蕭條秋氣味,未老已深諳。這首詩作於唐代太和六年秋天,當時詩人已經60歲,還在擔任河南尹。
  • 蘇軾的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還創造了兩個常用成語
    今天推薦一首蘇軾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這首詩開篇就是千古名句,詩中還創造了兩個我們今天常用的成語。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 朱熹喝醉酒後寫下一首趣詩,開篇第一句就氣勢磅礴,寫得很有韻味
    那麼「理學」的發展也是有著很清晰的脈絡,最早提出這一思念的是北宋思想家周敦頤,此後又吸引了「關學」的精髓,從張載那裡獲得了升華,再到二程的極力推廣,到了南宋之後,朱熹集各家所長,確立了這一思想體系。「理學」所提倡的是格物致知,後人總結了六個字「存天理,滅人慾。」
  • 「滿船清夢壓星河」:詩人醉酒後,寫出一首如夢似幻的詩
    比如李白獨自飲酒後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蘇軾醉酒後發出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的感慨,連女詞人李清照也嗜酒如命,她存世的詞作中,超過一半都與飲酒相關。元代詩人唐溫如是一個很陌生的名字,但是他的這首醉酒詩,虛實結合,給人夢幻般的感受,足以讓人留下深刻印象。題龍陽縣青草湖唐溫如(元)西風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髮多。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
  • 蘇軾的這首「感悟詩」,短短28個字,卻道出了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我們每個人都在糾結如何才能不渾渾噩噩地度過這一生,誰都希望自己的一生活得精彩一些,那麼,不妨來讀讀蘇軾臨終前寫的這首涵蓋其一生思想的詩吧,雖然只有短短28個字,卻道盡了人生的三大境界。蘇軾晚年寫下的這首詩,短短28字,卻是成年人的人生境界!
  • 千古情詩、紅豆相思,王維寫下的這首詩,流傳千古
    鮮血滲入樹根,這棵樹後來結出的豆子都變成了紅色的心形豆,當地的人便將這種豆子稱為「相思子」。後人漸漸將此相思子作為出行攜帶或臨別贈送之物,用以寄託思念之情。那麼,我們今天要講的就是王維的一首相思情詩,也是大家所耳熟能詳的一首詩,那就是《相思》。《相思》唐朝·王維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 此物最相思。紅豆生於南方,隨著春天到來而長。
  • 詩人臨終前遣散歌女,滿懷依依不捨之情,寫下這首悽美的送別詩
    唐朝是個詩歌的國度,也是個浪漫的王朝。詩人們不僅能「醉臥沙場君莫笑」的豪情徵戰沙場,也能「春風得意馬蹄疾」的瀟灑笑看考場,更能以「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痴情面對情場。美女與才子,共同組成了大唐的鐵血和柔情。唐宋的文人,都有一個香豔的喜好:蓄養歌女舞女。
  • 陶淵明田園詩的三重境界
    這也與中國古代農業社會的大背景相適應。而這種現實的生存環境,在陶淵明田園詩中有著清晰的描繪。首先,陶淵明田園詩中的居住環境是現實的。「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歸園田居》其一)這是典型的鄉村住戶的樣子,草屋宅院,綠柳映襯桃紅,雞犬之聲相聞。其次,詩中的農事活動是實實在在的。「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
  • 風月無情人暗換丨武俠小說最美的六首開篇詞
    這個叫做開篇詞。 比如《白髮魔女傳》,開篇就是:「一劍西來,千巖拱列,魔影縱橫。」酷斃了對不對。 語文課上教你背詩,經常記不住。但寫在小說裡,你一下就記住了。 今天來聊一聊各種武俠小說的開篇詞。有的作者水平低,配的詩詞很爛,只配打兩星(國產不能打一星)。但也有高手,把開篇詞配絕了,配成藝術了。 其中我覺得最美的,最回味無窮的,是這六首。
  • 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田父」,指的是誰?
    龐遵,一名龐通之,為陶淵明故人,王弘曾因其得與陶淵明相識。陶淵明寫有《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一詩,歷敘生平之艱辛,末聯「慷慨獨悲歌,鍾期信為賢」,以伯牙自比,以龐遵比鍾子期,視其為生平知己。這說明龐遵很了解陶淵明,知曉其心志,未必會勸其違背本心,勉強出仕。羊松齡擔任左將軍檀韶的長史,義熙十三年奉命前往關中向劉裕慶賀,陶淵明本打算與之同行,因病不果,有《贈羊長史》一詩寫此事。
  • 《七步詩》後,曹植還寫了一首妙詩,10個字道盡與曹丕微妙兄弟情
    此詩作後,曹丕暫時饒過了曹植,但從未放鬆對曹植的警惕。而曹植一身才華,不願意過著被人天天盯著的日子,甚至希望主動與曹丕交好,以獲得施展才華的機會。然而這只能說明曹植太過天真,夢醒之後的曹植寫下一首《七哀詩》,情詞懇切,其中10個字以一組比喻含蓄地道盡了與曹丕微妙的兄弟情。《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嘆有餘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獨棲。
  • 迴文詩巔峰之作:841個字組成7958首詩,正反橫豎斜怎麼讀都成詩
    《璇璣圖》乃是前秦才女蘇蕙所作,全文共841個字,排列成29×29縱橫方陣,一共組成了至少7958首詩(已讀出)。(註:前秦是魏晉之後的十六國時期的政權之一。) 那麼,蘇蕙是誰?她是在怎樣一種情況下寫出了迴文詩的巔峰之作?《璇璣圖》原文是哪841個字?如何排列得到了7958首詩?現在,我們就來揭曉答案。